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职业素养与人文教育对接的策略研究

2017-03-29 17:39汪新颖陈汤龙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应用型课程体系

汪新颖,陈汤龙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职业素养与人文教育对接的策略研究

汪新颖,陈汤龙

(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一种尚处于探索阶段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学生应用技能的发展,着力培养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然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过度重视学生技能发展,而无暇顾及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高校人文精神的形成,最终与素质教育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职业素养的形成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黑龙江财经学院为例,讨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以职业素养的形成为突破,兼顾应用技能的提升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改进高校大学生人文教育,塑造高校人文精神.

应用型本科;职业素养;人文教育

近年来,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量涌现,此类院校的教育现状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按照2014年3月教育部改革方向提出的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0%.能否将数字如此庞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培养成为拥有较高综合素质,个性独立、心态积极平和的社会人,将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缺位现象的根源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不能简单归咎于学生个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反思现代大学的理念与精神,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提升投入更大的关注.

1.1 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生活节奏全面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面对理想与现实,一部分人更习惯于通过物化的标准去衡量得失,更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这种客观存在的错误观念或多或少的也波及到高校教育领域,产生了一些极端的教育思想和做法,职业教育被等同于职业技能,“大学”被等同于“大楼”,盲目追求大学硬件设备、设施的建设,却忽视了对“大师”的培养,对大学人文精神的缔造,更遗忘了对学生心灵沃土的耕耘与播种,而高校人文精神的形成恰恰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甚至需要几代教育人摒弃功利之心、倾注心力、全心付出的艰辛历程.

1.2 人文积淀不足、转型与发展压力大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等教育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潮.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但值得关注的是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本科第二批和第三批录取院校组成,由于生源、扶持力度、资金投入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类院校与研究性高校相比普遍存在人文积淀不足,人文教育滞后等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克服.尤其是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人文精神的形成尚处于初始阶段,而面对市场需求、招生就业等种种压力,转型与发展是生存之本,而转型的压力迫使校方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专业改造、硬件更新上,无暇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1.3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这样的办学定位也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应用,针对某一被需求的岗位开展教育教学.操作性的训练虽然对未来就业大有裨益,但容易禁锢大学时期学生的成长性,阻碍了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对精神层面的干预过少,简单粗暴的用就业率、过级率、获得专业证书比例来衡量教育教学成果,致使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出现人文教育缺位,高校人文精神匮乏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上的重要一环,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为大学生日后长足的发展埋下隐患.

2 以职业素质为突破,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接

人文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大家所强调的人文内涵,似乎更接近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即提倡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领域,人文教育要以学生身心处于放松的健康状态为出发点,重视其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培养,教给学生怎样为人、做事,形成文化的自觉性.

人们的观念、态度、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是对应于某一社会学角度而被系统化的.[1]学生人文素养不足显然不仅是学生个人问题、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办学理念和自我定位及发展方向都决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无法脱离了“应用”这一明确的办学理念,单纯强调人文教育的迫切性,而不反思职业教育的社会诉求,无疑将使人文精神的缔造成为一纸空谈.

提到职业教育,我们往往强调职业技能.而作为职业教育内核的职业素养却往往被忽视.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要求以及提升,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规范和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时间管理能力提升、有效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个人价值观和公司的价值观能够衔接.职场上的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道德修养.因此职业素质的外延与人文教育的部分外延是重合相关的.只是现在的职业教育被片面的等同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被漠视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却恰恰是教育的根基,是被教育者日后走出校门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什么样的社会人的关键.

可见将职业素养的形成融入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将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实现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对接,就如同为受教育者插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即使人文教育的成果不能立即显现,却为日后腾飞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职业素养的概念,有助于职业教育脱离谋生的低级阶段,形成技能与素质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新的人才考量机制,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适应未来、堪当重任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明确办学理念同时,要确定学校的自我定位与发展特色,使校园文化建设体现职业内涵,形成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依托、以行业文化为支撑的全新校园人文教育氛围.应用型本科可以选择与本校发展方向相关的特色内涵,这也将为高校人文精神的长足发展找到新的发展契机.以黑龙江财经学院为例,该校1999年建校是黑龙江省带有明显财经特色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该校近年来就以职业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突破口,对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1 具有成长性的完整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要培养具备职业能力、职业操守和文化底蕴的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构建规划人生成长的课程体系,是把人的社会性融入成长与教育,使课程的设置与未来对话,拓宽学习者的文化视野,寻求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独立判断和决策的能力.黑龙江财经学院目前运行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原有单一应用型教学体系为规划人生成长的完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注重实践应用精神的同时,注重成长性、不拘泥于眼前,着眼于长远的职业与人生规划,对个性和人格的养成进行的综合考量.以选修课体系为例,可分为人文教育系列、财商特色系列和成长实践系列等多个门类,并自成体系.

文化系列不仅包含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还包含大量人文、艺术类课程.学校在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必修课,为学生正元气的同时,增设了大量拓宽学生人文情怀塑造人文精神的文化、艺术类课程,为学生今天的成长增加了朝气,更为终身教育和未来发展积淀了无穷的源动力.文化是学生成长中的引路明灯、动力源泉.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文化,也要汲取西方文化积淀中有益的部分,在扩展大学生人文社会视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推进人文教育,注重将知识内化为素质,不断孕育和升华人文精神.并通过高校人文精神的创建提升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财商系列特色课程开设的主体为大学本科低年级的同学,除了接触一些经济学理念,为后续的学习形成了基础,一些积极向上的经商传奇和财智故事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同时,更为学生未来职业道德、职业身份的形成和确立埋下伏笔.

成长实践系列选修课程有效落实了职业素养的形成性规划.此类课程除了包括各专业实践课程,还包含心理辅导及创业基础的等课程,在关注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不忽视学习者作为一个人的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需求的的心理疏导和发展引导.如“创业基础”这门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更注重其态度目标的达成,引导学生从体验中感知创业的过程与企业经营的乐趣,提高对创业过程的理解,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对抵御风险的信心.体验是最直接的认知,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有效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际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创业实践不仅奠定了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2.2 建设“传道”与“授业”兼顾的教师队伍

职业素养形成和人文精神缔造的另一个关键环节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需不放松师资队伍的总体建设,培养一批能传播专业知识,也兼具学术品味能担负将人文教育融入职业教育重任的真正的“师者”.本立而道生,加强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2]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教师课堂教学需要营造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释放学生的人性,让教学成为他们积极成长的过程.同时教师要明确自身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教育者的社会良知.不仅“授业”更要做到“传道”、“解惑”.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把人文体验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

2.3 围绕着职业规划理念推动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

作为一所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主基调也是围绕财经特色,组织面向全校师生的财经文化大讲堂,搭建一个平台给师生交流思想,并邀请知名学者进行文化演讲,力求拓宽师生的文化视阈;组织财经主题的辩论会,论辩双方就当下国内外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件暂开辩论,观念和现实的碰撞,拉近了象牙塔与现实的距离,不但拓展了大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也为学生日后能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做了良好的准备.

反思现代大学的理念与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转变过分专注技能培养、人文教育缺位的现实状况,注重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形成,实现从掌握职业技能会工作,到肯定自身价值、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转变,将高校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学生个人成长融为一体,互为促进.从而实现学生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6.

〔2〕刘献群.社会与人文相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G641

A

1673-260X(2017)04-0136-02

2017-01-1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文学阅读为载体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塑造高校人文精神”,课题类别:省青年专项课题(GJD1214049)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