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张晓彤,郎清萍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江南建筑艺术美的差异化发展研究
——以苏州园林建筑和徽州古民居建筑为例
李 明,张晓彤,郎清萍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苏州园林建筑和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思想.笔者从自然因素、经济元素和文化元素等方面对苏州园林建筑与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美的差异源流进行比较研究,以供参考.
苏州园林;徽州古民居;差异源流;比较研究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正如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在多元决定论基础上对艺术起源问题的综合研究,我们也应该将苏州古园林与徽州古民居中艺术美的生成之源视为就是一种综合性原因.按从艺术的角度讲,苏州古典园林与徽州古民居是一个大型的综合艺术品,它由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所组成,是多种元素结成的具有整体价值的艺术系统.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与徽州古民居建筑虽然都是民居,同处在江南一地,但是也因为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文化思想等影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建筑的艺术美差异.
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苏州与徽州虽然相距不远,同在江南,但短短的距离,地形、气候等的差异却也明显的影响了建筑.
1.1 苏州古典园林的自然环境
苏州,位于我国的南部,雨水充沛,风景秀丽.苏州常年的雨水都很充沛.正是这样的丰富雨量才使得苏州园林中假山流水有水可流.同时雨水的富足也使得江南的苏州粮食富足,经济发达,也正是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的繁荣,人才汇集,喜诗爱赋的才子佳人,更为苏州园林添加了一份人文气息,风雅韵味.苏州园林的设计也非常注重自然美的结合,讲究天人合一,这种观念的背后实际上还是对自然美的依恋物化到园林艺术中的寄托.
1.2 徽州古民居所处的自然环境
徽州地区山多地少,地形崎岖,有山谷和盆地以及平原等多种的地形,并且有水源穿插其中,形成了多面貌的地形特征.而且山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也较大,也就形成了不一样的水系.宏村正是利用这样的地理优势形成了自己的水利系统,便于人民.徽州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雨水丰富.但是因为它的日照不够充足,所以建筑中产生了天井这一建筑元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艺术也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力量的制约.没有经济的支撑,再好的建筑设想也是无法建设起来的,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经济支撑,才能把建筑师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因此两地的经济因素也势必会影响甚至决定其建筑.
2.1 苏州的经济发展及其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
苏州是江苏最古老的城市,它的历史比南京、扬州都要久远.“苏州城建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伍子胥建苏州城,吴王夫差开‘邗沟’即从扬州到淮阴段,当时的吴地经济已辐射至苏北地区.隋唐,苏州对外贸易逐渐发达,开始与大食、波斯等国通商,成为江南经济重心之一.五代纷争,苏州一隅偏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此流传千古.”[1]
苏州古典园林,起源在春秋时期,唐、宋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繁荣.六朝以后,南方经济开始慢慢发展,这时南方一带的私家园林建造的开始逐渐增多.至隋唐之际,全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苏州的经济也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时的一些士族豪门开始居住于此,士族豪门的到来,不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苏州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苏州经济也继续发展,成为全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当时的官僚贵族也造园极盛.现在的沧浪亭就是在吴王之子钱元璙建造的南园和东庄的遗址上经历代改建而成.宋代,苏州经济更为繁荣,又是全国丝绸业的中心,因此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称誉,当时的造园更是风行一时,当时史正志的万卷亭即是网师园的前身.从明朝嘉靖年间开始,苏州已是全国的经济中心,税收大概相当于全国的10%,有很多的商业、航海、丝绸和手工产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造园的兴盛,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也大多是明清时期所建或是明清时的建筑艺人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原有建筑遗物的修葺与重建,因此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也基本上是明清时代的艺术风格.
2.2 徽州经济的发展与徽州古民居的建造
徽州地区山多可耕种植物的土地少,且土壤贫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而此地人口分布却不少,所以徽州自古以来就有外出经商的传统,即“徽商”.唐朝时期,徽州商人的活动已有文献记载.据《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说:“邑之编籍,民五千四百余户.邑山多而田少,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祈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2]此文记载了采茶季节当地繁盛的商业往来.发展至宋代时期,由于人口的增多,仅仅局限于当地的发展已不可能解决人们的生活所需,因此更多的人开始前往浙江等地经商,徽州的商业也进一步发展了起来,而南宋在临安(今杭州)的建都对徽州商业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徽州与外界的交通网络也开始建立,陆路有从东门至绩溪——宁国——黄池镇——和州以达开封的官路和由黄山箬岭——池州大通镇——无为军庐江县——庐州——寿州以达开封的揭路;北路可以从西门沿新安江至严州,可行200石舟,然后顺浙江直达杭州,还有用200石舟直通潘阳江的婺水和通江西的祁门水等路线.”[3]由此可见当时徽州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广.明清之时,徽商以及徽州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业大兴,思想与文化也得到交流.
徽商的发展与壮大为徽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也为徽州积聚了很多的发展资金,这些资金不单单用在衣食之上,更多的也用在了建造住宅之上.他们利用这些资金建造住房,也就是现今徽州的古村镇遗址,这些古村镇体现了当地的风俗民情与人文精神,是人与环境的有效结合,这些建筑是古朴典雅的,也是幽静充满魅力的,它也因其独特性成为了典型的建筑代表——徽派建筑,引来了无数的国内外的人们前来观赏.
“在艺术的王国里,语言、声音、颜色、石头、舞台、演员、建筑材料,都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指向心灵.从本质上说,这些物质材料及其特征性都参与着艺术的精神性的审美建构,都在不同程度上渗透着审美主体的心灵因素.可以这样说,在艺术品中,物质性是离不开精神性的.”[4]作为美的艺术,园林建筑是建筑者创造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建筑者对生活的审美创造,是客体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建筑的艺术性也不仅仅是体现在它独体的建筑本身之上,还有赖于与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交互作用的有机生成,是特定时代、民族、地域里的人的审美理想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精神性.鲁枢元先生从生态文艺学的视角曾指出:“诗歌、小说、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就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丛林,它们就是人类生机、活力的象征,是精神生长发育的源泉,是对日常平庸生活的超越,是引导人们走向崇高心灵的光辉.”[5]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综合了各门艺术,把这些艺术网络其中,是艺术的大综合,把“人类精神世界的丛林”搬进其中,这样,其中必定是蕴含着人类审美思想和文化意味的艺术空间,而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苏州古典园林与徽派建筑代表的徽州古民居建筑,也都是充满着多元性人文内涵的审美主体的精神家园.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人文荟萃之地.苏州的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各有千秋,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吴文化,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深入其中.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等都体现出了这种审美之情.苏州古典园林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人之气,宣扬着恬淡的人生哲理,园中匾额、书石条等处诗文的运用同时也陶冶着高尚的情操.春季的倒垂嫩柳,夏日的绿意红情,到秋天的东篱黄菊,寒冬的琼楼玉宇,反映和传播着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苏州园林的建造体现了当地文人的士大夫的艺术追求,当地对文化名人风雅韵事的追慕,使得文人气息更加的浓厚,士大夫文人尚人品、文品,标榜清雅与清高,天人合一,成为其最高的境界追求.苏州园林多为住宅园林,又多属于文人型的园林,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蕴含了隐逸的性质.多为达官贵人“归隐”后所精心构造,造园的思想也是想要表达其不媚流俗,不同流合污的清高志向,追求山水花鸟虫鱼的田园之情.以苏州为代表的吴文化,宋元以来,就是士大夫文化与市井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吴文化的清雅细致以及怀旧的情调,反应在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之上,形成了苏州园林可游、可居、可赏的优美园林艺术.
徽州文化发达,历史上形成了新安画派、新安文学、新安医学等,同时徽州的不但重商,还特别的注重智力的投资,也尚文,经济上富有,视野上开阔,使得徽州的建筑绚丽多姿、造型极美.徽州人民的人文精神追求不但体现在建筑本体之上,同时它的建筑装饰更是异彩纷呈的把当地的精神崇尚表现了出来.徽州古民居宏村的承志堂前厅的横梁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此幅木雕所展示的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的情形,人们层次分明,且各具神态.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经常可见的雕刻绘画还有包含“八仙”之意的图画,寓意子孙可以像八仙一样,各个具有超凡本领.徽州古民居装饰上的书画以及雕刻都给悠久而神秘的徽州增添了清幽、宁静、雅致、闲适而隽永的艺术魅力.
徽州文化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根本,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封建等级观念、家族观念以及保守的思想观念深入其中,人人遵循的是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的做事准则.“民居、祠堂、石牌坊是徽州的‘古建三绝’.在古徽州几乎村村都有牌坊.牌坊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牌坊是封建政治、礼制的产物,是封建统治者为忠孝节义之人而立的旌表公德、标榜殊荣的建筑,也是古徽州村落家族骄傲和荣誉的标志.”[6]徽州民居、祠堂、石牌的建造中无不体现着程朱理学儒家文化的思想精神内涵,高大的马头墙是为了保护出门在外的徽商的家属的安全及隐私,同时也把古代的妇女禁锢在了这高大的墙头之内,是古代对妇女贞洁情操的要求.祠堂的建造以家族村落为单位,是中国古代崇尚孝道的鲜明体现.牌坊则是家族荣辱的象征.这些建筑之术的装饰则,运用的图案多具有象征和隐喻,表达了人们的期盼,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徽州古民居的建造还特别的追求天人合一的风水规则,依山傍水,风水文化的神秘性和象征性在徽州无处不有,风水通俗的讲就是好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富贵无比;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风水,作为华夏人类先于现代科学的传统文化,它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是并存的,同属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徽州以传统儒学和理学精神为主,体现在徽派建筑中不仅仅是它的建筑形式,同时建筑中的很多的书法作品之中也显现出了当地人的这种人文精神思想.如徽州宏村承志堂后厅的每个柱子上都刻有“寿”字,寓意父母、长辈可以高寿.西递胡氏宗祠敬爱堂有一个大大的“孝”字,宣扬着中国最传统的孝道思想,同时这也是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对于家族中尊重长辈的一种“礼”的思想的显现.徽州民居中的楹联、匾额等处,也都往往将他们对于人生的精神追求以及人生感悟和礼制观念相互结合着表现出来.
至此,本文从自然因素、经济元素和文化元素较全面的对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与徽州古民居的建筑艺术美差异化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领悟到苏州古典园林与徽州古民居作为一个大型的综合艺术表现系统,二者虽都为江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文化思想的影响,两地建筑艺术美和功能美形式高度统一的同时又展现了差异化的合理性.这就是中国建筑艺术之美吧!
〔1〕王仲君,王旭章.苏州经济:资源约束与发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9.
〔2〕文载至《全唐文》卷802.
〔3〕高寿仙.徽州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6.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8.
〔5〕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杨文.论徽州古建筑装饰艺术的人文精神[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TU-86
A
1673-260X(2017)04-0028-03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