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文本演变考略

2017-03-29 17:12魏伯河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序艺文焦仲卿

魏伯河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国学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31)

《孔雀东南飞》文本演变考略

魏伯河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国学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31)

研究证明,《孔雀东南飞》的文本并非一次形成,而是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从《古艳歌》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间应出现过若干过渡性文本。其基本文本的成型,很有可能在建安之前。从基本成型到被收入《玉台新咏》,流传过程中又被传播者加入了若干后世的成分。对其文本演变过程的梳理和演变原因的探索,可以使长期困惑人们的若干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

《孔雀东南飞》;古艳歌;艺文类聚;玉台新咏;文本演变

《孔雀东南飞》①本诗在《玉台新咏》中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者署为“无名人”或“无名氏”,《乐府诗集》原题为《焦仲卿妻》,自南宋以来习称《孔雀东南飞》,以下除引文外,均称《孔雀东南飞》。最初收录于南朝梁陈间文学家徐陵(507—583)所编《玉台新咏》一书中。历代学者大多根据诗前小序确定其为汉末建安时期作品,也有人认为它只能是六朝时期的产物。而两种认识的共同点,是都以为此诗是一次基本定型的。笔者自三十多年前在中学教读此诗,即产生过多种疑窦,此后长期关注与此诗有关的材料,终于确定这首“古今第一首长诗”[1]76的产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其文本也由简而繁,发生过多次演变。只有了解了它的演变过程,才能使许多相关的问题如作者、故事发生地及发生的时代背景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试探讨这一问题。

一、《孔雀东南飞》的文本演变

《孔雀东南飞》诗前小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按照这样的说法,此诗应为“汉末建安中”的“时人”所作。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认定的。但作为一首汉代作品,而且是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绝世独立的长篇佳作,何以自建安以后数百年间默默无闻,却于梁、陈时期突兀出现?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后人如南宋刘克庄(1187—1269)遂断言:“《焦仲卿妻》诗,六朝人所作也。”[2]6到了现代,陆侃如(1903—1978)、冯沅君(1900—1974)仍坚持这样的说法[3]213(详后)。

上述两种代表性的意见,不足之处都是把此诗孤立看待,没有考虑到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往往是一个在流传过程中由简而繁、不断增益的过程。前者固然有轻信小序之失,后者则不免有轻率武断之嫌。

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版本”,并不是都能形成文字、“著于竹帛”的,而且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流失,即便形成文字的也大量失传,难得一见。值得庆幸的是,《孔雀东南飞》流传过程中却留下了不止一种文本,不过没有引起应有重视,或者囿于“定本”的偏见,未能将其与《孔雀东南飞》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如果将其联系起来,置入一个系统之中,不难发现,《孔雀东南飞》的问世有一个渐进发展、逐步形成的过程。

(一)最初的雏形——《古艳歌》(《太平御览》所录)

在《太平御览》卷八二六中,收录有一首《古艳歌》,产生年代不详,其文为:“孔雀东飞,苦无寒衣。为君作妻,心中恻悲。夜夜织作,不得下机。三日载匹,尚言吾迟。”[4]685

这首《古艳歌》的文字和内容与《孔雀东南飞》颇有关系。清人吴兆宜(生卒年不详,公元1672年前后在世)在为徐陵(507—583)《玉台新咏》中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作注时,即注意到这一点,并将其以二句为一组分系于相关各句之下: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注云:《古艳歌》:孔雀东飞,苦寒无衣);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注云:《古艳歌》:为君作妻,心中恻悲);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注云:《古艳歌》:夜夜织作,不得下机);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注云:《古艳歌》:三日载疋,尚言吾迟)。[5]43

逯钦立先生(1910—1973)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时收入此诗,并加按语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继承此歌。”[6]292与吴兆宜所见略同。显然,他们都认为《古艳歌》肯定是早于《孔雀东南飞》的,而且与《孔雀东南飞》存在着渊源关系,应该是其早期的雏形。

《古艳歌》究竟产生于何时?五十多年前,山东大学历史系王仲荦先生(1913—1986)在所著《关于中国奴隶制度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一书中,依据诗体风格推测,认为此歌应该产生在东汉中叶,至少比《孔雀东南飞》要早[7]62。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小兰在近年发表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句新解》中亦赞同其说[8]。其实,就此诗的四言体式与其朴质韵味,甚至不排除其产生于西汉的可能。西汉时期,黄河下游丝织业发达,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云:“齐鲁千亩桑麻……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9]3272后来扩展到江淮地区和成都一带。当时丝织的绢帛除了用于制衣之外,还被作为货币流通,作为书写材料使用,是重要的社会财富。因而无论官方民间,劝勉桑蚕、鼓励纺织皆不遗余力。在此背景下,出现此类歌咏织作的歌谣,乃至内容中出现反映织妇抱怨情绪的词句都是很正常的。

这首诗北宋初年被收入《太平御览·织部》,显然因为其内容与织作有关。但也正因为编者取其所需,所以不排除为节录的可能。如果确系节录,节录之外还有什么内容,与《孔雀东南飞》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现在已不得而知。吴兆宜作为清代人,当时所见也应为《太平御览》的文本。

(二)增益的文本——无题诗(《艺文类聚》所录)

那么,《孔雀东南飞》是否直接上承《古艳歌》呢?又不然。上海复旦大学章培恒先生(1934—2011)于2005年最早注意到,在唐人欧阳询(557—641)主编之《艺文类聚》卷三十二“人部”十六“闺情”门,收录有一首篇首有序的无题诗,全文为:

后汉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遣,时人伤之,作诗曰: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绮,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书诗。十七嫁为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史,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言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有绣腰襦,葳蕤金缕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交文象牙簟,宛转素丝绳。鄙贱虽可薄,犹中迎后人。[10]562-563

此诗上承《古艳歌》,但文字已经比《古艳歌》增益颇多,不仅体式由四言变为五言,内容也已涉及“请归”和“赠物”情节,因而更接近于《孔雀东南飞》的前半部分了,不过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艺文类聚》收录时是否有删节,也可以存疑。

此诗的文字既然与《玉台新咏》所收《孔雀东南飞》前半大多雷同,是否会是后者诗句的摘录呢?有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11]。对此,章培恒先生从标题、文字、所述写作缘由等三方面加以考察,认定其并非“《玉台新咏》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摘录”,而是“《玉台新咏》所收的文本之前的、较接近其原始状态的本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主体部分——逼婚、自杀等曲折情节则是后来增入的。这一判定理据充分,可为定论。但章先生据以作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虽发端于东汉(很可能为建安时期),但其主要部分则完成于魏晋至南朝”的结论,还值得讨论[12]。

比较二诗交代写作缘由的小序,一望而知,《玉台新咏》本《孔雀东南飞》诗前的小序,有脱胎于此诗小序的明显痕迹,但二者又有实质性的差异。此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被称为“后汉”,《玉台新咏》本则是“汉末建安中”,可知该本肯定比此诗晚出。因为,“汉末建安中”固然也属于后汉,却只能出自曹氏代汉以后的人之口;而称为“后汉”(犹言“东汉”),乃相对于“前汉”(西汉)而言,明显是东汉时人语气,可以是建安时期,也可以早于建安。两篇小序固然均为后人所加,但与诗作产生的时间必有联系。诗描述的故事如果发生于建安中,则诗的成文绝不会在此之前。反之,如果在建安前已有此诗的踪迹,则故事的成型必然在建安之前。

此诗成于何时?直接证据虽不易得,蛛丝马迹仍可寻觅。查《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贞(679—732)《索隐》及张守节(生卒年不详,736年前后在世)《正义》,都引有三国时吴人韦昭(204—273)的一段话:“古者名男子为丈夫,尊妇妪为大人。故《汉书·宣元六王传》‘王遇大人益解,为大人乞骸去’。按:大人,宪王外祖母。古诗曰:‘三日断五疋,大人故言迟’是也。”[13]2537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刘跃进对此分析说:“建安二十五年,如果建安二十余年可称建安末的话,其时韦昭已经十余岁,这个时期产生的诗,无论如何难以称得上是‘古诗’。因此徐陵编《玉台新咏》所收之序说的汉末建安中云云就很值得引起怀疑。我们从韦昭的话来推断,这首诗至少产生在三国前百年上下,否则,韦昭是不会称之为‘古诗’的。从建安上推百年,正是班固生活的时代,因为班固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 92年)。”[14]这样的分析很有道理,不足之处是把韦昭所引两句诗的出处径直认定为《玉台新咏》所收文本了。笔者认为,韦昭所引,虽不能完全排除其出自《玉台新咏》所收文本的可能,但更有可能是《艺文类聚》所收文本中的诗句,其中“言”、“嫌”二字之异(《玉台新咏》本作“大人故嫌迟”)似可为证。也就是说,韦昭所谓“古诗”,更大的可能是指《艺文类聚》所收的文本。而无论韦昭引用的两句诗出自哪一种文本,都可以证明,焦、刘爱情故事以及所引文本的成形应该远早于建安时期,最迟在东汉中期,是当时的人把《古艳歌》与现实中的焦刘故事融为一体创作出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何以诗中描写的社会生活场景与战乱频仍、社会破败的建安时期如此迥异,以致使历来很多读者和研究者颇感困惑了。

韦昭所引“古诗”的证据,足以证明《艺文类聚》所收是一首汉代的诗歌,这首诗歌在欧阳询编撰《艺文类聚》时还能见到,但一直没有进入汉诗研究者的视野。逯钦立先生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漏收此诗,未免遗珠之憾。

(三)未发现的过渡文本

如前所述,在徐陵编撰《玉台新咏》之前,至少已发现有两种文本与《孔雀东南飞》有着直接的渊源,并且可以确定这两种文本都在建安之前。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艺文类聚》所收文本之后、《玉台新咏》所收文本之前,还应该有若干个未定本,不过没有流传下来,或者我们还没有发现而已。由于当时尚处于“手抄本文化时代”,一篇作品除非被收入某种官书或总集,能单独保留下来的希望实在微乎其微。但其成果并不等于被完全湮没,而是以新的形态、作为有机的成分保留在后来形成的文本里。诸如逼婚、殉情、合葬等复杂的情节,都应该是在这些文本中逐步添加的。

(四)定型的文本——《玉台新咏》所收文本

《玉台新咏》所收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孔雀东南飞》最早的完整文本。这一文本基本成型应在汉末。但在其后经三国、两晋直至齐梁的流传过程中,仍不断有所增益。直至梁朝后期,才经徐陵最后整理写定,收入《玉台新咏》。此后除了传抄中发生少量异文,总体则稳定下来。那么,徐陵编撰《玉台新咏》时,《孔雀东南飞》是否就一定是人们后来看见的样子?虽然不无可能,但其实亦未必然。当时徐陵固然肯定持有基本定型的传本,但在编撰过程中,对此类无明确作者且当时尚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更未经典化(这从当时的其他传世文献均未提及此诗可以推知)的作品,编者加以某种程度的修改润色也是可能的。至少诗前小序,更有可能即经徐陵之手改定,其增添的文字则用以概括扩张后的诗歌内容,起到交代背景的作用。当然,这篇经过改写后的小序,既对后人了解此诗提供了某些线索,也留下了若干谜团,误导了后世无数的读者和研究者。

例如,小序把故事发生的时间记载为“汉末建安中”,就把读者和研究者的思维导入了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通过前面韦昭引诗的考察,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不可靠的。但近年的研究者中,受此影响或误导者却颇不乏人。有人从建安时期的社会背景试图知人论世,推论其本事只能产生于建安十一至十三年间,即刘馥(?—208)任扬州刺史时[15]167-169;有的根据其年代及其他因素揣测其作者为曹植[16]或辛延年[17]180-182;方枘圆凿,未知其可也,“汉末建安中”五字,不知把多少人引入了误区!

另外,与《艺文类聚》本小序中焦仲卿被称为“府史”不同,在《玉台新咏》本小序里焦仲卿也变成了“庐江府小吏”。“府史”,即古时州郡中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与“府小吏”二者身份并无实质不同;其区别在于有无明确的供职机构。我们看到,在作品的早期形态中,焦仲卿夫妇并没有明确的“户口所在地”。所谓“庐江府”云云,很有可能是后来添加的一个地理符号。难怪我们无论从《艺文类聚》本还是大为扩展后的《玉台新咏》本的正文中,都无法找到与庐江有关的任何痕迹!相反,“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却明确留下了西岳的地标,并且由胡地传入的“青庐”之类的名物开始亦仅为北地所有。这是否意味着很有可能故事本来是发生于黄河中游地区,随着晋室南渡,士民播迁,文化重心南移,后来作品流传到南方,发生地才被移动到长江流域的呢?因为民间文学作品本来可以无胫而走,而小序又为后人所加,所以尽管证据还欠充足,但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加以观照,这种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有人力图从庐江附近找到“华山”的踪迹,总是不能自圆其说,其实就是被这一地名所局限;至于有人搜集《孔雀东南飞》流行后庐江地区附会的一些传说,倒置源流,将其说成是作品所本[18],未免犯了学术研究的大忌。

尽管如此,徐陵编定《玉台新咏》并将《孔雀东南飞》收入其中,仍然功不可没。否则,后人就很有可能无缘见到这首“古今第一首长诗”了。

根据上述,可以理出《孔雀东南飞》文本演变的轨迹如下:

《古艳歌》→《艺文类聚》所收文本→其他未发现文本→《玉台新咏》所收文本。

二、《孔雀东南飞》文本演变的成因

了解了《孔雀东南飞》文本演变的轨迹,紧接而来的问题是:此诗为什么经历了如此之长的演变?为什么写定之后仍有人对它的产生年代提出质疑?

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我国长期处于男耕女织的农业经济时代,因而有关织作的诗文和民间文学作品大量存在是很自然的。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19]2287,就揭示了这样一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有男女则有婚姻和爱情,婚姻和爱情又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故事,在农业宗法社会里尤其如此。在我国历史上,与政治变迁、王朝更替相对频繁不同,农业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制度则保持了长期超稳定状态。这就为一首简单的描写织作的歌谣发展成为一首内容丰富、故事曲折的叙事长诗提供了可能。不同年代的文人固然可以以此为题材不断地进行创作和再创作,民间大量的无名作者在这类作品产生和流传中的作用尤不可低估。

大量的典型案例证明,古代的民间文学作品,往往最初比较简单,只是雏形或萌芽,在流传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转移,其内容及形式也变动不居,但总体呈现由简趋繁、由幼稚趋于成熟的态势。但成熟之后的样貌,与其本来面目的差别往往不可以道里计。顾颉刚(1893—1980)先生早年(1924)曾详考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过程。通过顾先生的梳理,我们看到,发生于春秋时期齐国的杞梁妻故事,原本只是表现这位女性谨守礼法的,到了西汉开始出现“崩城”(哭倒城墙)的情节,但被哭倒的还是杞城或莒城。流传到唐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被后移至秦朝,被哭倒的也成了万里长城了。再到宋朝,杞梁妻才有了“孟姜女”的名字,其实所谓孟姜,只不过和东汉时期的“罗敷”一样,是先秦时期美女习用的通称而已。后来孟姜女故事发展成了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20]241-259。笔者近年也曾就历史上“马前泼水”故事的演变过程做过细致的考察。“马前泼水”,相传本来是商周之际姜太公故事,太公本为赘婿,因不事生产被女家逐出,后来辅佐周武王得天下后被封于齐,其妻再拜求合,太公遂于马前泼水以示覆水难收之意。但后来这个故事被嫁接到了汉代的朱买臣身上,故事发生地则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成为小说、戏曲里一再演绎的题材和借以宣传礼教的标本[21]。这类故事的演变过程动辄千年以上。从这类例证不难了解民间文学作品流传演变的一般规律。《孔雀东南飞》的形成过程,亦应作如是观。

以理推测,《孔雀东南飞》的最后文本形成,应该是民间传唱与文人写定多次交互作用的结果。正如胡适(1891—1962)先生所说:“我深信这篇故事诗流传在民间,经过三百多年之久(公元230年—公元550年)方才收在《玉台新咏》里,方才有最后的写定,其间自然经过了无数民众的增减修削,滚上了不少的‘本地风光’(如“青庐”、“龙子幡”之类),吸收了不少的无名诗人的天才与风格,终于变成一篇不朽的杰作。”[22]70此说的价值,在于肯定了《孔雀东南飞》的民间文学身份,但缺陷是没有注意到此前的早期文本。因为无论从《古艳歌》还是《艺文类聚》所收文本算起,到徐陵编撰《玉台新咏》收录写定文本,其时间跨度远不止三百多年。所谓“三百多年之久”,显然是受到《玉台新咏》文本小序中“汉末建安中”及“时人伤之”等信息的误导。

陆侃如先生是主张《孔雀东南飞》为六朝作品的,其依据是张为骐(1901—1969)列举的《孔雀东南飞》中有若干建安以后的词汇,如“交广”“青庐”“龙子幡”之类。在早年(1931)与冯沅君合著的《中国诗史》中,陆先生说:

我们可以相信它到了《玉台新咏》的时候,才有最后的写定。那么我们怎还能说它是汉代的乐章呢?我们最多只能承认它与《拂舞歌》的例子相同,而《拂舞歌》也只能说是晋代的舞曲。我们现在把它列入南朝杂曲中,也许不算太武断吧。[3]213

现在看来,陆先生还真的是失之于武断了。即便《孔雀东南飞》是在《玉台新咏》的时候才最后写定,如果其主体早已在汉代形成,只是在流传中掺入了个别后世的词句(这在“手抄本文化”时代是常见的),怎么就不可以称其为汉代的作品呢?何况张为骐所举,多数已被考证出并非后世才有,而是汉代就有了的词汇,如“青庐”“龙子幡”等。至于“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中的“交广”,收录此诗的冯惟讷(1512—1572)《古诗纪》注云:“一作‘用’”。逯钦立先生认为:“按:作‘用’者是。钱与杂彩皆是货币,故下言‘交用’也。作‘广’者,后人不谙币制,故妄改。”[6]286此说有理。因为以事理论,太守家备办婚礼只有两三天时间(“良辰三十日,今已二十七”),却要远去交广采办水产品,即便是大胆的夸张也不至如此的。因此,以个别词句怀疑其主体的产生年代,并不可靠。《古诗纪》虽然成书在后,但编者冯惟讷为明代著名学者,其言应有所据,就是说他应该见到过此处作“交用”的本子。同样存在年代争议的还有《木兰诗》,因其中出现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颇似唐诗的句子,宋人刘克庄曾判定其为唐人所作[2]6。但陆先生并没有附和刘克庄的意见,而是依据《木兰诗》曾被收入陈沙门智匠编辑的《古今乐录》,确定其为北朝作品[3]218。我想,陆先生如果注意到《史记·刺客列传》“索隐”“正义”所引韦昭的话,大概也不会再坚持其“六朝说”了吧。

可以设想,《古艳歌》本是描写织作的歌谣,最初应当出于辛苦织作的妇人之口,只有简单的几句,后经文人写定收入某种文集。收入文集之后,进一步加速了这一歌谣的传播。在长期的传播中,内容逐渐丰富,由抱怨引申出请归,再经文人写定,成为《艺文类聚》所收录的文本。新的文本流传开来后,传播更为广泛,尤其民间说唱艺人的加入,人们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不断升温,加入了逼婚、殉情、合葬等情节,并大肆渲染,使内容不断丰富,篇幅不断拉长,并且广泛吸收了其他各种文体(包括乐府民歌、文人诗文以及俗赋)的词汇、技巧,使其成为一首情节曲折、情调哀婉的长诗。这一过程,最迟完成于建安时期,这应该就是《玉台新咏》本的小序称故事发生于“汉末建安中”的原因,否则,徐陵有何托古之必要?其后在流传期间,文本仍有若干变异,个别不同时代的新鲜事物或词汇掺入其中,以致令后人怀疑其为汉代的作品。而且由于此诗不是出自同一作者之手,自然也未经过统一的严谨构思,使得其中若干细节,包括主人公刘兰芝的言行,也存在着某些彼此矛盾、不合情理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多少影响到它的完美,对此古今学人的论著多有指出,兹不赘述。大概正是由于《孔雀东南飞》长期作为民间未定本的身份存在,又有着在高层正统文人看来存在的若干问题或瑕疵,导致此诗在汉末基本成型后的长期流传中,选家不选、文人无评,在当时的正统文坛上寂寂无闻。然而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在民间传播、演变,甚至故事发生地也发生了游移,直至被徐陵收入《玉台新咏》。

[1] 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4] 李昉,等.太平御览:第七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5] 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校[M].穆克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6]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王仲荦.关于中国奴隶制度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8] 安小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句新解[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4):6-10.

[9]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11] 华丽娜.《孔雀东南飞》古代接受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12] 章培恒.关于《古诗为焦仲妻作》的形成过程与写作年代[J].复旦学报,2005(1):2-9.

[13]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 刘跃进.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J].文学遗产,1996(2):37-45.

[15]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16] 木斋,尚学鸿.论《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和写作背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3-73.

[17] 李炳才.《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作者考[G]//李杏林.《孔雀东南飞》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8] 吴慧敏.试论《孔雀东南飞》的历史演变与升华[M].济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06-108+115.

[19] 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M]//顾颉刚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21] 魏伯河.从马前泼水故事的演变看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1):51-58.

[22] 胡适.白话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郑宗荣)

On Textual Evolution of Southeast the Peacock Flies

WEI Bohe
(Traditional Sinology Institute, Shan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Jinan, Shandong 250031, China)

The text of Southeast the Peacock Flies was not once formed, it had gone through the long-term evolvement process. From the Ancient Yan Poem to Poems for Jiao Zhongqing’s Wife, it appeared a number of transitional texts in the middle. It is probably before Jian’an period that the basic text was formed. From the first version to the adapted version in the collection named Yu Tai Xin Yong, the evolving texts were added a number of elements of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By sorting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text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we can get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the problems that so far have puzzled us.

Southeast the Peacock Flies; Ancient Yan Poem; Y i Wen Lei Ju; Yu Tai Xin Yong; text evolution

I207.22

A

1009-8135(2017)04-0052-06

2017-04-11

魏伯河(1953—),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传承。

猜你喜欢
小序艺文焦仲卿
胡安国《春秋传》征引诗小序考
伦理与自适:《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揭示的陶渊明归隐原因分析
艺文活动早知道
艺文活动早知道
小陈老师来上课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徐恒瑜连环画《焦仲卿妻》选页
焦仲卿误读现象应该纠正
如何写好志书小序
焦仲卿:一个被误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