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2017-03-29 17:12周宗社李孜李向阳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代际培训

周宗社李 孜李向阳

(1.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2.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工系,南京 210045)

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周宗社1李 孜1李向阳2

(1.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2.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工系,南京 210045)

截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条是“精准扶贫”的难点和重点,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与人力资本增量受限是农村贫困家庭发展的制约瓶颈。文章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域出发,结合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在职培训、迁移投资、经验积累与性别歧视等层面研究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发生机制,探究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发生的相关诱因,从人力资本角度和公共服务角度提出截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相关政策建议。

农村贫困家庭;代际传递;人力资本;机制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营养、医疗保健、迁移和经验积累等投资形成的凝聚在个人身上并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也是个人生产劳动素质的反映。与此同时,人力资本还可以从父辈处遗传而来。截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条是“精准扶贫”的难点和重点,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与人力资本增量受限是农村贫困家庭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速减缓,面临跨越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在这个过程当中,各种社会矛盾将以多种方式迸发并不断演化,社会稳定和安全存在一定风险,诸如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压力严峻、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民族矛盾、极端恐怖主义等,如果预警不当、处置不当都将引发危机,波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域,研究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发生机制、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发生诱因,探索截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对策。

一、贫困代际传递发生机制

许多研究及其经验事实证明,人力资本与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不同个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存在异质性,个体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增量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收入水平,人力资本的异质性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代际的角度来看,父辈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其家庭获取收入的重要因素,父辈的低人力资本水平是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因素。教育的重要功能就在于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素养,个人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个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公民意识的形成,良好教育是微观个人、家庭和宏观社会“软实力”形成的基础性条件。

(一)教育投资与贫困代际传递

教育是获取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的重要手段,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教育具有双重角色的作用:一是个人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贫困家庭教育的贫乏是导致贫困的基本原因之一;二是个人的教育水平还会影响其就业状况,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的不同会导致收入差异。教育层次低的个人往往处于就业的不利位置,获取的收入往往较低。贫困家庭教育的缺乏会严重降低家庭成员获取较高收入的概率,而收入水平的低下,又极易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一旦贫困家庭陷入该循环,就很容易发生贫困的代际传递,即:贫困家庭教育缺乏→就业竞争力低下→收入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积累→贫困家庭贫困加重→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缺乏→贫困家庭教育更加缺乏。

受教育程度也影响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就业是获取收入的根本来源。在现实社会中,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就业层次的不同,所获取的收入也就不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状况不一致,相同职业、相同岗位的收入呈现较大差异。教育层次较高的个人,其就业层次和就业区域相对较高较好,对应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贫困家庭由于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层次较低,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往往从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可替代性高的职业。尽管如此,这些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往往低于可以从事这些职业的劳动力的供给量,这样一来从事这些低层次职业的人员就只能获取较低的收入。

(二)健康投资和贫困代际传递

人力资本是蕴藏在人的生命体之内的,其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以人的健康为前提。因此,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要素之一,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健康投资主要通过三种机制来影响贫困代际传递。

1.劳动者的身体状况与劳动生产率息息相关

个人的体力、精力、耐力都依赖于其身体状况,劳动者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质量的好坏。因此,劳动者的体力、精力以及耐力对于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又与其收入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发生贫困代际传递的家庭,由于缺吃少穿、营养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健康投资,其父辈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劳动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相应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收入水平也较低。于是,贫困代际传递家庭的收支状况将受到严重影响。

2.人的预期寿命与其身体健康状况正相关

人的储蓄动机因素是多维的,其中之一就在于储蓄者本人要将其收入平滑满足退休之后的消费。预期寿命短的人其储蓄动机较弱,预期寿命长的人其储蓄动机较强。投资来自于储蓄,而储蓄来自于个人、企业以及政府,其中个人的储蓄份额对总储蓄的影响较大,因此个人储蓄动机叠加的结果会影响到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水平;而经济增长水平又会对整个社会的贫困状况产生影响。也即是说,“蛋糕”做大了有助于“蛋糕”的分配,经济总量增加了有助于贫困的解决。个人的健康状况通过社会叠加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进而间接地影响微观个体的收入状况和贫困家庭的动态情况。

3.个人的健康状况会影响到其参加教育投资、培训投资的动机

如上所述,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对就业和收入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状态欠佳的人,无力承受或者参加更多的教育及培训,而健康状况好的人,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更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本人及家庭的贫困。但贫困家庭父辈往往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受到收入的刚性约束,贫困家庭父辈无力为本人和子女提供教育投资和可能改变命运机会的培训投资,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将更加容易。

(三)在职培训和贫困代际传递

参与在职培训能够使培训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生产技能、劳动技能、经营技能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参与在职培训能够比较显著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不必要的效率损失。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竞争法则无处不在。竞争的强度、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要想在竞争中胜出,除了加强学习之外,就是要动态地参加在职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在职培训,不断地积累人力资本规模,使人力资本存量增大,人力资本质量在动态的发展中提高。在职培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回报性,能够为培训者带来显性和隐形的经济收入;在职培训提高了培训者生产、经营、竞争、创新多方面的能力,能力的提高,获取收入的概率增加,在正常条件下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下降。因此,通过在职培训,可以显著降低贫困代际传递的发生。

(四)迁移投资和贫困代际传递

人力资源在流动中不断得到优化配置,从人力资源开发中凝结的人力资本也将因为优化配置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的出生无法选择,个人往往因能力有限而无法改变贫困的自然环境。然而,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和家庭的努力,以家庭迁移的方式改变所处的不利环境,从而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破解家庭贫困和贫困的代际传递。但是,迁移是有成本的,贫困家庭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迁移所需的最低成本,从而使迁移受阻。于是,因自然环境的束缚,贫困的代际传递便成为了现实。

(五)经验积累和贫困代际传递

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经过实验、探索、试错会总结出一些具有经验性的东西,这些经验性的东西一旦掌握,加上工作时间的积累,人们在有意或无意当中掌握了一门或几门工作经验。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有助于实践者工作阅历、社会阅历的积累。一个经验丰富且理性的人,犯常识性错误的概率就会降低,工作能力随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也得以提高。然而,贫困家庭的劳动者大多数要么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及家庭经营,要么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前者积累的是传统经验,它往往只能够确保简单再生产的家庭生计需要,并不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家庭生产经营的水平及能力,不能满足扩大家庭生产规模的要求。另外,在某些条件下,传统经验还有可能成为新技术新方法引进的障碍。因此,贫困家庭劳动者的经验积累如果只局限在传统的经验积累和低技术含量的经验积累方面,他就难以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难以走出贫困的陷阱。

(六)性别歧视和贫困代际传递

性别歧视在现实社会中常有发生,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歧视更是司空见惯。研究表明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参与在职培训的机会均低于男性,从而导致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整体上低于男性。另外,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歧视,是造成女性就业难度大于男性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中,尤其是在下一代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婴幼儿和少儿阶段),女性的重要角色不可替代。在一些贫困单亲家庭中,如果母亲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那么,其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和情操熏陶的概率就较高;反之,则较低。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母亲,其家庭发展能力、财富增长能力较高,陷入贫困境遇的可能较低;反之,低人力资本水平的母亲,其家庭发展能力、财富增长能力偏低,陷入贫困境遇的可能较大。因此,人力资本中的性别歧视容易导致女性贫困,女性贫困则容易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形成的人力资本诱因分析

如前所述,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营养、医疗保健、迁移和经验积累,以及消除歧视等投资形成的凝聚在个人身上,并具有经济价值的生产要素,也是个人劳动素质的反映。对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而言,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与人力资本增量受限是其显著特征。下面着重论述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形成的人力资本诱因。

(一)教育投资诱因

1.贫困地区师资力量供给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教育都比较落后,城乡教育差距并不显著,贫困家庭子女通过刻苦学习走出农村的比例相对较高。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教育出现较大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拉大,优质教育资源基本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师资力量不断下降,突出地表现在:

一是大量受过专业训练的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有的师范毕业生把到农村工作作为一种短期过度,然后以考研、考公等方式离开农村;

二是农村地区教师老龄化趋势显著,年轻教师人力资本增量停滞不前;

三是在贫困地区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教师以及具有一定社会资源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集聚到城市或城市周边,由此带来的是城市或城市周边教师人均工作量不饱和,而急需师资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出现了教师断档断层的局面;

四是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通过一定的社会资源走上贫困地区的教育岗位,其教书育人能力值得怀疑;

五是贫困地区教师薪酬、社会地位与其奉献和社会需求不对称,较低的薪酬待遇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不断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社会地位的不对称使得教师难以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影响和启发学生刻苦学习。

上述五方面因素的综合叠加导致农村贫困地区师资力量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村教育发展,知识的溢出效应在农村贫困地区难以发挥作用。

2.读书无用论导致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下,人力资本增量无法提高

“学而优则仕”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内在精神动力源泉,知识改变命运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缺乏文化知识,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改革开放之初,如果没有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我国的改革开放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成就,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然而,在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依然存在,一些贫困家庭及其子女功利主义的影响,放弃了应该完成的义务教育。这种“读书无用”的想法和行为只强调了读书期间的机会成本,而没有看到读书之后因为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社会资源网络扩大可能带来的超额收益。“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导致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低下,人力资本增量无法提高。当然“读书无用论”也反映出了诸多社会问题,比如“知识深化”与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对称,结果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

(二)在职培训诱因

参与在职培训能够使培训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生产技能、劳动技能、经营技能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参与在职培训能够比较显著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然而,在职培训对于农村贫困家庭的劳动者来讲是一种稀缺资源。

1.农村贫困家庭的农业劳动者依据传统经验开展生产劳动及家庭经营,思想意识层面对农业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不敏感。参加相关机构举办的农业生产技术等培训的积极性较差,其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就很困难,这也是农业现代技术在农村部分贫困地区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农村基层相关组织缺乏为农村贫困家庭提供诸如农业科技知识培训、高产作物栽培培训,以及农村贫困家庭非农经营方面培训的机会。

3.有些农村贫困家庭的非农劳动者在城镇非正规部门就业,劳动强度高、收入低,没有时间,也没有财力去参与相关方面的培训。与此同时,城市相关部门举办的在职培训很难覆盖到农村贫困家庭的就业者。

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贫困家庭的劳动者无缘在职培训,其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升,贫困代际传递也就不可避免。

(三)健康投资诱因

1.农村贫困家庭由于卫生保健意识缺乏、生活方式单一、生活习惯不良、劳动强度较大,以及休闲内容的贫乏等等,以至于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贫困而致的抑郁、酗酒、抽烟、赌博等现象,在农村贫困家庭中时有发生,这对贫困人口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地方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健康生活、科学生活的持续宣传,并举办相应的科普知识讲座,引导村民改变不合理、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从而降低贫困家庭人力资本受损的风险。

2.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家庭中部分父辈由于营养不良、疾病、残疾,以及意外事故冲击导致劳动能力受损,生产效率下降,产出水平降低,从而严重影响到家庭资金的积累。有限家庭资金往往只能支付医疗费用。有限积累与刚性支出相互叠加,导致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这种家庭中,父辈需要子辈的照顾,子辈只能放弃外出务工的机会,如果父辈的身体状况长期得不到好转,子辈又无法外出务工,很有可能导致子辈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

(四)迁移诱因

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社会网络,不少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家庭的成员,无法接受外界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的洗礼,难以走出其长期生活的区域到城市务工,以获取更高的非农收入,从而人力资本存量水平难以得到更新,人力资本增量难以得到提升。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流动性约束受制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缺乏,物质资本的缺乏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则形成低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贫困家庭的成员由于人力资本水平的低下,其生产能力、经营能力、交易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都受到极大的约束,以至于其社会流动性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性不足的贫困家庭成员难以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难以获取非农收入。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自给自足性质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社会网络,存在同质性高、经济价值低的特点,无法比拟工业文明、现代文明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由于受到社会流动性不足的刚性约束,贫困家庭难以进入主流社会的社会网络,只能囿于低层级的社会网络,从而难以获取相应的发展机会。因此,贫困家庭的子辈要想摆脱贫困,显得力不从心。其父辈的贫困自然而然地传递了下来。贫困家庭社会流动性不足是贫困代际传递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工作经验积累诱因

农村贫困家庭中的劳动力,除了拥有自己的体力之外,再无其他必要的人力资本,往往只能够从事简单、繁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劳动。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劳动者往往只能够获取微薄的收入,维持其简单的农业再生产,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有的贫困者即便到城镇务工,也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简单劳动,获取仅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报酬。同时,由于其所处产业低端,所以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其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小,难以改变其贫困现状。有的贫困者离开村庄,梦想到城市找份高收入的工作,但是受其人力资本素质的限制,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只能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然而,在非正规部门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往往是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所谓的“打擦边球”“踩红线”以及不受法律保护的谋生手段,难以转化成与市场主流要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积累。

总之,传统农业生产经验以及低附加值的工作经验,往往只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家庭生计需要,不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家庭生产经营的水平、能力,难以扩大家庭生产规模,从而使贫困家庭缺乏脱贫所必需的资金积累,贫困的代际传递极有可能发生,甚至导致其后代在贫困陷阱中愈陷愈深。

(六)歧视诱因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丛林法则在市场竞争中广泛存在。一些强势群体和个人经常以其自认为的优越感而歧视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贫困家庭往往既是弱势群体又是边缘群体。因为强势群体的歧视,他们难以平等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而那些拥有充裕社会资本的人和组织,又很少会主动去关心这些弱势群体。比如,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理应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扶贫济困的金融杠杆,但是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相反,它们却把吸收的农村存款转移到城市,进行其他投资,资本的逐利性一览无余,嫌贫爱富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农村金融资本被抽走,导致农村资本更加缺乏。本应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却变成了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业,其结果必然是贫困地区更加贫困。可见,农村贫困家庭因为社会的歧视,难以获取改变贫困现状所需的宝贵资源和信息,从而导致贫困的持续和加重,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成为一种可能。

三、截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加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儿童享受到法律规定的九年义务制的最基本教育。对于前期农村地区小学教育集中进镇所导致的部分小学生辍学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解决好贫困地区、偏远山区的子女的义务教育。

2.加强农村地区职业技术教育

在农村贫困地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适当加入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通过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把部分学生分流出来,送入职业中专或职业高中进一步学习,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及偏远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发展能力,是最有效的扶贫策略之一。

3.加强对贫困流动人口的职业技术培训

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素质,增加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和能力。

4.发展民办教育

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完善公办教育的同时,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鼓励并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增加技术类院校的比例,有针对性地开办各类课程、各种长短期技术技能培训班,允许大专院校做出更灵活的课程安排。

(二)做好农村贫困家庭的健康保健工作

农村贫困家庭由于收入相对较低,可支配收入有限,一旦遇到重大疾病、慢性疾病,以及意外事故,就很有可能陷入生存绝境。有的贫困家庭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而不去看病吃药,导致身体健康受损,有的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给家庭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还没有到位,医药还没有分开,以药养医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因此,农村贫困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现象的发生和持续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多渠道、全方位建设以农村社区为依托的平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好乡镇卫生院、村社卫生室,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农村贫困家庭受益,同时有效提高其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素质。

(三)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有序发展、和谐发展的内涵所在,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是全体纳税人,公共服务理应覆盖到更多的群体。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建设可以为我们国家提供一定的参照借鉴,公共服务一定要体现出公共服务的本质内涵。纵向来看,政府公共职能建设虽然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都有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社会整体上公共服务仍然显得不足;横向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显得尤为不足,即或是与同为发展中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共服务水平更需要提升。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最为迫切的民生需求之一,国家需要统筹规划,提高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水平,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要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就业、人口迁移、住房改建、医疗卫生保健、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工作体系,此举对于遏制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用。

(四)农村保障网络的建设是贫困家庭安居乐业的关键所在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搞好社会保障配套建设,才能有效降低社会的风险。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是城市化、工业化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保障。社会保障网络的构建能够有效分散农村贫困家庭的风险,让贫困家庭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生产发展、人力资本的提升,有效规避社会系统性风险给他们所带来的影响。为此,要构建相对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网络,确保农村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基本民生保障。其中,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总体而言,我国已经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如何有效跨越这个区间,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个关键,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其收入水平,增强农村贫困群体的购买力。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能有效避免贫困群体跌入贫困陷阱。所以,有效截断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建设是“定海神针”。

[1] 曾红颖.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体系及转移支付效果评价[J].经济研究,2012(6):20-32.

[2] 王弟海.健康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陷阱[J].经济研究,2012(6):143-155.

[3] 黄玖立,冼国民,吴敏,等.学校教育与比较优势:解构作为渠道的技能[J].经济研究,2014(4):172-186.

[4] 李实,万海远.劳动力市场培育与中等收入陷阱[J].经济研究,2014(4):187-191.

[5] 臧文斌,刘国恩,徐菲,等.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2(7):75-85.

[6] 才国伟,刘剑雄.收入风险、融资约束与人力资本积累[J].经济研究,2014(7):67-80.

[7] 周宗社.人力资本、劳动者权益与迁移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劳动,2015(7):19-24.

[8] 周宗社.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5.

(责任编辑:于开红)

Study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 of Rural Poor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ZHOU Zongshe1LI Zi1LI Xiangyang2

(1.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versity Of Chongqing, Chongqing 400067, China)

(2. Department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PLA Nanjing Army Command College, Nanjing, 210045,China)

Cutting of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chain of rural poor families is the difficulty and focu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shortage of human capital stock and the limited increment of human capital is the bottleneck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oor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or rural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mbining the elements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health investment, on-the-job training, investment, migration experience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It then analyzes the related causes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in rural poor families.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capital and public servi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cut off the intergenerational chain of rural poor families.

rural poor families;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human capital; mechanism

C913

A

1009-8135(2017)04-0030-07

2017-05-11

周宗社(1973—),男,湖北秭归人,重庆工商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人口与经济、经济发展理论。李 孜(1970—),女,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口社会学。李向阳(1979—),河南夏邑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新制度经济学。

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6201160032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代际培训
培训通知
三部门: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基本医疗保险缓解农村贫困家庭医疗负担的效果
——基于宁夏西吉某乡镇174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