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境与出路

2017-03-29 14:51兰桂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兰桂萍,陈 谊

(1.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2.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6)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境与出路

兰桂萍1,陈 谊2

(1.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1331;2.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6)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缺少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就会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新媒体蓬勃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最终要通过大学生群体的认同,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理想,成为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实践转化。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首先要解决好认识、认知和认同的问题。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力量,缺乏大学生认同的价值观是没有生命力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征分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信、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的由浅入深过程,它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次。

1.1 认知认同

认知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基石。第一,认知认同途径广泛。随着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发展,微访谈、微电影、微博互动、公众号讨论等多样化呈现方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第二,认知认同内容难以判断。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信息的传播,然而人们获取到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误导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他们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第三,认知认同层次比较浅表。新媒体“小容量、碎片式”的阅读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主流价值观的逻辑架构。

1.2 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是对认知认同的进一步深化。第一,情感认同肯定性。据调查统计,“大学生对主流价值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共识”[1]。第二,情感认同阶段不稳定性。不同年级之间的大学生认同程度存在差异性。大一新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可度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同一学年度内,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存在不稳定性,出现时而高涨时而低落的情绪状态。

1.3 行为认同

行为认同是在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真正相信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化认知水平并适度向实践水平过渡”[2]。第一,行为认同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不统一。部分大学生在行为认同阶段出现偏差,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承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的引导作用,但在面对具体关系自身切身利益的行为问题上,有时候却会做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第二,行为认同存在突出的社群性。朋友圈、QQ群、讨论组等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使得人与人直接沟通范式不断虚化,大学生交流和共享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行为认同中趋于相同,呈现出突出的社群性。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带来传播宣讲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2.1 西方不良思想的传播

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科技创新能力在新媒体技术的终端、网络等开发中占据着优势,逐步垄断了新媒体的信息话语权,开展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于国内所发生的负面现象和事件,一些西方国家总是借助新媒体渠道开展舆论诱导。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多层次性和滞后性,将信息的采集、发布和反馈集于一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方社会思潮的输出,大学生群体思想较为活跃,容易偏激,通过简单的“速读”片面地了解西方社会思潮,导致许多不良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载体得以“大放异彩”,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2 宣传机制不完善

第一,宣传内容低俗虚假。由于新媒体的治理体系尚未完善,平台的经营者借助匿名性等特点在某些方面解除了现实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使得虚假信息层出不穷,粗俗化语言表达泛滥,“标题党”“段子手”误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网络反动势力常常借助社会热点故意丑化事实,扭曲事实真相。第二,宣传方式单一。虽然在许多官方网页经常看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宣传和解读,但是在一些大学生活动频繁的贴吧、论坛、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微博却很少看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板块和内容,大家无法利用其平台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探讨和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另外,舆论宣传针对性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未能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心理状况,形式单一,缺乏其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3 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第一,教学方式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成绩考核的评价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水平,但是容易引起学生不满情绪的爆发,弱化其情感认同。囿于诸多原因,学校未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践中,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的行为认同。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仍需加强。校园门户建设、第二课堂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校园网站、BBS、微信订阅号等门户建设资金、人力不足,管理不善,不能持续深入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案例。社团活动的开展仅仅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面,没有深入挖掘逻辑结构和历史渊源,活动影响力不足,无法推动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2.4 大学生个体因素制约

大学生精力丰沛、学习能力强,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掌握新媒体的技术与应用。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比较片面和偏激,不能够准确地辨析和选择,他们在社会宣传舆论的诱导中迅速引起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在网络的交互平台中随意地、不负责任地发表个人言论,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宣传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高校的思政课堂随处可见手机党、低头族,他们更加关注手机中的娱乐功能,课堂效果的反馈低于教学目标,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欠充分,情感认同有偏差,行为认同不到位。

3 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

3.1 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原则

3.1.1 一元与多元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价值观的多元化也成为当代中国的普遍事实。我们要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有鉴别地对待多元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以及反思能力。

3.1.2 引导与过滤原则

根据大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运用新媒体有效地宣传主流价值观,选取恰当时机进行释疑解惑、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加快建立新媒体治理体系的步伐,教育部门、通信管理部门、学校等多元主体应协同发挥过滤选择的作用,并注重学生的自主过滤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好处。

3.1.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校在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时,不仅仅是注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教学平台,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第二课堂建设,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3.1.4 知行统一原则

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提高思想道德认识,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锻炼,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3.2 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3.2.1 依托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具体化

正确地评析西方社会思潮。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大学生可以充分行使作为网络主体的参与权,面对这些良莠不齐、错综复杂的信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评析西方社会思潮,做到有扬弃地学习,丰富主流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从而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力量。借助新媒体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注重客观社会现象的呈现与解读,不掩盖客观事实,充分展示其背景与原因,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宣传、传播真实信息。同时必须扎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育人作用”[3],必须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提高主流价值观的理论穿透力。挖掘鲜活先进人物真实案例,按照“三贴近”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增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3.2.2 利用新媒体形式的灵活性,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平台

有效发挥新媒体宣传平台的作用。借助新媒体的互动平台,通过论坛、贴吧、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进一步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平台,做到及时发布重大信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性地发表个人观点。其次,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课程搭建,发展慕课(MOOC)平台建设,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程学习中,主动性成才。最后,不断开发创建表情包、FLASH动画制作、HTML超文本制作以及手机游戏等功能,使其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克服传统政治认同教育的说教、刻板、枯燥、滞后、灌输等印象”[4],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寓教于乐,获得学习知识和情感体验,更加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充电”,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

建立健全新媒体治理体系。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对网络环境加以净化和治理,发挥网络服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多元共同治理。其中网络服务部门主要围绕本身网络以及应用程序中存在的漏洞开展治理,教育主管部门主要围绕信息资讯内容本身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进行过滤,学校则要介入校园网络,及时掌握学生的舆论导向,并迅速做出反应。与此同时,IP地址管理、实名制注册、绿色网站的建设等行动也要进一步开展,规范网络环境。

3.2.3 突出新媒体交往的社群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监督

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势,不仅仅把加强大学生认知认同放在首位,更要植根于大学生生活实际,从课堂的共鸣走向实际,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转化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利用纪录片、音乐、动画等网络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让学生抬头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群体思维的碰撞增强认同。其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课程建设以及虚拟网络实践平台。只有自觉自愿地响应主流价值观的号召,做出行动,才能从心底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感染学生群体,校园主页、贴吧等一些重要校园门户网站设立专题板块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学习与讨论,同时发挥好专业指导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的“三师协同”作用,通过QQ群、微信群等手段针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调查和追踪,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挥好寝室课堂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到寝室课堂的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辨明真伪、区分善恶、提升能力,使寝室群体形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3.2.4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积极发挥朋辈示范和监督作用。朋辈群体具有心理、文化的相似性,这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实效性与说服力,因此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群体,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和思想,增强其辐射力,促进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引导正确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提倡社群性监督。在朋友圈或者QQ群里,“圈”内、论坛的朋友相互监督言语和行为,敢于纠正错误的偏激的言语,进行有效的引导,及时净化网络文化,使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的监督不仅仅只停留在社会、学校、家庭中,而是时时刻刻都在个人身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自我监督和反思的意识。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内化的过程,必须加强对受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网民群体)的媒介素养的引导与教育,“通过整合政策引导、法律约束、文化浸润与习惯培育等多样化资源”[5],指导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进行价值评判,如何正确对待问题。因此,大学生需要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特征、能力状况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1]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5(8):98-103.

[2]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8):109-111.

[3]邱伟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群体特征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1-4.

[4]黄德林,邱杰.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2):181-184.

[5]侯邵勋,都晓琴.网络拟态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思想政治教育,2016(1):64-69.

责任编辑闫桂萍

G641

A

1674-5787(2017)03-0041-04

10.13887/j.cnki.jccee.2017(3).11

2017-03-06

本文系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于两个结合’的视角”(项目编号:szkzy2016004)、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4—GX—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兰桂萍(1977—),女,硕士,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陈谊(1993—),女,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