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日本概况》课的定位为中心

2017-03-29 12:51
关键词:概况日语课程体系

郭 举 昆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2017-04-11

郭举昆(1961-)女,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日语教学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 “《日本概况》课教学改革”(201314)。

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日本概况》课的定位为中心

郭 举 昆

(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日本概况》课不仅担负着传授日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专业知识的任务,还具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功能,因此,摆正其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日本概况》;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

高等学校的外语专业培养何种人才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对本专业的性质、办学定位、师资力量等进行全面考量,同时还必须放眼世界,更新理念,紧跟时代步伐。

伴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国际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国际间的相互依存愈加紧密,更需要跨国跨文化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今社会,需要的不是竞争而是共生,需要的不是排斥而是包容。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竞相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这给我国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一、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内涵

1.培养目标

本世纪初,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2001)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2000),分别对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规定:

引导学生扎实学习,掌握日语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理解能力,为高年级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1

学生毕业时应具有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和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社会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应能很快地适应除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以外的各种口译、笔译及与日本研究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2]1-2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7

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1

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对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结构;应具备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人文与科学素养以及合作、敬业精神。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从上列指导精神可以看出,日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具有广泛的日本国情知识、日本文化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具有问题意识及创新意识,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并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及先进的时代精神,具备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日语专业的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重视专业综合技能的提升,还特别强调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冯友兰先生(1992)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他认为高等教育“有两个问题必须分别清楚。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学问和修养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的问题,不可把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3]479。北京大学解思忠教授在2014年12月21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雇主品牌论坛”上做了题为《领导力与人文素养》的演讲,指出管理能力首先取决于人文素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不同的概念。创新能力是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包含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几方面内容。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一种意识,是对创新的价值和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是对待创新的一种积极态度。它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我们认为,在本科教育阶段,日语专业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相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为关键。如果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更不可能积极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毕业之后,一定会根据所从事的工作,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国际化视野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以宽阔的视角认知世界,一是以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我们都是地球公民,我们与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我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因此,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互通有无,共享人类创造的文明。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去认知和了解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各个方面,吸收其先进的理念、发达的科技以及灿烂的文化造福于本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仅仅以宽阔的视角去认知世界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看待世界。毕竟,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民俗民风、价值取向是受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教育程度影响而形成的,因而,以尊重和同情的姿态求同存异尤为重要。

当代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因为这有助于他们活跃思维、增加智慧、开阔胸襟,还能使他们在面对异文化时,积极地换位思考,寻求同质的东西,以合作协调的态度游刃有余地处理国际问题。

总而言之,一个大学毕业生,除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高度的创新意识及开阔的国际化视野是极为重要的。日语专业培养学生也不例外,不能只把培养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当作唯一的目标,我们不希望看到毕业生因只懂日语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正如陈俊森(2012)指出的那样,“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不管未来的生活或工作能否用到日语,其基本素质都可以助他们立足于社会!”[4]9

二、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日本概况》课的地位

1.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拟开设的课程从性质及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要理清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明确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充分发挥效力,相互促进,以最少的教学时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实现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要实现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必须建设好相应的课程及课程群,并不断完善课程资源。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更是落实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和根本途径。课程资源是否充足,课程体系构架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具体落实到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配置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能课程,还需要配置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

作为人文学科的日语专业,设置综合日语、高级日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及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读解、日语写作、日汉互译等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性无须赘言,设置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也毋庸置疑,至于日本文化、日本文学概论等修养课程,日语概论、日本文学赏析、日语教学等专业深化课程,日本政治、日本法律、日语口译、同声传译、经贸日语、旅游日语等专业拓展课程是否开设,则需要根据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定,但是,这其中有一门课程,即《日本概况》课,对日语专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以下将围绕《日本概况》课进行讨论,旨在探明该课程在达成日语专业上述培养目标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进而确认其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唤起日语专业对该课程建设的重视。

2.《日本概况》课的性质、作用及定位

(1)课程的性质

《日本概况》课,顾名思义就是概括地、系统地、客观地介绍日本的地理与历史、政治与经济、军事与外交、产业与资源、社会与生活、科技与教育、文化与艺术、信仰与习俗等综合性知识的课程。该课程不仅带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而且还具有修养课程的性质。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日本概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日本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对日语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加深对日语知识的理解,从而树立起对专业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日本的某些领域产生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后续课程的选修及专业方向的拓展奠定基础。作为修养课程,《日本概况》可以通过各种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开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深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的作用

教授任何一门课程,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完成所选教材的内容,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教学内容达到人才培养的某个具体目标,使用何种方法、采取何种手段使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日本概况》课的教学亦然,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虽然日语专业导论课有助于学生对专业性质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但要加深学生对日语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使其树立起对专业学习的信心,还需要有相应的课程给予辅助。《日本概况》课开设在一年级下学期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通过《日本概况》课概括地介绍日本国情,使学生对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从而对日本有一个较为完整清晰印象。通过学习,学生会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肩负的责任,认清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掌握日语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必要性,从而摆正专业学习的态度,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树立起良好的学风。

另一方面,通过《日本概况》课对日本的某个领域进行系统地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在此基础之上,辅以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明白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并主动地对专业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能否培养出“区域和国别研究人才”,《日本概况》课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不可小觑。

此外,《日本概况》课还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政治、艺术、宗教等人文知识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前提。人文知识可以益智开慧、陶冶情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各种人文知识的积累沉淀可以内化为一种软能力,并以学识、气质、修养、人格的形式呈现出来。

利用《日本概况》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尝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客观地介绍日本的情况,同时引导学生对中日两国国情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针对日本某个领域的现状或某种社会现象,让学生在CNKI上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了解我方对该领域或该现象的关注及研究情况,同时由教师介绍日本方面的相关讨论及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认清中日两国视角的异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日本概况》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打开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虽然当今的学生对日本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动漫、服饰、化妆、流行音乐、影视等方面知识相当丰富,但他们对日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日本概况》课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自文化与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冲突的灵活性,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日语人才。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日本概况》课是使学生坚定专业学习信念的手段之一,是提高日语语言理解及运用能力、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是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开阔国际化视野的必要手段,在实现日语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课程的定位

《日本概况》课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置,这必须在梳理该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之后才能确认。

首先,日语专业均开设有《基础日语》及《高级日语》等专业主干课程,《日本概况》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与学习者的身体体验以及学习者对事物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正如篠塚(2008)指出的那样,「自分にとって全く未知の情報であれば当然ながら母語であっても理解が不可能となる。」他还说,二语学习者要理解和把握语境,需要具备各种背景知识(スキーマ),「そのスキーマは文法·音声知識などの言語的知識、世界動向·社会常識の知識、専門な学問的知識であったりする。言語情報処理は、こうしたスキーマによって促進される」。[5]5因此,为了促进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利运作,日语专业必须开设《日本概况》这一门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门课程,为学生学习日语语言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对日本社会各方面有较为形象的感性认识,以利于他们准确地把握日语的词汇意义,并了解日语的特征。当然,该课程对主干课程的支撑作用并不止于此,各类日语文章的阅读,无论涉及日本哪个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具备相关知识,不仅会增加阅读兴趣,还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并产生发表阅读感想的欲望。如此一来,高年级专业主干课的教学模式自然发生转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纸上谈兵。

其次,日语专业为达到培养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目的,一般会开设《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读解》、《日语写作》、《日汉互译》等课程。就听力课而言,《日本概况》课上传授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缩小所听内容的话题范围,把握语境,从而轻松辨别清浊音、长短音以及同音词,准确捕捉词汇意义,获取正确信息;就会话课和写作课而言,日本国情知识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不愁找不到话说、找不到内容写;对阅读类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师可充分利用在《日本概况》课上传授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及看待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写作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对日语表达语用功能的理解;就翻译类课程而言,尤其是日译汉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极高,要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具备与日本有关的社会文化常识,而这些背景知识可以依托《日本概况》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因此可以说,《日本概况》课对上述课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辅助课程。

此外,日语专业大多还开设了《日本文化》课,该课程与《日本概况》课同属一个课程群,也是一门专业修养课程,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与《日本概况》各有侧重。从教学内容来看,二者有交叉之处,但所涉范围不同。《日本概况》课主要介绍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建筑、教育、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显在文化”,而《日本文化》课则侧重讲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样式、感情倾向等“潜在文化”。由于一个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与宗教直接影响着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及行为模式等,因此可以说《日本概况》是《日本文化》的基础课程。我们知道,日本人“以心传心”的文化及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和内外意识的形成皆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如果没有《日本概况》课的地理知识作基础,文化课的讲解将大费周章。反过来说,如果具备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学生不仅能轻松理解日本的许多文化现象,还能积极整合在概况课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对日本的某种文化现象进行创新性解读。从教学目的来看,《日本概况》对学生明确专业学习与发展方向、坚定专业学习的信心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开阔国际化视野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日本文化》课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则具有关键性作用。

据调查,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日本政治》、《日本历史》、《日本经济》等课程的高校不在少数。这类课程大多为专业选修课,教学目的旨在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这类课程具有专业方向拓展课程的性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日本概况》课程作铺垫,对日本一无所知的学生面对这些选修课程将做何种选择?开设此类课程的意义又该如何体现?因此可以说,《日本概况》课是这类课程的启蒙课。通过《日本概况》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之所在,或意识到日本的某些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或研究,并产生为之努力的想法,从而积极投身于相关课程的学习中,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是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然而论文选题却一直是令师生头痛的问题。究其根本,学生对日本的了解不够广泛或不够深入是主要的原因。如果学生通过《日本概况》课的学习,从二年级下或三年级上就开始关注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并阅读相关研究文献,毕业论文的写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本概况》课在整个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它在完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给予专业主干课程极大的支撑,给予专业技能培养课程必要的辅助;另一方面为日本文化的探究奠定基础,为专业的拓展做好铺垫,为学术研究的精进做好准备,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保证。

培养日语人才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一系列的课程给予支撑。在此我们讨论《日本概况》课的定位,是因为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日语专业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致使其应有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日本概况》课在新版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被定为专业核心课程,然而大多数日语专业开设的课时偏少,普遍存在对该课程的作用及定位认识模糊,强调通过该课程学到的日本文化对语言学习以及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而忽视了该课程的其它作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加之不少日语专业开设该课程的时间较晚,并采用日文教材及日文教学,直接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带有《日语读解》课的性质,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在CNKI上检索发现,相关论文数量有限,其中绝大部分是探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虽然不乏值得推广的成果,但研究大多止于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获取知识,更多地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而何时开课、开设多长时间、教材如何选择、采用哪种语言教学、以何种方式评价、如何培养任课教师等与课程建设有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以上所有问题皆与该课程的定位紧密相关,因此,我们认为,有关该课程定位的探讨,对于深化该课程的改革,实现日语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 冯友兰. 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4] 陈俊森. 试论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2,(2).

[5] 篠塚勝正. 言語脳科学に基づく第2言語習得の考察[J]. 成城英文学(32),(日)成城大学,2008,(3).

ThoughtsonCultivatingTalentsofStudentsofJapaneseMajorswithCenteringontheStatusoftheCourseABriefIntroductiontoJapan

Guo Juk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ABriefIntroductiontoJapaninvolve Japan’s geography, history,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soci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literature and arts, and custom and tradition. They would lay a solid ground for improv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 stimulating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widening an international viewpoint as well as learning the language. As a result, it is of importance to realize that the course should hold a proper position in the syllabus. This article explores on the topic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he specialty of Japa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urs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Japan. It also defines the position the course should enjoy in the syllabus by combing 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itself and other courses.

ABriefIntroductiontoJapan; objective of students training; innovation awareness; international viewpoint

G42

A

1673—0429(2017)05—0064—06

[责任编辑:陈忻]

猜你喜欢
概况日语课程体系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