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管理模式下90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研究

2017-03-29 10:46:34吴健康王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3期
关键词:校区新生办学

吴健康,王逊

(江苏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90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研究

吴健康,王逊

(江苏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90后大学生因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再加上多校区办学显现的各种矛盾,面临新的环境和学习任务表现出了诸多不适应,出现了较多的适应性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多校区管理模式下学生管理现状和90后大学生成长特点出发,指出其适应性问题所在,并围绕转型教育,提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多校区管理;90后大学生;新生转型教育

现代大学中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常见运作方式,是我国高等教学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力推动的产物.[1]在其模式管理和教育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分享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任务.经过高考洗礼的90后大学生,面对陌生的校园、新鲜的事物,需要面临如何转型的重大问题,以期能尽快适应、融入大学生活,准确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些特殊条件集中的大学环境下,教育工作者应该合理引导新生转型,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重要转折.

1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学生管理现状概述

伴随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高校之间的合并和本身的扩张形成了“一主多翼”的多校区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产生解决了学校发展的学科单一、学科布局不合理以及校园面积不足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多校区管理成为了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多校区管理方式根据学校合并和扩张模式以及学校本身的特点各有不同,其兼具了学科发展、专业布局、校区功能、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要求,具有复杂性、灵动性、创新性等特点.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是该系统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也是最有难度的问题.就目前国内多校区办学模式来区分,学生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块状式,此类型学校大多是各校区功能相对独立、校区学院集中、学院类型集中,在学生管理上政策可以相对独立;辐射式,此类型大学大多数学院都存在各年级分散在多个校区,如一二年级在新生部、三四年级在校本部,或者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开等,学校、学院的政策和规定,通过本部的学生管理部门层层下传,逐级执行;条块结合式,此类型学校大多存在公办、民办兼有,主体学校是公办学校,下面还有几个分校区,除此之外还有民办类型的附属学校,在学生管理上,除了要遵守主校区的规定外,各类型的分校区还要有适合校区的管理规定.这些类型的学生管理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在其成长环境中派生出来的产物.

但由于校区分散等原因,容易导致学生管理的成本增加和效果打折等问题.这里所说的成本不仅仅包含经济成本,还隐含了一定的人力成本.学生管理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制度推行成了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牵引性问题,师资缺乏、分校区工作人员的监管不力产生的懈怠情绪、交通因素、办事机构的设置、主校区优越条件无法辐射等均对多校区学生管理提出挑战.

在学生管理中,新生的管理与教育是个权重较大的问题.目前由于校区的设置,很多新生基本上都是在分校区接受入学教育,一方面让学生可以享受相对独立的教育资源,也对学生的适应能力的锻炼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在此模式下或多或少会出现归属感不强、专业概念薄弱等情况,对学生的大学文化情感教育和专业学习等产生一定影响;再者,由于师资和制度等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跟踪干预也会成为学生管理效果欠佳的主要因素.

2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90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

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访谈,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90后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阶段,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性问题.多校区办学,在给90后大学生带来新鲜、独立的同时,也在其思想、行动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着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规划、对未来的向往,其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角色转变受的适应性问题

从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其身份的转变会带来很多不同,再加上多校区管理模式,往往给学生带来多种内外因并发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

身份转换带来的适应性矛盾.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使得他们在情感的依赖上、独立能力的表达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时常会因此感到压抑、孤独、抑郁、盲从等,对大学的适应能力自感欠缺.多校区的大学这一现象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多大学的分校区均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学生的生活、与外界的交流均存在一定的困阻,对原本心理和生理上存在强烈依赖感的学生来说,孤独感会更加强烈.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带来的适应性矛盾.理想化,是90后大学生性格成长的一个鲜明特征,有些大学生因所处的大学环境与自己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差距,与原本设想的大学美好生活有强烈落差,理想与现实一旦产生了矛盾,心理就会产生排斥感.身处多校区的大学生,因无法拓展自己的交流面,无法体会到大学文化所传递的精神追求,往往容易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思想状态.有些大学生进校后,因环境因素和内心因素,在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不如别人之后,不能正确面对,而是产生嫉妒、怨恨等不良倾向,对大学生的角色产生抵触情绪[2].多校区办学的大学里,因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排解,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因此一蹶不振,成绩一落千丈.

2.2 生活方式转变的适应性问题

90后大学生入学之前除学习外,几乎所有事情均由家长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很少有住校经历,集体生活能力欠缺;大学生的地域特征明显,易产生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等适应性问题;现代大学生活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偏远地区的新生也是不小的挑战.多校区大学因信息交流不畅、办事部门不在同一校区、交通不畅、生活相对封闭等原因而带来的种种生活困扰,都给90后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上造成阻力,拉长了适应期,有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学生,会由此产生绝望、焦虑、孤僻等心理,对学生成长产生极坏的影响.

2.3 学习方式转变的适应性问题

大学的学习是从“被动式选择”到“自主式选择”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每天几门课,一忙忙三年”的状态一去不复返,他们面临的是考试、考查、自学、实验等各种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学生一下子应接不暇.主要原因有: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终极目标,学习的盲目性较大,迷茫而不知方向,多校区办学在大学精神和文化的传递上存在时空的屏障,不能将大学优秀的精神传承下去,缺少学习的原动力;多校区大学由于校区划分问题,专业教育和引导不能给学生产生直观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发展前景、学习的发展方向等内容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对专业的认知产生一定的障碍,容易失去目标意识,从而产生消极思想;由于高考制度的牵引,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被动的、填鸭式的,学生往往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主动的、理解式的,这对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里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校区办学的老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多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90后大学新生转型教育方法

90后大学生的特殊成长环境对其新生的转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新生转型无论是从学生的内因还是学校和社会的外因等角度来看都无疑增加了难度.如何使这样的大学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成功完成人生转型是多校区大学新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3.1 明确校区功能定位,合理设置学科布局

大学根据自身的发展前景和需求、办学特色和定位等确立了其发展目标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各分校区的功能定位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各校区在大学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确立各校区在发展中的动力和目标.结合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充分调研、科学论证,明确校区定位是“职能型”、“学院型”还是“混合型”,保持校区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3]

如果说发展目标是根基、校区定位是主线的话,学科布局就是筋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学科布局.学校既要考虑主校区重点学科(学科群)划分,也要考虑各校区在学科建设上的支撑作用.有些学校的学科划分是根据原合并院校的学科特点来设置的,这在可操作性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学校优势学科(学科群)的发展来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考虑校区功能定位和学科布局,看似与新生转型教育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是其根本,决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方法构建和实施.根据校区定位和学科划分,确定采取“块状式”、“辐射式”还是“条块结合式”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让新生减少专业的孤独感和弱势感,增加融合感和荣誉感.使得各校区的学生都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专业选择,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每个环节.

3.2 建立合理学工队伍,创立多种转型方法

(1)准确把握学工队伍的内涵与外延.学生工作队伍内涵范围是具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这部分教师从事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具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问题,他们的工作更加具体和表象.学生工作队伍的外延范围是跟学生教育与发展相关的学业导师、任课教师、专业负责人、学科负责人等在内的与学生有关联的教师群体和服务群体,往往他们的教育更加潜移默化.“学生工作无小事”,其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学工方式,要秉持两个统一的原则:教育原则统一、制度执行统一,这样学生工作的开展才能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学工队伍的建设要坚持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可以减少学生工作的年龄阻力,对新生开拓眼界和学习目标的定位有较大的帮助.

(2)做好新生入学的服务引导工作,帮助新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多校区办学高校应该落实好新生报到的校区引导服务,基本信息尽早发布,并做好环境介绍、生活设施介绍、生活配套等告知工作.新生报到时由老生带领,熟悉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熟练使用学校现代化信息化设备等.对经济困难家庭除了正常的助学行为,可以多方宣传勤工助学,消除学生的生活顾虑和疑问,帮助他们早日融入校园环境,独立生活.对需要跨校区办理事务的,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引.新生接待工作切记宣传负能量,给新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3)做好入学教育,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和优秀学长的作用.新生入学之后,除了常规的行为规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学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是个系统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启蒙教育,主要包含校规校纪教育、校情校史教育等;其次是推进教育,内容主要有大学文化教育、学风教育、心理教育等,可以采取开展专家讲座、优秀学生传经送宝、参观校史馆、参观专业实验室、参观专业成果展等形式;第三是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根据前两个阶段,学生自我思考和总结,确定自己的学业方向和学习目标,可以请班主任、学业导师、专业教师进行谈话和辅导、组织主题班会、专业知识趣味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对专业学习缩短认知期.

在这三个阶段,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将主校区的精神和文化与分校区的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和准确传递,让学生对自己所处的大学、院系、专业有个全面的、关联性的认知,切记形成认知孤岛.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采取校区联动、跨专业联动等,增加活动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4)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的作用.大一新生的学业导师,在某种意义上起到大学启蒙教师的作用.就目前调研的结果来看,各个高校选配的学业导师的特点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才,这样的队伍往往给学生带来崇拜感,他们的行动和话语会成为新生效仿的对象.多校区办学的新生,由于不能受到主校区校园文化、学科文化、专业文化最直接的熏陶,学业导师成为他们了解专业、确定方向最终重要的抓手.对学业导师的选配,不仅仅要符合“双高原则”,更要在人际交往、师德师风等软实力上加以考量,这样才能对新生起到正面积极的引导.

(5)利用情景代入法培养新生的认知水平.90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也容易被消极思想带偏.我们可以利用社团活动、科技协会、文体活动、读书节、文艺沙龙活动等培养新生的认知水平,做好三个引导:引导对大学生活意义的思考、引导对自己成才成长规律的把握、引导在深入实践中成长成才[4].这些活动的开展应该有统一的主旨和规划,不能零散和形式主义.主校区和分校区的活动开展应该具有辐射性和支撑性.通过活动载体,让分校区的新生体验到学校的主旨文化,在交流和互动中融入到学校的整体氛围中去.

(6)心理健康教育和质量监控体系布防.根据多校区办学状态下的90后大学新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各级部门应该加强高度重视,防微杜渐.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试是大学入学的必备环节,多校区管理的测试内容应该有所覆盖.根据测试的结果,给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情况严重者要分情况、分类别进行管理和跟踪,对特别严重者要采取“盯人”政策,根据情况合理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都要建立严密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责任到人.“线上线下”做好有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消除新生心理健康咨询防备心理,防止灾害事件发生.

3.3 开辟大学文化通道,传承校院发展精髓

如何将一所大学的文化精神、学科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和渗透,这是一个新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多校区办学又给大学文化的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来源于:首先,分校区地理位置的劣势,主校区文化的感受程度不高;其次,校区功能划分,校区的价值传递具有其独立性;再次,低高年级分属不同校区,给传承带来难度;再者,原有校区的文化和功能未消失,使得与大学主体文化形成冲击等等.这些原因,对学校文化的传播形成了阻力,不利于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

多校区大学要开辟专门的大学文化传递通道,以宣传部门入手,除了在环境布置、校史馆建立、楼宇的命名等方面进行形式上的宣传外,还应该开辟无形的宣传阵地.学校可以利用教学计划的设置、学科方向凝练、大学科的布局、专业教育、师德师风的宣传、正能量事例的报道、主题文化活动开展等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校友公众号等线上通道,以及学生会、学生分会、家长会、校友会、各地校友联谊会等载体进行推广和宣传等等.不仅仅让学生、家长、教师来关注大学文化的传承,更要让社会力量也参与进来.让新生能够在一种浓郁的大学文化中成长和进步,增加其对学校的荣誉感、对学习的热爱.

90后大学生,在享受物质飞速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精神层面上和行动力上有所缺失,而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多校区办学更对大学生的适应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以及校区功能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新生转型教育方案,帮助学生早日适应大学生活,确立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1〕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9-40.

〔2〕孙方娇,董世洪,李如涛.角色理论视野下的大学新生转型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12):68-72.

〔3〕姚炜,王洪法.多校区办学:苏州大学的经验、问题及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7(5):120-123.

〔4〕丁文勤.增强大一新生转型教育实效性的“五个三”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42-144.

G645

A

1673-260X(2017)07-0202-03

2017-03-19

201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SJB854);2015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D/ 2015/01/78)

猜你喜欢
校区新生办学
重获新生 庇佑
中国慈善家(2022年1期)2022-02-22 21:39:45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4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23
新生娃萌萌哒
视野(2015年4期)2015-07-26 02:56:52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