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炎
(安徽科技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跨校区党团学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工作方法初探
——以安徽科技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
张 炎
(安徽科技学院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随着社会对高校办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增加专业设置、扩大办学规模、加深办学层次,就成为各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多校区办学也成为很多高校选择的发展模式.在跨校区管理这一新课题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党团学管理工作就成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项新的挑战.本文旨在对跨校区党团学工作遇到的挑战进行梳理,并且对新的管理方法进行积极探索,为跨校区学生党团学管理工作创造新的条件.
跨校区;党团学管理;工作方法
安徽科技学院现有两大校区,分别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蚌埠市大学城,其中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大一和大四学生分别在两校区进行学习.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分散在两个校区学习的新情况使得学院传统的教育模式被迫发生改变,也使得学院在学生管理、团学工作和党建工作中遇到了以下挑战.
1.1.1 各项工作布置和办理的传统模式被打破.目前,学校的学生行政主管部门主体都在老校区办公,二级学院的学生管理机构主体也都在老校区.因此各项工作的传达和布置无法像过去一样通过面对面会议的形式进行开展,使得工作内容传达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必然受到影响.而很多面向学生的事物性工作的办理也由于办事人员和时间安排等问题会出现效率降低的情况.
1.1.2“老带新”的传统模式被打破.高校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除了学生管理人员直接安排各项工作任务之外,很多时候是通过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互助行为完成的,主要体现在心理上的朋辈辅导、专业上的学业辅导和成长中的情感支持.而不同年级跨校区分布的新格局使跨年级学生接触机会[1]大大减少,也就使得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大大减少,难以发挥传统“老带新”的作用,甚至会导致新生因接触学院主流品牌活动和文化较少出现学院传承断层现象.尤其在学生干部的培养上,由于低年级学生干部缺乏高年级学生干部的引领与指导,工作经验缺乏,工作效果不好,会使得学院工作的开展缺乏传承性和整体性.
1.1.3 学生管理工作者传统工作模式被打破.由于新校区无教师居住区域,学生管理工作者下班后也要基本上乘班车回到居住地,这就使得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也仅限于正常的工作时间,无法保证学习课后的沟通交流与人文关怀,极易造成学生思想饥渴症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学生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变化情况如果不能被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掌握,也必然会给新生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成长教育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1.2.1 学生会传统的发展和传承模式被打破.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学生组织,党总支管理下的学生会发挥着党和学校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举办的各种丰富的团学活动更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载体之一.在过去的学生会管理体系中,一般大一的新生都是以干事的身份接受高年级部长、副部长的管理和指导,在为同学们服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自我成长.由于教学活动的密集,学生会内部的培训、交流和沟通以及各项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往往都在中午和晚上.而双校区的设置使得高年级学生会成员全部都在老校区,虽然有校区班车,但是出于夜晚时段人身安全和交通安全的考量,使得学生会大一干事们和高年级干部们的交集必然大量减少,不仅使学生会的文化传承受到极大影响,也使得学生干部不能形成合力[2],降低了活动执行力.同时,由于跨校区导致的不同年级学生集体参与难度增大使得很多学生会活动很难实现规模化和多年级交流功能,从而降低了活动影响力.传统组织模式和工作模式的巨大改变将成为学生会面临的主要挑战.
1.2.2 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高校团共青团组织,尤其是各二级学院团组织长期以来身处共青团工作一线,肩负着团结凝聚广大同学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使命责任.因此,跨校区的情况下将共青团的各项工作做到实处就显得尤为关键.首先,相对于老校区成熟深厚的校园文化,新校区的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而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时代环境也使得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会明显有别于老校区.如何引导新校区校园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发展就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在跨校区的新形势下,过去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必须加以调整,并且由于交通不便,高年级团干部无法有效指导低年级团干部各项工作,也使得团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成倍增加;第三,考虑到时间冲突和交通安全等因素,过去的团员活动模式也必须做出调整,必须结合各自不同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各具特色的共青团活动,但也大大增加了共青团干部队伍的工作量.目前,全团正按照党中央要求,积极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四维工作格局.而在学院跨校区办学的新情况下如何调动全体共青团干部队伍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成为共青团工作正在面临的重大挑战.
1.3.1 党支部工作的传统模式被打破.跨校区模式下,学生党建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问题和困难.目前,大四党员在新校区,大二大三党员在老校区的党员地域分布格局使得各学生党支部工作协调困难,统一集中的党员宣传教育和活动难以开展,再加之两校区党员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与合作,有可能会导致一个支部两种风貌的问题出现.受到场地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学院党总支的党课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和活动、党员教育和活动等各项工作几乎都必须在不同校区同时或重复进行,而各学生支部也必须在不同校区开展相同的培训和活动,重复相同的劳动,消耗大量精力.
1.3.2 党员发展及教育工作面临新局面.在过去党员发展工作中,一年级是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最多的阶段,由于大四党员忙于就业和考研,一般是由三年级正式党员负责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而跨校区导致一年级和四年级在新校区,二年级和三年级在老校区,这就使得大三正式党员无法很好地与大一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经常性的互动与沟通,不能及时了解他们思想的动向和认识上的问题,也就无法及时有效的予以引导和帮助.同时,大四正式党员也无法和二三年级党员进行良好的互动,这也使得党性教育的延续性受到了实质性的影响,成为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充分利用老生资源,在大四年级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前学生会骨干、主要班干部和团员骨干中,物色没有考研任务的学生组成大四学生帮扶组,协助新生班级班主任和辅导员组织新生党团学工作,指导新生班级配合老校区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并且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新生以帮扶,如指导新生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参与各种党团学活动以及各项创新创业类赛事,帮助大一新生尽快熟悉学院文化,融入大学生活.同时,他们还可以利用做毕业论文的机会,帮助新生尽快熟悉专业内容,培养专业兴趣.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5后,是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一代人,与网络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在跨校区的党团学工作中要大胆突破过去的传统工作模式,积极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发挥新媒体在团学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变革[3].首先要实现网络全面覆盖,通过建立班级群、社团群、学生会群、班委群等各种实名制QQ群和微信群实现学院学生全覆盖,确保各种信息的畅通传达,也能让新生可以随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寻求到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异地融合”[4];其次是创新教育模式,打造学院微博、党员公众号和学生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把学院文化、相关资讯、各种活动和比赛等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作,让学生们经常看、主动看、喜欢看;第三是创新交流平台.学生会、社团、团组织以及学生党支部各项工作会议可以采取视频会议等比较新颖的会议形式,将新媒体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以突破跨校区的地域和交通制约.第四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尽管有网络平台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依托,但新校区的特殊情况还是会使部分学生出现心理波动,这就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并且和平时网上的交流相结合,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突出问题,确保工作成效.
首先,学院要结合跨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在原有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和新特点进一步健全各项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以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各项党团学工作都必须规范化开展,不仅要通过各交流群进行发布,更要具体到部门,具体到个人,确保有计划,有实施,有反馈,有总结,有报告,有成效.通过这个过程,形成一个良性的工作规范流程.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干部,尤其是新生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使用.通过培训、讲座或座谈会的形式,以各项工作实践为依托,完成对公文写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急应变能力的培训,让他们能够尽快承担起各项工作任务.
在跨校区办学的背景下,党团学工作的新形势和新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同于老校区的校内校外环境和“微时代”[5]95后大学生特点使得党团学各项工作的开展从指导思想到实施方法都不能再照搬老校区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法治的现代管理理念代替人治的传统管理理念,以科学规范的高效管理方法代替事无巨细的低效管理理念,结合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特点特质,以改革创新的行动不断寻求新思路、新工具、新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跨校区办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增强党团学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和亲和力,实现党团学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1〕方茂,侯冬伟,汪帼英,陈省平.跨校区条件下院系学生工作的全员化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5(6):166-168.
〔2〕王伟江,跨校区学生团总支学生会管理方法初探——以广州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146-147.
〔3〕石文静.“互联网+”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7):53-55.
〔4〕寇玉生.课程化模式下跨校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新西部旬刊,2016(1):93-95.
〔5〕姚成元“微时代”视域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与创新[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109-111.
G647
A
1673-260X(2017)12-0153-02
2017-08-11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创客行”名师工作室(Szzgjh1-2-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