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文化体系的培育路径研究
——以铜陵学院为例

2017-03-29 10:22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铜陵应用型师生

房 利

(铜陵学院 学生处,安徽铜陵244000)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强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作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更应该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能力为主线,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其有效载体,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文化建设,高校创业文化的全方位培育,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成效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因此,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培育高效、多维度的创业文化体系,是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本文以安徽铜陵学院为例,试图从创新创业文化的角度,探讨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创业文化体系路径,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建设提供借鉴。

1 高校校园文化与创业文化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能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1]。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一份子,它是一种亚文化形态,由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构成文化的统一体,带有明显的系统性以及综合性,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校园文化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全校师生和社会基本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总和[2]。这里的创业文化是一个狭义上的创业文化,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上高校和大学生在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的价值取向、行为观念、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文化体系;它主要是指高校和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高校创业文化主要包含创业物质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和创业精神文化四个方面[3]。

高校创业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所具备与创业相关的物质设备以及场所等物质层,包括创业场所、设备、资金以及创业成果等。高校创业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引导师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高校创业行为文化是指高校在促进师生创业教育和实践过程中的行为本身,如创业宣传、创业论坛以及创业比赛活动等。高校创业精神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创业教育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文化道德、精神状态以及创业氛围等,如创业价值、创业特质、面对创业失败的包容精神态度等方面。

高校校园文化是包含校园创业文化在内的一切与师生相关的校园内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因此,高校创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子文化和子系统,它是高校校园所特有的体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积极向上的一种创新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校园文化又能对创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创业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地方应用型高校与其它学术研究型高校不同点主要在于其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重点,因此,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创业文化要体现地方特色,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2 当前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缺失

2.1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地方应用型高校都结合办学实际,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完善保障为支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创业文化氛围初步形成,下面以铜陵学院为例,了解一下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2.1.1 高度重视,建立创新创业机制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主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建有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办、教务处、创新创业学院、学生处、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协调机制,制定了《铜陵学院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铜陵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工作的制度和办法,召开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和部署,有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效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1.2 明确思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铜陵学院这几年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尤其在教育模式上突出其“新”特色。首先,优化顶层设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坚持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未来企业家”计划,开设创业兴趣班、创业实验班、创业实践班以及创业培训班,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培养。其次,健全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优化调整课程设置,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开设《创业基础》等通识性课程,引进和建设《就业创业指导》等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证制度;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商务谈判》、《财务管理》等具有专业特点、与创新创业和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开设《企业融资实训》、《国际贸易实务》等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最后,改革教学管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出台了《铜陵学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倡并鼓励学生将创新实验、学科竞赛、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替代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2.1.3 协同合作,搭建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拓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创业实践训练。首先是加强合作,推进创业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学校与地方共建了“四个中心”(地方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教学、研究基地)。还推行“双休日”,学生到企业和单位进行拜师学艺活动。其次是整合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与铜陵市大学生创业园合作,单独设立铜陵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区;学校建立了28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仅2017年就接纳各专业学生1500多人次参与工程实践、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和试验。学校与铜陵市签订了《关于共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的协议》,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到税务登记的一条龙服务,并配有专项资金支持。学校还与一些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如学校与铜陵市职业经理人协会联合开展“CEO 1+1工程”班,指导学生30多人;与铜陵新能集团联合举办了“新能·创业班”,锻炼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2.1.4 突出成效,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通过多年探索实践,铜陵学院不断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自主创业比例由2013年的0.06%上升到2017年的0.2%,学生创业企业成活三年及以上的比例由2013年的12%提高到2017年的28%。学校先后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大学生AA级创业孵化基地。另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创业类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建设,打造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科技创新社团,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技节、产品开发大赛等活动,建立《铜陵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库》,汇编《铜陵学院学生创业十大典型》、《铜陵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集锦》等材料,积极营造校园创业文化的浓厚氛围。

2.2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

当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的重视下,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不断得以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整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并没有把创业文化建设与地方特色和优势结合起来,没能突显创业文化的地方性特点,没有很好的针对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建设自己独特的创业文化,所以,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失。

2.2.1 导向性不强,创业文化建设思路不清晰 高校创业文化导向性不强,主要在于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以及培养目标不清晰。当前,一些高校师生仍然没有理清创业教育的定位,不明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型人才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战胜挫折困难的精神。创业教育目标不清晰会导致创业文化建设思路比较模糊,创业文化就很难在学校师生中引起共鸣,达不到我们应有的教育目标。因此,高校创业文化建设思路就是要创造条件在高校中着重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清晰的思路会明确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2.2.2 整合性不够,创业文化建设主体之间协作性缺乏 高校校园创业文化的整合性不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主体之间对创业文化的价值观念不一致,缺乏普遍的认同感。部分高校领导和师生对创业文化的价值认识有所偏差,认为高校是学术性的教育,以培养人才为主,创业教育不应该在高校中开展,而应由政府和社会承担。这种认识的偏差,导致部分师生对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支持和观望的态度,这种消极性态度不利于创业文化在高校中的开展。高校创业文化整合性不强还在于高校内部部门之间以及高校与社会、政府之间协作性缺乏。高校创业教育和实践是对协作性要求很强的社会活动,这就要求高校内部组织之间对待创业文化建设上要加强联系,相互支持,形成统一协作局面。但是,由于高校内部组织主体对创业文化认识的偏差,有些部门对高校创业文化采取拖延甚至是抵制的消极态度,这些都给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带来较大的负面性,不利于高校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另外,高校创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协作,单靠高校孤军奋战是很难形成有影响的文化氛围。高校的教育资源毕竟很有限,学生的创业活动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协作,只有政府、高校、社会相互协作,高校创业文化的建设才能有效开展。

2.2.3 地方性不足,创业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地方社会需求,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而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内在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文化特色不鲜明在于其地方性不足,没有很好与地方特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服务。由于高校创业文化特色性不鲜明,本土经济文化基因缺乏,导致高校创业文化的同质性倾向比较明显,这有悖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目标。高校创业文化只有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色,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在高校创业教育竞争力中突显位置。

3 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文化体系的培育路径

3.1 注重价值导向,加强创业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创业精神文化在整个高校创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高校师生在创业教育和实践中形成的内心态度、思想价值以及精神面貌,是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泉。地方应用型高校创业精神文化建设要结合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精华,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引领高校师生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大学生政治素质,端正择业创业观。当前,由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文化结合起来,使高校创业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等因素综合起来。铜陵学院结合地方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创业精神文化。首先是积极构建以沈浩精神为内核的精神文化。发挥好沈浩精神传承基地的育人作用,使沈浩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是继承和弘扬办学优良传统,充分挖掘、科学凝炼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优秀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校训的导向、熏陶和激励作用,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师生广泛认同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全校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三是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创业主题活动。

3.2 发挥资源功能,丰富创业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创业物质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师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中必备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创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场所、设备、经费等物质条件的支撑,配套完善的物质条件不仅为师生创业提供了外在条件,而且也激发他们创业的激情。铜陵学院近年来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做到创业场地、经费全面到位。首先是经费投入有保障。学校将创新创业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加大对创新创业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业实践。近年来,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经费投入达200余万元。其次是创新创业场地有保障。学校目前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训练中心、SYB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工作室、模拟实训中心等创业场所,较好地满足了师生创新创业的需要。

3.3 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创业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创业制度文化是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断健全保障体系,完善高校创新创业制度机制,才能为师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切实保障其创业实践和创业成果。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是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其创业制度会根据地方经济转型需要而制定。铜陵学院高度重视创业制度文化建设,除了顶层制度建设外,一些个性化扶持创业制度也相继出台。其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二是推行教师停薪留职创新创业,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度为导向的教师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三是学校制定了《未来企业家”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按年级分别开设了“创业培训班”“创业兴趣班”“创业实验班”和“创业实践班”。“未来企业家”培养计划的实施,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政策支持。

3.4 搭建资源平台,强化创业行为文化建设

高校创业行为文化是指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方式,是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直接行为,主要包括创业文化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业社团组织形式等。地方应用型高校师生除了参与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外,还根据地方社会经济的需要参与地方城市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中去,提升地方城市的创新力。近年来,铜陵学院全面修订《铜陵学院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实施办法》,举办和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文化实践活动,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大赛,全面提升师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三年以来,在国际电脑鼠走迷宫大赛中,该校师生作品连续获冠、亚军;该校自动化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2个全国特等奖;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选拔赛总决赛荣获金奖;学生还多次获得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在铜陵市“你创业,我支持”创业大赛中该校学生荣获基金资助2项;该校有4名学生获安徽省“双创之星”称号。另外,铜陵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学生创业团体,将一些有创新创业思维的师生组织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参与创新创业文化活动,这些创业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的激发了师生的创业激情,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1]郑纯.浅论高校就业文化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7(5):69-71.

[2]周家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资源整合与路径设计的思考——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6):89-94.

[3]陈月霄.高校创业文化特征及培育机制探究——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71-74.

猜你喜欢
铜陵应用型师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麻辣师生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