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

2017-03-29 10:22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巢湖城乡特色

黄 颖

(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进程,特色乡村建设是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乡村建设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具活力的一个增长极。但是也毋庸置疑,发展的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和短板开始呈现,诸如规划引领滞后,特色凸显受限,融合发展欠缺,产业支撑乏力等等,这些问题和短板制约着特色乡村建设的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单纯量的扩张己经不能适应特色乡村建设提质增效的需要。合肥市是全国城镇建设创新改革试点城市,环巢湖地区是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合肥市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引人注目。因此,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认真总结合肥市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主动查找短板,积极发现问题,深入剖析成因,探析今后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提升策略和发展路经,对环巢湖地区和全国特色乡村建设战略决策、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与研究价值。

1 城乡一体化与特色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关联

1.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全新阶段。早在十九世纪,恩格斯就指出了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事实,为这一论断提供了充分的成功例证。二十世纪中后期,我国提出了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又特别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不同学科的理论阐释各有侧重,经济学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经济的统一布局,合理规划,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最终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状态[1]。社会学学者认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从而逐渐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距是城乡一体化的内涵[2]。生态学学者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互相关联、协调发展,使生态环境健康有序,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发展[3]……综合各方意见,目前我国学界认同的城乡一体化内涵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带动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通过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的互动作用,逐步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目标[4]。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单一的城乡发展,更是两者的融合共进。

1.2 特色乡村建设的内涵

特色乡村是指相对于城市之外具有鲜明特点,特殊风格的农村乡镇、村庄村落和居民生活生产集聚区。特色乡村建设的内涵是指通过充分发挥特色乡村的山水、人文、历史、农耕资源和经济发展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文则文、宜游则游等产业规划原则,因势利导,统筹发展,致力于发展一批富有特点,风格各异,产业兴旺,生活和谐,生态优美的农村乡镇,村庄村落、人居生产生活集聚区,示范引领推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使之成为城市和乡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载体。

1.3 城乡一体化和特色乡村建设的关联

城乡一体化的主旨是推动城市和乡村同步发展,融合发展,整体推进为特色乡村建设带来了发展契机和展示平台。城市拥有人、财、物、基础设施、信息传播等诸多优势,在推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繁荣可以带动乡村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的发展和繁荣,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商促农,可以大大加快特色乡村建设的进程。特色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特色乡村建设的步伐加快,规模凸显,可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承接城市辐射,服务城市发展,以乡村反哺城市,促进城市的规模扩张,功能完善,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城乡一体化和特色乡村建设相互促进,互相作用,双赢发展。

2 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优势和成果

2.1 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优势得天独厚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安徽省境内的最大湖泊,方圆八百平方公里,水面辽阔,碧波荡漾;峔山岛、银屏山等岛屿和山峰耸立其间,四周群山环抱,风光旖旎,伴湖而生的湖光、温泉、溶洞、奇花,誉为“巢湖四绝”。环巢湖地区与合肥主城区紧密相连,不但自然景观优美,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水陆交通便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区位优越,商贸活跃;这里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物产丰饶,百业兴旺;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资源绚丽夺目,中华人文始祖——有巢氏发祥于此,三国争雄,刘邦激战项羽,“四面楚歌”的故事流传至今,李鸿章在此训练淮军,成就伟业名垂青史,解放军籍此横渡长江,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这里人杰地灵,巢湖之水养育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等众多的名人名家,历史遗迹数不胜数……这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为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让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拥有了广袤的发展空间,承载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2.2 “大合肥”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

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为合肥市的大发展、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乘势而上,合肥市提出了依托巢湖优势,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合肥经济圈,建设大合肥的战略定位。省市两级在政策和生产要素等方面向环巢湖地区集聚,21世纪初安徽省及时撤销了原地级巢湖市,成立了县级巢湖市,并入合肥市管理[5]。区划调整使合肥市迅速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城市,同时将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水面巢湖整体划归合肥市,使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环抱大湖的省会城市[6]。环巢湖的广阔发展空间为合肥市的大建设、合肥经济圈的快发展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按照“人水和谐,城湖共生”的发展理念,制订了合肥市主城区建设向环巢湖区域发展扩张,功能辐射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坚持规划同绘、设施同建、产业同兴、服务同标、环境同治,推进城乡互惠发展、联动发展、一体发展”[7]的实施方案。“大合肥”建设为环巢湖地区的特色乡村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是基础设施等城市功能向环巢湖地区辐射,加快了环巢湖地区的路、电、水、燃气、网络、广播电视通、实现了城乡生活和发展条件的统一,为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泵实了基础,创造了先发优势。二是资金、人才、信息等向环巢湖地区的汇聚,为环巢湖地区的特色乡村建设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三是促进了优势产业向环巢湖地区的特色乡村转移,让合肥市已有的规模企业到环巢湖地区发展配套生产工厂和车间,助推环巢湖特色乡村经济的产业发展,快速形成乡村经济支柱。四是合肥主城空间向环巢湖地区扩张,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为大合肥建设提供了施展自如的空间平台,城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实施,拉动了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的跨越发展。

2.3 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初具规模

借势发力,合力共建,环巢湖区域的特色乡村建设驶上了快车道。依湖而建的合肥政务文化区和滨湖新区已具规模,仿佛是一串明珠镶嵌在巢湖岸边,环巢湖地区饮水安全工程顺利推进,城乡居民全部用上了洁净安全的饮用水;1000多个特色乡村,30万户居民家中全部实现了电通、燃气、广播电视通,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舒适生活;宽带网从城区延伸到乡村,实现了全覆盖,家家可用互联网;市县区、乡镇、村的公路网配四通八达,投巨资兴建的160公里长环巢湖公路已建成通车,最大限度地改善了环巢湖地区出行条件。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发展势头强劲,500多个各具特色的规模中心村生机勃勃,成为环巢湖地区的一道风景线。城市辐射乡村,工业由城区向乡村转移,乡村特色经济带悄然兴起。瞄准城市居民需求,环巢湖现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商贸物流产业发展迅速,环巢湖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也快速成长。藉此合肥和环巢湖特色乡村旅游名气大增,环巢湖区域被列入国家级生态保护示范区和旅游休闲示范区,特色乡村建设也迈入了全省的先进行列。

3 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编制引领不畅

环巢湖地区的许多乡镇、村,前期虽然都制订了一些特色乡村建设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多是彼此孤立,相对零散,无法达到城乡空间统一布局。由于各地乡村规划编制不同步,全域规划不能整出,导致城乡一体,空间布局,缺乏系统性,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畅,特色乡村建设整体推进出现困难。

3.2 特色优势凸显不明

环巢湖地区各类资源应有尽有,非常丰富,但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精准施策,挖掘使用,建成的特色乡村风格雷同,同质化较多,产业相似,无法凸显环巢湖地区乡村的特色优势,阻碍了特色优势品牌的不断涌现。

3.3 融合发展承接不力

环巢湖地区的特色乡村与合肥市主城区相依相伴,承接城市辐射,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的优势与生俱来,但由于环巢湖地区在迎接城市工业辐射的过程中措施不够得力,城乡工业融合发展的良机把握得不够充分,导致了城市工业向乡村转移缓慢,乡村工业发展不快,环巢湖特色乡村经济带建设末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3.4 服务城市意识不强

随着合肥市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生活必需品供应,商贸流通和三产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环巢湖特色乡村为城市服务的反应滞后,使环巢湖地区的供应与城市发展的需求无法同频共振,乡村服务城市的角色意识不强,制约了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步伐。

3.5 产业支撑效应不显

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减缓了产业发展的速度,抑制了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产业支柱和产业优势形成,影响了特色乡村建设的规模效应发挥,导致了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和旅游等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不快。

3.6 媒介传播存在不足

媒介传播的作用发挥受限,导致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的美誉度不高,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重做轻表,忽视了媒介传播作用的发挥,致使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知名度不高,也就使得与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共荣共生的旅游业发展受限,环巢湖特色乡村旅游业收入减少,影响了环巢湖特色乡村旅游支柱的快速形成,困扰了环巢湖地区发展动力的互动循环。

4 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提升策略和路径

4.1 规划引领,打造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环巢湖地区现有的特色乡村建设规划大多是碎片化,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规划关联度不高。因此需要尽快进行区域综合规划,找准乡村各自特色,审定发展的重点。总体规划应结合自然遗留的地形特征,镇村分布特点,人文历史等各种因素,开发利用好乡村的自然景观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农业农耕资源等等,传承环巢湖区域的历史文化,培育环巢湖区域的特色文化,力促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升华,统筹城乡空间资源,构建富有魅力的城乡新格局。首先是要有步骤地对已有规划的乡村规划进行优化升级,例如县级巢湖市对环湖十二镇的特色乡村进行了前期规划,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规划存在着一些目标雷同,设施建设重复,特色关联不紧密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立即对现有的特色乡村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优化升级冲刺新的目标。其次就是要对还没有明确发展目标的乡村进行精准施策,帮助他们进行分析研判,依托自有资源,选准主攻的特色建设方向,结合合肥的产业政策,激励和帮助这些目标不明的滞后乡村,及时制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规划,打造出有特色的乡村创建品牌,做到扬长避短。规划引领,同步推进,打造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4.2 依托资源,全力培育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优势品牌

环巢湖地区资源丰富,驰名海内外,景观资源有湖光山色,婀娜多姿,人文资源有巢湖民歌广为传唱,古战场遗迹遍地,战争文化婀娜多姿,农耕资源地广物博,不仅山水秀美,韵味独具,而且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开发利用价值极高……这些资源都为今天的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如今巢湖人要珍惜机遇,应时而动,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巢湖特色品牌。一是要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开发利用。依托环巢湖地区的资源,因势利导,建设历史遗迹小村、景观游览小村、景区生态小村、商贸特色小村、民俗文化小村、农业景观小村、温泉度假小村、康养休闲小村等一批具有巢湖优势的特色乡村,全方位彰显环巢湖特色乡村的整体优势。二是要扶持重点项目,打造优势品牌。中庙、黄麓、烔炀、散岳、银屏、槐林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古镇,为巢湖的发展提供了天赐良机,我们一定要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乡村建设,赋予新的文化和新的创意。如黄麓镇可以依托大学城资源,突出科教书香特色,建设科技创新小镇,烔炀镇可以依托兴建蓝城康养小镇及半岛国家体育项目,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小镇,槐林镇要对已有规模的渔网业进行产业升级,打造独树一帜的“世界渔网小镇”,中庙街道可以加快5A级景区的创建力度,打造环巢湖区域的特色文化小镇……通过挖掘内涵,重点建设,竭力让环巢湖地区这些古老的人文景观焕发新的生机,成为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建设的重要品牌。三是要结合实际,扶持一批高、新、大项目,致力开发环巢湖新景观新亮点。紧扣环巢湖的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上力求一镇一品、一镇一景、一村一韵、一企一优、一品一业,最终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产村联动,整体推进”[8],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打好特色产业牌,助推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优势品牌脱颖而出。

4.3 承接城市辐射,加速建设环巢湖特色乡村经济带

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使环巢湖地区的中心城市——合肥的集聚力,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工业上合肥已建成集成电路、光伏新能源、机械制造、新型显示等一大批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攀升,产品走俏市场。商贸物流上,合肥市区产业优势向乡村快速扩散,产业链条向乡村延伸,给周边的特色乡村建设带来发展先机。环巢湖地区应蓄势待发,主动出击,迎接城市辐射。借助大合肥城乡发展带动的人流物流,依托合肥的工业和贸易辐射,大力发展配套新兴产业,构建环巢湖特色乡村经济走廊。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聚。瞄准合肥的优势产业,有计划地兴建一批创业示范园区,为全民创业提供平台,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特色乡村经济带的大建设。二要发挥城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运用城市的科技人才,金融服务网络,把城市的服务功能辐射进乡进村,做活产品化生产和配送这篇大文章,兴建一批特色贸易服务街区,为城市服务,为居民服务。三要依托城市的交通和信息优势,瞄准城市的大项目大企业,发展配套项目和配套企业,延长城市的产业链条,建设配套产业基地,凸显整体优势,做大做强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经济带。

4.4 服务城市发展,加快环巢湖特色乡村农业产业化步伐

随着主城区规模的迅速扩张,合肥市居住人口数成倍增长,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猛增。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环巢湖特色乡村必须主动围绕城市,服务城市发展,竭力加快环巢湖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主攻高、精、尖、特,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富足的农副产品。一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环巢湖地区土地肥沃,耕地资源丰富,我们要在种植粮、油等主要农产品的同时,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和产量。河汊纵横,水面资源丰富,激励群众参与水产养殖,提高水面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丘陵起伏,山场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制定导向机制,鼓励群众开发连片种植经果林。二要依靠科技兴农,保证农产品稳产高产。通过引进人才,建立健全科技兴农服务网络体系。通过改革种养模式,实行稻鸭共生,稻鳖共生,水生蔬菜,高山蔬菜、林下养鸡,蓝莓引种等新方法,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贡献率。三要扶持规模生产,做大特色产业,通过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使分散的土地连片集中规模经营,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快速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植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与转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但加快了环巢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步伐,也为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夯实了产业支撑,丰富了发展内容。

4.5 契合市场需求,做大做强环巢湖特色乡村观光旅游产业

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拥抱绿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色乡村不但与城区紧密相连,还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文优势,与外出旅游相比,特色乡村具有出行便捷、休闲自由度高、资金花费少等诸多优势,受到了市民的追捧,为环巢湖特色乡村发展观光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潜力。环巢湖地区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特色乡村环境优美,集中连片雄伟壮观,为环巢湖地区现代农业和特色乡村观光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规模优势明显。因此,环巢湖地区的特色乡村要多措并举,助推环巢湖现代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一要抓住城市居民热衷于享受农村风情,田园风光的心理,把环巢湖众多的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加工企业和特色乡村,建设成集游、购、娱、吃、住,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场所,让游人在环巢湖享受配套齐全的优质服务。二要突出农家特色,利用环巢湖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组织兴建以农家屋、品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农家乐园,供市民垂钓、餐饮、娱乐,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三要打活“农”字牌,精心策划、包装、推介农村旅游、农事活动、农产品销售为主的节庆活动,环巢湖乡村游、巢湖“三珍“节、农家饭烹饪赛,蓝莓采摘等节庆活动,做大做强了环巢湖特色乡村旅游产业。

4.6 运用“互联网+”,扩大环巢湖特色乡村和旅游业的影响力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已成地球村,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纵观合肥和环巢湖地区的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因媒介传播方式落后,造成了合肥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特色乡村、环湖美景的美誉度不高,吸引力不大。对此,我们要重视发挥网络新媒介的作用,运用“互联网+乡村”“互联网+旅游”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倾力扩大环巢湖特色乡村和旅游的知名度。一是要通过新媒介,建立公共信息查询平台,安全预警与监测平台,网上支付平台和医疗安全保障系统,运用互联网,打造智慧乡村、智慧旅游,提供优质高效的全程服务。如特色乡村建设的村务公开、村民的合理化建议,文化的自然景观特色归纳、旅游产品的推介等等。二要善用“互联网+”,通过智慧乡村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网站,开设“互联网+乡村”和“互联网+旅游”专栏,整合环巢湖特色乡村和旅游信息,并入互联网,链接国内外,让数据流把游人与环巢湖特色乡村联成一体,进一步了解环巢湖。三要将环巢湖特色乡村和旅游的资源进行分门别类、整合包装、宣传推介,拓展交流互动。例如在线展示、网上促销、预订业务等等,借助新媒介与游客互动,线上资讯与线下服务对接,提高特色乡村和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增加环巢湖地区游客的智慧化体验,提供乡村特色住宿、村庄智能解说、农家生活体验等特色服务,运用网上评价、打分、晒图等方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环巢湖乡村游的品味和质量,吸引更多的人来环巢湖。四要“注重互联网+乡村”“互联网+旅游”,新媒介优势的发挥,借力新媒体,内引外联,宣传造势,扩大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和旅游精品的影响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把环巢湖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出富有环巢湖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积累发展资金,集聚发展动能,既可以推动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的提档升级,还可以为环巢湖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抢占先机。

5 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乡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环巢湖区域特色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只要我们选准突破口,找准新路径,扬长避短,攻坚克难,环巢湖特色乡村建设一定会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城乡同步,共赢发展,为全国各地提供有益的借鉴,助推特色乡村建设提质增效,再攀高峰。

[1]张明斗.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创新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2):124.

[2]杨梦迪.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州近郊乡村产业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6:10.

[3]张放.都市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2.

[4]孙加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79.

[5]江梦君.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

[6]陈亚茹.环巢湖旅游文化CI导入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3):9.

[7]巢湖市多措并举推进创建向纵深发展[N].安徽日报,2016-11-24(12).

[8]夏明珠.安徽省合肥市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9):92.

猜你喜欢
巢湖城乡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巢湖,我的母亲
中医的特色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完美的特色党建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巢湖玉卮意蕴长
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