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莎
(沧州师范学院 齐越传媒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四个意识”,正是目前我们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守的首要原则,而齐越精神,则是“四个意识”的鲜活体现。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2016年2月23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政治观点,以及对于政治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大局意识,主要指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威信。看齐意识,就是要经常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看齐,向党中央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决策部署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增强“四个意识”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体现,具有丰富的治理智慧与深远的政治意蕴。增强“四个意识”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打造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而且是维护中央权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的根本保障。[1]齐越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史上第一位著名的男播音员,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从太行山到西柏坡,从战争前线到教学前沿,齐越将他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播音事业和教学事业。2017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主持人“坚定信念、敬畏话筒”主题培训班在沧州师范学院举办,齐越的研究生、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在讲座中,将齐越的精神总结为五个关键词,即“忠诚”“敬业”“爱民”“廉洁”“奉献”。可以说齐越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员应坚守的“四个意识”的鲜活体现。
忠诚,即对党忠诚,坚定政治立场,坚持为党发声,这是齐越精神政治意识的体现。著名诗人邵燕祥曾经评价齐越说:他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广播事业是我党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播音员、主持人肩负着党、政府、人民三位一体“耳目喉舌”的重要角色和光荣使命,这一特征既揭示了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播音员、主持人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播音员、主持人的本质区别,又明确了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播音员、主持人的根本任务和应有的担当。作为我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党性原则是第一原则,讲党性就意味着要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战争年代,枪支弹药是战士们的武器,而话筒就是播音员、主持人的武器,齐越用他那高亢激昂的声音播出了一份又一份的重要文件,在长期的革命岁月中形成了“准确生动,气势磅礴,坚定豪迈,爱憎分明”的播音风格,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当时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设在隐蔽的窑洞里,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齐越播出了很多重要文件,其中一篇是《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毛泽东指示“此文件不要播错一个字!”在准备时间不足一小时的情况下,齐越顶住压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播音技能圆满地完成了播送任务,没有播错一个字。
敬业,即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敬业”是齐越精神大局意识的体现。在沧州师范学院齐越教育馆第一展区,红色墙上镌刻着齐越的心语:“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齐越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宣传员,能自觉站在党和国家的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保障中央政令畅通。1987年,播音学界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次会议——中国播音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在这个全国各地播音名人齐聚的会议上,齐越做了《人生在世 事业为重》的发言,他说:“我的命运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引以自豪的原因。”[2](P177)齐越始终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为了播读一篇稿件,他经常反复琢磨,实地考察。他就是这样用生命在播音,把一生的心血付诸播音事业和教学事业,勤勤恳恳,一丝不苟。
爱民,即热爱人民,扎根人民;廉洁,即品性清廉,为人清白,“爱民”和“廉洁”正是齐越精神核心意识的体现。齐越是一个非常讲究党性的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他说:“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然后才是一名播音员。”党鼓励做的事情,齐越在所不辞;党禁止做的事情,齐越坚决不做。1958年齐越和中央人民广播事业局的一批干部一起,下放到沧州姜庄子村劳动锻炼。在姜庄子,他居住在房东吴长发大爷的家中。在冰天雪地的天气里,齐越和当地的百姓一同劳动,打井、浇地、保墒,不怕苦不怕累,什么脏活累活他都干,没有一丝怨言。也正是在那个物质资料非常匮乏的年代,房东吴长发一家将节省下来的最纯净的豆面做成豆面饼子,让齐越带着路上果腹用。他把剩下的两小块放在玻璃罐子里带回北京保存起来作为纪念。在姜庄子,齐越和当地的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深知人民广播是我党宣传事业的有力武器,于是他带领村民们建立了红旗社广播站,利用广播宣传我党各项方针政策,为村民们发声;回到北京之后,他念念不忘姜庄子的村民在那段艰苦岁月里对他的恩情,尽管他的家只有17平方米,但是他却不厌其烦地接待来家中拜访的姜庄子村民;为了给房东的儿子治病,他四处托人寻药……正是由于他一直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工作作风,在录制《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时候,齐越几次泣不成声,因为他知道,一位为人民负责的县委书记对当地百姓生活的改善有多么重要。遵照齐越的遗嘱,后人将他的骨灰埋在了姜庄子的土地上,齐越深深热爱着这片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他说,生前他无法报答姜庄子村民们的恩情,死后愿化做一点肥料,为沧州的大地添一点绿色。齐越这种大无私的精神,源于他对人民深深的热爱和人民对他的信赖。齐越那廉洁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也是对“核心意识”的体现,在沧州师范学院齐越教育馆第五展区内,陈列着齐越当年给安徽讲学邀请的一封复信,在信中,他特意嘱咐对方“不要搞特殊招待”。1984年齐越带着学生到烟台讲学,对方订了高级宾馆来招待他,但是齐越坚决不住,坚持要和学生住在一起。齐越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党中央要求所有党员干部清廉自律,他始终拥护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拥护党中央的决定。齐越认为,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统帅播音创作的全过程,播音员的工作与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着鲜明的党性表现,是一位立场极为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播音员,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齐越认为,首先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提高政策水平,用党性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深入生活,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不断改造思想,增强无产阶级感情,永远不要忘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政治营养充实自己;此外,还要努力提高文化水平,不断扩大知识面,尤其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要想做到播任何节目、任何稿件都能心中有数,就要把功夫用在稿件之外。现如今,学习齐越精神,就是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争取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奉献,即全身心付出,不求回报,这是齐越精神看齐意识的体现。齐越总能做到主动全面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齐越用无私的精神感染着他的家人、同事、朋友、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周总理对他的关怀和指导。有一次齐越和潘捷在播音室里播音,周总理站在播音室的玻璃窗外,一直听他们播完节目。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对齐越和潘捷叮嘱说: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的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2](P108)周总理的嘱咐让齐越刻骨铭心,尤其那句“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成为了齐越的座右铭。八十年代,齐越赴吉林电视台与播音员晁慧一起录制《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录制后获得了200元的稿费,齐越将这笔钱全部捐赠给了当地的幼儿园。在山东烟台考察学习期间,齐越自掏腰包买书本送给驻守鸡鸣岛的解放军战士。树立看齐意识,理应向老一辈的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学习他们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不管条件多艰苦、任务多艰巨,始终像齐越那样向党中央看齐,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
齐越精神是“四个意识”的鲜活体现,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新闻宣传事业强劲的软实力,代表着我党优秀先进思想。弘扬齐越精神,就是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绝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们要深入学习齐越精神,将“忠诚”“敬业”“爱民”“廉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应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将革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周鎏刚.增强“四个意识”与全面从严治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8):32-36.
[2] 杨沙林.用生命播音的人——忆齐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