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宏观调控
——“三升、三降、三平衡”下的积极财政政策运行

2017-03-29 05:57张鹏
财政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企业

张鹏

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宏观调控
——“三升、三降、三平衡”下的积极财政政策运行

张鹏

2016年经济筑底企稳的特征明显,产业转型初见成效,但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从经济运行的结构角度来看,我国实现了经济的“三升、三降和三平衡”,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在减税、赤字、增支、协同四个方面的整体突破和系统发力,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宏观经济形势 财政政策 宏观调控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十分复杂,整体进入到“L型”运行态势的底部,经济筑底企稳的特征明显,产业转型初见成效,但复苏进程依然缓慢,近期形成全局性“拐点”或“V型”反转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我国宏观经济的“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基调没有出现变化和调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仍然是经济工作的核心主题。从经济运行的结构角度来看,我国在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的“三升、三降和三平衡”,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有效搭配和协同发力,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韧性。

一、三升:新动力快速跃升,新动能不断上升,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新动能”和“新动力”是两个概念。新旧动能是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划分,从我国现状来看,依托家庭(居民)资产负债表并顺应其规律的经济产出活动称为“新动能”,而依托政府或企业资产负债表并顺应其规律的经济产出活动称为“传统动能”,新旧动能协同发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总体上属于总需求引导下的供给增长;新动力来自于生产体系的更新发展,既包括新产业的培育,又包括新产品的研发,还包括传统工艺和设备的改造提升,属于总供给层面的自我完善与提升。而新动能和新动力统一于生产方式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探底企稳的态势,但新动能和新动力已经表现出明显加速的情况,由新动能和新动力所创造出来的经济增长空间和驱动能力正蓄势待发,在“L”型的底部通过与传统动力和动能的融合、协调和替代,为中国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创造着良好的基础与条件。

(一)新动力快速跃升

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10月份,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是10.5%、10.1%,比规上工业增速分别高4.4和4个百分点。从地方的情况看,前三季度,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制造业完成总产值5989.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浙江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9.3%和8.7%,对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7.0%、50.7%和29.5%;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51187台,同比增长1.9倍,代表高端先进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6.4%。

第二,新兴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在快速增加。我国2016年的新增企业都呈现出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好的趋势。比如,前三季度,天津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28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1.2万家,累计达到8.5万家;河南省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逾8000件,同比增长60%以上;河北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3年的8900家发展到目前的3.8万家,翻了两番。

第三,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进度加速。前三季度,河南传统支柱产业产品结构向质量更优、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调整;陕西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于能源工业增速13.8个百分点;河北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相关产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增速预计达3%,超过了整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水平。

(二)新动能不断上升

首先,新的市场主体不断增多是新动能的重要表现。2016年1-10月份,全国新登记企业数同比增长了28.9%,比1-9月份加快了1.9个百分点,日均新登记企业的数量是1.46万户。

其次,新的业态不断形成和出现。以互联网为例,该业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消费端,是网购和电子商务;在生产端,是“互联网+”和云服务。从消费端来看,2016年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39288亿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1740亿元,增长24.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1.8%;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8.8%、17.1%和27.8%。从生产端来看,2016年前10个月,多个省区市“互联网+”相关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以西部省区青海为例,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客房和餐费收入分别达到1804.3万元和45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0倍和1.4倍。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层出不穷,也营造了新经济的增长空间。

再次,新模式不断成熟,并开始极大地影响市场。2016年以来,在线旅游、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约车、第三方支付等快速发展,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普惠金融、智慧城市等新模式愈加火热,对城市新兴业态和居民生活都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三)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从全国的情况看,生产效率的反映指标主要包括劳动生产率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和净贸易条件指标等。2016年以来,上述三项指标均保持稳步上升,生产耗费不断降低,生产效益不断改善。

一是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我国一般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来表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也即“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数”。按照这一指标,我国2016前三季度的劳动生产率均值为88925元,增速达到5.35%,较2015年的3.86%增速水平有明显的改善。

二是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优化。与劳动生产率不同,全要素生产率将经济增长归结为资本要素的贡献率、劳动要素的贡献率和全要素的生产率,而不是简单的将增加值归结为劳动创造。这一指标更符合经济运行的实际,反映问题也更加客观、具体。从2016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来看,劳动要素增长了约2.5%,资本要素增长约8.2%,权重系数在劳动与资本之间按照6:4的经验数据处理,则全要素生产率约为2.02%,而2015年前三季度同样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36%,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是净贸易条件明显改善。净贸易条件是衡量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对外贸易利益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计算公式上,净贸易条件等于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从2016年1-10月的数据来看,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大约下降了1个百分点,则净贸易条件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二、三降:经济降成本、融资降杠杆、企业降库存

2016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启动之年,“三去一降一补”成为改革的主题和要点。从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经济运行成本下降、杠杆率水平下降、企业非意愿库存下降的特征。具体有:

(一)经济运行成本下降,降成本改革初见成效

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成本下降明显。从企业税收成本来看,仅从“营改增”出发,2016年5-10月全国累计减税2870亿元,加上1-4月“营改增”减税847亿元,前10月“营改增”试点累计减税3717亿元,预计全年减税将达到5000亿元左右。在宏观税负层面,2016年前三季度的宏观税负率为19%,较上年同期下降约1个百分点。受益于“营改增”改革的过路过桥费纳入进项抵扣安排的影响,企业的运输成本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预期降幅在1.1个百分点左右。根据国务院的要求,我国工商业销售电价每千瓦时下降3分钱,直接给全国用电企业降低成本1260亿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85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0.6元,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21.7万元,均出现了明显改善。尽管受到劳动力市场刚性和金融市场的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领域的成本降幅未达预期,但在总体上,降成本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改革效应得以体现。

(二)杠杆率水平有效降低,高债务风险得到控制

企业杠杆率是指总资产与净资产的比率,而净资产又等于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因此,杠杆率较高一方面说明企业的脆弱性被明显放大,另一方面说明企业的债务压力较大,创新和转型较为困难。因此,有效引导杠杆率下降,降低企业债务风险,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从降杠杆实施的情况看,到10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同期下降近1个百分点,杠杆率水平为228%,下降约5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则达到66.22%,尽管同比提高了约1.8%,但增幅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杠杆率也有效控制在300%以内。值得关注的是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情况,10月末的资产负债率水平为64.2%,同比下降了1%,地方国有企业债务持续累加的局面得以缓解,高杠杆风险出现小幅下降,并有望形成“拐点”。

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对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七个主要途径。在该《意见》的指导下,我国降低负债率,去化杠杆风险的改革将不断深化,为经济的转型发展赢得新机遇。

(三)房地产库存有效降幅不大,企业非意愿库存大幅减少

从本质上看,“去库存”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也即“去库存”是为了降低宏观经济风险,并为实体经济的增长提供有效的支撑,而不是就“去库存”而“去库存”。从这一点来讲,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名义成效显著,但许多城市是通过刺激房价上涨,增强投资意愿,加大购房杠杆而实现的。这属于典型的以手段当作目标的作法,逻辑总体失序,并对“去库存”改革的有效路径和应用成效形成扭曲。

根据上述分析和2016年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情况,我们通过两步分析来看房地产“去库存”改革的效果。第一是名义上的,至10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为4103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连续第9个月减少;第二是实际上的,即未明显通过投资方式去库存的城市的情况,处理的方法是将10月以来实施限购、限贷政策的21个城市剔除后,商品房的待售面积同比仅下降约1%,尽管仍呈下降态势,但实际效果要明显小于名义上表现出来的效果。房地产市场真正意义的“去库存”改革仍在艰难推进之中,切忌盲目乐观,追求一蹴而就。

企业非意愿库存的降幅明显,成效显著,有助于企业优化生产经营决策,减少成本负担,增强转型动力。11月末,受到PPI“转正”,以及购进价格增速(3.5%)超过出厂价格增速(3.3%)等影响,企业原材料的非意愿库存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多数企业表示将新增原材料存货。11月我国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1.7%,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4%,比10月回升0.3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以下,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仍处于下降阶段,但降幅小幅收窄,意愿库存规模上升。而从企业的产成品库存情况看,10月份的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1天,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并实现连续第7个月下降。

三、三平衡:风险收益平衡、流量存量平衡、规模效率平衡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支撑三角

平衡发展是我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机制。平衡发展既包括传统意义的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和城乡平衡,也包括创新意义的风险收益平衡、流量存量平衡、规模效率平衡等新要求。在传统三大平衡中,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城乡的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已经实现并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已经起步,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也已经获得审议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再迈新台阶;三次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占比达到52.8%,高于第二产业13.3个百分点。而新三大平衡的构建,则在传统三大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注重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之间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也更加贴近经济运行的本质要求。

(一)风险和收益平衡,避免经济中的异化和错配

社会组织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讨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的实现途径在以往研究成果中最为普遍。由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源于西方,因此,西方学者比较多地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讨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的实现途径。内容涉及绩效、激励、管理模型及志愿者管理等方面。

我国在发展中重视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立足构建完整有效的基础机制,通过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来避免市场高速成长过程中的资源错配和机制异化。从当前的情况看,风险和收益平衡的概念既是政府规划设计部门的基本原则,也是政府政策执行部门的核心理念,更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基础观念。

山东省率先在全国建构了现金流风险和资产风险的“防火墙”。也即如果企业有订单,生产经营状况正常,并拥有合理的经营利润,资产抵押情况也较为正常,债权银行不得因为企业对当期债务的偿还困难,而要求企业通过处置资产的方式提前还贷,要坚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的经营原则。这一规定,看似生硬和不合逻辑,但实际上分割了现金流风险和资产风险,从而避免了风险无序扩张和对收益的过度索取,保证了经济下行期和去杠杆关键时期的企业经营平稳有序。2016年1-10月,山东省境内中长期贷款增加3613.0亿元,同比多增962.9亿元,而固定资产投资42147.5亿元,同比增长10.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

广东、浙江、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大力推进保险保证贷款发展,并成立保险保证贷款支持基金予以风险的再平衡。受到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进一步严格,部分生产性固定资产的价格稳定性有所下滑的影响,为克服市场“资产荒”的风险,大力推进保险公司开展针对实体经济的保险保证贷款。但考虑到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是精算平衡原则或者是资产托管原则,而保险保证贷款则缺乏上述两个原则的支持,上述省市纷纷通过政府性基金的方式组建再保险基金或保险保证贷款支持基金,予以平衡市场风险,保障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实体经济企业间的风险和收益平衡。

(二)流量和存量平衡,优化生产和资产的关系

我国能够在整体下行期保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总体经济形势的平稳有序,最为关键的就是重视流量和存量的平衡条件,不断优化生产和资产之间的比例关系。从实践中看,流量和存量平衡主要包括政府债务结构中的流量和存量、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流动性和非流动性,以及GDP(增加值)和总资产(存量价值)等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的流量和存量的总体水平趋好。我国2016年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如下:政府赤字债务7800亿元,专项债务4000亿元,合计新发债务为11800亿元;存量债务中的置换债券发行量约为50000亿元,全部合计约为61800亿元①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数据,2016年银行间市场上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0500亿元,与预计的相差不大。;债务限额累计为172000亿元。从比例结构情况看,政府新发债占债务限额的比重为6.86%,明显低于10%的安全线。而从置换债券的使用方向来看,除必要债务滚动安排外,大量的用于将政府担保性债务和救助性债务转为直接偿还债务,进一步明确债务责任,优化债务结构,控制债务风险。

第二,工业企业资产结构中的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情况不断改善。2016年前10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8.5%,资产结构显著改善,流动性资产对企业债务总额的覆盖比率达到86.5%,情况良好,债务风险已经大大降低,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实体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我国增加值(GDP)和存量资产价值之间的比值出现小幅度上升,结构关系向好的方向发展。2015年年末,全国GDP和存量资产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大约维持在1∶10.4左右的水平,也即全部资产收益(包括了劳动报酬和折旧在内)只占全部资产的9.6%左右,资产负担较大。而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尽管受到3-9月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暴涨的影响,导致存量资产价值的水平快速上升,但总体上仍形成了GDP和存量资产价值之间比值的小幅上升,预期到2016年末,增加值与存量价值之间的比值将维持在1∶10.2左右,在趋势和结构关系上均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规模和效率平衡,形成企业持续增长环境

规模和效率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之间的平衡关系,二是企业劳工成本指数和劳动生产率指数间的变动关系。我国总体呈现出逐步改善的态势,形成了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之间的平衡关系。2016年1-10月,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5.7%,同比上升约1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的表现更好:山东省规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平均利润率是5.9%;浙江省规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平均利润率是6.4%;而广东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则是6.1%。

二是企业劳动用工成本指数和劳动生产率指数之间的变动比率①即变动比率=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成本指数,若变动比率大于1,则指企业用工成本相对降低,若变动比率小于1,则指企业用工成本相对提高。呈现趋势性的改善。2016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变动比率的情况为0.98,尽管企业用工成本仍小幅提高,但较2015年的0.93已形成明显的改善。而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则明显好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浙江的变动比率为1.02,广东的变动比率为1.03,山东的变动比率为1.02,江苏的变动比率为1.04,均高于1,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变动趋势,企业的用工成本负担相对减轻,积累能力相对提高。

四、积极财政政策:减税增支并举、稳增长和优结构共施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宏观调控政策思路,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及与其他宏观政策的有效搭配,有效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有效推进了创新驱动的全面发展,并为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具体来看,2016年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实施“营改增”,有序推进减税降费

“营改增”改革具有三个核心效应:一是减少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税负水平;二是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创新生产技术,优化生产组织模式;三是平衡产业间税负结构,使税负与产业增加值直接相关,避免产业间的税负畸轻畸重。2016年的“营改增”改革得以全面推进,并有效覆盖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四大关键性行业,为企业税负结构的优化和税负水平的下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预计全年减税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但从上述的改革要求来看,由于大量新纳入企业选择了简易征收方式,总体上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作用尚未展开,所以产业间税负结构的平衡和企业供应链、产业链调整的效果尚不明显。2017年,“营改增”仍将表现出过渡期的特征,改革和政策的重点将转向一般征收方式的抵扣链条管理和税负平衡管理,并对税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研究,预期总体压力和难度不会低于2016年,企业的获益更大,实体经济受惠力度和效果也将更为明显。

除“营改增”改革外,税制改革还进一步拓展到消费税、进口环节税和资源税领域,对课税范围、征收方式和税率水平进行科学、规范的调整。同时,通过增加研发费用项目和认定科目、支持企业实施加速折旧,对100万元以下的新增固定资产采用投资抵税等安排,有效降低了企业所得税税负。此外,还开始着手对环境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在强化税收政策宏观调控效力的同时,更好地策应税制改革“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的目标。

在税收政策优化和税制改革深化的同时,财政政策还进一步加大收费基金清理和改革力度: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由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停征价格调节基金;将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的免征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缴纳义务人扩大到不超过1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

(二)科学设定财政赤字规模,有效弥补政府收支缺口

受到经济增速放慢、结构优化调整、创新驱动深化和减税降费实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2016年预期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速水平为5.5%左右,支出增速10%左右,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加大。为弥补收支缺口,2016年全国财政赤字安排了21800亿元,比2015年增加5600亿元。扩大的赤字,在适当增加必要财政支出的同时,主要用于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减收,保障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此外,尽管财政赤字规模扩张,但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只有3%左右的水平,完全符合发达国家的安全线标准——而对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快速城镇化国家,上述的安全线实际上可以进一步提高。

在科学把握财政赤字规模和有效运用赤字收入的同时,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也明显增加。2016年,政府专项债务的发行规模达到4000亿元,较2015年增加3000亿元,有效地支持了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工程的建设,并确保偿还资金的稳定、充裕、可靠,在提高财政支出效能的同时,有效兼顾了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做好重点支出保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

2016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有效保障各项重点支出,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实现稳增长的目标,中央财政安排基建投资5000亿元,较2015年增加224亿元,并集中支持属于中央事权的公益性基本建设项目,减少小、散项目支出。为有效地推进去产能改革,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奖补资金,根据地方任务完成情况、需安置职工人数、地方困难程度等因素,实行梯级奖补,由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统筹用于符合要求的职工安置工作。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中央财政积极实施科技计划优化整合,加快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启动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支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中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基金规范有序运营,促进农业走出去。为保障民生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中央财政按城市、农村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5%、8%对地方补助,研究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和资金保障机制;按6.5%左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45元;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增加201亿元,增长43.4%,并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

(四)政府市场协同发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重点是利益相融机制的有效确立,2016年重点实施了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研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出台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标准化合同范本和分行业合同;推动PPP融资支持基金顺利运行,带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建立科学有效的PPP项目示范库,对PPP项目发挥有效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严格规范运作PPP项目,确保项目实施质量。至2016年末,我国PPP项目共实现入库项目1.3万余个,总投资超过13万亿元,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提供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是发挥好各类财政性投资基金的作用。对保留的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竞争性领域专项,控制资金规模,突出保障重点,逐步改变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2016年我国新组建各类财政性投资基金的筹建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财政出资(认缴出资)的规模约为8000亿元,直接拉动社会资金达2.2万亿元,间接引导社会资金约为10万亿元。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主要政策措施有: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编制工作,进一步扩围增项,在更多领域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绩效评价机制,探索推进第三方评价等。2016年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拓展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支持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了事业单位改革,引进了市场机制并提高公共服务领域的效率,并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初步建设,预计全年实现购买服务的支出超过2000亿元(不含隐藏在PPP项目下的购买服务资金)。

四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主要措施包括:落实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的政策;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范围;开展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政策试点;推进批量集中采购改革,降低政府采购成本等。2016年我国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的体制机制,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注重简化政府采购操作要求和程序,注重契合预算单位的工作开展要求,注重按市场机制和规则办事,预期将实现政府采购规模约2.4万亿元,增速保持在20%左右,占全国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超过12%和3%。此外,政府采购还积极落实节能环保、促进中小企业等采购政策。全国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产品规模达到1346.3亿元,优先采购环保产品规模达到1360亿元,授予中小微企业的总采购额为16072.2亿元,有效支撑了相关政策目标的实现。

[1]财政部政策数据库(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

[2]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库(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

[3]财政部统计数据库(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

[4]财政部.关于201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EB/OL].财政部网站.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利华)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and Fiscal Macro-control in 2016——“Three Up,Three Down,Three Balance”and the Active Fiscal Policy

Zhang Peng

The Chinese economy assumed apparent features of bottom stabilization in 2016,with initial success i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but slow economic recovery.It can be seen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 operation structure that“three up,three down and three balance”have been achieved in Chinese economy and an important support has been furnished for its transformation by virtue of systematic efforts and overall breakthrough in tax reduction,fiscal deficit,revenue increase and synergy.

Macroeconomic Situation;Fiscal Policy;Macro-regulation

F810.2

A

2096-1391(2017)01-0079-08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