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41)
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
——安徽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调研
杨 帆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安徽 合肥 230041)
从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结合安徽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调研内容,本文理性分析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区环境与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以及融通中的矛盾分析,并对优化内容,融合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
高职教育;素质;技能;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和根本目标.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同时,需要逐渐适应其外延与内涵的综合发展要求,主动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很有必要.结合课题研究计划,针对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针对安徽省高职高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院校与其相关行业进行了调研.结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特殊性与规律性,以及与行业、企业契合度,从当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针对性分析与比较.
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安徽省高职院校来看也不另外,目前安徽省有七十二所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来院校数还在逐年增加.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先后实施了职业教育大省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安徽省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相继出台了《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强调发挥高技能人才队伍对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重要支撑作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职教大省建设的安徽,与其他职教强省还有一定差距.院校数量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优化却不明显,很多院校专业设置少特色,虽然政府“奖补减量”鼓励精减专业,但是,各院校趋于雷同的专业现象仍然存在,热门专业趋之若鹜.从调查显示,真正能与市场对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量明显不足,劳动者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明显.截至2015年底,“十二五”时期全省高技能人才年均增长8%,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而全省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加快.虽然全省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约270万人,其中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加工制造、旅游服务等快速发展行业培养近200万名高素质技能人才,也难以解决企业需求.仅以2015年下半年为例:企业用工近60%的企业最缺技工,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环比上升3.4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安徽全省相继启动了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6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120.5万人,较“十一五”末增长61.7%,高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的比例由21.3%提高到27.9%.尽管如此,全省技能人才规模、结构仍难以完全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匮乏.人才是发展的基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学生更易于适应岗位、胜任工作、融入企业,更易于为企业所接受,也更易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应从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评价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制订切实可行的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理实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分析安徽省当前职教体系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的原因,首先是职教体系内部问题:一是在于区域布局不均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宏观的调控.职业院校专业面向三产比重偏高,一产、二产专业比重偏低,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较少,目前仅占全部专业的15%左右.二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师资力量和实训平台相对短缺,尤其是能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平台甚少,外聘企业教师挂名的比较多,真心诚意投入教学的比较少.三是教育教学模式名目繁多,校企合作模式却明显单一,有形式上的合作,少志同道合的共融,整个合作机制不完善.其次是社会大环境问题:当下技能人才本地待遇偏低,用人单位重学历轻技能、重管理轻一线相对比较普遍.社会对技能人才的价值评价存在错位,许多技能人才得不到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成长通道不畅,造成人才外流较为突出.
所以,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受社会的影响比普通高校更大.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功利主义,使许多学生淡漠人文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个人的修养,学习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尤其是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诸如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人文关怀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业创新能力、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职业道德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涵盖的内容.需要从转变观念和优化现有结构两方面加强突破,以此弥补“短板”,营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内外环境.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本.高职院校如何练好“内功”,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高职教育就需要与时俱进,高度重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安徽职业教育大省建设中就需要进一步打造“技工大省”,从政府层面应加快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务实创新的氛围.一是高职院校首先要更新人才观念,将“工匠精神”核心内涵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优化高职教育教学结构是关键.首先优化课程建设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行为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实现“零距离上岗”;其次是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确定课程建设目标进行优化,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二是强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政、行、企、校多方联动,课内外兼顾,营造技能人才受人敬重的氛围.三是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天花板”局限,如何在职业精神培育中突破创新,构建国内外和省内外多渠道合作发展平台,畅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四是丰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内涵.将职业精神培育从多层面,全方位融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各环节,尤其是当下专业竞赛只有少数选手参与强化训练,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的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各院校特点多组织“技能竞赛周”“竞赛月”等集体活动,给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技能竞赛由点到面转变.
职业技能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实训过程是职业技能提升的基础.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重技轻道”“重技能、轻学养”现象比较普遍,职业精神缺乏润物无声地融入与重视.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例名不副实,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授课现象仍然存在.分析发现当下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存在严重脱节,分管两条线,各教各的课,存在“两张皮”现象.全省各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教育、职业体验、职前教育、就业培训于一体,共融互补的综合措施与平台.因此,要从根本上摒弃“重技能、轻学养”的错误理念,提高职教实训能力与职业精神,首先要认真梳理融通路径,探索创新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产、教、研、训合作等是当前职业院校出现频率最高的“合作模式”,但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教师和师傅双导师教学,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学历教育与企业广化教育并举“双轨共育”模式还有很大差距,很多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校企合作“双赢”,就需要打破现有常规,务实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共同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安徽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调研中发现,当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各种培养模式中,如何解决技能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学业与就业的紧密衔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就需要政、校、企联动,转变观念、优化模式和完善机制等多方面加强突破.目前,安徽省已有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教育的一系列激励政策与措施,企业也有相关的扶持平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如何联动,取长补短,着力构建“校企融通,立德重技”的环境,以及“品德+技能+创造思维=职业之本”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各校实际,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实施课内课外联动,校内与校外相融通、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同时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整个体系能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衔接,通过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传授让更多学生得到熏陶、接受到高品质的教育.使人类的优秀品质及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学生相对稳定的品格、气质和修养.结合当下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行业进行优势互补,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针对当前正逐渐增强的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安徽企业的传统用工思维以及学生和社会认同的传统习惯、工作思维的影响,导致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提供与市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上开拓不足,学生的半工半读的积极思想也受到了抑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良性互动.所以,大力推广现代新型学徒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进行优化嵌入式推动.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优化职教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对职教院校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和常代化,推动专业细化.增加紧缺型专业建设力度,注重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强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思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提高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目标.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一种或几种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更要重视综合素质的陶冶与培养上,要想培养出“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又具备远大的个人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的高职学生.必须在专业设置上随市场而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在课程设置上科学规划,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对接,完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创新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素质技能型学生培养应以一定的职业技能为铺垫,从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这个关键点,实现联动与融通的互补促进.
通过安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调研,结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各种模式分析与思考: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工学结合”,就需要跳出高职看高职,全面分析,认真反思.因为知识技能靠传授,综合素质需养成.二者相得益彰,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是一个不断内化、逐渐提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构建一个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是培养模式中的重点,当下倡导的“工匠精神”不是生硬的加到专业课中去,而是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浸润在专业知识中的显性与隐性课程的有效结合,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另外,运用网络传媒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素质教育的舞台,强化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拓展为主的规划设计,有利于丰富高职教育教学内涵和特点.从实际教育教学中“工匠精神”内核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无缝衔接,将培养懂理论、会操作、有底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真正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
〔1〕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皖政〔2017〕54 号〉[Z].2017-05-08.
〔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皖政办秘〔2015〕207号〉[Z].2015-12-11.
〔3〕祝士明,吴文婕.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27).
〔4〕(美)亚力克·福奇(Alec Foege).工匠精神[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孙乐涛.大国职教[N].时代周报,2014-03-28.
G647
A
1673-260X(2017)12-0207-03
2017-09-15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16年度职业教育重点研究课题(ZG2016298);安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5A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