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智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汉语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张慧智
(长治学院 外语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另外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是分析和认知一些抽象事物的有效手段。谚语作为一种认知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人类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并且由于其生动性、简洁性以及隐喻性而代代相传。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这一角度来分析汉语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语谚语的认知过程,提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汉语谚语;概念隐喻;认知过程;传统文化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英国的修辞学家理查兹[1]98曾说道:“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有些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可能所有的词都源自隐喻[2]1。由此可见,隐喻具有普遍性。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隐喻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即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和多学科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开始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尤其是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3]1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成为隐喻研究史上的转折点。他们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因此,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人类的很多艺术和文化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
谚语,作为一种认知的产物,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人类在生活中的智慧和观点态度。谚语中蕴含了人类丰富的文化,反映了人类纷繁复杂的生活图景。长期以来,谚语大量存在于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宗教教义和日常口语等多种形式之中。谚语的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谚语因其简洁性、通俗性和哲理性在历史长河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口语表达方式,汉语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全貌。由于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对人们的生活有无法抗拒的影响力。第一,谚语有传递经验的功能。汉语谚语中有很多农谚,因为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紧密相连,所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很多关于农业的经验和原则。例如:“锄头三寸泽”,这句谚语告诉我们要想收成好必须勤于耕种。“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谚语通过人们的实践经验告知了耕种的最佳季节。“稼欲熟,收欲速”,这句谚语提醒我们要及时收割成熟的庄稼,否则将会受到大雨的摧残。第二,谚语具有维系人情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十分珍惜与他人的情谊。而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有些谚语便会折射出这些人情世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谚语维系了人情,使社会成员紧密相连。例如:“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人们护家和顾家的理念,而且还表达了人们对家人和故乡的热爱。除了对家的情感外,人们还注重其他一些情感,例如:夫妻之情、兄弟之情、邻里之情以及朋友之情。因此,人们创造了许多谚语来反映这些情感。例如:“一日夫妻百日恩”,“长兄如父,长姐如母”,“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患难识知己”等。第三,谚语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谚语加强了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保存并传播了一些民俗和文化。例如:“三里不一乡,五里不一俗”,“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秦岭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这些谚语不仅描绘了各种自然风光和习俗,而且为研究民俗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
汉语谚语一般可分为两类:非隐喻性谚语和隐喻性谚语。[2]37非隐喻性谚语通常是根据字面意义理解的谚语,如“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眨眼就来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类谚语经常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亦或是对人们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的总结,而且易于理解不易产生歧义。然而隐喻性谚语不仅有字面意思而且还有隐含意思,字面意思是隐含意思的基础。隐喻性谚语往往通过某种现象或事件来映射其他类似的现象或事件。换句话说,隐喻性谚语是用熟悉的认知域来映射其他不熟悉的认知域,以便达到更好理解谚语所传达意思的目的。例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该谚语不仅描述了“烧香”和“抱佛脚”这两个活动,而且批评了一些准备工作总是做得不够充分的人。又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该谚语用人们讨厌的老鼠来指责那些像老鼠一样被大众所唾弃的人。再如“挂羊头,卖狗肉”,该谚语则是通过对比“羊头”和“狗肉”来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艺术性的语句,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和个人感受。因此其隐喻性映射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感受。
纵观近几年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语谚语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语言特点分析或语义分析(马利军&张积家[4];白云[5];罗圣豪[6])、汉语谚语的翻译研究(梁玉琼[7];熊晓华[8])、以及汉语谚语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黄育红[9];李志飞[10])等。而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汉语谚语的隐喻性、揭示其认知过程的研究还较少。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汉语谚语,帮助人们从全新的视角了解汉语谚语的认知过程,揭示其认知功能,以此提高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的基础是人类的经验,关涉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即始源域和目标域[11]91。根据不同的始源域,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汉语谚语是本文研究的目标域,下面将结合概念隐喻的三种分类,通过采集汉语谚语语料进行例证的方式剖析隐喻性谚语背后隐藏的概念隐喻。
(一)汉语谚语中的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用一些具体、熟悉事物的概念来组建、描述另一些抽象、陌生事物的概念。比如:在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中,人们用源域“war(战争)”的概念来组建“argument(争论)”这个目标域的概念。也就是说,人们对争论的认识、理解、对待、谈论的方式是由战争概念所构成的。[12]107在汉语谚语中,有很多结构隐喻的例子,例如: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该谚语指出人多力量大的重要性。这句谚语用人们生活中生火的经验来映射团结的重要性。为了生火成功,我们需要添加足够的柴火。因此,若我们想解决一些困难,有时需要与他人合作,因为集体的智慧是强大的,可以解决任何难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传达了相同的含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该谚语运用农业生产的经验来隐喻勤奋的重要性。从古至今,农业便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土地则是农民的命根子。因此,为了获得丰收人们必须辛勤耕作。人们渐渐地把此经验映射到了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并说明了要想成功必须努力工作。
“杨柳发青,百病皆生”。该谚语用自然现象提醒人们要防止病菌的侵入。这句话的前半部分用青杨柳来暗示春天的到来,进而指出春季养生需要注意的事情。从这个谚语我们可看出,虽然春天温暖柔和带给人们希望,但同时也会蕴含危机。
要捕鱼,先织网;要搭桥,先打桩。该谚语隐喻了准备工作对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前半部分指出捕鱼时渔网的重要性,后半部分指出木桩对搭桥的重要性。前后部分的核心问题是相通的。人们通过总结日常活动中的经验来隐喻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含有结构隐喻的汉语谚语中,人们首先发现源域与目标域间的共同特点,然后将这些共同点在认知基础上联系起来。因此,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越强,那么他从谚语中得到的信息就越多。
(二)汉语谚语中的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运用源域中的方位词将方向性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非方向性的概念上,从而给予非方向性的概念一个方向。比如,上下,前后,内外,深浅,中心与边缘等。在此基础上,人们还将那些抽象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与这些具体的方向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带有方向词的抽象概念[12]107。如,HAPPY IS UP,SAD IS DOWN.这个概念隐喻源于人类的身体和生理体验:直立的姿势与快乐相关,而下弯的姿势则与悲伤同现。在汉语谚语中也有许多关于方向隐喻的例子,例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谚语运用了方位词“上下”形象地隐喻了不同社会地位人们的关系问题。该谚语有根据不同的语境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如果上司提出的要求和任务不切实际时,下属是要圆滑的来做工作的,这里的圆滑也可以视作是不僵硬、办实事、做真正对得起百姓的事。这个词还会被用来形容阳奉阴违,这时就是贬义了。是说做下属的不能做好本职的工作,对于上面决定的政策阳奉阴违。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该谚语运用“前后”的空间方位关系本义指出门在外离村子和旅店较远,吃住困难,其隐喻意义是指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无靠的一种境地。
“寒从足下起,火从头上生”。该谚语中用“起”和“生”以及“下”和“上”这两个方向告诉我们身体上冷和热的源头。而且这句谚语提醒我们冬天应该尽量保持脚的温暖。否则,全身就会变得越来越冷。反过来,若天气热的话,我们应保持脑袋的清爽。那么,我们便不易上火了。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该谚语用“压”和“吓”来揭示力量和勇气的来源。这两个字用“下”这个方向来强调反作用力的重要性。这个谚语告诉我们,有时候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而且压力越大,动力越大。
上述例子说明在方向隐喻中,源域与目标域间的对应关系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们的方位活动基础之上的。而且这些方位活动促进了人们的认知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目标域的多元理解与认知。
(三)汉语谚语中的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指通过运用一些具体、有形的实体能使我们更容易感知一些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状态、心里活动等无形的概念[12]109。众所周知,有句很有名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从这句歌词我们可看出人们将抽象的感情“爱”看作一种具体的物质,它可以被给予和接受。本体隐喻中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体是独立于周围世界的一个实体,每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认知概念映射到其他无生命的事物中,比如,房子、书籍、森林、田野甚至是一些抽象的状态、活动、感情等,把它们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容器,于是便产生了容器隐喻。在汉语谚语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由于勤奋与节约的特点和“摇钱树”与“聚宝盆”的特点有相似之处,该谚语运用“摇钱树”和“聚宝盆”这两个容器将勤奋与节约这两种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警示我们不可成为懒惰、奢侈之人,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摇钱树”与“聚宝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该谚语将“书”作为一个容器,容器里面的内容可是有“黄金屋”或“颜如玉”。因为对于古代的一些读书人来说黄金与美女是他们追求的两大目标,因此人们将书中的内容与他们的目标相联系,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追求。这个谚语也鼓励着无数的古代人和现代人不断的读书。
“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该谚语用“一口”将食物量化,并将其放入容器“口”中。这个容器使食物变得具体、有形。这句谚语用这种具体的表达来告诉我们节约要从小事做起。
从这些谚语我们可了解到容器隐喻对我们认知汉语谚语中的那些抽象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容器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间的映射是基于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事物的认知。
通过分析汉语谚语中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本体隐喻现象,加深了我们对概念隐喻理论、汉语谚语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与理解。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其实质是一种概念性、系统化的映射。汉语谚语中的隐喻性映射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感受基础上的。人们的经验和感觉越丰富,人类的认知能力越强,从中获得的信息就越多。此外,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汉语谚语,一来加深了我们对隐喻性谚语认知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二来还会促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RICHARDS.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马利军,张积豪.汉语谚语的语义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7,(2):42-93.
[5]白云.汉语谚语的语义特点[J].聊城大学学报,2006,(3):137-138.
[6]罗圣豪.论汉语谚语[J].四川大学学报,2003,(1):62-700.
[7]梁玉琼.从文化图式理论看汉语谚语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4.
[8]熊晓华.汉语谚语翻译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9]黄育红.汉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及社会文化阐释[J].湖南社会科学,2015,(2):197-200.
[10]李志飞.汉语谚语中的养生文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11]张慧智.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探究英汉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6,(6):90-93.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Zhang Hui-zh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hangzhi University,Changzhi Shanxi 046011)
According to Metaphorical Concepts Theory,metaphor is considered as a systematic mapping from the concrete concept domain to the abstract concept domain and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nalyze and cognize some abstract concepts.Proverbs,as the product of human cognition,reflect human wisdom and life experiences.Because of their vividness,conciseness and metaphoricity,they ar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can help us know about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proverbs,and enhance our identity abou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proverbs;conceptual metaphors;cognitive process;traditional culture
H313
:A
:1673-2014(2017)03-0075-04
(责任编辑 郭 佳)
2017—03—11
张慧智(1983— ),女,山西长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