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王安石变法思想的精髓

2017-03-29 03:46许艳萍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先王祖宗变法

岳 强,许艳萍

(1.山西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临汾一中,山西 临汾 041000)

经世致用:王安石变法思想的精髓

岳 强1,许艳萍2

(1.山西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临汾一中,山西 临汾 041000)

王安石变法思想贯通儒、法、墨、道、释等诸家学说,以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为目标,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以“得贤人才”为前提,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体现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王安石变法思想能够产生深远影响,与这一特点关系密切。

王安石;变法思想;经世致用

北宋中期以后,在冗官、冗兵的拖累下,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财乏国穷;土地兼并、赋敛繁多,再加上地方官员与商人勾结巧取豪夺,广大人民日益贫困。而与此同时,拥有百万大军的宋廷,对内不能控制农民暴动,维护社会稳定;对外无力抵抗辽夏侵扰,委曲求全。王安石在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曾提及:“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1]。急迫的内忧外患之下,变法革新成为当时士人们的共同呼声①自范仲淹厉行庆历新政就可看出,北宋面临的内外危机已非常亟亟。范氏变法的失败,没能扭转这一局面,到仁宗后期,一轮新的变革之议重新掀起。李华瑞通过引用朱熹、陈亮和司马光的论说,证明“从宋仁宗后期到宋神宗即位之初,要求变革是当时士大夫们共同的呼声”。见李华瑞:《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第11页。。[2]其中,以变革力度大、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著称的王安石变法,最为有名。其变法思想不仅影响有宋一朝,还波及后世,直至当代。王安石变法思想能够具有如此效能,其奥秘就在于贯穿其中的经世致用精神,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思想的精髓。下面,本文就从变法原则、变法前提和变法工具等三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思想的这一精髓做出简要分析。

一、变法原则:“法其意”,不法其政

王安石推行变法,首先就要对当时朝野上下弥漫的“祖宗之法②对于宋人口中、笔下经常提到的“祖宗之法”,邓小南认为,“其实质是指宋太祖、太宗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防微杜渐为核心精神的基本治国原则,以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诸多做法与说法”。邓小南:《创新与因循:“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变革》,《河北学刊》,2008年第5期。,不可变”之说进行有力回击,阐明变法革新的合法性,确立变法原则。

对于“祖宗之法”,王安石认为,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国家面临的环境和问题早已发生巨大变化,囿于祖宗成制,必定不合时宜。然而,当时一些士大夫却不以为是,坚持祖宗之法万不能变。以司马光为代表,例如他在嘉祐六年(1061)向宋仁宗奏进《五规》中说:“夫继体之君,谨守祖宗之成法,苟不毁之以逸欲,败之以谗谄,则世世相承,无有穷期”[3]182。对于这种谨守祖宗成法的论调,王安石针锋相对地指出:“若事事因循弊法,不敢一有所改”,才算是“谨奉成宪”,那么绝是不能认同的。[4]278他对宋太宗驾驭将帅的做法就甚为不满,一次在与神宗的交谈中说道:

太宗为傅潜奏防秋在近,亦未知兵将所在,诏付两卷文字,云:“兵数尽在其中。候贼如此,即开某卷;如彼,即开某卷。”若御将如此,即惟王超、傅潜乃肯为将;稍有材略,必不肯于此时为将,坐待败衄也。但任将一事如此,即便无以胜敌。[5]6046

对于仁宗晚年“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的行为,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警告道:“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6]后来,王安石在写给神宗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对仁宗又不无讽刺道:“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7]。其实,仁宗在位之时也并不是对“祖宗之法”一无所改,王安石在一次与神宗谈话中说:“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王安石还以此为据,对祖宗之法提出了质疑:“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宗何故屡自改变?”他向神宗明确指出:“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8]

既然“祖宗之法不足守”,推行变法就具有了正当性。那么,变法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法先王之政”的口号,并进一步解释到,“法先王之政者”,“当法其意而已”。可见,王安石的变法原则本是“法其意”,不法其政。此处的“政”,当作一切业已形成的有形政治设施来解。

王安石提出这一变法原则的根据是什么呢?细观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大体上可概括为:今世不同往世,旧政不解今事。而其具体分析过程是:当前的内忧外患和财困俗坏局面,皆根源于朝廷“不知法度”的缘故。而说“法严令具,无所不有”的朝廷不知法度,是因为“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那么,是不变今世之政尽为先王之政就能解决问题呢?王安石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因此,法先王之政的根本意蕴当是“法其意而已”。为了进一步说明“法其意”的正确性,王安石还举了二帝三王治政设施的例子:

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

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9]

总之,只有依据“法其意”为核心的变法原则,新法才能真正“合乎先王之政”,旧弊才会最终涤荡干净。而且,实行“法其意”的“改易更革”,才“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

二、变法前提:得贤人才

明君按照变法原则行事,是不是就能成功呢?王安石认为还是不能。他讲到,尽管“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但“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而其缘由,则是“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在当时,王安石认为人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位之人乏于人才。“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二是“闾巷草野之间”,人才“亦未见其多”。人才不足的后果,就是朝廷之法无人推行,即使推行也往往成为奸邪庸人侵扰百姓的工具。王安石讲到:

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姦,以扰百姓。……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旨,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10]

缺少人才,变法就无人领导,新法就不能推行。因此,变法的前提是得贤人才,特别是拥护且尽心推行新法的人才。“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则其人而取足焉”。

然而,现实中人才凋敝,如何才能获得足够的贤良人才呢?王安石考据文王、宣王获得众多贤人的过程,认为人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而“陶冶”之方则是“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具体来说:

“教之之道”,就是培养未来官员应该遵循的规则,主要包含“教导之官”的选拔之道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之方两个内容。王安石认为,选拔“教导之官”,必须掌握两条原则,即“博置”和严选。而教育内容的选择,则一切“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和“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皆在学习内容之内。总之,一切“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东西,都应成为学的内容。

“养之之道”,就是实现在位官员勤政廉洁应该遵循的规则,包括“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三个方面。“饶之以财”,简言之,就是要使官员获得足够其养家糊口、人情往来之需的俸禄。至于俸禄的数量,应该足够官员的以下几项支出:无耕田之劳而能得足量的日常之需,父母、孩子、兄弟、妻子等家人的生养之需,婚姻朋友等人情往来之需和身后子孙成长之需等。在对官员“饶之以财”的基础上,还需要“约之以礼”,因为“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约之以礼”的具体做法,就是对官员的“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然而,现实的大量实例又告诉我们,如果缺少必要的惩罚措施,一些官员还是会违反“律度量衡之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这样,以惩罚违礼行为为旨归的“裁之以法”又是必要的设置。

“取之之道”,就是在士人中选择官员的规则。选择官员的步骤有二,即先众人推举后“上而察之”。也就是说,首先众人推举出官员的候选人,然后由君主考察其能授予相应官职。众人要推举的是兼具“庠序”之德和“贤能”之才的人,发现这样的人后“书之以告于上”。这时,君主就要开始考察这些官员候选人的德行。王安石强调,“察”人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具体说就是“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可见,王安石的“取之之道”直指当时的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已不能使朝廷获得足够的贤良人才,只有实行科举改革,扩大举荐范围,才能扭转才乏的窘境。

“任之之道”,就是君主在任用官员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则。官员能否出政绩,与君主管理官员的方式有密切关系。王安石认为,对于已经选拔任用的官员,君主必须给予其充分而自主的裁量管理之权,不能任意干涉,不能频繁调动官员,要尽可能使官员任事时间保持长久。在此基础上,对官员可以必要的监督检查,使其不敢任意其所为。这样,官员就“不敢冒而知辞避”,“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也会日息,官员得以任事而有政绩。

总之,只有遵循“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才能获得足够的治国贤才。而且,君主也要尽量“能与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诚恻怛思念而行之”,成效才会更加显著。

三、变法工具:兼采百家,尤重儒法

王安石变法思想杂糅各家,儒、法、墨、道、释等皆而有之。而且,“王安石虽则有取于释、老、申、商等诸子百家,他却并不是一味地无选择地盲目信从其中的任何一家”[11]。因为,经世致用才是王安石治学、行事的最高目标和依据。为了实现变法成功,王安石贯通各家思想,用于变法实践。尤其是儒法学说,被王安石经常谈及,并成为变法思想的主要来源。王安石不仅主张效法先王,遵照孔孟的教导行事,而且倡导礼法治国,对先秦法家思想和变法实践大加褒扬。

为了改变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之势,王安石从儒家学说中汲取思想。在扭转财政困境的改革中,王安石以儒家的义利统一思想为理论依据,明确指出:“理财,乃所谓义也。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12]面对司马光对改革进行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攻击,王安石以名实相符思想进行回应:“盖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皆不足问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13]。从义利统一观出发,王安石主张摧抑兼并。尤其对一些“富商大贾,因时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的行为,王安石主张通过“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14],以收“榷制兼并,均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之效。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安内攘外的目标,王安石在变法中还借鉴法家的治国思想,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盛赞先秦法家商鞅等人的变法,并主张吸收借鉴。在《熙宁奏对日录》中,王安石自记其与宋神宗的一次谈话:

陛下看商鞅所以精耕战之法,只司马迁所记数行具足。若法令简而要,则在下易遵行;烦而不要,则在下既难遵行,在上亦难考察。[15]

对于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务在富国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的做法,王安石也向宋神宗大加称赞。[16]王安石所推行的保甲法,其实也是以先秦法家实施的法令为借鉴的。在《上五事札子》中,王安石就明确讲到: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17]

王安石有关官员培养的思想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法家治国思想。学在官府、以法为教、轻罪重罚,皆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标志。而在王安石向仁宗皇帝的上书中,则明确主张按照这些思想对官员培养制度进行改革。如王安石谏言“博置”“教导之官”,并要以“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作为士人的学习内容。对于违反礼法的官员,王安石主张实行轻罪重罚,而且认为要从君主的“左右通贵之人”开始抓起,如“有一不师者”,就必要加之以法。如此实行,社会就能明白朝廷实行礼法的诚意和决心,“贵者知避上之所恶”,最终收到“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的效果。

结语

王安石是一个主张务实的人,无论组织变法,还是治经谈义,都以经世致用为旨归。正如其在回答神宗时说的:“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所赖焉”[18]。也正由于此,王安石才能融汇各家学说,说服神宗推行变法,实行富国强兵之策。然而,历史又是复杂的,内外种种原因,变法未能遵循王安石的设想,这也是令人叹息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此否定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其中蕴含的诸多开创性因素值得后人借鉴,而这与其本身的经世致用特色具有密切关系。

[1][6][9][10]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三九[G]//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华瑞.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J].史学集刊,2006(1):11.

[3]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三[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17]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四一[G]//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8][18](宋)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1]邓广铭.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附说理学家的开山祖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2):25.

[12][13](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4](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5](宋)陈瓘.四明尊尧集·卷三[M],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1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〇[M],北京:中华书局,2004.

Pragmatism:Spirit of Wang Anshi's Reform Thoughts

Yue Qiang1,Xu Yan-p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041000;2.No 1 Middle School of Linfen,Linfen Shanxi 041000)

Wang Anshi's reform thoughts go through Confucianism,Legalism,Mohist,Taoist,Buddhist,etc,which set chang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ituation of the mid Beisong Dynasty as the goal,‘following the idea,not the policy’as the principle,‘getting talents’as a precondition,‘adopting all kinds of ideas,especially the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as a tool,and reflect the pragmatism color.Due to this characteristic,Wang Anshi's reform thought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Wang Anshi;reform thoughts;Pragmatism

B244.5

:A

:1673-2014(2017)03-0048-04

(责任编辑 王建华)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实现中国梦视域下的政治认同方略研究”

2017—02—16

岳 强(1985— ),男,山西晋城人,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研究;许艳萍(1986— ),女,山西临汾人,中教二级,硕士,主要从事政治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先王祖宗变法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被一只鸟喊祖宗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知耻自律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南海,我的祖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