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慧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慕课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创新思考
彭 慧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慕课”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并对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模式、手法单调、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较为模糊以及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有着良好的解决效果.而如何在“慕课”视角下,有效推动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走上改革创新的道路,本文将就此做简要探讨.
慕课;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这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合“慕课”等类型的创新型教学理念,从而有效推动高校计算机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并逐步走向改革创新的发展道路.
虽然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各高校所设立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并且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手法也有较大的提高,能够较好地满足高校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当中的技术需求.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的缺乏,导致高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缺乏重点培养方向,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随着高校不断压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时,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确保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课程能够顺利结束,并同时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能达到理想状态?这对于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高校教师来讲,难度无疑是巨大的.
目前,在我国多数高校内实行的传统型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模式,都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以及统一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教学模式随着学时的不断缩减,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对于班级中本身就具有较高水平计算机能力的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无疑会延缓其学习进度;而对于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讲,这种教学模式则会不断加大其学习压力,扩大其与其他学生的知识掌握差距.
针对高校中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法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相比于枯燥无味的计算机学习来讲,手机、游戏以及电子书等对学生的吸引力更为强大.因此,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课堂上,宁愿将时间花费在玩手机、看电影、玩游戏等事情上,也不愿听教师讲课,从而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计算基础知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转变传统教学手法,并充分吸引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是高校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慕课作为当前网络在线教育的主力军,其最为关键的特点在于,它的教学形式是以一段段视频为主要形式,并通过视频教学来传授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主要教学精华,随后则通过即时在线测试等形式,来有效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则通过后台记录来分析学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因此,“慕课”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推动着网络在线教育走上全新的发展阶段.“慕课”的存在,让广大高校学子免费、便捷的形式,享受到了到社会上较为的先进教学资源.而国外各个具有一定名气的高校,都在不断制定并推出具有自身学校特色的“慕课”,并且我国也在积极进行慕课的发展,从最初清华大学开设的学堂在线以及东西部高校联合开设的课程共享联盟,再到爱课程等慕课的开设,标志着我国高校对于“慕课”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且除我国各大高校开设相关“慕课”之外,我国相关部门还积极开设了大学视频公开课以及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教育服务项目.丰富多样的在线教育资源,不仅极大程度的为广大学子的高效学习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有效构建在线学习以及在线交流的网上学习环境.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慕课”等形式的创新型在线教学课程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际所需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地点以及学习内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通过师生交流以及生生交流等形式,来有效解决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同时,由于“慕课”采用的是名师讲授形式,因此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一流的教学服务,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国内外高校之间的知识共享以及教学互动等.
不过目前阶段,由于“慕课”等类型的在线资源教育采用的是统一标准的编排课程,因此无法保障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对于自觉能力较差以及自主学习意识较差的学生来讲,“慕课”教学模式可能会增加该部分学生的懒惰心理.并且根据现有慕课教学调查显示,能够长时间在“慕课”在线教育形式下,坚持学习的人们并不多.再加上我国部分高校缺乏名师坐镇,计算机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也较为薄弱,并且学校自制“微课”教学资源的成本较高,技术难度较大,所以导致“慕课”在线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应用价值.
对于当前我国部分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可通过结合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在挥发“慕课”创新型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将充分培养高校学子计算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编程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同时进一步融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从而有效实现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以高校学子为课堂主体,教师为辅导的个性化教育,并有效满足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工作中对于计算机技能的需求.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堂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以及课堂教学两个阶段,具体来讲,高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以视频、课件等形式下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组织预习,确保其在课堂学习之间对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在课堂教学阶段,高校教师则通过组织班级学生完善具有针对性以及综合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训练,以此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印象.另外,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等教育资源上传到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上,从而方便学生在课前、课后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点进行反复研究.并且,在此模式下,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都可通过QQ或者微信等方式,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
而为进一步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基于“慕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首先需要高校教师系统收集学生在课堂预习的情况,并针对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全面整理归纳.其次则需要高校教师以项目案例形式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分组形势或者个人形式完成相关任务.在此期间,教师不应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干预,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辅助、鼓励以及启发作用,并支持学生以小组形势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及分工协作,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课堂任务.在此之后,为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为进一步优化“慕课”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的应用,高校教师可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上做分层转变,即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整理,并按照教学模块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包括基础知识教学、应用技能教学以及创新实践能力教学三部分.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并且基础知识教学要放在课前进行;而应用技能教学则是指当学生在具备一定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储备之后,教师就开始进一步对其进行计算机基础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对计算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则是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综合性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项目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应用能力.
在以“慕课”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时,如果教师将类型丰富、类别多样的教学资源,不分层次、不分类别的摆放在高校学子面前,势必会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并对其产生焦虑、反感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呈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应提前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类,并通过不同层次的划分,帮助学生的明确学习计划和思路.例如,教师可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为依据,将“慕课”教学资源与自建资源系统整合,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资源的推荐.如对于拥有较高计算机基础,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高校教师可将“慕课”以及其他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最为主要推荐对象;而对于具有一定基础,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的学生,高校教师应以自制“微课”教学资源以及其他类型的拓展教学资源为推荐主体;至于缺乏基础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其在课堂教学进行之前,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努力缩短与班级其他学生之前的差距,并尽量拉平学习进度.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学时缩减、培养目标模糊、教育手法和模式单一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高校教师可通过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合理应用“慕课”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和理念,来有效解决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为进一步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进行创新型发展,并确保其能够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教师应在基于“慕课”教学理念下,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层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分类建设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等方式,在大幅度提升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质量的同时,确保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时代所需.
〔1〕谢思真,夏金星.MOOC时代下当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17-20.
〔2〕肖微微.对“慕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8):19-21.
〔3〕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G642
A
1673-260X(2017)11-0026-02
2017-09-17
2015年院级教改项目(2015yjj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