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泽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重庆 400067)
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效策略
夏泽胜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 重庆 400067)
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师范生教学技能面临的传统优势消退、办学条件滞后、培养方式单一、技能训练薄弱等问题,提出发展性理解内涵、系统化推进改革、开放式构建模式、合理化组织实习的对策建议,试图在操作层面上为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质量提供借鉴和思考。
新建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策略
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是师范生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监测和评价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对应届师范毕业生的教学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促使培养师范生的高校改变固有思维,调整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适应和衔接用人单位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部分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高年级师范生、任课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的访谈,发现目前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教学技能素养,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师范毕业生上岗后,必须安排至少一年以上时间对新任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与此同时,许多一线中小学、幼儿园不愿意接受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其主要原因就是实习生的教学技能不能胜任学科教学工作,家长和学生负面声音较多。因此,在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全面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都是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过去的师范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等基础上组建或改建而成,相当一部分学校过去还有较长的中等师范办学经历,其师范教育底子总体上较好。但经过一轮高校扩招浪潮和非师范专业一哄而上的冲击后,一方面这些学校的师范教育传统优势慢慢淡化,甚至有些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一度走向去师范化的边缘,转而开办很多非师范专业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师范学校较长时期受制于“理论型”与“技能型”的师范教育争论,致使师范生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训练脱节,传统办学优势难以在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作用。
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为本科院校之前,在本省市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政府办学投入与资源条件保障一般都比其他本科院校弱,加之部分学校在艰难的发展中还不停地调整办学定位,因此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源质量降低、优秀师资流失、办学资金不足、设施设备陈旧、专业发展无序、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虽然有的学校为达到占地面积标准新建了校区,但往往由于资金紧张而放弃一些基本建设,无法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需求。同时,部分学校在办学条件改善过程中,没有考虑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迫切需要的微格教室建设,个别学校即使建有微格教室,也仍然存在数量不够、使用不好、指导跟不上等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由于长期从事区域内本土师范生培养,与用人单位虽然相互熟悉但却缺乏人才培养方面的协同创新,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按定式思维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仍然以传统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明显不足。学科专业与教学技能相结合的专门课程主要是学科教学论,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又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视教学技能培养[1]。比较有效的培养方式是见习实习,但部分学校受时间限制、基地不稳、安全顾虑等多种因素制约,教育见习实习多流于形式,师范生真正到一线学校实践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教学技能的知识习得仅仅停留在记忆和理解层次。
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办学背景基本上以文科为主,相比理工科背景高校而言,校内专任教师由于缺乏基础教育任教经历,开展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薄弱,在师范生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板书、讲解、提问、结课、组织教学等基本技能方面训练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中普遍存在上课背教案,教态不自然,板书不规范,讲解能力低下等现象[2]。部分学校虽然临时聘请长期从事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上课,但也会因为课程学时有限、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等问题致使师范生收获不大。同时,很多学校针对师范生技能水平的考核评价仍然处于随意和粗放状态。
通常情况下,师范生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案板书及语言技巧等内容,一般被安排在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末端,即在课程结构序列上放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课程的后面,在课程学时数量上大大低于其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在课程执行时间上往往安排在学习的收尾阶段,这必然导致从师范生到教师对教学技能的价值认识不足,对教学技能训练的投入程度不够,甚至把技能培养环节看成大学学习的鸡肋。这样的定式思维,既不利于专任教师和师范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教学技能培养,又在导向上忽视教学技能作为师范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核心能力素养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以大数据、云时代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冲击下,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信息技术运用、教育教学反思、对话沟通、情感体验、课题研究、课程评价等技能逐渐加入到师范生教学技能要求中,教师仅仅满足于掌握传统教学理念中导入、演示、讲解、板书、提问、结课等专项技能,已不能适应和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是一个系统、动态、开放、科学的过程[3],其着眼点不再是对师范生教学能力的结果性评价,其培养工作也不再是大约为期一个月的一次终结式的短期集训,而是一个贯穿四年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周期,并且反映在师范生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每个培养环节。
从近年来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规程来看,师范生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及板书、即席讲演四大内容,已经成为国内众多高等师范院校的基本共识。其中,教学设计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按照课程标准进行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要求根据教材内容,在机房制作一课时的课件;模拟上课及板书要求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运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在微格教室选取核心内容进行模拟上课及板书;即席讲演要求根据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题目进行即席演讲。这种比赛制度的设计,其实已经清晰地呈现出当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总体要求,其每一个步骤都在着力把单一的教学技能朝着师范生核心能力素养综合养成的高度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内涵正在向系统化、应用性方向不断拓展,其主要价值取向就是不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必须紧紧把握新内涵,步步紧跟新趋势。
首先,要认真制定系统化的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把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作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的重要抓手,旗帜鲜明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各学科、各阶段教学目标中,为师范生常规化、常态化训练教学技能提供制度和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与教育见习实习等课程进行统筹融合安排,打破传统课程结构中各学科封闭单一、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被动状况,实现学科与学科交流互补、相互渗透支撑,形成现代教育理论与现行教育实践有机联系的教学联合体,制定结构合理、比例科学、内容精要、满足需要的新型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要着力打造系统化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空间。一方面,学校应全面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积极搭建和创设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校内模拟情景,推动高校现有教室的传统功能通过转型布局、仿真改造等方式转变为师范生综合素质训练的功能室。同时,狠抓专任教师队伍日常教学规范,通过发挥好全体专任教师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师范生自觉熏陶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师范教育氛围。另一方面,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作为协同主体,应与地方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形成“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三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协作行动,共同参与师范生人才培养进程,共建现场情境教学资源和实践教育基地,并通过高校与一线学校教师“双导师”制度指导师范生在真实教学生态中培养教学技能。
最后,要积极探索系统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高等师范教育将重心放在第一课堂上,强调师范生通过大量的课堂学习与训练,全面掌握关于教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理论与知识,这是其作为未来教师培养的固有优势。但相对中小学、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对成熟教师的需求而言,却明显缺失了师德、政策法规、情感体验、教育研究、班级管理、活动策划、艺术修养、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导致很多师范生毕业上岗后只会刻板地运用教材,机械地组织学生学习。因此,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加强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研,认真借鉴和学习老牌中等师范学校师范生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和方式,主动将传统第一课堂与二、三课堂进行合理对接,有意识地在第二课堂中植入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并通过认定学分的方式与第一课堂相互匹配;同时,注重将第三课堂的内容安排纳入到呈现和反映第一、二课堂能力的范畴中,使之与第一、二课堂形成首尾呼应、相互支撑的完整结构,从而推动第二、三课堂从内容、形式到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形成师范生自主选学的教学模块组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特色化,这要求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更多关注基于师范生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培养。因此,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教学上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训练上做到学生自主分散训练与教师指导的集中训练相结合,成为师范生多途径提高教学技能的有效方式。在组建教学模块时,学校应有计划地将教学技能模块按进阶方式安排在四年学习活动中,促使师范生自觉参与并全程一贯地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并以加大学分比重、按年度测评认定教学技能学分等方式,强化教学技能模块训练的过程性。
其次,开发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新技术载体。当今是“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的时代,这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手段和平台载体。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大数据收集的技术优势,通过建立数据中心、研发中心和研究院等方式,把大量来自一线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观察、测评数据整合起来,开发适应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课程资源或训练方式,从而探索更多基于数据和量表的科学培养手段[4]。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开发专门针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APP,将师范生各项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技能竞赛活动与指导教师的全程介入、及时指导关联起来,通过远程与集中、线上与线下的连续交互,促使师范生在过程中真学、真悟、真提高,也促进教师的指导更接地气、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搭建师范生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职后培训相互融通的“立交桥”。绝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都承担了本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相当一部分高校还曾经是本地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基地。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工作机制和平台优势,组织前来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与师范生开展专题讲座、交流讨论、技能展示、经验借鉴、小组辅导等活动,利用真实教学案例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师范生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教学教研活动,通过反复打磨课堂来有效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与此同时,安排参训教师在培训中再次走进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堂,或有计划地到高校图书馆、研究所、实践基地等场所开展自学互学,进一步提高参训教师的理论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此外,“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教师脱产培训”也是一种有利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双向提升的途径,师范生既在支教中向指导教师学习实用教学技能,又不断通过学生的反馈矫正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技能训练方式。
首先,有计划地把握好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上课次数。多年的师范教育实践证明,教育实习环节是师范生核心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很多调查数据表明,仅有一个多月的传统教育实习时间,基地学校无法安排满足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上课次数,从而降低了教育实习的应有价值。在国家大力推进“卓越教师计划”和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至少一学期,并保证师范生在基地学校的正式上课次数能达到每人10次以上,帮助师范生持续在真实环境中积累经验,在教材的把握、授课的技巧、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反复打磨,提高实战能力[5]。
其次,有目的地使用好基地学校教学资源。一方面,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学科不同,不同学科的学习类型不一样;另一方面,师范生本人在教育实习前的各种见习和校内模拟训练程度不一样,导致不同学科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的教学技能提高需求也不一样。因此,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合理分配各学科实习师范生,原则上每个基地学校安排6~8人,这样能较好保证每名不同学科的师范生能充分获得训练。当然,这也需要考虑所选基地学校本身的教学资源储备情况,根据其实际接纳能力分配实习资源,尤其是要根据其班级和师资的数量与质量、场地设施和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学与科研资料的准备,以及食宿交通条件等综合研判,尽量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为满足需要,每年还要有目的地与基地学校共建教育实习资源,不断提升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效能。
最后,有技巧地发挥好基地学校指导教师作用。针对从未进入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的师范生而言,毕业前的实习很可能会改变其对教育教学的理想化认识,甚至会因为具体教学问题的复杂性而感到巨大挫败感。因此,发挥好基地学校指导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指导教师在基地学校都是经验比较丰富但工作又比较繁忙的骨干力量,如果缺乏与指导教师的主动沟通和用心跟进,师范生很难达到教学技能培养的目的。因此,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可以在师范生教育实习前,组织专门的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培训班,邀请指导教师到校围绕责任心、教学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培训,并重点就师范生的课前准备、教学导课、板书布局、语言应用、教学语速、课件制作、重难点把握、课堂控制、教学策略应用等方面进行教育实习活动设计[6]。在指导教师培训期间,师范生可以提前接触了解指导教师,同时了解基地学校情况,并从情绪上情感上消除不自信、紧张等心理障碍。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较好解决指导教师与师范生相互不适应而导致实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教育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正在不断走向融合,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的转型正在从传统师范教育中萌发,优秀中等师范学校的部分技能训练模式正在新型教师教育体制中创造性地重生。当前,在国家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形势下,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质量标准也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师范生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不断适应社会改革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客观要求,紧紧围绕学以致用、学能致用、学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下功夫,加快建立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制度设计,着力构建系统、开放、动态的教学技能培养体系,切实抓好贯穿师范教育全程的教学技能培养工作,努力达成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目标,积极促进师范生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无缝对接,持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进步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资源支持。
[1]薛正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缺失成因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3(6):52-53.
[2]周志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调查——以毕节学院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5(1):156-159.
[3]斯琴.本科师范生教学技能缺失及培养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77-79.
[4]李学杰.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69-73.
[5]李小红,秦晋.教育实习中实习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及其改进[J].教育研究,2015(12):141-145.
[6]侯冬青.高校转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的实证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9-114.
2017-06-20
夏泽胜(1973 — ),男,四川万源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管理。
G652
A
1008-6390(2017)05-0101-04
[责任编辑石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