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威
建筑企业投融资与经营转型的思考
●赵 威
2015年以来,建筑市场萎缩加剧,总体市场需求减少,竞争更加激烈,建筑企业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许多建筑集团出现了业务青黄不接,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与此同时,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不断取得成效,PPP业务迅猛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空间得以展现。建筑企业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优化资产配置,创新商业模式与融资模式,降低企业成本,进行技术创新、设备创新,持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对建筑企业在优化资产配置,改善企业利润率与现金流,整合产业增进技术成本优势,创新商业模式与经营思维,实现全产业链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希望寻求一条以投融资为推动力的建筑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建筑企业 投融资 转型升级
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生巨大转变的起点,2016年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显现,经济增速总体下行。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投资巨大,且产能过剩,让人们切实体会到传统企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的举步维艰。这一年,建筑企业也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行业总体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之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萎缩逐步显现,这些都困扰着建筑企业和建筑从业人员。与此同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展开,PPP业务迅猛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国内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空间得以展现,建筑业务在新的模式下再次迎来生机。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企业需要在经济新常态下集中资源,优化产业战略发展,提升技术成本优势,改善企业利润与现金流,为企业发展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本文从建筑企业投融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思考当下如何帮助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困境。
(一)我国建筑行业环境的变化
1、建筑业发展增速放缓,国家固定投资减少,去库存压力大。2012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至今,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平稳发展状态。为适应新常态的变化,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
建筑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筑业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实现高速增长,2010年达到峰值,2011年增长幅度开始下降。一直以来,国家大力扶持建筑业产业的发展,向建筑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与机会,造成建筑业一直以来都是依赖国家固定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但随着供给侧改革,其依靠国家固定投资拉动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
历经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建筑业存量房堆积,特别是在三四线及以下的城市,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有限,经济水平不如一、二线城市,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且对住房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存在较高难度。而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国家限购政策出台,虽然刺激了消费,减少了一部分存量房,但房地产依旧存在严重的经济泡沫,房价不断飞升,在一、二城市,房价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工资薪金的增速,阻止了人们买房的脚步,使得一、二线城市的存量房销售量下降。从整体来看,建筑业面临的供大于求局面更加严峻,整个产业的供需结构急需调整改善。
2、行业内竞争激烈,合理利润与资金流难以保障。根据《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显示,全国建筑施工企业2015年底达到80911万家,从业人员5093.7万人,市场严重饱和,行业内竞争激烈。2016年行业平均产值利润率为3.56%,部分地方建筑企业利润率还不到1%,11771万家施工企业年度亏损。如此低的效益,企业数量为何还在增多?企业为何还有能力生存?答案是承包利益在驱动。在供求关系失调、买方市场强劲的经济背景下,一段时间以来建筑行业的招投标市场、业主的行为、政府监管的职能都带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的行为特点。在市场行为上普遍存在的最低价中标问题,拖延工程决算、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分包市场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法律上业主与施工企业地位不平等的问题,都在有形无形地引导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在不规范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施工企业要想生存,单靠市场行为是不够的,这促使建筑企业在投标中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利润来保住狭小的生存空间,最终产业利润和企业资金流受到严重影响。
从建筑企业内部来看,在融资方面,随着国家固定投资减少,企业所需资金需要自行筹集,但建筑业企业因其特有的项目建设期长、筹资金额大的性质,通过银行贷款渠道融资日益困难,而获得民间资本的平台还不够完善且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企业筹资难度较大,增加了建筑业企业现金流通的难度。在项目建设方面,从建筑项目的投标、中标到项目的建设施工,需要很大的前期、建设期投入,以及竣工后的后期维护费用,这会占用企业很多的资本。在资金回收方面,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强流动性,建筑业企业的房产流动性较差,且生产周期较长、存货周转率较低、项目建设施工期较长、人员复杂,这些使得企业应收账款周期长,资金回笼难度较大,不能及时补充企业的现金流。
因此,综合来看,建筑企业的外部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筹资难度较大,而项目建设前期、施工期、维修期现金投入较大,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但企业应收账款回收期长,都使得企业资本运营存在较大的压力,企业不得不降低利润来发展,这使得企业利润不断降低,现金流紧张。
(二)我国建筑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
1、管理粗放、成本费用支出沉重。建筑企业管理粗放,成本费用支出巨大。具体来说,首先,随着外部环境竞争的激烈化,企业筹资成本不断上升,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费用。
其次,建筑企业的管理方式主要是粗放式管理,在材料采购环节,没有清晰、具体的采购数量,由于市场中供应商数量有限、采购时间有限、采购人员不可控等因素,导致采购价格不可控,增大了工程物资等材料的成本。建筑业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很多,但缺乏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及时记录,导致成本费用数据不齐全、不准确,使得企业成本费用不能很好地得到核算。
第三,项目施工的各种人力、物料的消耗,没有明确的标准,存在企业人力、物料的浪费,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使得建筑业企业的成本费用不断上升。据统计,仅2016年企业财务费用与管理费用支出就达到6626.4亿元,其中融资利息支出为1229.06亿元。这些沉重的费用支出摊薄了企业的利润指标,使企业丧失了成本优势,在参与竞争时很难获得有利地位,仅能赚取微薄的施工利润,自身合理要求很难得到保障,明显制约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2、技术与设备投入、创新不足,徘徊在产业链低端。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通常被认为是传统的低技术含量行业,并且在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较少。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该行业特点决定了建筑业是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同时,建筑企业技术装备、生产方式相比其他行业来说都比较落后。据2016年数据 ,建筑企业最近几年虽然在总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从业人员数量急剧上升,人均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新技术、新材料普及化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经营的行业,行业劳动生产率仅为64650元/人,技术装备率11116/人,明显低于国内各行业平均水平。技术的落后、技术创新的缺乏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具有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企业长期以来已经养成了“投标签约-履行施工合同-获取施工利润”的传统经营模式,仅仅在单一的建筑市场内部寻求发展空间,为有限的项目业主、政府单位服务,服务方式与管理方式十分单一,严重缺乏挖掘潜在客户与市场以及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意识,这最终导致建筑企业地位与业主、政府严重不对等,一直徘徊在产业链低端,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一)供给侧改革
我国2016年提出并践行“供给侧改革”,旨在在供给方面做出改变,在适当扩大市场整体需求的前提下,从生产环节入手,改变企业生产方式,减少库存,解放生产力。
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建筑行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国家不仅会在各项制度方面进行扶持,还致力于减少库存,促进建筑行业持续发展。
(二)互联网融资平台增多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融资平台不断增多,融资方式不断变化,目前我国网络借贷平台主要有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P2B模式的个人对企业借贷平台、P2I模式的质押借贷平台、众筹模式的网络投资平台。虽然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融资金额较小,目前主要面向的对象是中小企业,但随着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信P2P模式的网络借贷平台将会为大企业提供一定的融资服务,或者建筑业所需金额较小的融资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融资。P2B模式是P2B平台负责对借款企业进行一系列审核,将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发放到企业,并通过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降低风险,同时以低于民间借贷的利息,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众筹模式的运作与P2P、P2B模式相似,是需要资金的个人或者企业将策划书交于该平台,通过审核后,面向大众进行筹资,筹资金额没有规定,企业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所需筹资额。
(三)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与城镇化建设
2013年,习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一带一路”致力于将沿线亚欧非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将各国经济紧密联系,促进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截止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80%的水平,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为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型城镇化也成为国家改革的重点内容。新型城镇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不管是城镇数目的增多,还是城镇规模的扩大,都会增加对房产的需求量。
(四)PPP模式不断发展
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种项目融资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该模式通过政府公共部门放权,使得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可以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获取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与政府公共部门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模式,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而且,有政府公共部门参与,融资难度将大大减少,这将减轻企业现金流的压力。2015年5月,发改委向社会公开推介了第一批PPP项目,同年12月,发改委发布了第二批PPP推介项目,共计1488个项目,总投资2.26万亿元,涵盖农业、水利、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由此看来,PPP将会为建筑业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将会是建筑企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一)适应投融资思维,抓住机遇促发展
建筑业是我国传统行业,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家财政资金已经支付不了建筑业的巨额投资。因此,建筑企业应该学会独立,减少对国家固定投资的依赖,适应投融资思维,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融资平台不断增多,并在不断进行改进、优化。对建筑业来说,可以利用的融资方式有P2P、P2B、众筹。企业应该根据企业日常经营或者建筑项目所需资金金额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向互联网融资平台递交融资策划书,通过审核后,可以面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当建筑企业所需要融资的金额较大时,可以在不同的融资平台同时递交策划书,将不同的融资平台综合利用,跨平台进行融资,以满足建筑企业资金需求。
(二)加大PPP项目投资,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传统建筑业业务大量萎缩,使得建筑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但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PPP业务已全面跃上了中国建筑行业的舞台,通过PPP项目合作模式,实现建筑业务持续稳定发展,使企业长期获得稳定现金流、提升利润空间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目标。而且PPP项目提供的财政预算支持的合作投资模式与合理利润空间也为推动建筑企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转变、提升建筑投资企业合理地位提供了有利支撑。建筑企业积极参与PPP项目,可以为企业带来:第一,建筑业企业通过加大投资规模积极参与PPP业务,可以保持足够的市场份额,储备大量工程建设项目,从而大大减少参与传统低利润建筑业务竞争,也可以实现从单一施工业务到项目投资、EPC项目总承包的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在模式转换中,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机械设备、财务资源,来实现建筑业务全方位管理而不是全过程综合实施,这可以大大减低人员、设备对建筑业务规模扩大的制约,还可以将大量外部单位人员、机械吸引过来,形成超出企业原有规模的建设力量。第二,建筑企业也能有选择性地参与PPP项目,通过参与诸如高速公路、水务、城市网管服务、城市停车场等项目的投资建设,较长时间内为企业配置一批现金流稳定的优质资产,这些资产将长时间被企业运营,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收益和资金来源。第三,PPP业务将加速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从多角度获取全产业链价值收益。PPP项目产生的诸多新型经营模式促使建筑企业成长为一个面向客户的投资商、建筑服务供应商和产业运营商,商业模式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企业将学会从项目、从业务的多角度、多阶段去获取收益。其既要获取到项目的投资收益,也要随投资合同展开EPC项目总承包,为建筑业务转型升级搭建好平台,获得建筑业务合理利润空间。简单地测算一下,PPP项目社会资本方测算的利润一般为8%,项目建设成本一般采用满费计算,对比市场招投标中,建筑企业为了中标在定额满费基础上降低15%—20%且剔除企业投资增加的融资成本影响、施工组织的影响,企业剩余的利润也会远远大于2016年的行业利润率3.56%,企业盈利空间将全面打开。
建筑企业应该关注PPP项目的发展,积极谋求与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到PPP项目中去。具体而言,首先,建筑企业管理层应该具备长远的发展目光,转变PPP项目即高风险的观念,支持并大力开展PPP项目。其次,培养PPP项目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企业家的领导力、执行力,还要具备专业的技能以及风险管控的能力。最后,在与政府部门进行谈判时,应该注意PPP项目的初衷是要达到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因此,企业不能只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应该站在双方互利共赢的立场全面考虑。
企业在谋求与政府间合作的同时,还应该把握城镇化机遇。国家在大力发展城镇化的同时,还需要建设配套的、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去,改变发展战略,扩大企业业务规模,拓展新市场,发展新业务,获取利润,扩充企业的现金流。
(三)改善企业资本结构,降低成本费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成本费用,在筹资成本方面,假设建筑企业选择依托PPP项目投资与建设模式来实现转型,参与工程项目就需要大量低成本资金进行支撑,企业融资、资源也要向着改善资本结构、保障资金供应、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向不断创新与整合,由此也将给企业带来一次融资模式革命。建议企业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模式,建立企业资金池与区域资金管理中心,或者直接建立内部银行,这是基于企业建筑业务地域分散、项目资金账户与沉淀的各类保证金客户众多情况的考虑,通过将企业内部资金集中到总部或内部银行管理,内部调配供需,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整体筹资成本。同时,应将定增、发债、保理、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以及产业基金和融资租赁等融资模式全面纳入企业融资管理,并着力吸收改善资本结构的股权资金、永续债资金和低费用的企业债资金,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和融资成本,进一步放大公司的投资杠杆和投资能力。通过资金管理与融资模式的创新与整合,企业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将更加优化,融资能力和融资成本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管理成本方面,应该创新管理方式,转变管理观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中,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属于建筑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对施工项目进行预算、核算、分析考核、控制等科学管理。在项目开始时,对项目编制预算,预测项目需要的成本、费用。在项目实施时,对项目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以及工程质量保修阶段所发生的成本、费用等信息及时、准确记录。在项目完结时对项目成本、费用实际发生额与预算的差额进行分析并考核,找出建筑企业实际成本、费用发生额超出预算的原因,并进行控制。这一系列的预算、核算、分析考核、控制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建筑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可以及时、准确记录成本、费用的发生情况,避免了人工搜集信息的低效率和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此外,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还可以使得企业信息透明化,这是无形中对企业人员的一种监督,防止弄虚作假等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的事件发生。比如,在采购环节,及时将采购物料的价格、种类以及数量进行记录,是对采购人员的监督,可以减少采购人员的舞弊行为。
建筑业企业应努力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将低成本发展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产业投资整合,提升技术优势与成本优势
创新作为建筑业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建筑企业应该转变观念,建立创新思维,加大研发力度,创新技术、工艺,使用新型设备、新型材料。将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形成差异。这样企业在进行战略选择时可以选择差异化战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施工企业在转型竞争中应该创新管理形式。施工行业的外部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表现在技术进步方面的竞争,表现在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竞争,表现在运用现代化商业模式上的竞争。建筑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高科技新型公司及配套生产企业,并将新技术、新产品运用到传统生产,应该是快速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捷径。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展开,新技术、新材料将会大量涌现,沿着产业链投资并购一些实用性强的新型公司,获得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的新技术、新产品,既可以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避免单一经营给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可以将新材料、新技术运用到建筑业务中,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实现传统建筑业务向高端化与技术化转变。
2016年,建筑市场萎缩加剧以来,由于融资困难和融资成本的上升,建筑市场竞争优势向大型建筑集团倾斜,一些优质的地方建筑企业遇到了财务困难与经营困难,在市场中寻找和并购一些财务困难的优质企业,横向扩大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并整合内部资源和人员,实现企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明显改善企业利润指标。同时,横向并购也可以扩展企业的市场影响力,继承优质企业占有的市场,形成企业地区龙头优势,也可以避免与众多小型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
对比现在各个行业发展,其展现在各个层次客户面前琳琅满目的服务项目、经济高效的商品,建筑企业也需要转变经营思维,发挥自身建筑专业与设计优势,设计与建造出更加丰富的绿色环保建筑产品与业务来满足广大社会客户的潜在需求。
企业不仅要加强面向客户的建筑产品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使传统建筑产品更加绿色环保,安全、舒适,也要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共享平台,发现与分析广大客户的潜在需求,并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展现企业特色与优势的商品与服务,在建筑产品推广和投资建设中拓宽服务项目和内容。由此,企业将建立起一种以产品与服务创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模式。
随着国家经济新常态的持续发展,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是获得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课题。不管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拓展市场的能力,加大与政府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PPP项目,拓展企业业务,抓住新型城镇化机遇,进行战略转型,还是降低企业成本、费用,进行技术创新、设备创新,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低成本优势、差异化优势,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企业投资与转型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建筑企业转型的思路,但其适应性仅针对于财务状况较好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对于数量巨大的中小型建筑企业还要从其他角度重新考虑,这留待大家以后共同探讨。■
(作者单位:中国葛洲坝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1]关焕梅.新常态下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城市规划与管理,2016,(17).
[2]宋海龙.新常态下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新路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5,(26).
[3]陈伟.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
[4]谭琴,戴勤友.“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新趋势及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5]刘光焱.供给侧改革给建筑企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4).
[6]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16[R],2016.
(本栏目责任编辑:郑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