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如何开展课外阅读

2017-03-29 00:29
成功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阅读读书

王 炜

大荔县两宜初中 陕西渭南 715100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课外阅读属于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要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古语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这句话就说的是阅读的重要性。读能使人身临其境,读能传递感情,读能明理,只有读得文通字顺,才能深刻的去理解所学的内容,才能够较深入的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人认为,学生平时就要多读书,并且我倡导要个性化的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和体验老师要持尊重的态度。老师要不断鼓励中学生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自觉地进行一定的课外阅读,以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怎样获得课外阅读的最高效益呢?笔者以为,中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三忌”。

一忌滥

不少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抓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根本不考虑这些书是否适宜自己读。结果花了许多时间,也读了不少书,但对自己增长知识帮助并不大。更有甚者,有些同学看了一些不该看的书,结果弄得神情恍惚,影响到学习,危害了身心健康。

书有好坏之分,正如人有好坏一样。读了坏书犹如交了不好的朋友,对自己是十分有害的。因此中学生一定要向师长请教,请他们给自己推荐适合的书籍来读,以避开陷阱,少走弯路。

二忌深

有些中学生喜欢读一些内容很深的书,如西方哲学著作等。这些同学爱思考、好求索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知识储备不够,社会生活阅历又浅,读来必然费力多而收益少,所以不宜这样做。

中学生要读理论方面的书,最好先读一些评价性的有关著作,这些著作一般深入浅出,不但能使我们了解到原著的要义,而且能给我们进行阅读指导,利于进一步学习,取得较大的成效。同时,由于中学生思想活跃,并且开始较多地接触社会,所以还应读一些人生修养方面的理论书,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忌偏

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兼顾,内容要多样,搭配要合理。即使读文学作品,也应古今中外作家、各种风格体裁都看看,不能只盯一处。所谓采百花方能酿好蜜。

很多中学生读书是跟着感觉走,读诗歌,就读得如痴如醉,眼里除了诗什么也没有;读小说就读得废寝忘食,不分昼夜。这样且不说收获不大,单就浪费时间和精力来说,也很不合算。

善读书的人多数都有过强迫自己读“不喜欢”读的书的经历。好书不一定都好读。虽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而由“知”到“好”再到“乐”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刻苦自励才能完成。同学们读书要达到“乐”的境界,在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合理调配所读内容,切不可由着性子盲目去读[1]。

读书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才会更有收效,笔者现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再谈谈课外阅读的时间运筹问题。

一、集中阅读

对于一些内容较为浅易,而阅读量却较大的读物,例如:长篇小说之类,宜利用周末、节假日集中阅读。这样有利于快速把握作品全貌,获得完整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有一种读书特别重要的意识,要有耐心,不怕寂寞。不少同学看长篇老是看不完,常常是由于“坐不住”而放弃了读书计划。

二、零敲碎打

中学生课业繁重,可供集中利用的时间毕竟有限。那么,对于那些篇幅较短的文章,像中短篇作品集和一些美文杂志期刊等,我们便可采取零碎敲打的方式来读。一有时间,就随手拿起来看一点。这样日积月累下来,收获也是很可观的。另外,对那些思想内容较深的读物,因为需要边读边思考,不宜一味求快,也可零碎敲打去读。这样因有较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阅读效果比较好。

三、随机阅读

为了巩固阅读过的内容,防止渐渐遗忘,应对读过的内容做随机查阅。随机查阅可由谈话、观看影视引起,也可由静思、写作或阅读引起。随机查阅将阅读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更能强化阅读意识,提高阅读兴趣。有些同学,书一读过就扔得不见,不再去想它们了,这样不好。

总之,要使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达到有效性,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作为老师,要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提升课堂的学习效果,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因此而提升,教学效果也能达到最佳[2]。

[1]马阿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3,09(11):108.

[2]王建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3(12):178.

猜你喜欢
中学生课外阅读读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