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2017-03-29 00:27:54强,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工高校学生供给

林 强,徐 莹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林 强,徐 莹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重庆400067)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其实质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校学生工作转型发展提供了思路借鉴。作为供给一方,高校学生工作仍存在供给内容缺乏针对性、供给方式缺乏创新性、供给机制缺乏协调性和供给力量缺乏保障等问题与困境。基于此,借鉴供给侧改革理论,从精耕内容、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和强化力量保障等方面,提出精准供给、创新供给、协同供给和可持续供给四个方面的具体路径。

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创新;路径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不仅仅适用于经济领域,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尤为适用。2016年3月,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深化改革,而改革的内容除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模式之外,高校学生工作作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环同样面临供给侧改革之必要。许多专家学者呼吁高校学生工作,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1-4]。在高校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中,高校是典型的供给方,而学生是需求一方。在传统的教育和培养模式下,不能有效理解学生真实的特征与需求,注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常态下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之一。因此,文章在分析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精耕内容、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和强化力量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

1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供给内容方面

高校学生工作大体可分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部分,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学生活动、常规性事务处理等方面。虽然“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已成为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共识,高校学工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学业的指导、生活的关心、心理帮扶及就业指导等,但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比如,在思政教育中,以集体说教为主,内容空洞无味,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不紧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举办集体讲座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主,没有弄清楚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党团班级建设缺乏抓手和有效措施,班级凝聚力不强,尤其是党建工作重视发展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阶段性教育,甚至有些党员在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与流程也被省略,只是做做材料;学生活动重排场、重数量、重面面俱到、重学生参与,却忽视了活动的质量、学生的收获及教育效果。总之,在与学生互动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并未真正弄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实际需求,仍然坚持提供“同一化”的内容,教育效果可见一斑。

1.2 供给方式方面

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着人们的沟通、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使得高校学生工作形式与载体变得更加多样与丰富。然而,高校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方面远没有一些企业做得精细,缺乏必要的观念转变与远见,很多高校还未建立智慧学工系统,甚至惧怕互联网和新媒体。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工作仍然处于高强度作业、流程冗杂、效率低下以及决策缺乏依据和科学性。不仅使得一线辅导员长期困于繁杂的学生事务中不能自拔,弱化了对学生思政教育这一主业和关键,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大局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之根本目标。

1.3 供给机制方面

协同育人模式被认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模式。然而,高校专业课教学、学工系统、职能部门之间并未实现真正的协同育人。高校仍然普遍存在“专业课老师重科研、轻课堂教学;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轻课下辅导;甚至在课堂上传播负能量”“谈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那就是学工队伍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职能部门在与学生互动中,只讲业务、不谈服务”等不良现象。即便在学工系统内部,作为管理部门的学生处与各院系在互动中也是冲突不断,各执一词。一直以来,高校学生工作被看成是学工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无关,凡是涉及学生相关的事情,任何部门、任何人都会首先想到辅导员群体,正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在日常学生事务处理中,经常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流程过于复杂、问题不能解决等怪象。全员育人理念仍停留在口号上,学生教育管理未能形成合力,导致辅导员队伍单打独斗、孤掌难鸣,再加上带班学生多、事务性工作繁多、教育管理信息化落后等客观原因,高校学生工作并未发挥最大程度的育人效果。甚至出现学工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管理活动冲突、辅导员与其他教师思想不统一等内耗现象。这种由于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欠缺、顶层设计缺位所形成的过于分散和独立的学生工作机制,不仅造成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协调性和效率性,也伤害了学生的感情、损害学生的利益。

1.4 供给力量方面

高校学工队伍是开展学生工作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思想引领、行为引导、素质提升、人格塑造、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工作。而各院系的一线辅导员更是这支队伍的关键,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必须成长为教育、管理和服务学生的行家能手。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具有研究生学历和中共党员身份,经过严格的考核,层层选拔、竞聘上岗,在基本工作素质和政治意识方面是没有问题的。但很多辅导员并不是思政教育专业出身,有些甚至没有学过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有些辅导员的工作院系与自身专业并无关系。这就导致了很多辅导员在具体某一方面的业务处理上、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上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在年轻辅导员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高校教育与管理理念与方式的转型,很多年龄偏大的辅导员也存在观念陈旧、工作方式方法失灵、能力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趋势下,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工队伍群体面临着整体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果可持续的严峻考验。

2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创新发展路径

2.1 充分掌握学生主体“大数据”,建立学生个性化需求档案,实现精准供给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声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直抵事实的真相,因此大数据在医疗、保险、能源、交通、汽车制造、零售等行业以及体育赛事、社交网络、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甚至在美国总统竞选中也用到了“大数据”。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真实情况的把握是有效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建立跟学生相关的“大数据”库,包括学生本人和家庭基本情况数据以及学生在读期间的现实表现等数据。通过对学生“大数据”的掌握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学生个性化需求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教育和管理工作,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另外,通过对学生的一些异常行为数据的跟踪收集,比如经常旷课、夜不归宿、情绪低落等,可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从而防患于未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建立学生主体“大数据”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反,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相关数据并实时对数据库进行维护更新。建立“大数据”库,首先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数据目录,即收集哪些方面的数据,并且应有能够保存数据的平台或载体。以辅导员工作为例,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应该详细且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特征信息、家庭情况及现实表现情况,包括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的基本特征信息和家庭情况信息,可以建立固定的表格化信息库,如《学生基本信息一览表》;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异常表现,应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了解,及时掌握、及时处理,并记录在册,如建立《特殊学生台账》;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现实表现情况,比如品德、学业、学生工作、实践等,可以建立《学生综合表现记录表》,分类登载,并定期补充、更新。学生“大数据”的收集以及“大数据”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可在各班学生干部的协助下完成,甚至在对学生干部进行任务分工和培训后,完全可交给学生干部处理,从而将辅导员从前期数据收集和维护的繁琐事物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分析数据、掌握情况,开展后期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另外,记录在册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在学生班级通过公示后,可作为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等综合测评工作的重要原始依据,促进测评工作公平、公正和高效率开展。

2.2 积极探索“互联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搭建新型工作平台与载体,实现创新供给

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要求。网络平台能够增强服务的便捷性、高效性,也能够被学生更好地接受,提高学生参与度。但是,并不是任何工作都适合搬到网上,有些工作只能依靠传统的方法去做。互联网应该被当做一种辅助工具或一种便捷的工作方式,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工作模式。比如,与学生谈心谈话、主题班会、查寝、线下活动等都需要学生工作者与学生面对面的互动,方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是落实好“以生为本”服务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有很多具体的、细致的工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得以便捷高效地开展,比如,问卷调查、数据收集、知识测试、投票、话题讨论、事务通知,等等。以主题教育为例,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建立“网上团支部”、在学生中间传播正能量;基于“党员小书包”APP,充分利用学生党员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轻松便捷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经常利用微信、QQ和百度贴吧等媒介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还能够团结一大批学生,增进师生情谊,进而进一步促进工作的开展。比如,在事务通知时,利用QQ红包和微信红包功能,能够在学生中间有效地传递通知信息;在节假日或者重要时刻,利用QQ红包和微信红包传递祝福,能够有效活跃班级氛围。

“互联网+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依赖某些专业的网络平台,但不一定要建立多种功能同质的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网站、APP等;也并非任何级别的部门或组织、甚至个人都要建立诸如此类的网络平台。同质的平台越多,越不利于发挥平台的聚合效应,相应的用户就比较分散。对于一所高校来讲,应该注重官方网站、论坛和微信公众号的运作。这三类网络平台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在作用上各有发挥,但在目标上应该是统一的,即宣传学校、服务师生。而目前的现状是,各级各类组织或个人都建立或开通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APP等网络平台,虽然在内容发布上更集中于某一主题或辐射某一特定的用户群,但关注量较低,影响范围有限,也不利于舆论监管。因此,专业的网络平台不在于多,而在于功能整合、便捷、接地气、有吸引力。

2.3 切实完善教育主体工作互补互促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协同供给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三全育人”理念,在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中一直备受关注,但在学生工作实践中却困难重重。“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意味着育人工作不仅是学生工作队伍的职责,也是专任课教师队伍、职能部门人员和后勤人员等共同的职责;全过程育人即在学生在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从学生入校至毕业,分层递进、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育人即将对学生的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平时生活等方方面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内容,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模式。无论是 “校园欺凌”现象、学生沉迷于网络现象,还是“利用不雅照进行网贷”现象,均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关主体敲响了警钟。

作为大学生教育关键的一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任务中也面临着内部系统的协调与协同的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在顶层设计上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协调各部门的分工与职责,构建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整合资源、交叉服务、协同创新,真正将“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比如,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系统中,搭建一个协同服务育人平台,全体学工队伍、部分职能部门教师和专任课教师集中于该平台,利用服务的时间差异、基于自身业务资源优势开展碎片化、针对性的在线答疑服务,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切实感受到温暖、接受教育和提升能力。

2.4 优化布局“三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学工队伍工作能力,实现可持续供给

高校学工队伍是直接开展学生工作、与学生互动最为紧密的主体,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工队伍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关乎为谁培养、怎么培养以及培养效果的问题。为此,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并于2015年11月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部分内容,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直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普遍存在平均年龄较小、流动性较大、职业归属感不强、专业性不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就是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在辅导员队伍“三化”建设方面,高校应从“高进、明责、严管、精育、调整”五个方面入手,要严把入口关、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培训和畅通辅导员转岗出口。然而,大多数高校都能做好“高进、严管”两个方面,但在“明责、精育、调整”三个方面确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很难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关键障碍。辅导员岗位职责界限不清、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朗、职业评价机制欠缺、职业激励机制不科学等,使辅导员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信心,无心在辅导员岗位上坚持做下去。尤其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招聘过程与入职后的实际工作现状和待遇现状,更加增大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首要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稳定性的问题,进而解决专业化的问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必然要有专门的培训和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学历提供支持。近年来,辅导员博士项目、选派优秀辅导员参加高级研修班或赴海外学习计划、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均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支持。但高校在辅导员专业能力培训方面还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全体辅导员,尤其是新进辅导员的岗位基础素质与能力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具体业务培训等;二是构建分层分类的辅导员专业能力提升体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应结合辅导员自身擅长的领域,整合同类资源,发挥协同作用,实现团队化专业化发展,进而实现个人专业化发展。比如,分党建、班团建设、团体辅导、心理咨询、资助育人、创新创业、情商培养、主题教育等领域,构建校级辅导员精品团队实践项目。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及学生工作岗位分工实践,对学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有层次体现,针对不同的岗位级别和能力标准开展相应级别的专业化培训。三是突出特色工作、优势项目,对优秀辅导员群体进行专家化培养,逐渐形成各有优势、各有专长、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专家型学工队伍体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队伍“三化”建设,不断提升学工队伍工作能力,实现可持续供给。

3 结语与展望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定位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迫切需要,结合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现状,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还是适应高校学生工作新形势、创新高校学生工作机制、落实“以生为本”服务育人理念的有效途径。从微观上讲,如何发现并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如何让学生更自然地接受我们所传递的教育内容,如何让学生信任我们、理解我们并愿意与我们共同成长,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三观”、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从转变理念、精耕内容、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和力量保障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

[1]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2016-03-16(16).

[2]汤涛.略论供给侧改革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81-84.

[3]张晓曦,王克婴.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视角[J].经营与管理,2016(9):143-145.

[4]靳小川,马颖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7(3):162-163.

责任编辑 李 燕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College Student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LIN Qiang,XU Y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Chongqing 400067,China)

In China,the ess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s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o it provides a model for the college student work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As the supply side,it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with the student work such as the supply contents lack of pertinence,supply ways lack of innovation,supply mechanism lack of coordination,supply power lack of capacity and so on.Based on them and drawn lessons from the supply side reform theory,the path of precise supply,innovative supply,coordinated supply and sustainable supply is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of intensing content,innovating ways,improving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ing the power of security.

college students’work;supply-side reform;innovation;path

G647

A

1674-5787(2017)04-0089-05

10.13887/j.cnki.jccee.2017(4).23

2017-5-19

本文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青年项目“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开展精细化学生工作的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201532C)的研究成果之一。

林强(1988—),男,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徐莹(1989—),女,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工高校学生供给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安徽师范大学学工系统战役工作纪实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长江丛刊(2019年16期)2019-07-12 06:59:34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高校学工事务管理流程标准化及教育路径初探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群众(2016年10期)2016-10-14 10:49:58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当代经济(2016年26期)2016-06-15 20: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