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维西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
蒋维西
(重庆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培育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职业教育应对“学习型社会”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氛围的短板导致了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效不佳的困境,因此,突破困境,补齐短板,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轻松环境;转变教学方式,培育学生自我监控的意识与能力。
学习型社会;高职学生;自主学习
职业教育是我国培育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1]从职业教育的层面审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在于培养一个能够快速适应未来变化以及终身学习的劳动者,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当如何改进?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赫钦斯(Hutchins,R.)在其著作《学习社会》中就对“学习型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认为,学习型社会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特征[2]。从时间的维度看,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贯穿于人的一生,即终身学习;从学习主体的层面上讲,未成年人也好,成年人也罢,均是接受教育的对象;以学习目的的视角看,学习型社会的本质旨趣在于塑造人的善良本性,其次才是培养职业技能等等人的基本能力。因此,他所理解的学习型社会是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培育人成为真正的生命个体为旨趣,通过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等各个层面的因素间的共同作用,营造适合学习的场域,激发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潜力。到了20世纪末英国学者兰森 (Ranson,S.)认为,学习型社会具有复杂变化的特性,而为了应对变化,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积极加入,组建适合个体成长的学习体系,这使得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教育一方作用力的结果,而是社会各个力量集合的推动。也正因为如此,教育和学习方式会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和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二位学者观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基本明晰学习型社会的内涵:“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通过学习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的社会。”[3]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学习方式不断革新,在民主方式的作用下学习条件不断获得提升,人类不断通过学习实现自我的完善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本质追求。
基于上述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我们不难发现,若想有效形成学习型社会,从育人模式上来说,就是要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形成“随处皆是学习场域”的局面,实现从学历教育到终身教育的根本转型;从学习年限的层面来说,就是要破除受教育者“前三十年学习知识,后三十年使用知识”的弊端,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根本转型,目的是让社会成员通过对自我主动地更新,从而尽早适应社会复杂的变化和未来的需要,即对社会成员主体性的培育。
因此,当职业教育向社会输出人才时,也凸显了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首先,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使得社会成员的学习场域扩大了。这意味着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解答题目、掌握相关结论,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社会成员要实现终身学习,教育就必须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帮助其将学习活动由一种被动、硬性的无意义建构转变为一种有目的、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从而形成知识的有意义联结。
尽管学习型社会迫切需要职校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学习氛围的缺陷等等原因使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施层面问题突出。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求劳动者接受终身教育。学校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任务无疑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文本的简单复读。但事实上,正是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使得教师的“主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从育人目标上看,职业教育并非是制造“人肉机器”的工厂而是塑造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并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劳动者,但职业教育观照社会需求的本能属性使得有部分教师偏重于关注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寻求高薪职业的“共性需求”,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个体而具有的“张扬自我、期待被教师关心”等“个性需求”;从学生观上看,有些教师依然固执地认为职校学生属于高考成绩不佳的“差生”,便从基本逻辑上排除了职校学生能够高效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学生在得到尊重、受到鼓励的前提下更能够把他们的观点和策略主动付诸实施,学习因此可以得到提高。”[4]可以说,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自主发挥才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敢于自主发表独到见解。反观目前很多职校学生的学习氛围不难发现,学生课堂沉默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循规蹈矩的理论阐述使得学生集体失语,合作讨论的氛围荡然无存;师生短暂的表层交往以及学生话语权的丧失形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学生的学习兴趣锐减,玩手机似乎成为了课堂的唯一乐趣。这样一来,课堂看似“有序”得波澜不惊,实则教学场域已失去了原有的育人磁场。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使得学习行为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教师理应授人以“渔”。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学会学习,关键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教师教学方式的短板,却抑制了学生的“自主”。具体体现在:首先,受教学惯性与经验理性的致使,很多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并不信任职校学生能够“自主”,因此,时常以维护纪律为借口成为课堂的权威者和操控者,在选择教学方式以“理论灌输”替代了“自学体验”。其次,尽管也有一部分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但其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从“教师”这个相对学生来说的外部因素出发,运用一切外部力量直接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忽视了学生内在需求与外在行为的辩证关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停留在外力推动的阶段,难以实现真正由内向外的自主学习。
西方有学者认为,“课堂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所谓“惰性”正是教师不轻易摒弃的“习惯而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意味着教师必须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否培育学生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需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身份,从捍卫“师道尊严”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伙伴,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鼓励与赞许,在学生的学习中激发思维的灵感。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理应积极调查和获取学生真实的教育需求,并不失时宜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在今后学习中可以变得更加自信。
“良好学习氛围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与生生之间关系正常和谐。”[5]因此,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质疑、归纳。首先,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一方面注重情感的互动,一方面及时调控学习难度,养成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状态,主动和学生交流内心的想法以此消除其心理戒备与障碍。最后,教师可以尝试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分析。教师有责任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心理状态的指导使学生感受成功。以此为契机,学生自然而然会接受自主学习的方式,并乐于自主地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意识和监控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对自我的监控才会及时发现自身的困惑,才会激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冲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培育学生自我监控的意识与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自身信心不足、畏难情绪实施监控,帮助其学会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其次,引导学生养成对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有效监控,让学生意识到在自主学习中出现一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对困境的辩证思考可以深化其对知识的认知。最后,促进学生对自身练习、作业以及学习结果的反思监控,避免消极回避问题,形成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的习惯。
[1]郝克明,季明明.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决策[N].中国教育报,2013-01-11(6).
[2]陈廷柱.学习型社会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14.
[3]屈林岩.学习型社会教育范式的转变与学习创新[J].教育研究,2009(5):94-98.
[4]布兰斯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1.
[5]刘俊卿.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 周丁力
G712
A
1674-5787(2017)04-0062-03
10.13887/j.cnki.jccee.2017(4).16
2017-06-07
蒋维西(1992—),男,浙江温岭人,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