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体系构建初探
——基于网络境遇的思考
魏敏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1209)
网络境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 ;预警
风险与预警是风险社会的首要特征与对策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具有警情预报和预测预防等功能,是建设和谐和维护稳定的必要。网络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态”表象主要源自教育现状与教育目标的偏离、网络主体因子复杂性、生态系统与网络环境的不和谐、教育介体影响等方面,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网络环体风险、教育主体风险和教育介体风险等。通过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经验,探究界定风险容忍度、渗透风险管理和建全风险预警体系的实施策略,以规避和防控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
风险与预警是风险社会的首要特征与对策应对。网络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呈现自由、开放、免费、平等、交互、合作、个性、虚拟、持续和全球等诸多特点,网络不断发展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全球化的现实风险和网络虚拟风险兼容并存,教育正与风险并存,与灾难赛跑。作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和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责无旁贷。高校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教育组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拥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特质,必须服从生态系统存在的基本原理,既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运行的自然规律,同时也要体现教育主体个人社会化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具有警情预报和预测预防等功能,是建设和谐和维护稳定的必要。笔者认为,把握网络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态”表象风险源和具体表征,通过借鉴国内外风险管理经验,建设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体系,是新时期规避和防控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的有效措施[1]。
(一)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哲学基础。“生态性”强调,其一,人孕育于自然、社会、文化之中,置身于三者互融的整体环境,其二,演化于动物的人有其内在的生物基因,须由其本性出发全面了解人[2]。网络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注重整体和谐与发展理念,并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预防、阻止和调整。网络特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环体和介体相互之间的生态关系的建构与创设,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理论借鉴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理论借鉴来自生态心理学中蕴含的系统观、互动观、和谐观等。生态心理学的分支行为—背景理论代表人物罗杰·巴克( R. Barker)指出“个体都是在具有一定结构性和动态性的生态结构中开展他们的日常活动的”,行为的意义必须从行为者及行为背景的互动中获得理解。又一分支生态自我理论提倡个体与自然交融,促醒生态潜意识,建立生态自我,呼唤人们从现实生活引发的疾患中解脱,从而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我生态环境[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便利的传播性,网络场域的辐射性,网络时效的导向性和网络内容的折射性,以“现实的人”为的逻辑起点,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基于“生活化”、“人本化”、“生命化”的人。
(三)政策基础
2000年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习近平近年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为了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发挥持久的效力,高校需要继续努力,在国家已颁布规章制度和相关法令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制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以此来促进网络境遇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预警工作的发展。没有规章、制度约束,风险预警就缺乏外在的约束力,而仅仅处于主观意愿层面。
(四)现实依据
无论是让我们感受到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或灾难性或危害传播性的非典、地震、奶粉、金融危机以及流感现象,还是承载人才和意识形态培育的高校涉及的人身安全、学校与师生声誉或者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风险问题,遭遇风险,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和高校管理与工作的运转不畅,以致瘫痪。高校的消极应急和被动处置方式会使得学校形象及声誉下降,师生安全受到威胁,学校经济遭受损失,极度风险甚至阻碍高校的改革和发展。现今很多主流网络平台如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新技术支持下的微信公众号、影响力较大的博客和门户网站等等都掌控在资本手中,不易控制在政府手中,导致某些被资本选择的声音可以十倍百倍放大,西方利用互联网发源地的先天经验优势,主动夺取网络话语权[4],政府爱国等导向声音,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或覆盖。网络境遇下的风险高校,环境和技术风险时常加剧师生不安全感,高校常规管理必须,风险预警亦为必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是风险和预警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运用。网络境遇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是就网络环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思想、行为等现状及不良发展趋势进行的预先警报。网络变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带来巨大考验[5]。
(一)有助于反思现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体系研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哲学基础,其中关注主体,“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同时能够与时俱进,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风险预警理论的横向扩展、纵向深化和多层完善。
(二)有利于破解困境、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网络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及时梳理网络环体,准确利用教育介体,有效掌控师生在政治、思想、教学和日常等各方面的潜在问题,通过监测预见、评估预防与缓和消除网络环体、教育主体和教育介体等风险,避免不良社会问题的产生,并采取可行的措施将矛盾抑制在萌芽之中,来预防预警网络环体异化,教育主体扭曲,教育介体的偏离等等,这些方式方法能够体现和强化高校生态文明和和谐发展意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好的方向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发挥政治优势,夯实、占领和开拓网络阵地,利用网络赢得更多的优秀青年。
(一)构建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风险预警体系是高校教育和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应当遵循以下四个根本原则:
1 预防为主原则
“凡事预则立”,风险可以预测、评估和控制,预警是解决风险的最好办法。笔者以为,网络环境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困境,高校应做好风险的前期管理,并把监测网络环体风险,网络主体风险和教育介体风险纳入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去,设计评估措施,制订预防方案,健全预警制度,从而提高风险处理水平能够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6]。
2 依法管理原则
“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绝对的风险,依据和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网络影响的紧急事件和突发事务不可或缺。《刑法》、《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只是界定和处理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问题,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成为网络安全领域第一部正式出台的基础性、框架性法律,有助于推进网络风险管理,而目前我国有关网络影响的校园学生管理风险的法律制度建设处于缺漏状态。如何有效规避和预控网络场域下的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风险要素暴露和危害生成,依据法律支撑,树立权威话语,寻找专家支持,学校成文的法律规章及执行实施很有必要[7]。
3 科学协调原则
笔者思考,风险要素的科学评估才能增加预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而言,网络环体和教育介体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教育主体的更替性和个性化增加了网络情境中风险暴露的不稳定性,如何科学有效监测与评估是先提条件,同时需要统一协调,建立一支风险管理的核心小组,由内外有相关专业背景如网络舆情专家、教育和心理专家、相关职能领导与管理人员、安全保卫等工作人员等履行不同功能的人员组成,全面负责网络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管理工作,成员中拥有精英领导决策、精通风险管理、擅长网络平台使用和学生日常教育工作等实务人物十分关键[8]。
(二)构建方法
1 界定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就是指一个实体能够接受风险暴露的总体程度。网络环境中忽视或错误检测风险情境和暴露程度,构想拙劣和不适宜的草率决定会带来沉重代价,导致学校稳定和发展无法预料的损失,而及时准确界定风险容忍度却能使高校及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在面对风险时做出有效判断和明智的选择,通过对风险容忍度的充分理解与消化会帮助规避这些危险[9]。
2 渗透风险预警
国外的经验证明,那些最成功实施风险预警的学校或企业已经把风险预警渗透和融入他们决策性、战略性和操作性活动之中。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有效实施渗透式风险预警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网络文化渗透。建立一种师生人人都是风险管理者文化比开发一些昂贵的政策和程序有价值得多,把风险意识的培养作为高校组织文化的一部分,使广大师生在工作中自觉承担风险责任,有效地规避或处置工作中遇到的风险。二是培养目标规划渗透。充分考虑威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从而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以减少网络风险对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培养目标的危害等。三是执行决策渗透。比如在重大政策实施、高校内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声誉维护等活动中进行全面风险鉴测、评估和处置等活动[10]。
3 建设风险预警机制
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包括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决策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风险监测系统。横向纵向皆能涉及,覆盖的情况信息系统包含党务工作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共青团组织系统、后勤保卫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工会工作系统等。将所采集的信息根据不同层面进行分类整理和数据统计,并从筛选影响比较大的信息向信息评估中心汇报和反馈[11]。二是识别与评估风险。收集大量威胁学校和谐稳定的风险要素,分析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和兼容性,进而准确评估和预测危机的所属类型和可能的危害程度,并可能追溯风险源头。对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定量化和定性化,分类储存信息系统,科学判断,做好信息真伪、是非、急缓和轻重的甄别工作,通过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实际现状,发现临界风险信号,及时传递给决策层。三是积极处置风险。主要包括确定问题、制定目标、设计方案、分工人员、评估绩效等五个阶段[12]。
网络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既受相对不可控的外部环境影响,也受相对可控的内部因素制约。网络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态”表象主要源自教育现状与教育目标的偏离、网络主体因子复杂性、生态系统与网络环境的不和谐、教育介体影响等方面,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的指向性,笔者认为网络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要风险指标体现在环体,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和介体要素上。
(一)网络环体风险
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冲淡了主流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一定角度而言,网络削弱了师生对权威的尊从感。网络环境下,多类平台促成师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思想观点,平等参与并随时随地随心发表建议,且不受信仰、文化、贵贱、贫富等身份的限制。
西方发达国家凭着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掌握互联网的话语权,推行普世价值、意识形态终结等理论,借助网络魅力诱导学生渐行渐远民主政治观念、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意识,掌控网络舆论,使其逐步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另外追从网络娱乐是大学生执着网络文化需求的重要体现,沉迷于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娱乐,对大学生道德、文化、身心素养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受利益驱使、缺乏道德责任感的网络金融和文化企业与不法分子,开发出具有欺骗性质、低俗和不健康甚至陷阱式的金融和文化产品,加剧了浮躁文化的侵蚀。不良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产品的泛滥,充斥着一些淫秽、暴力、赌黑和迷信等污浊成分,危害网络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事件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如果高校网络文化浅薄,内容单一和创新不足,无法吸引大学生受众群体,“封、堵、删”,而没有“通、引、领”,缺少网络意见领袖的有效引导和网络把关人的有效监督,忽略安全设施投入,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会使得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带来的风险得不到有效抑制[13]。
(二)教育主体风险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冲击加剧师生关系的复杂性,传统的“填鸭式”思想使得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弊端掩盖和阻碍了师生关系的破冰。尽管教师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的积累处于上位,但也不能成为师生不平等的理由,网络场域下师生关系基本价值维度交互性、平等性及发展性要求加强,教师更不能也很难以霸权话语来侵占学生的思维,更有网络的开放性助推平等性,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更易培养出具有较高主体性的学生,反之不能。“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14]”网络场域里,建构新的师生关系,知识结构和情感内容,双方需要有效借助网络工具性优势,发挥主体间相互作用,加深沟通与理解。
对网络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而言,不良的网络舆情与不纯的交往方式已成为重要风险因素。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一方面开放性使得不同政治背景、信仰、阶级和阶层利益的网民随意表达诉求,甚至故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负面舆情;另一方面虚拟性使得交往的师生主体责任意识淡化,导致舆情失真,还有就是部分师生网民关注、参与和从众意识强,盲目围观、跟贴和回贴,导致迅速放大负面舆情。高校大学生社会经验单薄,科学辨别和分析能力低,网络素养仍待塑造,极可能成为不良舆情传播者和受害者,还有就是自由性和平等性迎合当下“离不开网络、放不下手机”青年师生的心理特点,长时间的“融入”导致情感缺失或依赖,偏离正常轨迹,影响学业生活,这正与“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目标南辕北辙,网络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易遭受冲击和破坏。
(三)教育介体风险
教育介体主要涵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笔者以为,网络情境下教育载体集合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媒体于一体,既有改革传统媒介的线性信息组织方式,也有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表现为多元自由、共享平等的生存方式,融合人际、组织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网络成为提供各种价值观交汇平台,青年师生尤其喜爱网络,可以自由发表对世界的任何人和事的观点与看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他们的热点问题和现象,因观点价值的相同促成论坛,贴吧,群聊,相互簇拥,潜在折射着各自不同或相同的价值观念、民族思想、精神气质,而网络不计其数的站点网页为大学生可以搜寻资料、阅读信息的无穷的信息量,大学生不受约束地选择一种价值倾向认同和膜拜,并无意被接受与主观推崇,不需拘泥于的现实社会的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态度、道德、价值观的支配,网络介体风险一触即发,可能带来连锁反应或者发酵,负面影响或危害慑人;而另一方面,不能也不易明确网络信息的接入商、提供商和服务商的责任界限,不良信息传播的风险自然会增高。同时,虚拟社区、微信等即时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即时传递成为现实,网上教育介体服务、管理和产业管理追逐和不了形势发展变化,多极弊端的网络管理体制明显存在,比如权责不明、效率低下、重复管理、职能交集等等,加剧了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风险[15]。
风险时代,预警具备预测、警报、预防等功能。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理性分析和解决网络信息时代师生面临和关注的问题,有效地建设和运用风险预警机制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重要组成。重视和抑制风险源头,规避和预警风险要素,发现和解决矛盾发生的源头,建立“发展性”的网络境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工作体系,有助于消解消除师生的思想疑虑、困惑和困境,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促进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6]。
通过风险预警和道德教育来增强网络境遇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和主体的自身“抗干扰力”和“免疫力”,让网络境遇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在虚拟世界中也能注重自省、时刻自律、讲求自重,警示风险。总而言之,要求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来营造安全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在网络建设上保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风险预警体系,营造网络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生态新环境。
[1]凌烨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何文广,宋广文,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
[3]何文广,宋广文,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4]http://blog.sina.com.cn/s/blog_9e09a14a0102x34g.html.
[5]曾喜云,卢梅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的构成要素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
[6]李安英,我国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2011.
[7]李安英,我国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2011.
[8]李安英,我国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Social Science,2011.
[9]熊德明.高校风险管理——来自英国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6.
[10]熊德明.高校风险管理-来自英国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6.
[11]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2]熊德明.高校风险管理-来自英国的认识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6.
[13]王顺双.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7.
[14]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08.
Construction of Early Warning System of Ecological Ri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Network Circumstances
WEI Min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network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ical risk; early warning
Risk and early warning are the first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isk society, Early warning to ris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logy functioning as alert forecast and prediction prevention ,is building a harmonious and necessary part to maintain stability. "Non-ecological" appearance in network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deviation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the education target, the complexity of the network main body factor, the disharmony between ecological system and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network media influence, etc. Ecological risk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circumstances mainly displays in network ring, the main body of risk and risk of educational media, etc. Using risk management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we explore the definition of risk tolerance, seepage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to avoid and control ecological risk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circumstances.
2095-2708(2017)02-0086-06
2016-11-25
魏敏(1981-),女,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学位,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思政与党建等。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