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文+刘红涛
“漫漫春晖行,悠悠寸草心。渺渺游子梦,深深故乡情。”
——陈昌旭
他是贵州“春晖行动”最主要的发起人和倡导者,一生致力于传播和推广“春晖行动”,为“春晖行动”发源贵州、影响全国、波及海外呕心沥血,立下汗马功劳。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深谙“三农”问题、丰富的基层群众工作经验、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情、执着迸发出来的感召力号召力和巨大能量以及他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是助推春晖行动成为精准式、精神式、人人参与式、资源组合式扶贫的重要因素。他,就是曾经的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
感恩与扶贫要付诸于行动
“孝老爱亲、尊师重教、乡情乡愁、反哺感恩、家风家规、家训家教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两会期间,陈昌旭再次阐述了他对实施精神扶贫的看法。
春晖行动在改变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基层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等奖项。
可以说,没有陈昌旭就没有春晖行动。春晖行动是共青团贵州省委于2004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旨在“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充分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激发赤子情怀,感召游子返乡,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十多年来,春晖行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春晖行动的成功范例很多。贵州省农委干部郑传楼11年如一日带动家乡发展产业,使正安县自强村成为全省脱贫的典范;农民工杨文学用8年在外当‘背篼攒下的13万元钱回乡修路,感动无数人参与到他的扶贫行动中……”说起春晖行动,陈昌旭很是激动,在他看来,感恩与扶贫不只是停留在嘴上,关键是要付诸于行动。
“富口袋”更要 “富脑袋”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腹地的铜仁市,仍然面临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群众收入单一的问题,制约脱贫的“短板”和“痛点”问题突出,全市还有1565个贫困村、58.32万贫困人口。陈昌旭说,铜仁剩下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自我造血功能薄弱的区域,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医难问题突出,“两因”“两无”“两缺”现象普遍,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面对最难攻克的堡垒,需要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着力真抓实干,采取超常规的举措集中火力攻坚。”但同时,陈昌旭通过在农村工作多年的经验,和对贫困地区致贫返贫因素的研究分析认为,目前在部分贫困村急需对贫困户进行精神扶贫,“精神返贫比物质返贫更可怕,这种现象应当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陈昌旭举例说,有些贫困家庭因负担重,兄弟几人相互推诿均不赡养父母;有些贫困户为了争取更多的扶贫款,临时分家;有些家庭举债供子女上大学致贫,孩子毕业后生活在城市,父母年老体弱仍然生活在贫困的深山中无人照料靠政府救济度日……此外,据陈昌旭分析,有很多贫困村受地理环境限制,交通不便,村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保守,经济基础设施匮乏,文化生活缺乏;由于受自给自足思想影响,村民普遍存在过一天是一天的心理,缺乏摆脱贫穷的进取心;“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群众自我脱贫积极性不高,精神缺失、文化缺失。
面对这类突出现象和问题,陈昌旭认为,扶贫脱贫不仅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简单的给钱、给粮、发救济,这些过去的老办法老思路只是扶贫的浅层次,要让村民真正脱贫,就要更加注重精神扶贫,通过“精神扶贫”助推“精准扶贫”。
陈昌旭介绍,春晖行动充分发挥了春晖使者分布广泛、熟悉家乡情况的优势,广泛动员春晖使者深入贫困乡村了解扶贫信息,协助家乡摆脱“贫困病症”,开出脱贫诊断处方。通过春晖使者带来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其整合的资源互助联动,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缩短贫困地区与外部市场的时空距离,增强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还大大拉近了春晖使者与扶贫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了外来资源进入的心理成本和时间成本,激发了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群眾思想观念的转变。
弘扬传统美德,促进脱贫攻坚
对于铜仁如何探索精神扶贫,陈昌旭早已有了自己的谋划。他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进取向上、精力旺盛的龙马精神,大力宣传和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学技术、找门路,促进村民转变依赖政府物质扶贫的观念,激活精准扶贫的活力将是今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下一步,铜仁将利用春晖行动的精神和理念,传播和发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在铜仁建400个“乡愁馆”“小书院”“祠堂”等,传扬好人好事、好家风,逐渐建立农村的精神文明阵地,养成以德治、礼序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讲德法相依、德治礼序。眼下,在陈昌旭的脱贫规划里,还将要借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贫困村提升工程建设,以及公共道德、村风民俗、文明礼仪等内容,制定贫困村村规民约,开展“道德讲堂”、法制教育、文娱体育等活动,着力提高村民道德法治素质,以铜仁市石阡县孝老爱亲模范肖飞的事迹为榜样,挖掘一批自强自立、反哺感恩的扶贫典型,进一步发挥靠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
说起石阡县27岁的年轻女性肖飞,陈昌旭既深情又自豪,“肖飞的家里很穷,但她没有因为贫穷抛弃七位跟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有人说,面对如此沉重的家庭负担,年轻的肖飞完全可以远走他乡,选择另一种生活。但她并没有,她不想让这个弱不禁风的家庭雪上加霜,她深信只要夫妻俩一起努力,总有一天会过上好日子。”
陈昌旭说,目前,这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这种孝、仁、爱已经在一些地方慢慢丢失。如果肖飞抛弃了家庭,那这个家庭将迅速严重返贫。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