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玉梅
摘 要: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小组讨论”的内容。然而,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教育者对于小学语文的“小组讨论”还存在一定的误解,小学语文的“小组讨论”在有些时候还停留在一个误区。因此,我将就目前教学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讨论,并相应地对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法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组讨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组讨论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沒能领会到小组讨论学习的意义和精髓,只将讨论形式流于表面,这造成了学生参与度不高、合作态度不积极、学习成果不理想等问题。下面就分析一下教学中常见的一些误区以及相应解决对策。
一、教学中的误区
小学语文小组讨论教学中的问题常常出在教师这边,因为小学生独立性较差,学习还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是整个课堂走向的引导者,因此如果教师本身对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不重视,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就不会真正起到效果。
(一)教师对学生引导的缺失
很多时候,教师在讲课时会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提问之后便让学生按分好的小组开始讨论。这时,学生便一窝蜂地讨论起来,现场的气氛非常热烈,而教师只是在教室里负责巡视,显得若无其事,有时也会走到学生中间去稍作巡视,在这一过程中,似乎讨论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反而教师成了教室里最边缘的人。其实,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是可以产生很多转瞬即逝的精彩发言的,可是,由于学生的总结能力和知识能力并不成熟,所以很多有价值的发言常常会因为讨论节奏的加快而被忽略,因此在最终小组进行汇报时反而不如讨论中的言论精彩。教师如果只看小组最后的讨论结果,就会丧失很多教学资源。
(二)小组讨论只追求答案
小组讨论中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说出答案。要知道,在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思维能力、知识储备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思维快、储备多,就发言多,得出答案快,而有些学生想的慢、知识少,就常常没有机会发言,或常常被否定,久而久之,好的沾沾自喜,差的自信心被摧残。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也常常只是听各组的答案,这时小组内的优等生就会直接将答案说出来,教师进行评判。可是,寻找答案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过程却没有得到展现,这会导致其它学生到最后也没能懂得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而教学的目的,最终也没有实现,学生只记住了答案,而没学会方法。
二、解决教学误区的对策
通过上述的论述就可以看出教师现在教学中的小组讨论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教师仅仅知道小组讨论的方式好,但是却不会应用。学生觉得小组讨论有趣,可是最终也无法从讨论中真正得到提升。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小组讨论中的规则,规避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的错误。
(一)明确讨论规则
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说到底也是教学的一部分,其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教学的一部分,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所以,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一定要讲明规则。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自己就要对小组讨论有明确的规划。
以一年级教材中的《登鹳雀楼》为例:教师首先要提问出问题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表达一种什么感情。然后小组开始讨论。收集资料的同学先拿出资料,向大家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简要经历,以及这首诗写作的背景。查证注音的人为大家明确每个字的读音,然后说出每个词的意思,接着小组长让小组内每个人按顺序发言,回答老师刚刚的问题,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之后组长将大家的回答总结起来,在向老师汇报时将小组的统一意见和分歧都说明。这样才是一个完整有序的讨论过程。
(二)教师应掌握对课堂的主导权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总结能力等尚不成熟,所以要想让课堂能够有序地进行教学,作为教师,就不能在学生小组讨论时丧失了主导地位。学生在讨论时,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闲下来了,教师单单在小组之间巡视是远远不够的,要认真地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并且记录下一些具有创造力的观点。在学生讨论陷入困境或混乱时,教师要做适当的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掌握讨论中的闪光点,获得有效的教学资源,并且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有信心。
还以《登鹳雀楼》一课为例:学生在讨论时由于知识储备的限制,一定会对作者的志向、审美倾向等问题理解不到位。这时,就需要教师来给予一些知识上的补充和提示。当教师听见学生具有创意的回答时,应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更有信心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只有正确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教师才能在小学语文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玉玲.小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J].吉林教育,2015(1).
[2]张俊浩.语文“学讲课”中小组讨论的误区[J].现代语文,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