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雪峰
摘要:语感可分为语音感受和感知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是通过听和读两个并行的渠道吸收而来的。
关键词:英语;语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82-01
1.关于语感
语感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语言现象。目前,语言学家们基于自己所研究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语感作出不同的理解。一般的语言工作者认为,语感是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的、依赖于某一具体语言环境等因素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但根据当代生成语言学理论的观点,语感可被理解为:人脑的某些先于经验的结构在后天语言经验的诱发及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语言规则转换生成系统。我们知道,语言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建立在"语言是一个有限的规则系统"之上。这一规则系统可获得无限的运用。换言之,这一规则系统可以使数量有限的词汇生成数个可以是无限长的句子。然而,对于语言运用者来说,这些规则的运用是下意识的,直觉的。有人把语言运用者下意识地、直觉地运用这些规则进行判断、选择或使用正确句子的现象称为"语感"(赵海波,1992),也有人称之为"音感"。语感(或音感)可分为语音感受和感知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语音感受指一种语言的声音与形态(文字)在人脑中产生的感觉(即留下的印象);语音感知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用于人体各种分析器(视分析器,听分析器等)引起大脑辨析、联想、理解、记忆等一系列活动。
语感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隐含性,即很难用明晰的语言解释何为语感。例如,一个说英语的人无法说清为什么要说"I don't think you've met my wife",而不说"I think you havenˊt met my wife",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说明语感是隐含的,它反映的是潜在的语言能力,换言之,所谓语感,也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二是不可习得性,即语感不能通过传授等方式获得,而是语言运用者在语言实践中无意识地获得或表现出来的。一个从小说英语的人无需别人教授和引导,就知道"John is eager to please" 和"John is easy to please"相同结构中的"please"的语义功能是有区别的。三是自动性。语感的过程是无意识的直觉过程。也就是说,是一种机械的、没有经过形式逻辑的推理而直接达到意义的过程。
2.語感培养途径
语感是通过听(听觉)和读(视觉)两个并行渠道吸收、培养而来的.舍听和读就无他途,因为"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之初,任何人都不可能先说出或写出自己既没听过又没读过的单词.有了单词的积累之后,才可能有话语句子的无限生成能力".本文前面已经指出:"语感可被理解为:人脑的某些经验的结构在后天语言经验的诱发及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语言规则转换生成系统.这种"后天语言经验的诱发"便是接受语言刺激源的语言刺激,通过多次刺激逐渐留下语感.撇开"读(视觉)"这一吸收渠道暂且不说,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盲人的听分析器必须代替视分析器进行工作,所以长期以来他们的听音感知能力特别强.有的盲人可以根据屋里的脚步声确定屋子的面积,有的可以从树叶的响声中分辨出树的种类.可见这种灵敏精细的听感知能力源于反复实践中获得的声音感受,是听觉的产物.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外语听力理解.因为语音是语言外壳,也是一种声音,学习者所具备的这种语音感受和感知能力源自反复的外语听音实践,同样也是听觉的产物.既然语感具有隐含性、不可习得性和自动性这样三个特征,那么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到底如何逐步增强学生的外语语感呢?
2.1自信心与语言学习的成效有关。根据匈牙利心理学家多雷(Dornyei)的学习动机三层模式,影响外语学习的因素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学习者和学习条件。语言层次包括结合型和工具型原因。结合型原因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语言、文化及其人民的兴趣,学外语是为了更好地与目的语社团的人民进行交流。工具型原因指学习者利用外语工具去寻求好职业,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资格等。因此在听力课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这一目的,适时适量地介绍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设计一些必要的生动真实的师生外语对话等课堂活动,使自己成为课堂上的交流伙伴,切忌把听力课上成听力测验。
学习者层次包括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希望从学习中获取成就感是学习外语的强大动力,它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在外语听力课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的激发和培养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例如语言环境的缺乏、外语听说基础差以及以往听力考试的失败等。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信心在听力课教学显得十分重要。
学习条件层次包括教材、教师和学习群体三要素。
教材的相关性体现在它能否满足学生的要求,能否使学生达到目的和实现自我价值。例如立志从事外贸而学习外语的人所感兴趣的一定是与外贸有关的教材。对此听力教师应在有关教材和教法上多下功夫,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群体的优化。
2.2营造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因此外语课堂是他们极为难得的语言环境,教师的语音信息输入和语言环境的营造对语感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听音材料,克服语言难点。听力理解是一种接受性技能,语言速度及其特点由说话者控制,听话者处于强制接受的地位。因此,要想不断增强语感并提高听力,就必须加强泛听,大量输入和接触各种语言现象,使语音在头脑中形成较强的语音感受与感知的能力---使大脑反复接受音响信号的刺激,并让学习者在语言的海洋里通过循环往复地识别已知和未知的信息,使所学的语言现象在高频率反复运用中得以巩固,最终贮存相当丰富、清晰、牢固的音感。
2.3循序渐进,选材要有针对性。学生要想在听力理解中具备较强的语感,首先可辨出一些语音语调规律以及一些单词和部分句子;然后即根据几个零零碎碎的单词理解句子的意义,在听时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每前进一段,只能看见身边的一小片情景,前后的情况却模糊不清;最后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抓住句子的关键成份,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教师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类型的听力材料,逐步训练。在选材时,还要从发展言语能力的需要和理解外语言语行为和实践的意义出发。这是提高听力水平和外语言语交际能力进而增强语感必不可少的环节。
3.结束语
听力过程是根据音响信号建立意义的过程,即音感召唤过程。人脑犹如一部可供检索的字典,如果语言输入充分,音感贮存丰富而牢固,那么听话者对语流的反应就快,自动性就强。自动性强,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到语义和谈话目的的理解上,从而提高理解过程的自由度。如果音感贮存模糊不清,那么听话者就必须细细分析,这样就跟不上语流速度,容易"见树不见林",抓不到主要意思。因此,反复的听音实践可以增强语感,语感培养可消除听力理解障碍。
参考文献:
[1]Widdowson, H.G.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nic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赵海波.语感初探 [J].外语学刊. 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