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刚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也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朗读的重要性,并要求“朗读要读流利、读准确、读出感情”。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堂朗读能力的培养,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才,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而培养朗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朗读。大家都知道,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书籍都感兴趣,学生在进行朗读时,对文章就会有所选择。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从沉闷封闭的烦琐分析中解放出来,才能更好地解放学生的手脚、头脑,同时使教学向课外延伸,尽可能地开放课堂、教材,巧妙引导,要学会相信学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朗读课堂上,可以采取比赛的模式,进行朗读比赛,老师要多给学生表扬“你们朗诵的真好,如果感情再充沛一点就好了”“听你们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轻松、活泼的形式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体会到朗读课的乐趣,培养学生们的朗读兴趣。
二、营造课堂的朗读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设定一个以形象为主体的,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知识,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语文朗诵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调动起来,最终让学生能够有趣、有效的进行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指导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意境中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本文将以语文课堂朗读的情境设置的经验进行分析,例如在进行《在山的那边》一文讲解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小时候,经常趴在窗口痴想,在山的那一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于是,内心产生一种隐秘的渴望。当有一天自己爬上那个山顶的时候/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因为在山的那边,还是层峦叠嶂的山/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运用情境设置进行朗读教学,配着相应的音乐、文字徐徐展现,将作者文字中的对山那边的好奇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自己朗读时,就很容易把握情感,进行朗读。
三、突出朗读的学生主体
现在,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在以教师为主,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导致课堂教育质量严重低下,所以老师在朗读课堂上要摒弃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自己则是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赋予学生学习的能力,老师要做好自己的引导工作。比如:在朗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先自己朗读,学生对一篇文章通常是陌生的,对其中的断句或者感情可能把握不好,这时老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風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助春天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之美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及对美好未来生活的憧憬。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激发广大读者对生活的热爱。
《春》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明快、轻松的气息,而且整篇文章的基调也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因此在引导学生课堂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遵循以轻快为主,多轻少重,多扬少抑,而且语流中要遵循抑扬顿挫的原则。语速可稍快,但尽可能用明朗的声音去读。让学生放声读,多读几遍学生就会慢慢地感受到《春》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朝气蓬勃的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万物复苏给予的生命的朝气。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在朗读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更好地得到朗读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课堂朗读教学时,对培养学生的口才、理解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老师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学(2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