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二元机制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探讨

2017-03-29 19:06陈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流动儿童

摘要:户籍制度和“单位体制”的双重二元机制将会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同时,这两种不同的二元机制还会交织在一起,加剧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

关键词:二元机制;流动儿童;社会融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5.060

我国存在着户籍二元和经济体制二元的双重二元机制,该双重二元机制对个体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这种身份分类包括显形和隐形两方面,在显形方面包括依据个体出生地域差异所产生的“农民和市民”的户籍差异,在隐形方面则包括依据个体所归属单位性质不同而产生的“单位制的内外”差异。

首先,户籍制度作为我国的基本国家行政制度,本质是一种同土地息息相关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作为人口管理方式的一种,本无可厚非。但是其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做法,却诟病较多。首先,户口制度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按照户籍制度,农村户口的家庭不能轻易地迁居进入城市,这显然破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口迁徙,通过政策在城市与农村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同时,这种制度下的二元对立将进一步的拓展出经济影响,进而导致城乡分离及“二元经济模式”。

对流动儿童而言,在他们跟随父母务工进入城市后,在身份上便显得较为尴尬。一方面,他们的户籍仍然为农民,另外一方面他们又是编外的市民。所以,这两种相互冲突的身份影响流动儿童的内在身份认同,他们会疑惑自己究竟是当地人还是老家人。继而,这种内在身份上冲突会进一步转变为外在的负面情绪或消极行为。同时,户籍制度还会影响流动儿童的入学和就学。在入学层面上,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来自农村的流动儿童将有可能无法正常地参加流入地的升学考试。所以,每年中考的时候,都会有一批流动儿童选择进入返回自己的老家参加考试。这对流动儿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不利,也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其次,在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的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一刀切的从计划经济直接转向市场经济。而是在转轨的过程中,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平衡性地让两种经济体制共存,进而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经济体制——新二元体制。这种社会经济体制在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更为显。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中,传统的“单位制”是中国再分配经济体制下,城市国有部門特有的组织形态和制度特征,也是新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有组织的现代化背景下,面对人均资源严重匮乏和社会整合机制相对脆弱的社会总体状况,通过强化国家政治权威和再分配能力实现社会控制和资源配置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社会管理对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其中具体表现将国家资源的社会化占有到单位化占有,强化个体从对国家的依赖到对单位的依赖。在这样的体制下,市场化的机制虽然也存在于民间市场,但是更多程度上,它却是嵌套与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存在的。在这样的体制模式下,身处国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便有机会同时获得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模式下的双料资源。所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本可以对社会资源和个体身份进行再次划分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体制对立”有了新的进化模式——成为了“单位制”和“非单位制”的对立。

所以,单位制内外的对立,不仅影响了宏观社会经济的运行,它还在微观层面影响了个体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例如,在受到单位制影响较深的东北地区,人们更倾向在选择在国企事业单位里工作,并称其为“铁饭碗”和“吃皇粮的”。同时,市民也倾向高看在这类单位中工作的人。而相对于这些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来说,人们对于那些非体制内的工作者来说,其接受度则相对差了很多。而对于来城市中务工的农民工而言,市民对其接受度只会更低。同时,由于农民工还同时受到户籍、人力资本、文化习俗差异等多面的负面影响,将更难进入到“单位制”内部,享受较为优越的社会福利。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进入到“单位制”内部的农民工自然也无法获得重视,自然容易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而从社会流动的代际传承视角来看,农民工的这种边缘特质会进一步地转移到其子女的身上,使其在城市中依然成为边缘人群。同时,这种边缘化的特质在城市生活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渗透性。流动儿童的被

边缘化状态会进一步地存在于其在同龄群体、学校、社

区等多个社会场所及情景中,最终促使流动儿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出现更多困难。

综上所述可知,现存的双重二元机制将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阻碍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理论,这些环境包括流动儿童的家庭、学校、流动儿童父母所处的单位等。同时,这些外部环境还会由于双重二元机制的存在,依靠相互作用加剧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所以,在解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时,有必要从现在的双重二元机制入手,从政策上针以整个流动家庭为基本单元入手,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平,王汉生,张笑会.变动的单位制与体制内的分化——以限制介入性大型国有企业为例[J].社会学研究,2008,(03):5678,243244.

[2]陈阳,张开荆,赵勤.多族群认同量表中文修订版在流动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02):138139.

[3]陈阳.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研究思路及实践意义[J].考试周刊,2015,(87):174.

[4]陈阳.CIIM理论模型对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研究的适用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5,(74):195.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流动儿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我的关怀德育梦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