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综述

2017-03-28 21:32
传播与版权 2017年3期

李 珏

日本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综述

李 珏

日本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直接影响着日本民众的对华印象及中日两国的关系。近年来,随着对国家形象问题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日本媒体关于中国形象的研究和探讨也日益增多。旨在对已有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路径,并尝试透过已有的论文著作窥探日本主流媒体在中国形象塑造上的一般特征。

中国形象;日本主流媒体;研究基本路径

[作 者]李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一、引言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总量、科技水平和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迅速增强,但国家形象建设仍不理想。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建构“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实际效果往往与最初设想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孟建教授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形象的塑造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即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形象长期处于“被塑造”的不利境地。近年来,随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主流媒体在中国形象塑造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

2013年1月,日本自民党赢得了大选,日本保守右倾势力代言人安倍晋三再次成为日本新一任首相。除了对华政策的转变(从“战略互惠”到“围堵控制”“强军戎备”),安倍二次政权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媒体应对战略。安倍晋三上台后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渗透、控制日本主要媒体,进行右翼宣传。宫春科(2014)特别强调,中国是安倍政府和日本右翼媒体狼狈为奸的受害者之一。同文指出“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平意愿正在被安倍政府操纵的宣传机器别有用心地歪曲”,“安倍政府及日本右翼媒体宣传的所谓中国政府和人民‘反日’,其实质是反对中国和平发展,以此手段不仅欺骗日本人民,更欺骗其他国家人民,以达到丑化孤立中国,最终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中国日报》与“日本言论NPO”共同组织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安倍晋三上台(2013年1月)以来日本民众对华印象持续恶化,对华好感度大幅度降低。诚然,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形象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利益关系,等等。然而,作为国与国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媒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上所发挥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的。根据同机构(《中国日报》与“日本言论NPO”)2014年调查结果可知,日本民众大多没有来华经历,且很少有跟中国人直接接触交流的机会,其对于中国的了解96.5%来源于日本的新闻媒体,即日本民众主要通过日本的媒体了解中国。因此可以说,当前日本民众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媒体,尤其是被政府收买了的日本主流媒体呈现出的形象。

二、日本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之基本路径

对海外主要新闻媒体中的对华报道进行研究是中国形象问题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也一直是国际传播领域研究的重点。在中日两国间历史问题、钓鱼岛领土归属问题悬而未决的敏感时期,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以国内学者为主,且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展开。

一种是选取特定时间段内的一家或多家媒体中的涉华报道进行研究。如刘林利的《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007)就日本六家报纸一年多时间里(2002年10月—2003年12月)的涉华报道及日本七家周刊杂志2002、2003两个年度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张玉的《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形象: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例》(2012)则以1995—2005年日本两大全国性报纸——《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中的涉华报道为对象,研究这两大报纸是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并深入分析了影响日本报纸建构中国形象的因素。李千晴的《新世纪以来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构建》(2012)针对《朝日新闻》2006—2010年五年中的中国报道进行了研究,较为完整直观地对《朝日新闻》这五年中建构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归纳呈现。占琦·刘妍《从日本主要报纸涉华报道看国家形象的树立》(2008)则着重考量了2008年上半年《朝日新闻》(英文版)的269篇涉华报道。

另一种是选取某一角度或以某一具体新闻事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如林燕燕、石小娟、丁艳艳《日本三大报纸对中国自然灾害的报道—以芦山地震为例》(2014),诸葛蔚东《〈朝日新闻〉报道钓鱼岛争端的舆论导向》(2014),赵利新·刘树良《日本媒体在中越南海摩擦中的表现》(2014),王希亚《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6.26新疆暴力事件的报道为例》(2014),王婷婷《日本主流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报道研究—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为例》(2014)等,都是从特定视角或事件切入来分析日本媒体报道中的中国形象。

然而,就分析对象而言,已有成果大多集中在对《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这类主流纸面媒体的研究,对电视文本的分析相对较少。桂琪玉的《从NHK涉华纪录片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2012)是为数不多的一例。该研究通过分析NHK涉华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叙事手法、影像表达等方面来看日本媒体视角下的中国。此外,也有学者将日本媒体与中国或其他国家媒体进行对比。例如王磊的《媒体对中日两国国民感情的影响——以2008年〈人民日报〉和〈读卖新闻〉为例》(2010)。

与国内相比,日本方面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日本樱美林大学高井洁司教授发表的一系列论著。高井洁司教授早年供职于《读卖新闻》,且先后以上海特派员、北京分社社长身份赴华,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着与涉华报道相关的工作。在大学任教期间,高井洁司教授围绕中日两国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倾向性以及中日两国相互形象形成问题撰写了大量的论著。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報道の読み方(中国报道的解读方式—笔者译)』(2002)、『日中関係の改善とメディア――友好から戦略互恵関係へ(日中关系的改善和媒体——从友好到战略互惠关系—笔者译)』(2007)等;发表的论文有《日本的中国报道分析序论》(2005)、「日中関係―メディアの役割(中日关系—媒体的责任)」(2005)、《日中关系的改善与媒体—回顾2006年日本媒体的中国报道》(2007)等。

除上述高井洁司教授的研究以外,信太谦三的「日中関係における日本側の問題意識―朝日新聞·毎日新聞·読売新聞の社説の内容分析―(日中关系中日方的问题意识—基于对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社论的内容分析—)」(2008)、日本留学生岛田由利子的《日本主流报纸对华报道的特征及其背景剖析——以北京奥运会前后为中心》(2010)等研究成果都预示着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问题将越来越多地进入日本专家学者的视线。

三、从已有研究看日本主流报纸如何塑造中国形象

如前所述,已有成果的研究对象多为《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纸面媒体。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日本大众传媒以报纸为主,对于特定事件的报道,报纸对于日本公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即便是在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强势崛起的当下,日本三大全国性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的日平均销售量(早报+晚报)亦分别达到了1205万份、903万份和423万份(2015年)。这个数字与日本不足一亿三千万的人口相比,已可谓是“庞大”。2015年日本报业协会针对报纸的普及率、可信度等问题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在诸多媒体中,报纸的普及率为77.7%,仅次于电视位列第二;(2)多数受访者表示通过报纸获取的信息比通过电视、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的更为可靠更值得信赖;(3)近一半受访者认为报纸对当今日本社会仍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正如岛田由利子(2010)中所述:“就中日关系而言,日本大众媒介中的报纸的报道已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透过日本主流报纸中的涉华报道可以窥探到日本媒体在中国形象塑造上所采取的方式及特点。

(一)日本主流报纸对中国正面新闻的报道模式——“冷处理”“正面新闻负面报道”

中国自2001年12月11日起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举措被认为是第二次“地理大发现”、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刘林利(2010)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这一事件“日本的报纸媒体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各报纸也并没有像平时那样对中国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社论中予以评论”。尤其是,作为日本的三大全国性报纸《朝日新闻》只发表了一篇不足100字的通讯;《读卖新闻》仅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加入WTO通过竞争加速企业淘汰》的不足200字的文章;《每日新闻》亦只发表了不足100字的短文。显而易见,日本主流报纸试图通过这种“冷处理”的报道模式来弱化中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对日本经济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新世纪,除加盟WTO以外,对于中国来说另一件大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举办奥运会可谓是中国民族的“百年梦想”“千年盛事”,其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但是通过岛田由利子(2010)可知,日本主流报纸对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仍以负面为主。其中以《读卖新闻》最为盛,负面报道占据了总报道量的73℅、中性报道为24℅、正面报道仅为2℅。当全世界都聚焦奥运赛场、为奥运健儿呐喊助威之时,《读卖新闻》却更多地将视线转移到了该年年初发生在中国的“毒饺子问题”、大谈所谓的“食品安全”“人权改善”等问题,着实令人费解。而长期以来坚持以“不偏不党”为办报方针的《朝日新闻》,虽在一部分报道中反映了“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带给中国民众的喜庆感和成就感”“传达了中日友好和广泛民间交流的意涵”,但就总体而言其涉奥报道依旧以较负面报道居多。

(二)日本主流报纸对中国负面新闻的报道模式——“地毯式报道”“倾向性报道”

2013年6月26日凌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发生了暴力恐怖袭击案件。暴力团伙先后袭击了鲁克沁镇派出所、特巡警中队、镇政府、建筑工地、个体商店和美容美发厅,并烧毁多辆汽车、摩托车,造成24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此次事件性质恶劣、严重损害了当地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日本媒体对这一事件做出了极为敏锐的反应。王希亚(2014)调查结果显示:《朝日新闻》关于该事件的最早报道为6月26日晚21时;《产经新闻》最早的事件报道也于26日21时发出。随后,上述两大报纸更是不遗余力地对该事件进行了“地毯式”的追踪报道。其中,《朝日新闻》在6月26日至7月5日期间共发表相关报道11篇,最多的一天为3篇;《产经新闻》在6月26日至7月7日期间共发表相关报道12篇,最大的日报道量达4篇。由此,日本主流报纸对于涉华负面新闻的热衷可见一斑。此外,王希亚(2014)还从新闻标题、新闻结构、新闻报道手法等角度对《朝日新闻》和《产经新闻》中的相关报道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在措辞(“暴动”“死亡”等字眼频出)、采访对象(多为对政府有异议的维吾尔族居民)、报道技巧(负面消息反复报道)的选择上极具倾向性,并企图通过这种“倾向性”报道来引发其受众对于该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的不好想像。

(三)日本主流报纸涉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日本主流报纸似乎正力图通过各种手段在广大日本民众心目中勾画出一个“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环境问题严重”“人权收到压制”“社会动荡”“经济不稳”“民众对日本怀有敌意”“其崛起后必将对日本造成威胁”……的中国形象,以此来迎合日本政府的政治、外交需求。当然,一方面,对于日本报纸的“他塑”所反映出来的客观存在的不足我们必须要有自我剖析和自我反思精神,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自塑”;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报纸的恶意歪曲则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积极应对。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对国家形象问题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日本媒体中中国形象的研究和探讨也日益增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日本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特别是针对日本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助于中国政府把握中日关系中的关键性问题,为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调整完善对日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对日传播策略提供一定的实证性数据和启示,并能够为改善日媒中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从长远来看,日本媒体中良好的中国形象的塑造也必将对广大受众(日本国民)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中日关系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本文系2017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日本主流报纸对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报道研究”(课题编号:2017N72)、2016年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基金课题“日本主流报纸对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报道研究”(课题编号:J-16007)部分研究成果]

[1]宫春科.如何看日本媒体正在被安倍晋三政府收买[J].红旗文稿,2014(14).

[2]刘迪.且看安倍的“日本媒体战略”[J].新民周刊,2014(39).

[3]吴飞·陈艳.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述评[J].当代传播,2013(1).

[4]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张玉.日本报纸中的中国形象: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6]李千晴.新世纪以来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构建[D].上海:复旦大学,2012.

[7]占琦,刘妍.从日本主要报纸涉华报道看国家形象的树立[J].对外传播,2008(9).

[8]桂琪玉.从NHK涉华纪录片看中国国家形象构建[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9]岛田由利子.日本主流报纸对华报道的特征及其背景剖析——以北京奥运会前后为中心[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0]王希亚.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分析—以6.26新疆暴力事件的报道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4.

[11]高井潔司.中国報道の読み方[M].東京:岩波書店,2002.

[12]高井潔司.日中相互理解のための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メディア分析[M].東京:明石書店,2005.

[13]信太谦三等.日中関係における日本側の問題意識―朝日新聞·毎日新聞·読売新聞の社説の内容分析[J].東洋大学社会学部紀要,2008(46-2).

[14]《中国日报》、“日本言论NPO”共同组织的中日舆论调查(2014)[EB/OL].http://tokyo-beijingforum.net/ index.php/survey/2014_10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