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航
中西时评产生的社会动因和思想基础
——以笛福、梁启超为研究对象
严 航
文学家丹尼尔·笛福和社会改革活动家梁启超身处不同的时空环境,却在风云激荡的变革时期,选择将对时代的不满诉诸笔端,用极其动人和极有说服力的文笔针砭时弊。一个被誉为“社论之父”,一个是“中国时评开创者”。通过分析二人从事时评写作活动的异同,探讨中西方时评萌发的社会动因和思想基础。
笛福;梁启超;新闻评论
[作 者]严航,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
笛福和梁启超同属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都是报刊的创办者、参与者,都以文载道宣传社会改革主张,都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敏锐的感知,另辟蹊径地审视着暗潮涌动的社会,并抱有一腔热情改变现状。作为中西方时评写作的最早实践者,分析两人新闻活动的背景,正是探寻促成中西方时评形成的社会动因和思想基础。
(一)笛福(18世纪初,《法兰西与全欧政事评论》)
西方时评写作要追溯于1640年代,被称为“社论之父”的丹尼尔·笛福,经常在报纸上“以极其动人和极有说服力的文笔探讨各类问题”。他是欧洲文学新闻启蒙的实践者。1703年,笛福亲历了英国大风暴,用纪实文学的手法记录这一事实,创造出“比纪实报道还真实”的小说。1719年,他在《每日邮报》上发表了影响力巨大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首开连载小说之先河。此外,《瘟疫年纪事》《真正英国人》等小说也都力求忠于现实、记录时代。和他同一时期的理查·斯蒂尔、查尔斯·狄更斯也都是政治文学的尝试者。
17、18世纪之交,英国资本主义生产蓬勃发展。有一批有特殊的品位的读者,多是小商小贩和新教徒市民阶层,他们有钱、识字、受过基础教育,但仍没有能力欣赏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因为,大学只对贵族开放,不信国教者不得入内。而那些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只好通过自愿联合的方式自学成材。因此,一系列符合这类人群口味和认知水平的杂志诞生,比较著名的就是笛福创办的《法兰西与全欧政事评论》(下文称《评论报》)。他是为辉格党首领罗伯特·哈利所办,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08年哈利失势,笛福继续支持其继任者戈多尔芬直到1713年杂志中断。《评论报》每逢星期二、四、六出,写、编、发稿、发行,笛福一人承担着这一切工作。
(二)梁启超:(20世纪初,《新民丛报》)
关于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起源,最普遍的说法是初创于《时报》,胡适和戈公振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近年来,有学者考证,时评最早起源于《新民丛报》。原因有二:从形式来看,1903年,也就是《时报》创刊前一年,《新民丛报》就已经有“时评”栏目了;从内容来看,1902年末,《新民丛报》已经形成一个包含“政界时评”“教育时评”“学界时评”等一个较为完备的时评群落。因此说,《新民丛报》创办者梁启超创造了“时务文体”,创办了最早尝试时评写作的报刊。
受康有为“变法理论”的感召,梁启超立志改良救国、振兴中华,一同上书变法。他先后在《万国公报》《时务报》担任主笔,宣传变法思想,有力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推进。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梁启超被迫亡命日本,继续办报救国,在横滨先后创办和主编了《清议报》与《新民丛报》,后又在上海创办了《政论》杂志和《国风报》。除了上述4种报刊外,梁启超还创办、主编或参与创办过《新小说报》《新中国报》《时报》《天南新报》《国民公报》等多达十二种报刊。
《国风报》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知识,造成健全之舆论为宗旨”,大力宣传君主立宪的系统理论和具体方案。每期发行3000份左右,遍及全国17个省市及海外各地,是当时立宪派最重要而又有大影响的报刊,该报1911年7月停刊时,共出版了52期。有学者统计,“梁启超在该刊上发表了159篇文章,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国会请愿运动的发展”。
(一)笛福:制造舆论,搜集情报
18世纪初,随着英国资本主义大规模发展,社会面貌比封建时期大有改观。然而,落后的保守势力诅咒抗议。笛福在1704年受英国公安方面的委托,在监狱外面戴罪立功,开始创办《评论报》。
《评论报》实质上是党的机关报,笛福被卷入了历史上著名的重商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论战,卷入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党派政治中。两党在议会里相互攻击,笛福在报纸里经常乱写,特别鲜明地站在辉格党和自由贸易一边。
例如,当时有一个议员提出一件提案,主张使贫民定居在各自的教区进行生产,使各教区做到衣物自产自用。笛福则认为,苏格兰贫穷的原因就是贫民的衣着是靠自产原料、自纺自织①《评论报》1709年7月9日,见《评论报捃华》:143、145页。。他指出,贸易是社会进化、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贸易鼓励工业,促进发明,雇佣人民,增进劳动,付给工资,人民有工作,就不会到处流浪,人口就会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物价就会上涨,地租也会因之而提高。所以贸易使国家富强,对全国富人贫民都有好处。”②《英国商业计划》:13页。他还认为,贸易是关键但不是唯一的。“如果贸易与土地,即本国的财富,分裂不一致,则整个国家就会停滞。”③《评论报捃华》:113—114页。所以笛福给国家提出一个富强之道,即以商业尤其是海外贸易为中心,带动工业、航海业和农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梁启超:宣传变法,主张维新
20世纪初,面对日趋严重的内外忧患和立宪派的强烈要求,清王朝于1906年立起预备立宪的政治改革大旗。但因担心君权旁落,始终抱定日本式的君主大权政治模式不放。清廷按部就班的立宪措施引起广大国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质疑清廷的立宪动机,甚至直指预备立宪是假立宪。
1910年2月至1911年10月,梁启超作为《国风报》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宪政的理论文章。刚一创刊,梁启超就从《九年筹备清单》中所罗列的项目、各项筹备工作的次序、筹备的执行机关以及筹备工作的成效性等方面,对清廷的宪政规划恭跋了一番,对《清单》做了“卤莽灭裂”定论④《立宪九年筹备案恭跋》,《国风报》第一年第一号,时评。。
其后形势果不其然,清政府第三次拒绝立宪派“速开国会”请求,梁启超失望之极,对清廷大肆抨击,他以能言“人人所欲言而不能言”的笔锋,披示了国之将亡的大势:“今也我国政治现象,内之则凡历朝将亡之际,其所以致亡之迹无不一一蹈袭之;外之则凡世界已亡之国,其所以致亡之具无不一一藏纳之。国中之人,无论朝野,智愚闲不肖咸曰国必亡,国必亡。”⑤《国家命运论》,《国风报》第一年第八号,论说。梁启超借国民的一种定势心理来预示清廷覆亡猝发于旦夕,即代表了“民意”,又抒发了“己见”。
(一)笛福:新兴资产阶级思想
从笛福的政论中我们可以了解新兴资产阶级有相当代表性的政治、经济观点,可以看到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对封建意识的否定、对社会发展的肯定,和它与生俱来的剥削、战争、殖民主义、利己主义等种种表现。
1.人民生而自由。笛福政治理论的核心是为资产阶级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与社会地位。他认为最高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他说:“英国人民既不是国王的,也不是议会的奴隶”,“人民是主人”,而下院议员是“人民的仆人”,如果他们违法或者侵犯了“人民”的自由,“人民”有权处理,也有权用非常的办法制止专制。笛福宣称:“合法地赚钱,就必须合法地再去赚。属民诚实地劳动,诚实地占有,就应当让他们安享属于他们的财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自由、产权,以及现代常用的类似名词的基础;这就是议会、宪法、政府与服从的目的;这就是世界秩序的真正基础,但愿维持它永远是我们的权利。”
2.通过殖民地扩张发展经济。笛福关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问题。他认为,贸易是国家富强的中心环节,因此要首先解决商品的市场问题。他提出的办法就是“扩张殖民地,掠夺殖民地,与落后的地区进行交易”。为此,在各种著述中,他极力宣传殖民地的重要性。他把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当作合法合理的事情,认为他们是“英国商业在其非洲工厂的产品”,并且按“头”来算账以证明这笔生意每年会带来巨额利润,应该加以大力发展。只要有利润可赚,就是合理合法的事,这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逻辑。在笛福心中,白种人是有文化的优等民族,欧洲是世界的中心。他眼里只看到了利润,而对蓄奴制度这种最不文明的罪恶却无动于衷,极力支持,这是笛福思想中最反动的一面。
3.国际联盟、世界联合。笛福在《评论报》执笔的时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例如,他是第一个提出联合国思想的人。他认为,联合国的结构可不是按照信仰,联合国要按照什么呢?国家要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要按照契约的方式,遵循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搞联合国,这样的一个联盟就可以保证欧洲的永久和平,然后,是世界的持续和平。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新的世界构成的原则,基础是自由贸易。国际联盟、世界联合等观点,是笛福在1709年最早提出的。
(二)梁启超:西方先进理论和科学
梁启超主办报刊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通过办报宣传活动,孜孜求索和不断鼓吹君主立宪政体方案,抨击封建专制桎梏,引介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维新运动与立宪运动不断向前。
1.宣传一般宪政常识。1910年,各省咨议局代表掀起了3次国会请愿运动,梁启超在《国风报》上发表了《国会期限问题》《立宪政体与政治道法》《请愿国会应与请愿政府并行》《国家命运论》《论政府阻国会之非》《为国会期限敬告国人》等文,宣传一般宪政常识。他指出,“国会乃枢纽中之枢纽,其职责不仅在立法,而且还在监督政府”,立宪政治的特质是“政府对于国会负责任”,“筹办国会谓之筹办宪政,不筹办国会不谓之筹办宪政”。
2.抨击封建专制桎梏。对清廷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抨击,对民族危机的剖析,以及对封建当权者假立宪骗局的揭露,促进了国民的普遍觉醒,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列强尤其是清政府的愤恨,从而在客观上为革命派推到清廷制造了舆论,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3.介绍西方先进学说。同时,梁启超将其接触到的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尽力地介绍到中国来,并以之挑战和批判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文化,大力向广大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宣传。这在中国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思想界,掀起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历史影响甚为广阔和深远。
[1]宋毅.浅析新闻评论的媒介方式与特点[J].当代电视,2008(9):64-65.
[2]王莉.美国文学新闻发展史考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2(2):61-65.
[3]李喜所.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4]韩毓海.笛福、经济学与文学及其它[J].天涯,2005(2):173-185.
[5]笛福.笛福文选[M].徐式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