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报纸副刊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守与传承

2017-03-28 21:32郭晋丽
传播与版权 2017年3期

郭晋丽

论报纸副刊在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坚守与传承

郭晋丽

报纸副刊作为报纸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其对报纸的传播力有着相当重要的正面作用,其影响力有时甚至大于新闻。通过分析报刊史上《世界晚报》《京报》《新民晚报》等著名报纸的副刊对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探寻出报纸副刊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基本出发点,即文化认同、文化责任、文化选择、文化独特等。报纸副刊主要承担文化传播的功能,文学性是其灵魂,只有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效结合,报纸副刊才能更有活力。

副刊;传统文化;文化担当

[作 者]郭晋丽,北京晚报“墨缘”版主编。

自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诞生以来,新闻和副刊,始终是报纸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从早期报纸的实践来看,有时候副刊的影响力甚至大于新闻。从1924年4月12日至1929年1月24日,张恨水先生在京创作并于《世界晚报》副刊“夜光”上连载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在第一天见报起,就引起北京各阶层读者的关注。不少人为先睹为快,居然到报馆门口排队等报,风雨无阻,天天如是。连载小说《春明外史》在当时无疑成了《世界晚报》的一张“王牌”。副刊对于报纸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同样,在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报纸副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晚报》今年2月发布的《读者行为与态度调查》显示,《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关注度最高,超过了所有的新闻版面,该副刊日均阅读率超过96.2%,足见其副刊作品对读者受众的吸附性之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明确指出:副刊也要讲导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为报纸副刊如何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这些既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又滋养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所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传播和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报纸副刊责无旁贷,且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当然,在融通多媒体资源的今天,建设好新媒体副刊、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更是题中之意。北京拥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其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所具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报纸副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其实,回顾北京的报纸副刊对于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胜枚举的。即使在倡导新文化运动的20世纪20年代,也能找出强有力的佐证。例如,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大学的顾颉刚先生和容庚先生等,组成调查团对妙峰山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查。相关调查文章在《京报》副刊连续刊出。社会学家何思敬、宗教学者江绍原、心理学家崔载阳、艺术学家傅彦长等,分别从不同的学术领域撰稿予以高度的评价,引起学术界的震动。此次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妙峰山因此被誉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发祥地。由此薪尽火传,报纸副刊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绵延不绝、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复刊后的《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上,相继出现了“谈北京”、“京字夜话”、“古币收藏”等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栏,成为广大读者期期剪报的收藏品。报纸副刊的特性决定了文学性是其灵魂,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 比新闻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思想感情和文化传承。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副刊也是一张具有新闻属性的纸,因此它又不像纯文学刊物那样,完全以文学的规律去安排散文、随笔或是诗歌,而要在文化的传播中找到与新闻现实的契合点。比如,《北京晚报》《墨缘》周刊的节气与书法系列,就是自觉体现这一编辑思路的副刊作品,从而增强了与读者之间的认同感、亲近感,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读者现实生活深度融合的编辑目的。

目前,具有这样情怀的报纸副刊还是不乏其朋的。比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扬子晚报》的“繁星”副刊、《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 皆是如此。从编辑副刊的实践经验来看,只有实现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有效结合,报纸副刊才能充满生机、富更有活力,也只有这样的副刊作品,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报纸副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呢?应该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有发自内心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即要有文化认同感。从事副刊编辑工作,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编辑工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编辑实践证明,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依托的副刊,其文化的苍白感是显而易见的。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报纸副刊过多刊载了所谓的“密室文学”“内省文学”,作者把笔触囿于“小我”之中,沉湎于感时伤怀、顾影自怜的氛围里,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编辑传播这样的副刊作品,无疑把报纸的定位推向了社会的边缘,方便了少数人孤芳自赏。

二是要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即要有文化责任感。有专家指出,报纸副刊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性和思想性交融,到20世纪初以新闻性和服务性见长的转化,再到今天大量涌现的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文化、探寻考证地方文明史的文化性倾向,生动地体现了副刊对文化自觉的回归。新闻前辈赵超构则直接表示:“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在副刊。”副刊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功能,决定了它所必须具有的文化担当,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同时,保障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精神补给与心灵慰藉。成功的副刊应是读者温馨的精神家园。在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报纸副刊应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更好地体现应有的文化担当,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

三是杜绝剑走偏锋猎奇扒粪的审丑趣味,即要有文化的选择性。副刊的策划,既需要有创新的表现力和对审美标准的考量,更需要有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就如同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性是新闻记者的必备技能一样,文化价值的判断能力和创新、审美的表现能力,也最能反映副刊编辑的综合素质。副刊编辑是副刊思想的引导者、副刊内容的策划者,也是副刊稿件的选择者、副刊版面语言的应用者。所以,副刊编辑的选择性和鉴赏性,直接决定了副刊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副刊能否在坚守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所作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新知识、新科技的加速传播必然会给副刊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副刊在求新求变的同时也要防止内容念头、审美扭曲的重要性。

四是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副刊鲜明的“个性”,即文化的独特性。毋庸置疑,副刊主要承担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思潮和审美趣味,体现着报刊的文化特点和个性。因此,通过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打造副刊的个性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应该成为当今报纸副刊的发展路径。例如,《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的人文工作室前不久推出了“胡同文化”系列报道,就是立足于地域传统文化,从人文视角对老北京的史地民俗风情,对富有文学色彩的内容进行了关照和梳理,使读者寻找到了“熟悉中的陌生感”。

缺乏个性的报纸难以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缺乏个性的副刊同样无法在读者中形成共鸣。抓住地域特色,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和保持副刊个性的重要前提。面对竞争,报纸副刊必须扬长避短,彰显地域文化优势,以个性化文字、知性化专稿、人性化作品为引领,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

[2]王小宁.发挥副刊编辑文化传播作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1-11.

[3]刘志凌.如何办好新媒体时代的报纸副刊[J].新闻世界,2013(10).

[4]陈振凯.中国吹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号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2-08.

[5]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N].光明日报,2017-01-26.

[6]陈玺,尤青.唐代诉讼法律文明精神之三重维度[N].人民法院报,2017-02-24.

[7]谢颖.厚人伦 美风俗 化人心——从诗词热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下价值[N].人民政协报,2017-02-20.

[8]杨红英.新时期报纸副刊的“经营”策略[J].新闻采编,2007(6).

[9]张秉东.提升副刊品味 强化媒体功能[J].中国地市报人,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