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炜
“互联网+”形象教育法研究
孙健炜
形象教育法是针对现在愈来愈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形象性的教育方法。将形象教育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能增其直观形象性、感染力以及艺术魅力,“互联网+”形象教育法是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的挑战和创新,为此,要掌握“互联网+”形象教育法的正确运用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形象教育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作 者]孙健炜,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2015年3月,马化腾首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互联网+”提案,他希望这种战略能被国家采纳,成为一种国家战略。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以其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并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形象教育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互联网大时代下深受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要和互联网相联系起来,加上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之下,形象教育法不能脱离互联网这个工具而独立地存在,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和互联网的创新精神来深化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象教育法的特点与互联网的特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为形象教育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互联网为形象教育法创造载体和依托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由于国内外研究形象教育法的专著和文献较少,而能将“互联网+”与形象教育法联系起来的专家学者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鉴于这样的情况,从形象教育法在国内外的形成发展、“互联网+”形象教育法产生的必要性、在实际中操作的具体创新方法做简单介绍。
我国对于形象教育的探索,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传统儒家大师——孔子。孔子有一套独到的形象体系和形象修养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讲述的形象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他通过反省自身形象的塑造,使自己的形象、修养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论语·子路篇》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指从政者应以自身形象作为表率,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他人,达到教育的效果。汉字中也有“六书”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以及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造字的方法都来源于生活里具体的形象;荀子的《劝学篇》中充满比喻,中国古代诗论中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运用一些形象的图画,巧妙地进行比喻,列举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事。华佗的五禽戏法可上溯至先秦,“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等记载即表明当时已有多种模仿动物形神的事实,以此来达到强身防病的目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最重要教学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他指出种田这件事不能脱离实际,即要在田里教,在田里学,在田里做,以直观形象的方法探究实践的真谛,而不是用纸上谈兵的方式说理论道,现在,我们仍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诠释形象教育这一方法的深刻内涵。
将对形象教育法的研究目光投向国外,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最早可追溯到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就萌发了形象教学法的嫩芽,Socrates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产婆术”,即像个产婆一样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得出婴儿一样的结论。Plato继承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形成了“对话模式”,运用形象的对话形式引导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增强教育的趣味和效果。早在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伊佛东执教期间,就运用形象教育法传授地理知识,他与学生深入比由仑河谷调研,首先观察河谷的整体,然后挖取黏土,最后做成鸟瞰的彩绘模型。Roger Wolcott Sperry在进行左右脑实验评论道:“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整个科学都忽视了智力的非语言形式。”暗含了我们的教育系统以及整个科学偏向于理性思维的培养、智力的开发,甚至将智力与理性等同起来,忽略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重要性。
广义的形象教育法,主要是指借助于文学艺术、思想启发、情景教育和直观教育等手段,把教育内容贯穿在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感染力强,富于潜移默化的活动之中的教育方法。[1]
形象教育法是属于方法论的理论范畴,“方法”一词最早是来源于希腊文的“方向”或“道路”;方法也即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通过某个手段对客体作用的一个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何授人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就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为认识和解决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采用的由诸种方法所构成的科学体系[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魅力的学科”。[3]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决定着目标的实现和效果的好坏。“互联网+”是“通过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4],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下、潮流的影响下,能否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对于形象教育法的改革和创新具有一个巨大的方法性飞跃,相当于互联网作为形象教育法依托的重要阵地,使形象教育法站在“互联网+”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充分发挥好形象教育法对受教育者的作用,规范其思想道德行为,创造出一种教育领域的新生态。因此,正确运用“互联网+”并使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形象教育法至关重要。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红色文化以红歌、舞蹈、话剧等形式保留下来,并展现在舞台上,现场观赏的观众可以淋漓尽致地感受到形象教育的魅力。电视台运用“互联网+”形象教育法,对音乐、舞蹈、戏剧进行原汁原味的直播,并录制挂到互联网上,免费供网民观看,在无形之中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
历史人物在思想教育史中写下了无数篇章,《毛泽东选集》以书籍的形式保留下来流传至今,成为家家户户茶前饭后传颂的经典。互联网+形象教育法将书籍、读物通过在网上售卖的形式广为传播,当当网、亚马逊、淘宝网都是买书的平台,通过圣才电子书、喜马拉雅等手机APP还可下载海量电子书籍,不仅能感官到直观形象的文字图片,还能利用听书的功能解放双眼,身临其境地听到书上的内容,人物的音容笑貌、情节的蜿蜒曲折、感情的千回百转、结局的余音绕梁都能一网打尽。
电影、电视等融图形、文字、动画、声音、形象为一体的思想教育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容易吸引和感染学生,《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人民的名义》更是顺应时代的声音。在互联网时代下,电视和网络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线上直播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等在线下也有同步的更新,比如当错过新闻联播直播的时候,就可在酷6网、搜狐网、CNTV等观看线下重播,更有手机APP如人民日报、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每天推送新闻,还有微信公众号“中国共产党”推送党内最新动态。
在“互联网+”形象教育法的指导下,为了考察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使受教育者以更有趣和更形象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基于图像处理的互联网的远程教育的新系统,通过安装在作者的实验室中的图像采集系统,用户可以与远程环境进行交互,并获得正在开发的视觉信息。获得的图像可以被处理,以获得有关的训练任务的信息。在练习结束时,学生必须回答有关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将答案发送到服务器上。最后,系统自动评估结果。该系统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自我训练。因特网是达到这些目标理想的方式。”[5]基于这个系统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对受教育者进行远程教育,并通过训练的方式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反馈。
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分析研究了形象教育法的相关背景资料,分别从国内和国外的历史线索中找到形象教育法的发展轨迹和演进过程,认为这个话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在互联网新时代的冲击之下,引发出了将“互联网+”和形象教育法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必要性。得出了新的时代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将形象教育法置于“互联网+”这个大工具、大平台上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在分析上述的基础上,针对“互联网+”形象教育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行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运用方法,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运用“互联网+”形象教育法这个模式的,希望能创新地发挥这一教育方法应有的作用。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3-184.
[2]余明远.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马化腾.互联网+:连接普惠经济[G]//马化腾,等.互联网+:战略行动路线图.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9.
[5]Sebastian J.M.,Garcia D.,Sanchez F.M.et al.Remoteaccess education based on im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hrough the Internet[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03,46(1):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