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新
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四个关键问题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于文新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便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则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相应的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单纯的“教条”应用,其更加需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逐渐“中国化”,才能够让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够促使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更好展现。基于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四个关键问题就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四个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 者]于文新,沈阳音乐学院。
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促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发展,成为近现代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人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进行了四个问题的总结:第一个问题为“‘近代’问题的认识”;第二个问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第三个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第四个问题为“科学发展观属于哪类‘科学’”。通过四个问题脉络的把握,能够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情况,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予以更好探索,从而让我们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让我们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
中国古代一直以“天下”来自居,中国人对于“天下”的理解更多的是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人为子,这让古代中国人对于“天下”的概念比较模糊,对于其他国家人的认识更为少之又少。中国的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之前,我国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很少与西方国家交流与沟通,鸦片战争的发生,使国门被迫打开,也让西方国家侵入我国,迫使我国进入到“近代”。当中国进入西方近代时候,与那些西方近代国家相比,晚了三百多年。在西方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有工商业者的存在,但是其依然处于社会的下层,加上“重农抑商”思想的盛行,使其难以能够担负起民族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责任重担。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诸多的尝试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一切都以失败而告终,由此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在这时,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了中国西方化、近代化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并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这也拉开了“近代”历史的大幕。“近代”时代的进入决定了我国将会以崭新的面貌来面对世界、面对世界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将会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舞台上书写不平凡的一页,绽放出东方雄狮的威风。了解历史才能够规划出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计划,新中国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历史发展的奠基。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针对这一问题,一直没有总结出具体的答案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五星标志,代表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就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来说,其并不是专政的对象,而是专政的主体。在1956年之前,我国属于新民主主义国家,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步入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列。其实行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些在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修正案中都予以体现。在中国,资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把这个重担交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历史事件表明,也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够担负起改变历史的重任。我国是农业大国,可供利用的农业资源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并对资源进行协调划分,在国家发展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生活环境也有很大改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得到了开放式的发展。在党中央的协调下,各个地区发展均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并且随着发展计划的不断深入,改革战略也在基层得到了充分落实,这些成果均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带来的,也是我国具有突破性的发展成果。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对于中国来说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对中国产生了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其快速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的建设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中国要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也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促进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由于当时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不是原本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所指的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生产力水平来说,与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落后于那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将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国内外对于此问题充满了疑惑,甚至很多人都断言,“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种误解的产生一部分原因是历史发展造成的。十月革命打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枪,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和东方化。列宁认为,由于俄国工人阶级数量较少,其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直接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历一个工农民主专政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众多派别中,适用于中国的只有列宁主义。新民主主义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色彩,但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没有变成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改变自己的政党性质,其基础仍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党,充分地吸收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长处,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社会主义道路下,国家发展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在资源的协调划分上也做到公平正义,各个地区均能够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高速发展,这不仅仅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力量,更是我国全面接轨国际经济发展标准的重要衡量条件之一。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也不例外。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不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不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于资本主义,而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段。中国要想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由于缺乏发达的生产力,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但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发展速度较快,这就决定着我国不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本质”依然还有很多人没有真正予以理解,仅仅从“社会主义特征”上进行探索,仅仅谈及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并没有真正触及社会主义生产力。只有真正让生产力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够让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更大程度的推进。
到19世纪,自然科学在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方面依然没有获得充足的发展,其对于问题的认识依然采用片面、静止、孤立的观点,这就让问题的解决处于瓶颈。辩证法的提出则是马克思、恩格斯予以研究和命名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经济、政治的发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则成为重要思想。对于科学发展观来说,其既不是自然主义,也不是人本主义,不是将人和自然放到一个对立的层面,而是在促进自然改变的同时,更加促进人的自我改变,并将二者结合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重要基础,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大国影响力,科技是第一力量。实现科学发展观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进行,不仅仅要培养出理论知识稳固的人才,更要引导技术人才养成创新思想理念,这样社会环境下所开展的科学发展才能得到稳定的人才支持,更具有持续发展力量。要想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就必须将资本统治消除。只有实现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的正确阐释。在进入小康社会之前,我国一直处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阶段,在所有的中心任务及工作中,发展是重中之重,在这样的时期,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发展理念,以此来促进发展,使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小康社会之后,由于富裕及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导致我国的经济过剩。科学发展观是这些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与以往的历史观不同,作为一门历史学科,科学发展观在面向过去的同时,还关注更多的世界性难题,通过我国历史的发展为世界难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其面向未来,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更要将其变成人类和大自然的复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中国走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蓝本,为中国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腾飞提供了条件。我们要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分析研究,让其与中国国情更好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绽放灿烂之花,让其为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而添油助力。
[1]张明.重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J].理论与改革,2016(3):13-19.
[2]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生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6):5-14.
[3]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4-28+203.
[4]岳强,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演进的基本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28-33.
[5]邓伯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实践方法论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4-32.
[6]许全兴.《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13(12):22-35+204-205.
[7]汪信砚.西学东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2(7):4-2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