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天
我国VR童书发展前景及对策探析
——以科普可视绘本“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丛书为例
高 天
2016年作为VR元年,虚拟现实(VR)技术在数字出版行业领域也进行尝试摸索。我国首部VR童书“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丛书经2016年1月上市便取得业界、学界与消费者的关注。以该图书作为样本,就我国VR童书的发展前景、发展存在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发展对策进行剖析。
VR童书;发展前景;发展困境;发展对策
[作 者]高天,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技术发展是必由之路。短短几年,VR技术突破高精尖端领域,向着影视游戏、吃穿住行等领域延展壮大,商业性、全民化特征显著。VR技术对于传统出版业的“破坏式创新”已成为大势所趋,给数字出版行业提供机遇。同时,作为VR的“姊妹”AR技术,诸如中信出版社试水先行并取到良好收益的AR童书也给VR童书发展提供先导性借鉴。
少儿图书出版工作实际上承载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人父母对于孩童早期教育日愈重视,选择优质图书服务儿童启蒙成为父母的必然选择。VR技术产生的知识游戏化效果,自然受到读者青睐。
反观我国实体书市场,童书销量呈现坚挺态势、前景广阔。据《2016—2021年中国书籍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童书出版比上一年增长了28.6%,童书板块首次超过社科,成为图书第一大板块。同时,出版机构重视程度显著。
基于上述背景之下,旨在普及科普知识,培养其想象力、创造力的科普图书作为童书市场中的“有生力量”,科普童书出版商为迎合受众,在图书样态、新鲜元素等多个方面寻求突破口;甚至在VR技术的“风口”先行,抓住机遇,以前沿姿态引导受众对于新鲜元素的接纳。
在“互联网+”“万众创新”、国家大力倡导媒介融合等大的政策环境推动之下,新闻出版行业突破变革的内生需求被逐步激发,从“光与电”稳步迈向“数与网”,其在信息化、数字化的趋势之后向着可视化的风口迈进。新叙事时代下的传统出版行业与新型VR技术的有机融合势必在政策引领下不断发展。
随着年轻一代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为人父母对孩童全面发展以及对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愈发重视。社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2014年全面推行的单独二孩政策带来的生育率的回升,诸多因素一定程度带动童书需求与销量。
国内首部结合VR技术的启智类科普读物“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丛书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与北京易视互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出版。全书分《超级恐龙》《恐龙角斗场》《海天霸王》三册,以罗奇为主要人设,受众经由该角色的代入感前往穿越之旅。
该书将VR技术巧妙置于三个维度构建的恐龙时代世界,同时将传统意义的儿童科普绘本元素与“大开眼界”APP平台的VR内容体验两大元素有机融合。读者通过佩戴随书赠送的VR眼镜,仿佛置身于远古世界,受中生代世界的奇观,借此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并培养“亲子阅读”的家庭学习、娱乐的习惯。
“大开眼界”VR童书有效解决少儿科普图书的呆板性,将VR眼镜与APP平台巧妙整合,塑造虚构的场景。其定位于远古时代,通过各种恐龙在眼前的“真实”展现,儿童亲身体验穿越乐趣的同时学习恐龙知识。同时,想象力与创造性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下潜移默化根植于孩童心中。
VR童书“大开眼界”系列丛书,通过观看型媒介向机器型媒介的转变,将VR技术的互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全书以由于缺失父爱,经受母亲唠叨,没有朋友,缺乏理解认同的少年罗奇为主人公。如此的叙事逻辑以接收者的视角出发,由客观叙事变为互动对话。在延伸传统产品功能之外,互动权利充分赋予小读者,丰富阅读体验。
随着现代人视觉消费经验的增多,人们对于图像情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视觉冲击力更强调“通感”效果,即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全方位体验式的视觉感受。
“大开眼界”科普可视绘本充分使儿童走入读书情境,与书中人设罗奇一起打开探索恐龙奥秘之旅,陶冶心胸、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静态文字图片的纸质图书与VR技术下虚拟全景画面共同构建全新的叙事场景,由先前被动灌输向主动索取转变。
以VR技术为首的一系列技术革命的革新,对于构建数字出版全新语境、重塑数字阅读行为作用显著。
在阅读内容形态上,原先数字化文字、图像,阅读体验终归受制于电子屏幕阻隔限定。而诸如“大开眼界”系列VR童书带来的立体的远古中生代的恐龙虚拟场景,经由直观体验完全调动想象力,强调个人代入感。
在阅读互动体验方面,原先数字阅读构建的互动形式多为对数字内容的复制、粘贴、分享、评论,互动体验仍显单板、禁锢,而VR童书互动体验更加多样完善,通过视线调整、语音交互、位置改变等方式,为人类通过阅读行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乃至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全新的方式。[1]
虽然VR技术遍地开花,应用广泛,但包括图书出版行业在内,技术发展的磨合期产生的诸多问题也同样作用于其他领域,成为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体验“大开眼界”系列童书,笔者发现,其附赠的VR眼镜简陋、佩戴不便;创造的恐龙样本以及构建的场景内容粗糙;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卡顿现象,手机平台兼容度不佳,知觉反馈差,互动性与用户体验感仍有待提高。
必须指出的是,技术始终是行业进步的手段和工具,而非主导。图书出版物与VR技术并非生硬的简单相加,彼此充分融合才是长久之道。粗糙的设计、滞涩的画面、应用软件下载缓慢、闪退仍然任重道远。
笔者通过对于市面现有的VR童书内容类型梳理概括发现:VR童书的题材雷同,千篇一律,多为恐龙世界、宇宙太空等科普题材为主。一方面,技术开发人员与图书编辑出版人员的割裂不利于开发满足真实需求的技术产品;另一方面,技术诱因下自身题材挖掘的有限性也使得选题创新方面难以寻求突破。因而,自然科普类VR图书同质化明显。
此外,内容题材的照搬、跟风盛行,重复出版,品质良莠不齐。长此以往,势必会带来目标客户的审美疲劳。而当今文娱产品众多,文化需求饱和,儿童已经拥有诸多图书、玩具等可替代性产品,一定程度上会分散甚至消解了儿童对于VR童书的好奇与新鲜感。
VR技术的压力对于出版社来说无疑增加一定的成本压力,图书薄利的时代,技术投入的额外成本增加,造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的困境。“大开眼界”丛书责任编辑李玉帼认为,VR图书需要出版社与合作技术公司一起负担VR内容制作与硬件软件成本,成本的提升势必造成VR童书整体定价的偏高。而价格是影响受众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中国家庭总体消费水平而言,现行出版的VR童书较高昂的图书定价会让买者望而却步,进而阻塞购买意愿。“大开眼界”系列童书包括3本图书、1副VR眼镜,精装版与平装版套装定价分别为358元、158元。即便新颖营销手段与电商平台销售折扣等应用会给受众带来“便宜”的错觉,但“技术蜜月期”后,受众兴趣的尝鲜点不在,相应VR童书势必预冷。
在笔者看来,传统出版业的线上线下交相配合的销售渠道对于“大开眼界”系列VR童书不再适用。首先,VR童书线下体验完毕后,缺乏相应的购买需求。线下营销链疲软,推广不够积极;而线上销售的业绩对于线下的反馈同样存在错位。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消解VR童书的品牌效应。此外,将以线下为主的传统推广模式向以线上为主的转变,仍旧处于摸索之中。
VR童书定位的目标读者多为6~12岁的低年级小学生,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孩童正是其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使用VR图书时,长时间佩戴VR眼镜会造成眩晕感,头戴设备的舒适程度有待提升;另外,人在VR眼镜佩戴的全过程中都会强迫眼睛处于错误的聚焦平面,长此以往,睫状肌弹性下降[2],加之孩童自控能力与认知水平不强,诸因素增强孩童近视隐患。
同样,不可否认,VR技术在重构传统童书行业,展现全面、真实的背后,有着更多人为建构的空间。儿童正处于身心培育的关键时期,理性心智尚缺,VR童书映射下的强烈把关功能与显化作用,通过沉浸感体验加剧孩童对于媒介的依赖,隔断人人实际联系过程中,遏制孩童认知能力的培养,甚至扭曲用户的认知、行为,由此可能带来忽略人际关系、孤僻等社会化问题。
VR的横空出世,“撬动”传统出版变革,出版人应以前瞻性眼光加强相关选题策划,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勇立潮头。童书出版物是一片适合VR“繁殖”的土壤。“大开眼界”系列丛书标示着VR技术的应用在科教类图书在展示瓶颈的突破,而艺术类、教材类等领域,绘本、童话故事、科普教育等形式,通过VR技术,使书中的内容及画面变成“真实的存在”。VR童书要关注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广泛选择优秀的创意文本和已有的成功IP,打造VR童书精品。通过生动逼真、寓教于乐的呈现形式吸引颗颗童心,形成用户黏性,进而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对接。
在营销渠道方面,VR童书可以吸取姊妹技术AR童书的成功范例,例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科学跑出来》,其首先在“罗辑思维”中发力,进而集中于京东等几大电商,形成长尾效应。再次利用微信公众号,赚足口碑。VR童书可以从实体店、网络图书销售平台两渠道入手,依赖网络宣传以及社交网络的人际传播,塑造VR童书品牌效应,构建市场热点。传统出版社、民营文化公司、技术提供商、行业外来资本、分销渠道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各方优势,促进图书的良性竞争和持续发展。
目前,出版界关于VR童书行业组织暂缺,从事相关开发AR童书的组织机构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只能各自为战反而盲目、失范。由此,行业联盟的成立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建立刻不容缓。VR出版物产业联盟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使冒进失序的部门认清现状,理清趋势。进而明晰方向,实现互惠共赢。
随着少儿图书逐渐成为我国出版市场的大热点,出版商对于“VR+童书出版”模式仍呈现观望摸索的态度。被誉为“下一代互联网中心”的VR,在未来的图书市场,特别是儿童读物市场,如何去其噱头,扬利驱弊,进而掀起VR风暴,仍需拭目以待。
[1]狄野.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阅读行为的影响研究[J].编辑之友,2016(12):23-26.
[2]王杨.“VR+新闻出版”开启叙事新时代[J].传媒,2016(1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