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17-03-28 15:46:47熊锦华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熊锦华

媒体融合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熊锦华

在媒体融合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将鲜明的主题与鲜活的故事相结合,以小见大;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用互联网思维讲好中国故事;深入生活,用心发现、用情去讲好故事,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媒体融合;以小见大;互联网思维

[作 者]熊锦华,秋光杂志社。

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工作者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内容方面,要选好故事素材。中国是一个“故事宝藏”,中国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都是故事的源泉。13亿中国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中,有许多中国故事值得关注和传播,要选择能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人物和事件。传播方面,要将鲜明的主题与鲜活的故事相结合,以小见大;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用互联网思维讲好故事,要用心用情讲好故事。

一、将鲜明的主题与鲜活的故事相结合,以小见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内部培训教材中强调:讲一个好故事,是读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要求。记者身处新闻工作的最前沿,会讲故事是其应具备的能力和本事,也是其责任和使命。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大小,取决于记者怎样去挖掘和讲述能够反映主题的故事。如果能够将鲜明的主题与鲜活的故事相结合,找准思想表达的切入点,以小见大,就能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注重家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秋光》杂志社于2016年6月至10月在广东省范围内开展寻找“十大好家庭好家风”系列活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活动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经过群众自荐、基层推荐和记者采访,10个家庭获“十大好家庭好家风”荣誉称号。《秋光》杂志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来报道十大好家庭好家风:东莞茶山的骆家十兄弟无分彼此,有好事共同分享,有困难互相帮忙,家族130多号人,其乐融融;肇庆的志愿者强叔一家,邻里和谐,总是全家一起参与公益活动;清远的孙伙生家庭,坚持每年到当地敬老院慰问,十多年从未间断,自2011年起相继资助了湖南凤凰县6名学生,至今已有2人圆了大学梦……一个个平凡的故事生动阐释了深刻的主题,传承好家风,看似平凡简单,对社会而言,却是一种巨大的道德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些优秀的家庭示范引领千万家庭向善向美,使家庭文明之花在南粤大地竞相绽放,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其中末节的《老丁小丁》引发关注。该片的主题是环境和食品,农业问题是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这个大主题,制片人刘鸿彦以小人物为切口,纪录老丁和小丁这对父子间的冲突。刘鸿彦一直专注于“中国梦”题材的挖掘,他认为关注普通人和小人物才是对“中国梦”最好的诠释和体现。

父亲老丁是当地种植水稻的大户,对于水稻种植有着自己一整套体系,而小丁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家帮助父亲种田,但二人因对于水稻种植方法的不同常常引发冲突。“老丁采用的是大面积的机械化,用农机完成水稻的耕种和施肥,而小丁却希望用填鸭的方法种植有机水稻,产量非常低,鸭子还隔三岔五地被人偷走几只,第一年就给家里赔了十几万”,刘鸿彦说,“但是小丁总认为有机水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不希望他的后代依然吃到的还是用农药和化肥种出来的水稻,但父亲却总用算账的方法给小丁上课”。在刘鸿彦的眼中,父亲老丁是一个有些极端的人,然而也正是这样的极端,给予了片子更强的冲突感和戏剧性。“即便极力反对,老丁还是给了小丁40亩的实验田,其实他知道一定会赔钱,结果也确实如此。”[1]

有机食品生产数量少,无法满足大量的需要,这也是当今众多全球性问题之一,这部影片用一个简单的故事给了我们大量的信息,这赋予了影片一个全球性的主题。

无论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培训教材的理论阐释,还是《秋光》杂志对“十大好家庭好家风”的报道,以及《老丁小丁》纪录片的成功,均充分表明鲜明的主题与鲜活的故事相结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这样才能在以小见大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二、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用互联网思维讲好中国故事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了当前媒介技术的快速变革,促进了媒介融合。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依托互联网建设的论坛、社区、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媒体形式,成了媒体的新业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渠道、新平台,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2日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CN”注册保有量超过2000万,稳居全球国家顶级域名第一。通过手机终端接受信息的人越来越多,微博、微信已成为公众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渠道。

互联网有效促进了媒体融合。传统媒介在发挥固有优势和作用的基础上,开始应用互联网思维和新技术新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各大媒体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面进行创新,虚拟现实技术等也被应用于新闻舆论相关工作,大大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吸引力,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新华网今年推出短视频《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运用了航拍、混合现实技术等将《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指标,投射到由相关内容的立体背景上,形象生动地展现过去一年工作成效,使得《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和内容逐一显现,通俗易懂。美国《华尔街日报》视频专栏首次报道了新华社推出的动漫MV《这六件“小事”,是习近平关心的“大事”》。该动漫MV将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北方清洁取暖、垃圾分类、食品安全、住房、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推进废弃物处理等6类民生工程,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各地方媒体也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浙江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融媒体新闻中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打造了“两会”报道“中央厨房”。这个演播室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演播室的电子屏上显示实时更新的“两会”热点,记者会跟随这些热点进行采访。山东电视台运用VR全景式相机,让观众可以通过闪电新闻客户端得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江苏广播电视台的“荔枝云”平台深化了两会报道的融合传播,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内容全部汇聚在荔枝云平台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进行立体传播,南方网、南方+客户端及各媒体新媒体端口组成传播矩阵,全集团新媒体终端全国两会报道点击量超过2.5亿。[2]

利用互联网传播“开放、互动、参与、分享”特点,各级媒介也打造出了优秀的传播产品,让受众参与到内容生产的过程中。如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全国两会喊你加入群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政府官员们被拉入群聊。“央视新闻”移动网制作的《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请问部长》《小编带你探直播有话快对部长说》等优秀传播产品创新性地使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从受众角度,使用互联网思维,邀请观众互动,开启新媒体直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一份报纸转变成为全媒体形态的媒体方阵,记者由笔杆子队伍转变为全媒体多面手团队,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渠道新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深入生活,用心发现、用情去讲好故事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矿藏,存在着许多好人物好故事。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媒体工作者要深入生活,寻找时代主题,捕捉创作灵感。

越来越多的媒体工作者在繁华中沉心静气,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红教授所说“主流媒体更加注重贴近基层,更加注重话语创新,更加注重以精彩的故事吸引人、用深沉的情感打动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越来越多,‘千人一面’‘千文一面’的情况越来越少”[3]。

2016年7月,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秋光》杂志深入粤北乳源,采访盘万才,采写了《盘万才:情系瑶山,永远跟党走》的文章。盘万才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粤北地区第一位瑶族干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习仲勋先后九次亲切接见他。年已八旬的盘万才,虽然早已退休,却一刻也未停止过为乳源、为瑶胞服务。为了改变瑶山落后面貌,盘万才带领乡亲们修公路、办教育、建小水电站,拉近外面世界与瑶山的距离,提高瑶胞的文化素质,让光明照亮瑶山的山山水水……盘万才把毕生都献给了瑶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造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盘万才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激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向他学习,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好评如潮,这也是一个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例子。当选的人物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身处不同的环境、岗位、地位、年龄相差悬殊,贡献、影响各有千秋。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平民英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女教师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海归村官秦玥飞……《感动中国》深度挖掘每个人物后面的精彩故事,这些故事给观众以强烈的精神震撼,许多观众和网友认为这些当选人物既代表着这个时代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传递了满满的社会正能量,又具有道德引领,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4]

莫言在诺奖获奖时的演讲让人记忆犹新,“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5]。莫言通过他的故事让世界聚焦中国好故事,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媒体工作者责任重大,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实现最佳传播效果,提升中国形象。

[1]韩英楠.《中国人的活法》接地气 父子之争引关注[N].北京晨报,2017-02-15.

[2]左志新.在融合与创新中寻求发展——2017年全国两会媒体报道综述[J].传媒,2017(7):8-12.

[3]汪晓东,刘文波.习近平“2.19”讲话一周年《人民日报》发重磅文章[N].人民日报,2017-02-18.

[4]孙金岭.一曲温润人心的道德礼赞——央视《感动中国》缘何持续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和好评[J].传媒,2017(6):41-12.

[5]莫言.讲故事的人[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2-08/43925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