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和出路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

2017-03-28 15:46:47
传播与版权 2017年7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都市报摄影记者

梁 娥 潘 源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和出路研究
——以《贵州都市报》为例

梁 娥 潘 源

《贵州都市报》是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地方性综合性报纸,其主要受众是贵州省九个地州市的人民群众,其面向读者提供新闻资讯,反映民生问题,深受人民群众喜欢。但是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纸质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论画面逼真性比不上网络和电视,论互动性比不上网络和广播,论深度比不上专业杂志。因此根据视觉传播规律通过分析《贵州都市报》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分析该报在新闻摄影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目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新媒体;《贵州都市报》;新闻摄影;说明词;摄影记者

[作 者]梁娥、潘源,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和概况

(一)《贵州都市报》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2月19日在“2·19”一周年讲话中强调要“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努力推动融合发展”[1],而媒体融合中,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已经形成。2016年,张月新、陈星和张明新在《我国的主流媒体传播力现状考察》中表示,超过40%的人从不看《贵州都市报》[2];相较于报纸,人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如腾讯、新浪、搜狐、凤凰等大型门户网站上阅读新闻。因为这些门户网站相较于报纸,其最大的差异是:网站图文并茂、音视频齐全、交互性强。

美国著名学者尼古拉·米尔佐夫说:“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3]

新媒体的发展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内容不同,对同一新闻事件可有多个视点,因此以其压倒性的优势分流了大部分纸媒受众,《贵州都市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新闻照片质量大打折扣,同时新闻记者也产生了消极怠慢的情绪。

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正使新闻不断娱乐化,《贵州都市报》新闻摄影正受到新媒体的排挤。

(二)《贵州都市报》新闻摄影概况

《贵州都市报》自1995年出版发行以来,以关注“民生、民意、民情”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2003年至2005年,《贵州都市报》鼓励记者亲自拍摄照片,新闻图片的使用量增大,由本报记者拍摄使用照片比例提升,但是仍然有较多图片来自于网络,很多照片还有网络水印,质量较差,也没有署名。2009年是《贵州都市报》改版影响力最大的一年,也是该报第一次在头版开始使用大图,但很多时候还是重文轻图;直到2015年,《贵州都市报》头版才开始普遍使用大图,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闻“同质”的问题,也满足了读者对新闻照片心理和视觉需求。

但是随着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贵州都市报》不仅要面对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新媒体的打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贵州都市报》不断变革创新版面设计和内容,其中,新闻摄影无论是在版面的创新还是内容的改变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贵州都市报》新闻摄影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只“合”不“融”

随着新媒体裂变式的发展,大力促进了传统纸质报纸的发展,国内几乎所有报纸都推出专属的新媒体平台。相对而言,《贵州都市报》接触新媒体时间相对较晚,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该报的官方微信平台的模块没有专业的分类,仅仅是将电子版的“都市报”搬到微信上。对于媒介融合来说只走了到“合”,而距离“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新闻照片价值和写作水平待提高

新闻照片是摄影记者在某个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截取的某一个瞬间,由于新闻事件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摄影记者拍摄较好的新闻照片十分困难。

例如2016年2月1日,标题为“热心肠村民患白血病,众乡亲卖菜‘众筹’医疗费”的新闻照片。该照片不顾拍摄角度和构图,致横幅上的字不全,也看不清,只有将照片放大才能勉强看到捐款箱上面的字。这样的照片既没有突出主题,画面构图也差,新闻价值较低。但在《贵州都市报》上,如此的照片却是十分常见的。

除了新闻图片,《贵州都市报》的图片说明词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照片的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情等说明词的关键要素不全面,不能完全反应新闻事件的全部面貌,图片内容存在模糊性和多义性。尽管图片说明字数不多,但是对于新闻照片的信息传播却至关重要,只有写好新闻照片说明词,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

(三)摄影记者队伍“人单力薄”,与文字记者分工不清

在新闻摄影领域,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给新闻摄影记者的未来之路改变了航向,要求摄影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以适应新媒体发展,而《贵州都市报》摄影记者的转型之路困难重重,主要制约转型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比例失调。据了解,截至目前,《贵州都市报》共有记者50多人,专业对口人数占比80%,其中摄影记者5人,文字记者40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工作负担重,难以腾出多余时间学习摄、录、编等技术,从而限制了摄影记者的转型。

第二,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分工不清。《贵州都市报》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地方报,在人员比例失调情况下,存在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分工不清的问题。很多文字记者必须肩负起摄影记者的工作,虽然有的文字记者摄影技术不错,但是相对于专业的摄影记者,其对新闻照片的价值判断与专业摄影记者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三、《贵州都市报》新闻摄影的出路

(一)努力提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程度

《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互联网新闻市场用户规模达到5.79亿,其中手机端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18亿,互联网新闻已成为网民高频使用的基础类网络应用[4]。虽然《贵州都市报》目前已经通过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发布部分新闻,但媒介融合不是数学上简单的加法,而是利用新媒体让原来的报纸发生质的变化。在保证新媒体与报纸资源不脱节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传播的优势,走在媒体融合这场角逐中打头阵,让静态的新闻动起来,让静止的文字通过照片、音频、视频,给读者呈现全面有深度的新闻,让报道走向深度和个性化。

(二)重视新闻图片的质量

美联社前摄影部主任文·阿尔比索说过:“一个悲观主义者永远在每一个机会中看到困难,而一个乐观主义者永远在困难中发现机会。”[5]要提高图片质量,首先应全程参与,深度采访,保证照片简洁,避免不必要的元素出现在照片里;其次,让照片自己来讲故事,好的照片自己就能传情达意,不需要多余的蹩述;再次,让照片保持神秘以吸引读者注意;最后要注重情感与人文关怀。好的照片之所以能打动人,都归结于一个“情”字,摄影记者在拍摄时,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人为本,以情绪为中心,这样的照片才能打动人心,引起大家的共鸣。当以上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时,就能获取经典的新闻瞬间。

(三)提高图片说明词写作能力

图片说明能够将图片无法表达的抽象信息呈现给读者,通过图片说明不仅能体现摄影记者的身份,还能帮助读者理解照片的正确意义。要写好图片说明,首先,应该协同文字记者参与新闻事件的采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为写好照片说明做好真实的信息采集;其次,在进行说明词写作时,要做到客观公正,“惜墨如金”,使用正确的语言,不模棱两可;再次,图片能说明的绝不用文字,应该写图片中不可见的信息。《编辑的艺术》中谈到,“文章靠标题来形成卖点,而文字说明则可以成为图片的卖点”[6]。但在实际操作中下,很多报社仅仅通过给图片标题式的说明来引起读者的注意。笔者认为,不管以何方式写,都应该将四个W(when、where、what、why)蕴含其中,做到客观、准确、真实、简洁。报纸是公信力较强的一种传播媒介,因此,对于图片说明该严肃的地方绝不娱乐化。

(四)建设一支高水准的摄影队伍

中国摄影学会副会长王景春认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新闻摄影人,这导致对同一事件的多维度记录、多形态传播成为必然。传播渠道的改变决定了传播方式的改变,势必影响到传统新闻摄影的生产。”[7]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贵州都市报》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离不开一支精锐的全媒体摄影记者队伍,要培养合格的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专业摄影记者人数,壮大专业的摄影记者队伍,这是保证《贵州都市报》新闻照片质量的首要条件。只有用专业的态度来对待新闻摄影,才能做出一流的报纸。

第二,明确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分工。认真区分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工种,分开设置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摄影记者的积极性,让摄影记者成为《贵州都市报》的中流砥柱。

第三,培养摄影记者的文字功底。古语云:“汝果若学诗,功夫在诗外。”摄影记者除了拥有扎实的摄影技术,还需要了解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扩充自身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专业地撰写新闻稿。很多时候文字记者不在现场,摄影记者必须担当起文字记者的工作,如果摄影记者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没有专业的认知,那不仅写不好新闻稿,也难以获得好的新闻照片。

第四,摄影记者应向全媒体记者转变。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预言宣称照片将会朝动态视频发展,德里克·哈尔蒂斯德(Drick Halstead)将记者比作“鸭嘴兽”既有爬行动物的特点,又有哺乳动物的特点,就像新媒体记者既能拍静态照片,也能拍动态视频。如今,《贵州都市报》也深刻地意识到新媒体的强势,开始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摄影记者应该是报纸与新媒体的纽带,只有充分发挥摄影记者的纽带作用,才能保证报纸资源与新媒体的连贯性。

《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是我国最早尝试媒介融合的部门,2011年5月,它的一则招聘广告表明,如今需要的人才不是“摄影记者”或“图片编辑”,而是“节目编导”“视效设计编辑”,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采编技能。《贵州都市报》作为贵州最大的综合性地方报,应该具有前瞻意识,从内部培养现有摄影记者的采编技能,从外部引入高层次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地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四、结语

无论报纸是否会“消亡”,但是新闻摄影是绝对不会消失,反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报纸未来的生存之路将向品牌化、服务化转变。《贵州都市报》作为贵州人民群众关注的服务性纸质读物,更应把服务这一端走好,在新媒体时代图片同质化的环境中有责任有担当,不随波逐流;而是用正确的、有情感的、优质的新闻照片还原故事真相,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1]赵雅琪.央媒聚焦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一周年[EB/OL].http://news.sina.com.cn/gov/xlxw/2017-02-21/doc-ifyarrcf5223519.shtml.

[2]强月新,陈星,张明新.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现状考察——基于对广东、湖北、贵州三省民众的问卷调查[J].新闻记者,2016(5):17-26.

[3]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4]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

[5]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布雷恩·S.布鲁克斯(BrianS.Brooks),杰克·Z. 西索斯(JackZ.Sissors).编辑的艺术[M].刘英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于杉杉.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摄影[D].开封:河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都市报摄影记者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2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8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30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传媒评论(2017年4期)2017-07-10 09:22:56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摄影记者如何走基层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30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新闻传播(2015年5期)2015-07-18 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