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的实践探索及改革创新

2017-03-28 22:15刘向红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建工科办学

刘向红

(福建江夏学院 发展规划与评估处,福州 350108)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的实践探索及改革创新

刘向红

(福建江夏学院 发展规划与评估处,福州 350108)

福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做出发展特色工科的战略选择,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在全省统筹布点、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评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应着重在内外部治理结构方面,构建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各方合作联动的治理机制;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全面推动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建立健全工科本科教学评估的制度体系;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工科;战略选择;改革创新

围绕工科教育教学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通过查询福建省内高校的官网和文献资料、通讯及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2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工学专业,设置了工科教学院系,形成了包括工学在内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和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这是福建省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高校加强工学等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显著成果。

一、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教育的战略选择

(一)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各项利好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福建省委省政府充分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契机,编制了《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19年)》等战略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积极谋划福建自贸试验区等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充分开展闽台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福建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速度缓慢,而工科教育更为薄弱,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和主力军,积极发展特色工科是学校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应尽职责。

(二)学校转型发展及谋求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战略考量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建立或者由若干所学校组建成立。学校升本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内部组织结构、经费来源、人才培养定位、学生和教师等办学要素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内外部办学条件下,学校需要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发展特色工科,是学校参与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和工程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积极作为

自福建省人民政府从2017年开始实施“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逐步达到本科院校拨款水平,且实施按专业系数拨款”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措施后,新建本科院校在获取财政拨款水平上不再占据优势;而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转型高校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议“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积极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在此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及本科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在高职院校和拥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含部分的新建本科院校)夹缝中求生存,新建本科院校往往积极选择和谋划发展特色工科。

2.发展特色工科,是高等院校在各自类别层次上追求卓越的战略选择

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以及努力建设工业化国家的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须积极发展特色鲜明且能够与产业密切合作共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

3.发展特色工科也是新建本科院校适应财政拨款体制改革趋势的一种策略选择

很多曾经是行业办学的高校升本后,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省财政拨款,省财政部门关于工科专业学生按照文科专业学生1.5倍比例收费的政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工科专业,增加工科学生的招生比例。

(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和校园文化更加丰富所必需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类别学科专业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助益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符合现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工程综合化等客观规律,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能够极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和科学思辨能力;并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校内实验实训、各类文化艺术节活动、学科竞赛以及开设辅修专业等多种教育教学活动,营造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大学校园文化。

(四)发展特色工科教育的战略选择需要工作基础和契机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无疑需要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最为典型和普遍的发展基础就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集聚了部分能够从事计算机基础等通识基础课程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管理和设备维护工作的工科人才;同时,很多高校在举办高职教育时,已然成功举办了计算机管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等高职专业,积累了一定的工科办学经验。对于很多从中专办学之初即举办了行业特色工科的院校来说,其办学基础则更为坚固,在其升本后只需在原有工科办学基础上定型发展即可。省内典型的例证是闽南理工学院,其早在1997年就由石狮兴达集团与长春理工大学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充分利用长春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力量,密切教育合作,开展光学工程、电气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举办了光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应用型专业,从最初的中专院校一直发展到本科。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原有工科办学基础较为薄弱,若想在短短的3-5年内将工科专业办出特色和水平,那么选准工科发展方向,集聚人才组建工科创新团队,积极调动和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关键。福建省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工科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对此予以了充分验证。闽江学院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系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全省闻名,其关键因素就是学校集聚了教育部高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一批高层次人才;福建江夏学院在短短几年的建校时间里,迅速形成了土木工程、有机光电子等特色工科专业集群,也主要在于学校集聚了自身及合作单位众多专家学者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并受益于学校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展的高位嫁接等重大举措。

二、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①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的具体措施和成效的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相关高校官网有关学校情况的介绍,以及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编印的《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质量年度报告(2015)》和《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质量报告(2016)》中的部分内容。

(一)注重顶层设计,学科专业布局彰显工学

福建省2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6所学校强调“以工为主”,这包括5所校名中带“工”字的学校和厦门华厦学院,其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均涵盖工学学科门类。例如,福建江夏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是“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加快发展特色工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二)注重服务地方,专业群积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

立足福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福建省各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一批与产业密切对接的专业群(专业链)。例如,厦门理工学院紧密对接地方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致力于打造“装备制造、材料应用技术、电子信息类、城乡建设与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创意与设计、金融服务与物流类”等8个服务地方产业的专业群。20余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有7所学校加盟成为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会员单位,有15所学校列入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整体转型试点项目名单。申请入盟及整体转型试点的各高校均积极论证了学校转型发展及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改革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并在办学过程中不断凝练应用型专业办学特色。

(三)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典型如福建工程学院,其与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一批先进实验室,拥有3个经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构(国脉信息学院、软件学院和海峡工学院)。再如福州理工学院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四共同”,即共同调研人才需求,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开展课程改革,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指导学生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四)遵循工科教育规律,教育教学中导入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

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能够积极探索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厦门工学院以增强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引领,强化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导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此外,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和三明学院等3所高校积极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先后有12个本科专业获批加入卓越计划。

(五)抓住转型发展关键,前瞻性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的关键因素除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指民办高校)、主要管理者(校长)或其他领军人物的工科学术背景、高深学术造诣及在行业中的崇高威望外,还在于学校工科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多高校善于抓住学校升本后的发展关键要素,努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例如,厦门理工学院探索制定教师到企业挂职轮岗、科技服务、成果转化等考核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大力度聘请产业技术及生产一线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授,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六)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彰显工学学科建设的新高度

学科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高层次的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有助于汇聚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及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带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助益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福建新建本科院校中的各级管理者,积极创建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带动引领学校学科建设迈上新高度。例如,福建工程学院拥有“汽车电子与电驱动技术实验室”“福建省数字化装备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福建江夏学院牵头建设行业产业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

三、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工科教育存在的不足

福建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通过积极培育独特的工科学科特色,使得学校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并率先迈入全省普通高校的先进行列。泉州师范学院、厦门理工学院、闽江学院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和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厦门理工学院和福建工程学院获批增列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不足:

(一)工学专业全省统筹布点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虽然,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努力通过编制《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质量年度报告》,出台省级《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若干意见》以及公布新增专业“负面清单”等方式,对高校专业布点和招生规模进行宏观引导。例如,《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办学质量报告(2016)》指出,“2011年以来,全省高校普通本科工学类专业布点数、在校生规模及比重逐年增加”,“工学类、理学类专业的在校生规模占比明显低于专业布点占比,急需紧缺专业、艰苦专业办学规模需适当扩大”。但是,出于尊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省内新建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等工作,仍以高校为主自主调研后进行设置和招生,学校能够获取的行业指导匮乏;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在协同行业企业共同给予高校专业指导、信息数据支持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也有欠缺。因此,全省工科专业设置及办学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接产业发展的精确度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还较弱。

(二)工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待全面深化和创新

福建省内高校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开创性的学校数量少,涉及面窄,其具体成效待评估。例如,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仅为个别高校试行,成果经验待总结推广;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新建本科院校仅3所,涉及本科专业仅12个;获批省级以上面向行业产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新建本科院校也是少数。工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缺乏灵魂,对于为什么要改革,改革方向如何,应采取哪些具体举措等基本问题的思考还不清晰、不到位;新建本科院校建立的科研平台基地服务教学的作用未全面发挥,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效果未充分显现。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参差不齐

福建省内高校工科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参差不齐。有的高校依托已经开展的“卓越计划”,积极联合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例如,厦门理工学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厦漳泉同城化及“山海协作”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了《服务闽西南产业发展行动纲要》,主办“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并成为科技部“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然而省内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力度不足。除去校企合作意愿和政策保障方面的因素外,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不够深入,吸收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理念淡薄,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未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组成来自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的数量较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课程设置,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沟通互动。产业界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几乎没有影响,工科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乃至培养结果总体偏离工科教育的本意”[1]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企业深度参与到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工程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环节的工作尤显不足,不利于工科人才对产业发展适应性的培养。

(四)工科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福建省内新建本科院校工科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在闽台合作办学、中外合作以及国际教育课程项目方面,无论是工科招生专业数还是招生数所占比例均较低。福建省2016年本科招生计划中,新建本科院校国际教育课程项目仅土木工程1个专业2个布点,其余均是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经管类专业;中外合作仅2个工科专业2个布点,其中电子信息类专业2个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1 个布点,其余中外合作招生计划以经管类专业和体育学专业居多;闽台合作项目共有17个工科专业招生,专业虽较多,但分布在8所新建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武夷学院和龙岩学院4所高校,且多数招生计划为50人左右,少数在100人左右。

(五)工科教育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有待长足进步

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起步较晚,以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针对工科教育开展的学科专业等专项评估工作缺乏系统性,工作开展极其有限。目前,仅福建工程学院的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类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等顺利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和认证;截至2015年10月,仅5所新建本科院校的4种共7个本科专业进入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首批试点;2016年,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统一领导了全省高校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的专业评估试点工作。另外,闽江学院和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自行开展了覆盖全校的专业评估和课程评估等工作。除此之外,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富有建树的成果不多,在推进与国际标准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等国际评估工作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

(六)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待提高

虽然,在很多学校的工作实践中,都加大了对有工程实践经历和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的高层次、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力度,并把双师型教师比例作为重要指标,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仍然比较注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对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培训仍较欠缺,有的制度不够健全,有的制度制订后难以实际执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有待大幅提高。

四、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工科教育的改革创新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教育应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某一综合性工程教育改革项目为抓手,以培养工科专业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整体协调推进工科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至于对综合性工程教育改革项目的选择,则要因校制宜,而非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各校可根据自身需求和条件,或选择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或选择参加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或选择参加台湾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一极具地域优势和特点的项目,或探索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等。从2015年始,福建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办学绩效考评时,将“学校通过国际、国家认证专业数”和学校“卓越计划”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这一导向性制度设计对于省内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无论是选择开展工程专业认证,还是选择参加“卓越计划”专业培养,其对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及综合改革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工科教育要办出特色和水平须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如下核心问题:

(一)内外部治理结构方面——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各方合作联动的治理机制

1.强化政府指导和行业企业协同,优化工科教育整体结构布局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省工科专业整体结构和布局工作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可利用其掌握的产业需求和高校专业布局等信息资源,适时发布数据信息,帮助新建本科院校打破学校壁垒,引导学校在应用型工科本科教育层次上合理设置专业,引导学校的专业办学真正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避免省内高校工科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作为协调者,教育主管部门可携手高校和行业企业,建构相互交流、沟通的渠道,帮助学校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支持高校和行业企业产业通过建立行业性联盟、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紧密合作开展工科人才培养。此外,福建省教育主管部门还可借助2016年试点开展的专业评估工作,通过对其中的工科专业赋分排名,反向督促排名靠后的高校适当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将办学资源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上,减小弱势工科专业的办学,从而达到全省高校工科专业的设置更趋科学合理,规范有序。

2.主动作为,积极构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

高校在设置或调整工科专业时,首先,一定要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论证专业设置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托专业调查机构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提前谋划专业建设规划,慎重设置或调整专业。其次,在工科专业举办过程中,高校必须密切与行业企业联系,积极构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治理结构,在校院(系)两级层面均可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搭建平台,拓宽社会合作渠道,广泛吸引社会合作资源,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兼职教师队伍,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合作就业。

(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全面推动工科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1.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学生的毕业要求、学生毕业若干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等,围绕精确的培养工科专业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等的培养目标,开展相应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其次,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共同提炼工程核心能力,编制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构筑能够满足行业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积极改造课程教学内容。再次,基于工科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课程教学内容应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课程设计与内容至少应包括基础科学、工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三大要素。”[2]最后,应加强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监控和反馈的分析,持续推进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例如,根据工业界对工科毕业生“工程能力”评价相对较低的调查,反映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在技术层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需要高校特别关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加强学生的工程训练和实践,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3]

2.充分发挥平台基地作用,凸显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新成效

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平台基地建设基本上采取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其在充分发挥各种行业产业等办学优势推动品牌平台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平台基地作用,凸显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的新成效。一是参与基地建设的科研创新团队教师应将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及其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用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二是基地教师要积极挖掘人才,发现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带领他们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积极培养学生严谨的研究探索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邀请参与基地平台建设的行业企业专家给学生开设讲座,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不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兴趣,实现工程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建立健全工科本科教学评估的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工科本科教学评估的制度体系,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工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工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除通过开展常规的工科专业、增列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审核工作和日常教学检查督导外,还可以有更多的作为。例如开展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合格评估,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以及探索开展工科专业认证等工作,多措并举,不断推动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工科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国际化水平。

1.开展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合格评估,确保工科专业基本办学条件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福建省教育厅及各高校有关本科专业设置管理的《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都对设置本科专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了明确规范。为此,为确保工科专业基本办学条件,各高校应自行加强对专业基本办学条件的准备,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组织第三方力量实施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合格评估。

2.开展专业评估工作,确保工科专业办学质量

开展专业评估工作,是学校加强建立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的主动作为,是学校努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努力培养专业人才,使之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重要措施。2016年,闽江学院率先委托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对学校49个本科专业实现专业评估全覆盖。此外,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要求,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组织各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试点开展专业评估工作。有关专业评估工作的经验需要进一步的总结提炼,可为其他专业的建设和评估工作提供更多借鉴和参考。

3.探索开展专业认证等工作,不断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及国际化水平

工科专业的国际化建设不仅体现在闽台合作办学、中外合作以及国际教育课程项目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也同样体现在专业认证等工作方面。如前所述,省内新建本科院校参加了台湾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专业数总体较少,多数学校在工程专业认证或者IEE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面还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有的还处在调研论证阶段,需要开展的工作还有很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四)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努力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应更加重视和加强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以优质的师资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带领学生从事工程实践实训,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学校指派教师同学生一起到实训基地参加实训活动,师生互动,学教结合,着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指派教师到合作单位接受培训或挂职工作,参加实践锻炼;三是对从企业事业单位引进的技术人才或管理干部,学校帮助其学习教育知识与教学技能,并通过教学工作发展其教学能力。[4]

总之,在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福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本着历史的使命感和时代的紧迫感,抓紧机遇,根据各自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发展特色工科。在认真研究各自发展特点和优势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重点关键问题,推动各项制度创新,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共同为福建工科高等教育添砖加瓦,共同为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工程人才。

[1]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9.

[2]金诚.台湾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26.

[3]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面向工业界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2014年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9.

[4]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论纲——理念、内涵、方式、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7(1):62-65.

An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Expanding Characteristic Engineering in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Its Reform and Innovation

LIU Xianghong
(Office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Most of the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have made a strategic choice in expanding characteristic engineering and they have made many accomplishments.However,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overall allocation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In order to expand characteristic engineering in these universities,firstly, we need to lay emphasis on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 constructing a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ialfirms.Secondly, we should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reform in engineering.Thirdly, a complete and sou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engineer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Lastly, we must try to construct a team of double-certificated teachers.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 engineering; strategic choice; reform and innovation

G648.4

A

1008-2794(2017)06-0100-07

2017-09-23

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特色工科的战略选择及制度创新”(JAS15062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江苏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研究”(2015ZDIXM031)

刘向红(1971—),女,浙江丽水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新建工科办学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