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碧玉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困境与对策
邵碧玉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已是必然趋势,但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种种因素,传统图书编辑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惑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进程。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两方面,对传统图书编辑所遭遇的困境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出版编辑的素质培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编辑素质;困境与对策
[作 者]邵碧玉,文学硕士,副编审,江西高校出版社多媒体出版中心主任。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要求,同时满足受众的全新阅读需求,创造出版企业新的盈利点,传统出版行业的发展理念和运作模式亟待完成一次革命性的转型。从宏观层面,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实现从统一思想认识步入实质性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出版单位转型升级的思路日渐清晰。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步入融合发展之年。就图书出版业来看,2015年,图书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2.8%,销售额达到624亿,动销品种数为168万种。2014年,电子书同比增长18.4%,收入45亿。由此可见,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出版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
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积极探索,落脚到图书出版的核心环节——编辑工作,其理念、方式和工具等均将发生变革。然而,在具体编辑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编辑遭遇外部条件的制约和自身发展的障碍。
(一)外部环境的制约
1.缺乏指导编辑工作的文件。2013年,我国评选出70家“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为全行业的数字转型提供可供参考的范本;2014年至2015年,《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发布,均为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但是,这些文件相对理论化,远远无法满足出版产业数字化升级的实际需求,对转型工作的具体操作难以给予切实可行的建议。由于缺乏指导编辑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文件,编辑工作的转型仍依靠各个图书出版单位的探索,这直接导致编辑数字化的发展思路不够明确,进展缓慢,收效甚微。
2.盈利模式模糊不清。纸质图书依然是传统图书出版企业的主要盈利增长点。虽然许多出版企业尝试生产电子书,但因版权问题、电子书发行渠道尚不成熟等诸多限制,出版电子书仍是高投资、周期长的高风险项目。编辑的收入来源于图书项目的快速盈利,若没有相关政策扶持,也没有清晰的盈利思路,编辑很难有足够的运作兴趣。
3.数字编纂平台的搭建不完善。编辑工作的数字化改造是为选题策划、协同编纂、结构化加工等出版流程建立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实现内容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目前,正在探索中的传统出版企业将数字编纂平台的搭建工作外包给数字出版技术公司,而技术公司的员工并非专业编辑,搭建的平台难以完美契合编辑工作,导致编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困难,直接影响工作效率。
(二)自身发展的障碍
1.编辑工作方式难以转变。图书出版企业的主要盈利和图书编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纸质图书,且图书出版企业也没有将数字出版转变成合理的考核方案纳入编辑的考核标准之内,图书编辑停留在重案头、偏文字的传统工作习惯,又缺乏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拒绝向策划数字出版物的选题方向转变工作思路。思路得不到转变,工作的方式也难以转变。
2.图书形式单一化,难以适应数字出版发行市场。
缺乏互联网思维是长期以单一产品形式做选题策划的传统图书编辑向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难点。数字出版发行市场以多媒体产品为主,图书出版企业为了迎合数字出版市场的需求,将固有图书资源以数字化形式推出,这类电子书的呈现方式单一,无法满足终端读者对电子书多元化功能的需求,因此制约了出版企业的电子书的销路。
3.数字编纂平台的使用存在困难。数字技术的娴熟运用是以文科背景为主的传统图书编辑向数字化转型的实务难点。老一代图书编辑由于对数字技术缺乏敏感度,几十年的纸质工作习惯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摒弃;年轻一代的图书编辑尽管对数字出版有一定的认知和接受度,但使用起来也只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无论老编辑还是新编辑,都不太了解数字出版技术的原理,也很难理解多媒体转换技术。在使用数字编纂平台时,只能是依靠死记硬背来一步步操作,远达不到熟练的水平。尽管一些图书出版单位组织了相关培训,但因图书编辑的主观意愿不强,且短期内得不到明显的提高,还是难以促进图书编辑向数字化转型。
虽然编辑工作的数字化之路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但传统图书编辑需时刻保持职业危机意识,在数字出版产业融合发展之际,图书编辑应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来应对行业的变革。
(一)坚守出版品位,担当起文化传播重任
1.承担文化传承重任。如今是一个数字化信息时代,出版平台形式多元化,为作者出版作品提供便捷,而且出版成本也在缩减,这也就使得书刊作品数量增多。由于市场竞争态势出现变动,作者和读者的追求和目的也发生变化,朝着多元化靠近,这无疑对作者在编辑是材料的选定和作品阅读价值的评判提出新要求。但无论市场竞争趋势如何变动,图书编辑的初衷始终是为读者提供具有价值和欣赏水平的话题。为了保证出版品质,要求作者在编辑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业素养,尤其是要区分清楚指引和迎合、教育和鉴赏以及通俗易懂和庸俗不堪,要明白图书编辑承担着培养社会大众高尚品质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教会人们知识的责任。切忌把庸俗的东西混入图书编辑中,否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坚守出版品位并担当其文化传播责任,才是实现出版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最佳策略。想要做好这一点,首先出版编辑就要起好带头作用,把市面上现有的垃圾信息处理掉,降低其在社会中的负面影响,总之就是要保留有价值的信息。此外,还要尽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传播正面的文化继承思想,逐渐提高人们的认识和了解,这也是传统图书编辑在数字出版时代中应该做的。
2.保证图书编辑品质。在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业摒弃了物质基础,可能在将来的发展中会完全排除物质载体,然而不论怎样都不会改变编辑特性。传统图书编辑永远都有市场地位,不会被埋没,只是换了一种新的状态存在于市场中。作者的编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常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文化素养。例如对语法的熟练、对文字的编排以及对各项知识的了解,具备全面的编辑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在数字出版时代,科技和信息更新换代速度飞快,为传统图书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但同时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挑战,这就给绝大多数的文化传播者和传承者敲响警钟。需要我们把保证图书编辑品质,保证图书内容积极向上作为自己的义务来看待。严格打击书籍内容庸俗现象,对整个图书编辑市场展开严厉的监察。
(二)整合出版资源,转型为新技术的应用者
1.打好理论基础,形成互联网思维。电子书的出版依托数字技术的开发,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对内容不甚了解,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与编辑沟通,编辑需要对数字技术有一定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参与协作,改变出版知识和数字技术脱节的状态,形成互联网思维,逐步把数字出版技术用活,淡化编辑过程各环节的界限,真正实现编、排、校一体化。因此,编辑只有掌握基本的数字出版技术理论知识,才能在做电子书选题策划之时提出合理的构想,为电子书的最终呈现形式制定准确的方案,并掌握数字编纂平台的使用方式,在思维上和技术上真正实现编辑的数字化转型。
2.策划多元化的图书选题。数字出版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这就要求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要关注选题的多元性开发的潜力,选题是否适合多媒体投放?表现形式是否不局限于文字阅读?读者能否从多种表现形式中得到全新的、实用的体验……或根据已有的数字出版发行资源,明确受众,了解用户的多种需求,确立内容的呈现形态。
3.用活网络平台,提升网络营销能力。数字出版技术不仅用于图书的编、印、发,还表现在图书的网络宣传。如今,网络宣传手段已成为传统出版社的主要营销方式,并且使低投入、高产出的营销效果成为可能。编辑对内容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通过网络,编辑可以直接与终端读者取得近距离的接触,有效地挖掘读者最迫切的需求,准确地决策出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因此,编辑要学会运用合理的网络宣传方法,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
在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不仅要坚守出版品味,承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同时也早整合出版资源,转型为新技术的应用者。既要保留传统图书编辑的初衷,也要肯定数字出版对市场态势变动的正面影响。把现代科技和传统元素有机结合,发现传统和现代的共同点,把现代科技手段用来服务传统图书编辑。
图书编辑的个人数字化转型应与传统图书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协同发展,为图书的数字出版的大力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改变出版单一媒体的选题策划思路,摒弃效率低下的编、排、校的工作流程,形成多元化的选题策划模式,将出版知识融合数字出版技术,发挥编辑工作在数字出版中的核心作用,真正实现从生产方式到产品形态均融合数字出版技术。
[1]融合发展之年的中国数字出版——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摘要)[J].出版发行研究,2015(8).
[2][美]兰开斯特·F.W.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M].郑登理,陈珍成,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3]钱飒飒,苏磊,等.拥抱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2007(12).
[4]孙鲁燕.2007图书发行业调整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