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恒
不变的仰望
●陈新恒
编者按:财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财政文化不仅包含财政制度、财政精神等,还有与之相关的文化作品、艺术创作。“财经文化”栏目鼓励广大财政工作者发挥自身所长,积极弘扬优秀的财政文化。本期作者陈新恒供职湖北省南漳县财政局,是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对书法和篆刻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深厚的造诣,其作品先后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四十多年始终如一地专注雕琢,展示了他对篆刻艺术的不懈探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默默坚守与传承。
循径登攀,方知山峰之高大;研习治印,才知篆刻之精深。每当刻刀冲、切、削于印石之上,清脆悦耳的崩裂声传入耳膜,我都仿佛聆听到了跨越千年的呼唤。
——题记
篆刻,又名治印,是雕刻艺术印章的称谓,但又有别于一般的非艺术类印章雕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形式。四十多年来,我一直钟情于它,刀耕不辍,如醉如痴,乐在其中。在当下浮华之风日盛的大环境里,我凭着对篆刻艺术的痴心、耐心和恒心,沉静地深钻细磨,享受着用刻刀在印石上耕耘的种种快乐。治印伴我度过了几十个春秋,我不敢妄言成为篆刻艺术名家,但求老老实实地做一名传统治印艺术的守望者。
我爱上篆刻是从“好玩”开始的。
当我们的祖先在岩壁上无意识地刻画出第一道符号的时候,以汉字为核心的书法和篆刻艺术便诞生了。中国的篆刻就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少年时期的我就喜欢 “以泥代石”,用削尖的木棍在泥巴团上刻刻划划,那时候压根儿就不知道什么是篆刻,只是觉得好玩而已。机缘巧合之下,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看到隔壁邻居家来了一位客人,正用刻刀在废旧牙刷手柄的一头不停地刻划着什么,我和一群小伙伴围着他,瞪着眼睛“看稀奇”。不一会儿的工夫,只见他刻划完毕从背着的帆布包里拿出了一个圆圆的小盒子,把刻好的牙刷手柄在小盒子里的“红疙瘩”(后来才知道那是印泥)上反复地挤压,然后在手心里一按,把手伸得长长的,并做着神秘的动作,非常得意地让我们这群小家伙欣赏他的 “作品”。回家之后,大人告诉我那是“雕章子”。后来,我把废弃的钢锯条磨好,也像模像样地学了起来。
参加工作之后,篆刻和临池填充了我许多寂寞的时光。刚开始时,根本不懂得篆刻还讲究什么刀法、字法和章法,只知道把“字儿”搬到印石上刻出来就行了,更不懂得篆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只是凭着“好玩”的初衷和热情,一有空就刻上一枚孤芳自赏。直到后来发生的两件大事让我真正领会到了这门艺术的无限魅力,甚至成为激励我在篆刻道路上不断探索的源泉和动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巧妙地融合起来,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神韵造型。采用印章的形式,以刀代笔,以石代纸,在方寸之间,瞬间将规规矩矩、方方正正的汉字通过巧妙的构思和魔术般的变换赋予丰富的内涵,引人无限遐思。这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印章镌刻的不仅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和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期盼,也代表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和现代风范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从北京奥运会会徽揭晓的那一刻起,这方以金石印章为形象的会徽,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且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触动了我的灵魂。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中国政府申报的中国书法、篆刻、剪纸等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面对已列入世界级顶尖艺术的中国篆刻,我作为一名中国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同时自觉肩上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想,如果没有受到那位无名的“雕章子”师傅的启发,我恐怕今生与篆刻无缘;如果没有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对心灵的震撼,我恐怕还不知印为何物;如果没有将篆刻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恐怕还不知道中国印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学习篆刻跟练书法一样,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路径不对会让人走很多弯路。面对古代先贤们为后世留下的大量篆刻艺术珍品,我一时不知所措,甚至乱了方寸。
正当徘徊在艺术的十字路口,苦苦寻觅而不得的时候,受南漳老乡的引领,我在武汉拜访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葛昌永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流印社副社长、武汉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桂建民。他们向我传授了宝贵的入门经验:学习篆刻应当老老实实地从临习汉印开始,尤其对古代篆刻经典的学习借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水之源、树之根、业之本,所以临习古印是学习篆刻的不二法门。汉印是中国篆刻艺术崛起的第一座巍峨高峰,当今印坛以“印宗秦汉”为创作精髓,要从古人篆刻艺术中汲取营养,然后上索古玺风格,下研明清流派。如果按照这样的路径一直走下去才会不走弯路,有所收获。两位前辈的肺腑之言犹如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庆幸过去虽然走了一段弯路,但现在掉头还来得及,可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南漳后我从网上购买了一套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古玺技法三十例》、《汉印技法三十例》、《明清流派印技法三十例》和韩天衡的《篆刻三百品》等篆刻书籍,在工作之余反复研读、琢磨,这些书籍,成为我研习篆刻艺术的“掌中宝”。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篆刻贵在动手。为了练就手上功夫,我对照《古玺技法三十例》、《汉印技法三十例》上的印蜕,一方一方地品读,一字一字地琢磨,一笔一画地推敲,然后刻了再磨,磨了再刻,几年下来我相继临习齐、燕、晋、秦、楚等古玺和汉印500余方,其中临习的 “日庚都卒车马”、“大府”、“房子长印”、“张九私印”等古玺和汉印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我也通过临习“师承”了印学先驱吾丘衍、开山之祖文彭、泗水剑客苏宣、印苑才女韩约素、寒山高士赵宦光、浙派始祖丁敬、布衣巨匠邓石如、一代宗师吴昌硕、艺术巨匠齐白石等近现代篆刻艺术大师,尤其是临习齐白石的闲章数量最多,耗费的时间最多,付出的精力也最多。齐白石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其诗、书、画、印堪称四绝,齐白石以对秦汉经典内在精神的独到认知,提出了“天趣胜人”的观点,其印章以泼辣峻爽的单刀冲进,以质朴健康、清新雄肆的阳刚之风,尽情展露自然野趣,以出乎意料的章法和刀法,有力冲击了文人垄断印坛数百年的局势,为中国篆刻艺术的表现开拓了崭新的路径。2012年3月至12月间,我利用业余时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齐白石闲章,并全部采用福建寿山石篆刻,共临习篆刻齐白石闲章251方,共1611字。
在大量临习经典的基础上,我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历程。2010年8月至9月,在近两个月的业余时间里,我以青田石为材料,集字篆刻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正文全部参照《中国篆书大字典》和《篆刻字典》中的篆书,并从中遴选周、秦、汉、隋、唐、元、明、清等12个朝代,40位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名家的碑、帖、簋、鼎、刻石、石鼓文等范字。2011年,我经过一年多的前期筹划和反复构思,采取一字一印的方式创作篆刻了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十多年来,我已创作包括诗词格言、励志警言、表德吉语、肖形造像、楼堂斋馆、收藏鉴赏等印章几千方。这些作品,不仅是自己多年来辛勤耕耘的结晶,而且成为与五湖四海广大同行、书友、藏友交流的“信物”。
湖北省南漳县是我的故乡。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漳人,我对家乡有难以割舍的情结,时刻思考为家乡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2012年,南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快“产业南漳、文化南漳、休闲南漳、绿色南漳”建设步伐的战略决策,大大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利用业余时间,设计篆刻了“四个南漳”印,其创作思路是,选取福建寿山石圆形印,并将“四个南漳”中的“产业、文化、休闲、绿色”八个字放在印面的外围,“南漳”二字放在印面中间位置,“产业”二字置于整个印面的正上方,寓意围绕“南漳”突出“产业是核心”的理念。
同年10月,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致函南漳县人民政府,正式通知巡检镇漫云村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13年4月28日,国家民委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会为漫云村颁发了“中国景观村落匾牌”,至此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景观村落被南漳漫云村摘得。为了纪念漫云村荣获湖北省首个“中国景观村落”称号,我精心设计和篆刻了漫云古韵、荆山奇葩、荆楚独秀、魅力纪录、灵秀山水等八方印章,其中“漫云古韵”和“荆山奇葩”印分别篆刻162字和158字的边款,对建村历史四百余年、风景奇秀、历经沧桑仍保存完整的漫云村古民居、古山寨、古作坊、古树和古井等遗迹进行了说明。
2013年,南漳县史志办公室面向全国有奖征集《南漳赋》,这为我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从2013年11月底开始,我筹划并着手章料的采购、文字的校排、印面字体的设计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2014年3月底,《南漳赋》巨印终于创作完成,前后历时近五个月的时间。《南漳赋》这方巨印,我采用的是福建产寿山石,其印面为15厘米×15厘米,印高35厘米,印面上篆刻“南漳赋铭”四个字,印的四个侧面篆刻的是面向全国有奖征集并获得一等奖的《南漳赋》,该赋全文 1612字,加上附注406字,整方巨印共篆刻2022字。
我把对家乡的深情,都镌刻于印章之中,而我的家乡,也给予了我在篆刻艺术探索方面的无限惊喜。
韩天衡在《篆刻三百品》一书中写到:“攻艺者无论是以往、今天、未来,都务必‘推陈’,不思‘推陈’,遑论出新。”我平时临习或创作时采用的是寿山石、青田石、芙蓉石等章料。这些石材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拿来就用非常方便,有时为了强调一点“古”的韵味不得不用刻刀敲打或用刀口对印面作一些必要的艺术化“残破”处理,但我认为这种“残破”缺乏天然的“古拙”味道,总觉得有一种“做作感”。如何显现印的“古”的味道,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一次到农村走亲戚,正赶上亲戚家拆掉“干打垒”的旧房子,我无意间发现了几块老式条型青砖,捡起来拿在手里仔细端详,猛然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治印材料。带回家后,经过切割、打磨加工之后,我试着刻了几方,钤盖出的印蜕让我眼前一亮,青砖上密密麻麻的“气眼”和纹络,看起来显得“毛糙”,但使得原本雅正端稳的印文和印面呈现出一种古茂苍莽之气,犹如明清印人所谓的“烂铜印”,这种残损韵味,实为天作之妙,耐人寻味,颇得率真自然、朴拙雅正之趣。意外的收获让我大喜过望,这种成本低廉且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印材是其他印石无法比拟的,用它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现在,我用家乡老式青砖篆刻创作的“乘物以游心”、“掬水月在手”、“得失寸心知”、“致虚至灵”、“取精用弘”、“从善如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江山多娇”、“变则通”等100多方作品一直为同行所称道。
创作之路是快乐的也是艰辛的。在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有朋友劝我采用电脑设计从而取代传统的劳神费力、效率低下的手工治印,但我仍不改初心。尤其是创作《诫子书》、《沁园春·雪》和《南漳赋》等作品的时候,由于篆刻量太大,创作之难可想而知,有时中途曾经犹豫过,想到放弃过,但最终还是采取传统手工篆刻并坚持了下来。
2010年国庆期间,难得的长假是创作的良好时机,10月3日深夜,当我对刚刚篆刻《诫子书》中的一方印进行敲打“破残”的时候,一不小心一片碎石屑飞到眼里,当时我疼痛难忍,在用清水紧急冲洗清理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到县人民医院急诊,经过医生近半个小时的处理,才将碎石碴清理掉。
篆刻《沁园春·雪》印屏作品,100多方印全部是我在给妻子看管摊位的间隙完成的。制作成印屏作品也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如果精力不集中,一不小心就会将印钤盖得歪歪扭扭,甚至倒一个顺一个,整幅印屏就会前功尽弃。
创作《南漳赋》巨印也非常不易。由于我平时篆刻印章全部采用的是比较小的普通寿山石或青田石章料,这些材料无论是临习还是创作都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即使创作失误也可以磨了再刻,反反复复,但像创作《南漳赋》这样的巨型印章还是头一次。面对重达几十公斤的章料,起初心里确实没底,字数太多,章料太大太重,出现失误修改难,成为创作中的“拦路虎”,加之耗费的体力大、时间长,这些困难都完全超出了当初的想象。面对这么多的难题,我还是按照最初的设计思路,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开始了巨印的创作。
选择了篆刻艺术无异于选择了寂寞。这些年来,我在自身担负的基层财政理论调研本职工作中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一直勤奋耕耘于无声处,先后在市、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财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200余篇。其中:承担的专项调研课题被财政部评为二等奖3次、省财政厅评为二等奖6次、市社科联和市财政局评为一等奖12次、二等奖3次,获得省财政厅组织的其他征文二等奖5次;参与、主笔或独立完成财政部、省财政厅重大调研课题15个,其中获得全国二等奖5次,全省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主持编辑了财政预算、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城投城建等13本调研专集。而闲暇之余,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研习治印上,这让我学会了陪伴寂寞、消遣寂寞、享受寂寞也感怀寂寞。每当我伏于三尺案前忘情地或读印或临习或创作的时候,仿佛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卸下了名利的捆绑,摆脱了繁文缛节的桎梏,忘记了对逝去岁月的伤怀,也没有了对未来的迷惘。
四十多年来,我就是凭着一把铁笔,耐住寂寞,守住孤单,在一方方印石上尽情耕耘,刻下了数以万字的印迹。我时常思量,在篆刻治印日渐式微,众多从事治印者早已改行易辙的今天,自己何苦还要乐此不疲,专于此道。我深知这种喜好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付出,而且可能还会换来更多的寂寞和孤独,但我还是沉浸于此,尽可能地用艺术装点自己的生活。我曾经为朋友精心设计创作了一方闲章,在边款上刻下了杨慎《临江仙》的全文,印面刻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也许正是我对寂寞的最好诠释吧。
2007年,我的书法与篆刻作品入编文化部《中国艺术大家》大型书画文库;2008年,入编文化部《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精典卷;2011年,我创作的诸葛亮《诫子书》、毛泽东《沁园春·雪》印屏和“反横书”“天人长安,创意自然”三件作品被西安世园会展馆永久收藏。2013年10月,我本人获“湖北省第四届新人新作展”二等奖并于当年被吸收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同年12月,又获“襄阳市首届临书展临印展”一等奖;2014年10月,获《第一届中韩议员公务员书法展》“佳作奖”并成为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
而今,已经流传千年、代表中国特有文化印记的“印文化”,已经成为冷门艺术,面临着淹没于历史烟尘之中的危机。每当我伏于案前,摆弄案上的石头,握紧手中刻刀进行创作的时候,就会触碰到中国“印文化”未来还能走多远的隐忧,虽然自己无法扭转局面,但只要手中的刻刀仍在,就要一直勇往直前。
驱刀如笔,痴心不改;薪火相传,弘道养正;砥砺前行,止于至善。
这是我不变的仰望!■
(作者系高级会计师,湖北省财政厅第一、二、三届“财政科研智库人才”,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综合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襄阳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现供职南漳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