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的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研究

2017-03-28 17:39罗彩娟
关键词:骆越武鸣壮族

罗彩娟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非遗视野下的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研究

罗彩娟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发源于武鸣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的壮族“四月四”祈丰节,具有祭神求雨盼丰收、对唱山歌交友择偶、作为丰收与礼物象征的壮族稻作文化展示等文化特征。该传统节日于2014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几年发生了较大变迁,即节日内容从生活性向舞台化和娱乐化的转变;节日名称和相关习俗被附加上“骆越”标签;传承空间从雅家屯转移到马头镇;地方政府把非遗当成资源,重宣传轻传承,商业化味道凸显。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一传统节日,应从贴近生活、去标签化、节日“官”“民”合办等方面努力,回归节日传统,进行活态传承,最后实现地方经济利益与非遗传承的双赢。

非遗;壮族;四月四;传承

自从2006年公布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学术界掀起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为人类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如今,对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节庆习俗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众所周知,“三月三”是壮族最具代表性和最负盛名的传统节日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届时全区放假两天。然而,相比之下,本文所讨论的壮族“四月四”是近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还未获得广泛认同。这是一个发源于武鸣(原为武鸣县,2015年2月16日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为避免混淆,除引用部分外,本文皆简称“武鸣”)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的节日。近几年,经由地方政府的多方努力宣传,“四月四”祈丰节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为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2014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为例,探讨后非遗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遇到的困境及有效保护途径。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笔者于2015年1月及2016年7月到马头镇敬三村开展的田野调查。

一、节日传承空间与田野点背景

壮族“四月四”祈丰节主要流传于武鸣马头镇敬三村,后来逐渐波及其周边村屯,成为全镇的一个重要节日。

(一)“骆越文化古镇”——马头镇

马头镇位于武鸣东部,大明山脚下,与上林县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马头圩距县城37公里。马头镇有12个村委会、1个社区、97个自然屯、177个生产小组,有5 833户,共24 738人。耕地面积2.6万亩,山林面积16.3万亩。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林业和当地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每年外出务工人员都在8 000人以上,主要以从事承包山林割松脂为主。2012年,马头镇荣获南宁市进步乡镇称号。马头镇东部的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海拔1 760米,为桂中南最高峰,西部为高丘陵地带,中部为冲积小平原。

马头镇历史悠久,骆越古迹灿烂,是大明山南麓骆越文化的发源地,是骆越古国遗址的中心腹地,有安等秧坡和元龙坡商周、战国古墓葬群、敢刀洞、敢猪岩洞葬及明清时期镆铘巡检寨石城等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石锛和商代提梁卣以及战国时期的铜盘、铜针、陶器、镯、环玉饰、兵器、石砺、石苑等1 000多件文物,故当地对外宣称为“骆越文化古镇”。这里流传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间传说以及独特的民俗,其中“四月四”祈丰节是当地最为突出的节日代表。

近年来,马头镇党委和政府重点打造和挖掘骆越文化。为了展示和宣传骆越文化,提高当地壮族的文化自信心,马头镇政府驻地的马头社区自办了一个60平方米的骆越文化展示馆,成为广西第一个有骆越文化展示馆的社区。此外,马头镇也已建成骆越文化广场,主要用于举办一年一度的最为隆重的“四月四”骆越文化旅游节,宣传和弘扬马头镇骆越文化,推动骆越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四月四”发源地——敬三村雅家屯

敬三村是马头镇南部的一个行政村。该村距离镇中心7公里,辖雅家、韦硕、覃庞、板卢、伏棚、那渌等6个自然屯,14个村民小组,1 756人,大部分为壮族,总面积38 970亩,其中田地2 760亩,山地林地32 523亩,是林多地肥、水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壮族聚居地。目前,该村有中府大王庙遗址、龙母传说源地、壮乡古歌圩遗址、古兵寨遗址等;雅家岩敢滔洞因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锛被列为武鸣骆越文化六大遗址之一。2010年9月,敬三村出土一面冷水冲型大铜鼓,为骆越古村增添了历史文化佐证;龙母传说在民间妇孺皆知;体现骆越民俗风情的“四月四”山歌节、骆垌舞、古耕织技艺、壮家传统美食和各种民间习俗流传兴盛至今。

雅家屯隶属于敬三村村委会。雅家屯距离镇政府5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100户,500多人口,全屯水田面积500亩,旱地面积350亩,林地面积4 500亩,目前以连片开发生态蔬菜基地、种植水稻为主要农业项目,并以割松脂为副业,人均年收入5 000元以上。“雅家”这一村名有当地人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寓意。据雅家屯一位长者介绍,过去的村名并不叫“雅家”,而是从壮语“lala”音译过来。意思就是在大石头山底下,即大山脚下的村子。“雅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改过来的村名。村民认为这样文雅好听多了。

雅家屯风景优美,村前有几棵大树,还有几张石凳供村民乘凉,从这里再往前就是田地。在田地中央颇引人注意的是骆越文化广场。广场一端建有一座形似铜鼓的戏台。铜鼓戏台旁边立有两块石碑,其一为“雅家屯骆越文化广场建立碑记”,记录了广场于2011年5月6日建成,以此“聚四海能量建壮乡名村,扬骆越古风展雅家风采”。其二为功德碑,详细记载了踊跃捐资的各方人士。广场的另一端为一座两层楼房,是敬三村文化活动中心。

当地人认为“四月四”的发源地是雅家屯。谈到该屯的历史,他们最为骄傲的就是村前那棵会流血的千年古树,被称为“棵葑”树。这就是雅家屯“两宝”中的“一宝”。这棵树位于雅家屯东面的山脚下,名叫“棵葑”,树近根部要由12人方可合抱。从风水的观点看,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山,而白虎山似要压住这个屯,影响发展,所以先人定居建屯后即在山脚下种了这棵树,叫“棵葑”,意在封住白虎的嘴巴,达到镇压白虎、保护全村平安的目的。听村里的老人说,10年前树上的一根大枝干遭风吹断落下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它的树液是红色的,像血一样。如今,用刀往树根上划一道裂痕,仍可看到刮痕处立即流出像鲜血一般的暗红汁液。因此,这棵树被村民视为神树,人们对它保护有加。村中一位长老告诉我们:

肯定不能砍它,如果碰到人要砍它,各个村民都要说,不能砍。平时过年过节不容易拜,那时候去拜社王。拿鸡、鸭、糯米饭啊,还有搞粽子的。去拜的时候,求丰收、求平安这样了。每家每户自己去拜。只有这个屯去拜。去碰它,挨刮伤了,它就会流血。我们就说是葑树了。碰到它就流血出来,就称为流血的树。不应该给人家碰到它,流出来不太好啊,人家要碰就没法了。好像是在78年还是77年。那年啊,突然刮一场大风,大树枝断下来。好大的,就有五六十公分,后来那年我们死了20多头牛,好惨哦。死了几个青年人。死了4个还是5个,都是青年人。不知道,突然那年就病死,全部是青年。不知道得什么病,到医院也医不好,回来就死,就这样的。①

出了这样的事,这棵神树越发令人感到神圣而不可侵犯,受到群众的顶礼膜拜。

雅家屯的第二宝就是“敢滔”岩洞。据说,洞的山脚下有一个出水口,每逢雨后三天,就有潺潺流水不断涌出,人们祈望种田时有水长流,就把岩洞称为“敢滔”。敢的壮语意思为山洞,滔的意思是流水不断。洞内有天然奇石,鬼斧神工,洞府极大,一天内无法游览完整个洞府,目前游人只能游览洞内三分之一的景观。“敢滔”洞因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锛而被列为武鸣区六大骆越文化分布点之一。当地人认为,大型溶洞敢滔洞珍贵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广西新的溶洞景观。

在出生于雅家屯的韦文义先生的发动下,2009年多名相关媒体人士和网友到雅家考察,通过报纸、网络等大力宣传,雅家屯越来越广为人知。据了解,2009年6月20日,武鸣记者、摄影师、作家、旅游专家等20多人对骆越古屯——雅家屯的板务古歌圩、千年奇树“棵葑”、敢滔洞等景观进行了全面考察,并第一次通过《当代生活报》《南宁日报》、新华网等媒介对外宣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010年3月6日,广西各大报社的知名记者再次聚焦和宣传雅家屯丰富灿烂的骆越文化,掀起马头镇骆越文化探索热潮。雅家屯也正朝着“骆越古村”的方向发展。

二、壮族“四月四”的文化表征

据当地相关人士介绍,古代农历四月插秧季节开始前,各村屯都要举行祭祀龙神的仪式,祈求龙神降雨、保佑稻谷丰收,并在祭祀后举行歌圩。后来这一民俗演变为节日,即“四月四”祈丰节。在敬三村,村民从农历四月初三开始唱戏祭神,邀请亲朋好友聚宴对歌。此时附近村屯青年男女结群赶歌圩,以山歌对唱传达男女情爱,歌圩通宵达旦,聚宴对歌活动延续到四月初四。这是敬三村“四月四”歌圩的来历。歌节从敬三村流传到马头镇各村和罗波镇的部分村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壮族“四月四”祈丰节的主要内涵和文化表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府大王庙:祭神求雨盼丰收

可以说,祭神求雨是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祭神、唱戏求雨的地点就在中府大王庙(如今已遭到破坏)。在人们的记忆中,中府大王庙曾经是当地人信仰的中心,是人们的精神寄托。据了解,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中府大王庙被拆下来炼钢铁。覃庞屯的覃汉威老主任说是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破坏掉的,“1958年的时候搞坏的。我们这里还有很多,还有社王的庙,用那个石头,刻像个人一样,那时候一声令下,就把那个石像打烂。你不信,我们后来去看这个事情,也看到很多……反正是有事来,其他人都不敢”②。正因此,当地人更加相信这座庙神圣不可侵犯。

中府大王庙遗址位于敬三村伏棚屯村口靠近路边的山上的古戏台旁,旧时有戏台、神位,现只留有遗址、遗迹。过去,“四月四”祈丰节那天也就是春耕播种之前,敬三村的人们纷纷赶来集体求雨,请师公前来主持祭神求雨活动,同时凑钱从外地请来古戏团唱戏以聚众等雨。全村村民各自或集体带上煮好的糯米饭、整只鸡鸭、猪肉或整猪、整鱼等到庙台供奉,上香、供酒,祈愿后鞠拜三下,烧纸钱,燃放鞭炮即结束。受访者们都表示,去中府大王庙祭拜就是为了求雨:

以前到伏棚那里拜那个中府大王庙,在那里求雨,唱山歌了,每逢到四月不下雨,我们就到那里求下雨。下雨了我们才能耕种农田。③

我们请啊,以前没有这种的,后来才有的。那边有一个中府大王庙。以前有这种,每年都唱,要种田的时候没有下雨,我们这一带去那里求雨,就是这种意思。就是在那边搞。去那边有一点痕迹。就是求雨,因为那时候老是干旱,没有水,所以就求雨了。所以综合起来,四月四就是这样了。那时大概在四月左右种田的啊,也是在那个时间啊。④

以前种土烟和玉米,天气干旱,就到那里去求雨、求佛。从小的时候见过两三次唱戏,那时候干旱天气,从中午开始唱戏的时候,对面韦硕屯那里,天空有一点点云,后来就慢慢地边唱戏,云一边上来,云覆盖整个这里的天空,都是黑黑的,然后就下雨,唱戏的来这里又不得回去,那时候没有桥,韦硕的在这里都回不了家,那天来这里唱戏的基本上都在这里过一个晚上了。①

庙的旁边是戏台,求雨当天还要请戏团唱戏。在敬神的同时也娱人,众人聚集在一起看戏,等候师公求雨成功,度过了热闹的一天一夜。在人们的记忆中,求雨总是成功的多。“天气干旱就拿三牲、猪头、鱼和山羊去拜祭。不超过三天就下雨了,求雨成功。”⑤一般来说,求雨过后,敬三村就会风调雨顺,人们纷纷开始播种,等待秋天的丰收。

当然,除了求雨,人们平时还到中府大王庙求福、求子、求平安。在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为严重,没有男孩的人家都会前来求子。“以前就在那个中府大王庙,哪家没有男孩,就去求一个儿子,就有,就灵验了。我们敬三现在还有几个,是因为去那里求佛,生出来都是男的,都成功了。都是亲眼见到的,这个韦老大爷,也是他老爸求佛得来的。”⑤因此,这样一个灵验的庙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若是侵犯了的话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报应。

就是说那边有一个还没有满月的小孩,背来上街,经过那里,应该放点东西才得经过这个庙,必须要放点东西。她不放,去上街回来了以后那个小孩就开始肚子痛了,一直痛都不见好,后来就去问比较老的。就问她背这个小孩经过了哪座庙,哪个地方,后来就说经过了这个庙。既然是这样,你经过那里,要去回礼一下,后来拿一点东西去拜祭,那个小孩就好了。

以前韦硕那里的那棵树,不给虫搞烂。有一块石墩,有人把石墩拿回家;一拿回家,就开始肚子痛。后来人家问他是从哪里拿来的,他说是从中府大王庙搬过来的,见它好像可以用。人家说那个用不得,必须要拿回去还给它,重新放那里。他就拿回去放了,他也就没什么事了,也就好了。那个老太我都还见过。以前这里有个小孩到那个庙里玩耍,用一个手指指向佛像,说这个佛像满面红光,眼睛大大的,一回到家,他的眼睛也就跟佛像差不多一样大大的,他老爸晚上回来看见,就问他们去了哪里。他们就说我们去下面那个路边那个庙,就是中府大王庙,小妹用手拇指指向那个佛像,说了那样的话。后来晚上他就拿一些东西到那里去拜祭,到第二天早上她就好了,你说是什么原因。发生在这里,都有这种事情啊。都是很灵的。⑥

为什么会这么灵验呢?他们解释说是因为中府大王庙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在“葫芦倒水”地形的葫芦嘴位置,恰好是可以接纳各种福气的地方。有了中府大王庙的庇佑,当地人才辈出。

韦(韦华英):我们这里山形就叫葫芦倒水。爬到那座山去看,我们这里(这个屯)的地形就像一个葫芦了,意思是一个好地方。

刘(刘敬荣):以前国民党,从建村到现在有十多代了,以前有一个,在陆荣廷那边,当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哦。有一个在贵州,也当到军长。到现在呢,有三个厅级干部,一个正厅,两个副厅。一个在自治区人大,一个在广西民族大学,现在调到百色学院,也就是这个屯的。

韦:也就是葫芦倒水的地形,这个屯出人才,风水好。现在那个中府大王庙,你到那里去求雨,肯定有雨下的嘛。水就是在那里。中府大王庙就是在那个葫芦口那个位置。去那里求雨,水就从那个口下来,这个意思。基本上都是很灵的啊,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已经变了。

刘:以前都在戏台唱戏,求雨。祭三牲,敲锣打鼓。唱求佛的戏,唱求雨的戏。现在都不知道唱了。小时候看见过。

刘:听老人讲,以前在庙门那里,洪秀全发起的太平天国起义,在那里,有白银藏在那里都不知道。

韦:人家地理先生来,说敬三有吃不完的财富,不过我们现在敬三还不是穷成这个样?反正都说,如果发掘有什么宝藏的话,整个敬三都吃不完。但是我们这里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⑤

壮族是一个以从事稻作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四月四”祈丰节的来源和内涵都与稻作农业依赖于丰富的水资源有关。因此,每年农历四月耕种时期若遇干旱则是非常不利的。过去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只有求助于神灵,以为祭神敬天就可以感动神灵,降下甘霖。所以,到中府大王庙祭神求雨是节日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反映了当地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心愿。

(二)篝火夜歌圩:对唱山歌交友择偶的盛会

壮族“四月四”祈丰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歌交友。据了解,雅家屯是最早过“四月四”祈丰节的村落,与该屯相隔不远的罗波镇天马村过的是四月八。所以两村互动频繁,你来我往,共同度过这两个重要的节日。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当天无法往返,只好在对方村中留宿一晚。众人相聚,以歌会友,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篝火夜歌圩”。

在韦文义提供的申遗材料中提到了“篝火夜歌圩”,就是在“四月四”当天天色将黑的时候,村中族老用打火石或从存放火种的火盆里点燃篝火的火种火把,再传递给村里的优秀青年,再由这些青年为其他人点燃火把。大家举着火把排队沿着村路一直走到村戏台边,一起点燃堆放在那里的篝火柴堆;然后大家或围着篝火跳舞,或在旁边进行山歌竞唱,一直到天明。如今交通方便,再加上年轻人已不学山歌,也不会唱山歌,所以再也没有在对方村落留宿的场景。所以,这也成了许多老年人对那个年代过节的美好回忆。

天马那边来,我们也送糯米饭、鸭肉啊,送他们回去。到四月七,我们就到天马那边去,跟他们谈,唱山歌,后来他们又送我们来到半路。一路上都是唱山歌送过去。他们也给成包成担的礼品回来,互相交换过节,搞得轰轰烈烈哦。敬三过去是这样,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这不是过大路那边走,是过六龙,走山路,翻过那边就到天马了。以前是走那里的。也对山歌,好像我们四月四,我们去唱歌。他们来一晚。一般他们过来,我们送过去。我去,他们送来。这也是四月三到四月四,他们是四月七到四月八。很隆重,都搞两天。现在交通方便了,没有过夜了。以前我们走过那边天黑了呢。住一个晚上,我们去那里也住一个晚上。现在有路了,方便了,当天去当天回。以前回不来呢。以前我们走路去啊。都是年轻人去的多。去那边去,有亲戚两三个、四五个,全队去找自己的事。①

可见,那时人们过节带有浓厚的娱乐交际内涵。天马的亲戚朋友提前一天赶来,大家欢聚对歌,第二天又以糯米饭为礼物相送。等到四月初七,雅家屯的人们赶去天马过节,第二天获赠糯米饭返回。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这是最让人向往和留恋的节日盛会。

(三)“多锅”宴:壮族稻作农业丰收的展现

据了解,“多锅”宴也叫“多哥”宴,是“四月四”节日上最有特色的宴会活动。古时村民自发凑钱、凑物来四边地头举行祭拜田神禾神活动。祭拜活动之后大家开始举行“多锅”聚宴。参加人员原来以全村各户成年男子为主,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后来女人和小孩也可参加。聚宴一般是在野外搭棚或露天进行,大家在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同时,共同商量族中事宜。聚宴规模可有“百人宴”甚至“千人宴”,是村屯举办重大公共活动时的一个隆重的聚餐习俗。韦文义解释道:“多锅宴就是大家搞完活动一起吃过饭,也可以叫百家宴,或者千人宴。但是我们壮话就叫多锅,多锅就是会餐的意思、聚餐的意思。是音译的。”

在多锅宴中,最为突出的是每一桌都必定会摆上一盘五色糯米饭。这也是节日的饮食象征。敬三村雅家屯每年“四月四”摘用和提取野生枫叶、黄杞、黄花、红兰草等植物色汁蒸制的五色糯米饭色彩艳丽、香气浓郁、口感细腻松软,多次参展市、县美食节,深受消费者青睐,最能代表壮家五色糯米品味和风格⑦。所以,五色糯米饭是多锅宴中的象征性食品,也是壮族独有的一种饮食文化。

除了供人食用外,“四月四”祈丰节当天,人们还会以五色糯米饭给牛喂食,是敬牛的一种感恩表达。举行敬牛仪式的时候,全家坐在摆满酒菜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同时唱起敬牛歌,喂牛吃五色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马的祝福。在稻作民族中,牛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人们的耕作必须依赖牛的力量,牛的一生是勤劳而又辛苦的。为了表达对牛所做贡献的尊敬和感激,给牛喂五色糯米饭是一种象征性仪式。

三、后非遗时代的节日变迁

马头镇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四月四”祈丰节活动为载体,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和生态经济建设发展卓有成效,敬三村和马头社区已被列入“三月三”歌圩传承基地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研究基地。在地方精英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发源于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的“四月四”祈丰节于2014年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非遗运动中和后非遗时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无论是从传承空间还是节日内涵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一)节日内容:从生活性到舞台化和娱乐化

自当地政府筹划把“四月四”祈丰节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四月四”祈丰节节庆活动开始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是节日内容已经从过去根植于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转变成一种舞台化和娱乐化的表演活动。我们从近年来的节庆活动方案中可以看到这一点。以下是武鸣马头镇2013年“四月四”骆越文化旅游节活动方案中的节日活动内容:

(一)马头社区主会场活动:农历四月初四(5月13日)上午在马头骆越文化广场、社区戏台等场所举行。

1.骆越文化广场竣工暨升国旗仪式

2.开幕式

主要内容:(1)龙狮队开场;(2)致开幕词——举行非遗授牌仪式——领导宣布开幕;(3)文艺表演。

3.龙狮队表演

4.民俗特色活动

主要内容有:

(1)“壮族回娘家”民俗比赛(13:30—14:30):男女一组2人扮一对新夫妇,女抓鸡,男抓鱼,两方都抓到鸡和鱼后,相对面走过一条独木桥,两组或三组同时比赛,完成时间快的一对胜,最后奖励前三名。

(2)“舞水龙”狂欢活动(14:30—15:30):舞龙队在水枪喷射形成的水阵中舞动狂欢,由50人的青年队、50人的儿童队分别形成水枪阵,最后可由游客组队参与进行。

(3)“背水作战”顶竹杠比赛(13:30—14:30):视报名情况分成若干组,每组两人进行比赛,背水一方落水为输,另一方如退出红线外即输。实行三局两胜赛制。比赛奖励前三名。

(4)捉鱼比赛(14:30—15:30):不借助任何捕鱼工具下鱼池捉鱼,捕捉到鱼多的获胜;捉到的鱼即为奖品。

(5)斗鸡(13:30—15:30)

(6)玩水斗(14:30—15:30)

5.“骆越古村”民俗技艺展演

主要内容有:(1)编草鞋、草绳技艺展演;(2)特色美食制售展演:糯米饭、馍等稻作文化展演。

6.骆越歌圩活动

7.“骆越魂”主题书画展览及现场创作活动

主要内容有:(1)举行骆越古国传说、历史人物及风情书画展,形象展示和宣传骆越文化原生态内涵;(2)著名书画家现场创作演示和作品赠卖活动。

8.骆越文化寻根之旅

主要内容有:参观武鸣县骆越文化展示馆,考察古墓群、骆越古都旧城遗址等。

9.龙头山生态养生体验游

地点:马头镇全曾村陆上屯

主要内容有:游览集养生、探秘、休闲于一体的龙头山,体验全曾村尾雷屯新农村风貌。

(二)敬三村基地传承活动:四月初三上午在雅家屯举行

1.祭田祈丰仪

主要内容有:(1)群众祭田祭祖祈丰活动;(2)骆越古村文化旅游发展青年座谈多锅宴。

2.五色糯米饭基地传承户制作展示

主要内容有:(1)现场展示制作糯米饭的原料、道具与制作过程;(2)准备参加马头社区祈丰活动专用的糯米饭、道具。

3.山歌及民俗文体活动

主要内容有:(1)唱山歌;(2)打巡、打陀螺、打尺、抛绣球比赛。

2016年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大同小异。2016年“四月四”祈丰节的活动安排如下:开幕式、龙狮队表演、骆越民俗竞技活动(包括抛绣球、捉泥鳅、大水斗比赛、小水斗比赛、三人拔河、壮族“脚斗士”比赛、木筏划水接力比赛、壮族“回娘家”、捕鱼比赛、“背水作战”、竹杠、过独木桥比赛、徒手抓鱼比赛等)、骆越养生·中华医药探源活动 (也就是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组织区内外医学专家开展的探源活动)、壮族美食 “多锅宴”、骆越歌圩活动以及在敬三村雅家屯举办的敬三村“四月四”源地传承活动。前三个项目都在骆越文化广场举行,第四项在骆越文化展示馆举办。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在骆越文化广场立了一块碑——“中华针灸文化起源地”,多锅宴在马头镇市场的圩亭举办。骆越文化展示馆还陈列了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供专家和游客观赏鉴定,表明马头镇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是中华针灸文化的起源地。最能展现“四月四”祈丰节内涵的是最后一个项目。这一天从上午9点到晚上10点在敬三村雅家屯举行祭祖祈丰仪式、五色糯米饭制作展示、山村夜歌圩、村民民俗文艺会演等活动。

通过这份2013年活动方案和2016年的节日活动安排情况,我们得知“四月四”祈丰节在马头社区主会场即马头骆越文化广场、社区戏台等场所举行的活动内容中,与“四月四”祈丰节原先内容都有很大不同,主要是以表演性或娱乐性为主,缺少了求雨以祈祷风调雨顺等内容。

即使是雅家屯这个分会场,也于2011年建成了用于开展“四月四”祈丰节活动表演的铜鼓戏台、骆越文化广场和骆越中府大王庙台,这三个地方都成为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位于雅家屯的铜鼓戏台系2011年村民自发集资建成的铜鼓形状的大戏台,用于主持活动、山歌竞唱、文艺表演等。戏台坐落的位置就是骆越文化广场,也是在2011年由群众集资、当地政府支持而建成的1 2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设有篮球场和文化长廊,用于节日文体活动和举办“多锅宴”。另外,骆越中府大王庙台由于庙宇仅有遗址,目前设祭台和放置神位的小亭用于祭拜活动。但我们看到,在雅家屯这个分会场,其活动内容也简单了许多,与前几年的节日内容大为不同。舞台化、表演化是申遗前后“四月四”祈丰节的重要变化和突出特征。

(二)骆越:一个被附加上去的节日标签

近年来,马头镇党委和政府重点打造和挖掘该镇的骆越文化,极力打造骆越文化品牌。在镇政府提供的官方文件中,2013年5月13日在马头社区隆重举办“四月四”骆越文化旅游节活动的目的被表述为:“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强县战略,践行武鸣精神,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传承和弘扬马头镇骆越文化遗产,持续提升武鸣县骆越文化品牌影响力,深度打造马头‘四月四’文化旅游节俗品牌,有效推进马头镇‘文化古镇、生态绿镇’建设。”从这些表述中,我们注意到,最令人注目的是其中多次提到的“骆越”二字。

为更好地打造骆越文化品牌,无论是节日名称,还是节日内容(如“多锅宴”),都会被冠以“骆越”二字。如2010年和2011年在雅家屯举办了两届骆越民俗“四月四”祈丰狂欢节。从2012年开始,主会场转移到马头镇,但名称不变,仍称“骆越民俗‘四月四’祈丰狂欢节”。2013年称为武鸣马头“四月四”骆越文化旅游节。2014—2016年,三年均称为“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暨骆越民俗文化旅游节”。无论主会场在哪里,无论节日名称怎么改,但总少不了冠以“骆越”二字。据了解,马头镇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遗址腹地,骆越文化古迹灿烂辉煌,“壮族四月四”是马头镇及周边地区最具特色、影响最深远的骆越民俗传统节日。还有随处可见的“骆越”二字,比如骆越文化广场、骆越铜鼓戏台,等等。

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有力推动,以及在雅家屯长大的“四月四”代表性传承人韦文义的贡献。韦文义于2008年参加武鸣骆越文化培训班,此后自己系统研究骆越文化,多次组织媒体、文化专家到马头镇敬三村进行骆越文化探究、挖掘和宣传活动,整理当地骆越文化资源,并在区、市报纸发表了有关骆越文化研究的多篇文章,掀起了马头镇骆越文化研究热潮。从2009年起,策划举办马头镇骆越民俗“四月四”祈丰节,首次对外展示神奇迷人的骆越民俗文化,引起中外专家及游客的关注,并前来参加活动。2010年,韦文义担任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理事,作为青年学者参与武鸣骆越文化考察、挖掘、研究、传承、策划和推广,参与组织策划在武鸣罗波镇举行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骆越始祖王祭祀大典活动,2011年牵头组织编写书籍 《骆越古都马头镇敬三风情录》,2012年协助马头镇政府设计、建设马头镇骆越文化展厅。

传承人韦文义和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一道致力于推广和发展武鸣骆越文化,马头镇的“四月四”祈丰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随处可见被冠以“骆越”二字的各种名称了。但在访谈中我们发现,许多老百姓并不懂得“骆越”二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他们也谈到过去这个节只叫“四月四”,并没有一长串的后缀来丰富节日的内涵。

(三)传承空间:从雅家屯到马头镇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壮族“四月四”这个节最初仅在雅家屯盛行,后来整个敬三村都过节,再后来才发展成为马头镇最隆重的节日,也成为马头镇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敬三村原村委会主任覃汉威说:“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以前天马那边过四月初八,我们这里过四月初四。以前就是唱山歌、谈恋爱,就是这样了。还有求雨,求雨是在古庙那边,以前那边有个古庙,但是58年炼钢铁就拆完了,现在就没有古庙了。四月初三、初四,过这两天。以前在我们这里过,现在改到马头街了。”⑧“四月四”这个节过去的传承空间主要在雅家屯和敬三村的其他几个屯。后来为了进一步挖掘和打造骆越文化,“四月四”对于马头镇甚至武鸣区骆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异常重要,所以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四月四”节日活动的主会场就转移到马头镇了。敬三村的韦武荣书记说:

在2013年以前,敬三村这里举办东坡宴,也被称为百家宴、百岁宴。在雅家屯那个灯光球场那里摆,统一安排到那边,所以叫百家宴。2010—2012年,每年四月初四都会举办百家宴。2012年还有外国人,英国、法国的来参加。到了2013年,马头镇党委书记把原来在敬三村产生、流传的四月四,尤其是骆越文化搬到了马头镇,因为这里交通不太方便,不利于别人来参加。到了马头街举办四月四活动后,来了很多人。还有文艺表演,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在马头街的市场上,同样摆放了近100桌饭菜供人们享用。这种众人共同聚餐的方式就被称为“多锅宴”。我们亲眼看到了。⑨

在韦文义看来,是“因为我们雅家的交通问题,人多了不安全,交通也会受影响,所以当地政府就组织节日。由他们来牵头,在社区搞,以社区为活动阵地,但是真正的源头还是在雅家屯”⑩。他们都解释了为何后来转移到马头镇举办这个重要的节日,主要就是因为在雅家屯举办的话交通不便,常会造成堵车,有交通隐患,不利于吸引更多游客来参加。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资源:重宣传轻传承,商业化味道凸显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资源,确实有其正面意义,它能给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带来很大的机遇。但过度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有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其传承与保护。马头镇壮族“四月四”祈丰节从2010年发展至今,已经名声大振,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介争相报道。铺天盖地的相关报道使得它远近闻名,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纷前来一探究竟。

2010年雅家屯举办首届“四月四”祈丰节活动,就有多家媒体记者、网络博主等前往参加活动,后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南宁日报》《南宁晚报》《生活报》《武鸣时讯》、南宁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进行宣传报道。也是这一年,外界鲜有人知的壮族“四月四”祈丰节名闻天下。如2010年的《南国早报》报道:5月16日,来自美国、加拿大及杭州、南宁等地的上千名游客来到武鸣县马头镇敬三村,参加该村的“四月四”活动,领略当地带有古骆越特色的民俗文化[1]。《广西日报》以“品山歌文化,赏骆越千年”为题进行报道:5月16日首届骆越民俗“四月四”山歌狂欢节在武鸣县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举行[2]。2010年5月17日,《南宁晚报》以“武鸣‘四月四’展示古骆越民俗”为题报道:

壮乡武鸣“三月三”节日已经名闻四方,“四月四”又是何节日?有什么来历?广西音乐家协会会员、武鸣县老山歌王蒙水生道出了其来由。蒙水生介绍,农家天气谚语中,有“四月四水流湿湿,四月八田水哗啦啦”一说。以前在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一年只有一个稻季,农历四月初四天气开始下雨,这天后也意味着每年的农忙时节也开始了。古骆越文化中有祭祀田神的传统,所以武鸣县马头镇就有了“四月四”节日。“四月四”的民俗活动主要为了祈求田神给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3]

类似报道将壮族“四月四”的宣传推向了高潮。其实早在2009年6月20日,武鸣网友“马头雅家岩探奇”活动第一次把那里“流血的千年古树”、雅家岩溶洞等向外宣传,引来全国100多个网络、报纸、电视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武鸣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相关负责人称,2010年是首次举办骆越“四月四”文化旅游节,以后将更加发展和完善,要打造中国第一骆越文化村屯。如今,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从这些声势浩大的媒体宣传来看,各方媒体对壮族“四月四”的宣传力度之大令人折服。但笔者认为,仅仅是依靠宣传来壮大声势吸引游客和商家,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够的。对于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四月四”祈丰节,还有其他很多工作需要开展。

四、余论:申遗之后的传承路径思考

通过田野工作,我们了解到在申报非遗前后,武鸣马头镇的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活动发生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变化,有的甚至偏离了最初的内涵和目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壮族“四月四”祈丰节这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贴近生活,活态传承

乌丙安认为,如果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方式不再贴近生活,就很难回归生活,进行活态传承。已成为非遗项目的老手艺、绝活技艺,原本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对其传承保护还应当使其回归到生活中去。如果成为非遗项目之后就脱离了生活,变成只能进行表演的项目,那么,非遗就难以进行活态传承。所以,不仅要让老百姓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内容,而且要进一步了解非遗的内涵、功能[4]。他提醒了我们,非遗项目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展演展示的层面,脱离生活本身,脱离非遗项目原先的生存空间及其生态文化环境。这就不再贴近生活,从而不利于非遗项目的传承。

壮族“四月四”祈丰节最初的生存空间是敬三村雅家屯,最初的主要目的是在节日那天祭祀龙神,祈求雨水丰沛,获得丰收。当节日活动会场转移到马头镇以后,虽然交通更为便利,参与的人数更多,但节日内容却多为舞台表演节目和娱乐游戏节目。过去敬三村雅家屯过节,唱戏求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虔诚信仰和心愿都无法呈现出来,更看不到师公的身影了。所以,脱离了生活场景,壮族“四月四”祈丰节如何更好地传承,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冯骥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5]笔者认为,要做到活态传承,首先就要使节日回到最初的生活场景中,那才是节日的“生命”源泉。此外,在原来的生活场景和传承空间中,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异常重要。对于壮族“四月四”祈丰节,传承人既要有地方精英,又要有过去主持求雨仪式的师公代表,但如今已难找到继续从事师公行业的人了。我们应注意到这一点,积极寻找应对措施。

(二)去标签化,回归传统

调查发现,壮族“四月四”祈丰节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宣传和打造马头镇“骆越文化名镇”的一张重要名片,故随处可以看到被贴上“骆越”二字标签的各种宣传报道。我们知道,骆越是先秦时期百越族群中的一支,而今天的壮族是骆越先民的后裔。2010年5月17日,《南宁晚报》的一篇报道部分内容多处可见“骆越”标签:

给牛洗澡、编草鞋展示古骆越民俗。几名村民将一朵大红花挂在牛头上,随后将水牛牵到一条清澈的水沟边,一边喂水牛吃草,一边用水桶盛水给牛洗澡。给水牛洗澡后,祈丰仪式跟着开始。祈丰,顾名思义就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八名师公穿上古骆越文化中的师公服饰,在祭拜后敲锣打鼓,祈求田神能给予村民幸福安康、六畜兴旺。活动中还展示了古骆越文化的民俗工艺。在乡村道路上,几名八旬老妇现场用龙须草编制草鞋、草绳,让游客们感受到了古骆越文化的魅力。古骆越文化的现场展演让游客大饱眼福,仿佛置身于古骆越时……

农历“四月四”节日中蕴涵有骆越文化。武鸣是古骆越文化的发源地,古代就开始种植水稻,随后水稻种植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武鸣县马头镇敬三村雅家屯相关负责人称,今年是首次举办骆越“四月四”文化旅游节,以后将更加完善和发展,要打造中国第一骆越文化村屯。[3]

这篇报道几乎每谈一样习俗都会加上“骆越”二字,同时极尽描述古骆越文化的魅力,雅家屯也将要打造成“中国第一骆越文化村屯”。但是记者并不解释和关注到底什么是骆越,骆越的文化特征究竟有哪些,骆越与壮族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相信不懂壮族历史、不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的读者对何为“骆越”也是不清楚的。笔者在访谈中,许多村民也说不清楚骆越指的是什么。类似这篇报道的其他报道很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对宣传打造骆越文化名镇、骆越文化古村有非同寻常的作用,但过犹不及,过多的标签化反而喧宾夺主,人们只看到骆越文化旅游节而忘记了壮族“四月四”原初的节日名称和内涵。

(三)“官”“民”合办,实现双赢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任何以经济利益或地方政府政绩为目的而对非遗项目过度宣传,加以商品化的做法都是不值得倡导的。“要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必须在加强政府主导和有序管理的基础上,鼓励本民族人民发挥民族主体性,积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实现节日文化官办和民办最优结合。”[6]

然而,在现实中,申遗运动和后非遗时代的传统节日已经不再可能仅以“民办”方式进行了。我们看到较多的“官办”影子。苑利在谈传统节日的保护时指出:“传统节日又可分为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己任的传统节日和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为己任的传统节日两大类。在构建人类自然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的过程中,这两类传统节日确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传统节日遗产保护过程中,之所以问题多,关键的一点就是将传统民俗演变成官俗,使传统节日遗产在保护之初遭到来自各级政府及其他社会强势群体的‘保护性’破坏。”[7]这种“保护性”破坏是当前非遗保护中的重要现象。在官办节日的同时,要更多地聆听来自民间的声音,鼓励发挥地方民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共同投入节日活动的筹办当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努力,武鸣壮族“四月四”祈丰节举办的规模越来越大,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作为策划者之一的韦文义谈到了申遗成功后的变化:

社会效应很大,经济效益还没看到,可以说改变了马头的形象吧。以前马头人家一看过去就说在一个山角落。我们现在一搞节日,在网上宣传,很有名,出去打工啊,很多老板啊朋友啊都喜欢跟回来过这个节,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第二个也是政府这块对骆越文化更加重视了,把它保护、传承与发扬……至少是支持,不反对嘛。以前讲到骆越古国,就觉得有问题。民间都是这么做了,说明有民间基础,应该去支持的。它不是有破坏性,有独立意识的呢,只是一种民风。⑩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不足之处。如何更好地实现双赢,更好地传承壮族“四月四”祈丰节仍然任重而道远。正如冯骥才指出的那样,“把遗产挖掘出来进入名录并不是终极目标,真正的保护其实刚刚开始”[8]。从上述三个方面努力,或许可以找到一条有效的“四月四”祈丰节的传承路径。

注释:

① 访谈对象:韦定邦;访谈时间:2016年8月10日;地点:雅家屯。

② 访谈对象:覃汉威;访谈时间:2016年8月10日;地点:覃庞屯。

③ 访谈对象:雅家屯某长者;访谈时间:2016年8月10日;地点:雅家屯。

④ 访谈对象:雅家屯某中年男子;访谈时间:2016年8月10日;地点:覃庞屯。

⑤ 访谈对象:刘敬荣、韦华英;访谈时间:2016年8月9日;地点:伏棚屯。

⑥ 访谈对象:韦宗汉;访谈时间:2016年8月9日;地点:伏棚屯。

⑦ 来自韦文义提供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

⑧ 访谈对象:覃汉威;访谈时间:2016年8月10日;地点:覃庞屯。

⑨ 访谈对象:韦武荣;访谈时间:2016年8月12日;地点:武鸣区。

⑩ 访谈对象:韦文义;访谈时间:2016年8月12日;地点:韦硕屯。

[1] 唐志强.上千游客体验古骆越民俗文化[N].南国早报,2010-05-18(14).

[2] 李欣,张天韵.品山歌文化 赏骆越千年[N].广西日报,2010-5-19(11).

[3] 黎兆齐.武鸣“四月四”展示古骆越民俗[N].南宁晚报,2010-05-17(7).

[4] 乌丙安.非遗传承应回到生活中来[N].辽宁日报,2016-06-21(A09).

[5] 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G].银川:宁夏民族出版社,2007.

[6] 杨丽琼,马平.从节事旅游论非遗保护:以彝族火把节为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3):56-59.

[7] 苑利.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34-40.

[8] 项江涛.“非遗后时代”保护是学者的时代担当——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2-15(6).

责任编辑:穆 刚

Study on the Praying for Harvest Festival on April the Fourth for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n Wuming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UO Caijuan
(School of Nationality and Sociology,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Guangxi 530006,China)

Originated from the Yajia Tuen of Jingsan village in Matou town of Wuming district,the Praying for Harvest Festival on April the Fourth in the Zhuang Nationality ha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praying for the harvest, singing the folk songs,making friends,displaying the rice planting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symbolizing the harvest and gifts and etc..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was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4.Great changes happen in the past few years,transition from the life to the stage and entertainment in the contents,the name and related customs labeled by“Luoyue”,inheriting space changing from Yajia Tuen to the Matou town,the government tak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the resource,much attention to the propaganda and less on the inheriting,too much commercializ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th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being real to life,de-labeling,organizing the festival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returning to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and lively inheriting,to achieve the win-win between the local economic benefits and inherit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Zhuang nationality;April the fourth;inheriting

G127

A

1673-8004(2017)04-0001-11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4.001

2016-10-31

罗彩娟(1978— ),女,壮族,广西象州人,教授,人类学博士,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骆越武鸣壮族
浅谈撤县改区后的房地产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以武鸣区为例
渝水区下保村:打造生态美丽宜居新家园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那一年
西瓯、骆越的出现、分布、存在时间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