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萝亭诗稿》夫、妻、妾联句赠答诗解析

2017-03-28 17:17骆新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联句妻妾谢氏

骆新泉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女萝亭诗稿》夫、妻、妾联句赠答诗解析

骆新泉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清代嘉道间江苏吴县才女,清代名臣、江苏扬州阮元三妾唐庆云,工诗善画,其 《女萝亭诗稿》中有75首诗作是与主人阮元、夫人孔璐华、长妾刘文如、二妾谢雪的联句诗和赠答诗。这些联句赠答诗,将一个封建高级官僚家庭生活中融洽的夫妻妾关系及和乐的夫妻、夫妾、妻妾、妾妾间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夫妻妾关系和感情也是封建婚姻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反映。

清代;唐庆云;夫、妻、妾;联句诗;赠答诗;解析

一、唐庆云及阮元妻妾简介

学界对清代名臣阮元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其三妾唐庆云的诗歌研究却无人问津。唐庆云 (1788—1832),字古霞,清代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阮元侧室。嘉庆七年(1802)被阮元纳为三妾,时年15岁,婚后无子女。1959年在江苏扬州市邗江县公道村柏树庄发现了阮元侧室唐安人墓葬,中有紫罗兰翡翠玉柩,正面镌有 “宫保阮公侧室唐安人之柩”字样,背面镌有 “安人吴县人,以道光十二年二月四日卒于滇,得年四十有五,孙,恩光”字样,后安葬于阮元故里仪征。[1]古代帝王、皇后哀册常用玉制成,而唐氏柩记以玉为材料,一来说明阮元地位之高,二来说明唐氏深受阮元宠爱。唐氏擅诗、工画,其 《女萝亭诗稿》 (以下简称 《诗稿》)辑诗451首,其中近五分之一的诗作涉及主人、大妇、长妾、二妾。这部分诗作皆以联句诗、赠答诗的名目出现,数量多达 75首,占全部作品的16.63%。

阮元 (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江苏扬州人,历乾、嘉、道三朝,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总督,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太傅等职,是清代中后期的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极高造诣,被尊为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据姚文昌考证,阮元有二妻三妾,20岁娶发妻江氏,30岁纳长妾刘文如,33岁续娶继室孔璐华,34岁纳二妾谢雪,39岁纳三妾唐庆云。[2]

阮元发妻江氏,生年不明,卒于乾隆五十七年 (1792),归阮元后第4年生女阮荃,又5年,阮荃卒,江氏亦于同年卒。

继室孔璐华 (1777—1832),字经楼,世号经楼夫人,封一品夫人。孔子七十三代长孙女,21岁嫁阮元为继室。幼娴诗礼,兼工绘事,常与阮元吟诗论文,夫唱妇随,有 《唐宋旧经楼诗稿》六卷续一卷。孔氏 《唐宋旧经楼诗稿》自拔言: “幼年读 《毛诗》,……于归后,丈夫喜言诗,始复时时为之,又因宦游浙江,景物佳美,得诗较多。”

长妾刘文如 (1777—1847),字书之,号静香居士,江苏仪征 (今江苏扬州下辖县级市)人。16岁被阮元纳为侍妾,后封为恭人。擅诗文,著有 《四史疑年录》七卷,兼工绘事。

二妾谢雪 (1782—1836),字月庄,号蓉庄,江苏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15岁为阮元纳为侍妾,后封为恭人。谢氏娴于诗,善绘事,尤工花卉。

二、唐庆云与主人、大妇、长妾、二妾联句诗解析

按照惯常思维理解,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始终在 “三从四德”的桎梏下苦苦挣扎,男人可以一妻多妾、纵游青楼,女人则只能忍气吞声、从一而终。但这并非封建社会一妻多妾大家庭的全貌。事实是,清代 “不少女作家终身维持和谐的夫妻关系,但同时也接受丈夫纳妾的现实。”[3]夫、妻、妾之间多数情况下是能够互敬互爱、和平共处的。尽管妻妾、妾妾之间内心深处可能有嫉妒不满,但在法律和时俗的约束下,多数家庭中的夫、妻、妾是相安无事的,这可从很多明清封建大家庭夫、妻、妾的诗词创作中得到反映。本文以清代才媛唐庆云《诗稿》为切入点,从其与主人、大妇、长妾、二妾的联句诗、赠答诗解析封建官僚家庭中一夫多妾的融洽关系和亲密情感。

通常情况下,联句诗并无固定格式。唐氏联句诗不管参加联句的是2人、3人还是4人,其格式多为两种:一种是每人一句;另一种是一人出上句,续者须与前者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续,循环往复成篇。

唐氏与主人、大妇、长妾、二妾联句诗共8首 (含共题1首),分别为与主人、大妇联句1首,与主人、长妾联句1首,与大妇、长妾、二妾联句3首,与二妾联句2首,与二妾共题1首。

唐氏与主人的联句诗皆非夫妾二人间的联句,而是与主人和孔氏或主人与谢氏共同完成的,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阮元有意为之:一来更显夫、妻、妾之间的和睦融洽,二来避免夫妾二人厚密之嫌疑。唐氏与主人的两首联句诗是 《初夏晚阶联句》和 《夏日联句》。《初夏晚阶联句》的联句顺序是:主人先写首联,唐氏接第三句,主人对第四句,再接写第五句,唐氏接第六句,尾联由继室完成。内容写夫、妻、妾三人在初夏庭前晚凉时一同读书、赏月,回忆从前在文选楼 (系阮元所建,位于扬州故里,用于读书、藏书及金石)听曲的往事,叙事从容,诗风淡雅,足见这个大家庭夫、妻、妾间的温馨和谐。《夏日联句》同题两首,此处分析的是主人、二妾与三妾的联句诗,后文分析的是一妻与三妾的联句诗。前一首 《夏日联句》的写作顺序是:唐氏首句,主人接次句,唐氏第三句,二妾四、五两句,主人六、七句,唐氏收尾。此诗是二妾谢氏与三妾唐氏随主人总督两广任间所写。自小生长吴中的唐氏和谢氏随主人游宦两广,岭南夏季的闷热让她们难以适应,所以唐氏首句就说 “最难将息岭南天”。阮元接句则安慰唐氏说,天热了就穿凉快的葛布、麻布衣服,天冷了就换穿棉布衣服。这显然是慰以言语,体现出主人对侍妾的关爱。谢雪循着唐氏的意思,也抱怨岭南的 “霉炎” “湿于烟”,主人再接以 “善药不如无病好”,继续安慰唐、谢二妾。唐氏最后以 “长年即是学神仙”收束,似在宽慰主人,也是宽慰自己和谢氏,只要健康长寿,就是神仙啦。需要说明的是,阮元与诸妻妾的感情都很好,比如阮元常年游宦于外,妻妾虽然大都随宦,但睽违还是不可避免的,继室孔璐华在 “久分襟”“难放棹”“独停琴”的情形下,“致君珍重无多语”(《忆外书寄滇南》)的深情寄语,足见伉俪之情笃。

另一首 《夏日联句》的参与者是一妻三妾。妻妾4人齐集一堂创作联句诗,本身足以说明阮元妻妾们个个能诗善文,更重要的是一妻多妾间的和乐融洽。妻妾4人于初夏季节“重门静掩同吟久”,其乐融融的场景如在目前,丝毫不见明争暗斗和弥漫硝烟。《冬夜联句》也是一首妻妾4人的联句诗,叙写的仍是“联吟共坐小窗前”的感人场面。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妻妾们有闲暇和逸致享受生活的富足美好。“茶瓯轻暖”是品茶,“泛银船”是饮酒,“回看屏上寒梅影,半幅横斜落砚田”是赏画、作画,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妻妾其乐融融。

唐庆云为人处事是极守妇德的,大妇孔璐华在甲戌 (1814)春日给唐庆云 《诗稿》所写序中自称 “闺中得此良友,何乐如之!”并命唐氏将壬申 (1812)年以前诗数百篇 “先为刻成” “因乐序之。”[4](P871)倘若唐氏为人处事不当,性格不甚合群,或稍有令主人、大妇、长妾、二妾不满之处,孔氏就不会对她如此厚密。同理可知,阮家妻妾人品、性格、才学皆善。唐氏 《自述》诗中自称 “生平不珥一真珠”,并在该句后加注 “余从来不以一粒真珠为饰”,如此自信而不以外在修饰、粉饰自己的唐氏,是很讨主人、大妇、长妾和二妾喜欢的。阮元妻妾间的和乐融洽还体现在妻妾4人跟随阮元在清明节这一天齐去祭扫公公,《雷塘辞墓》3首就是纪实之作。阮元率领众妻妾及儿女到亡父墓地 “焚香共拜泪珠流”“更忆高堂无限愁”,拜是共拜,忆是共忆,无限愁更能说明一夫一妻三妾对亡父的真诚祭拜。此次祭扫后,一妻三妾或唐氏要随阮元去浙江,故有 “此别何年来丙舍 (存放灵柩的房屋),伤心不忍向杭州” (其二)、 “拜罢松间不忍离,欲归更觉共含悲” (其三)之说。《扫江夫人墓》2首是唐氏祭扫阮元发妻江氏墓后所写,其一叙写去路上所见之景,其二叙写到达墓地后心生悲痛,凄凉拭泪,拜罢无言,日暮归家。我们知道早在唐氏被纳前10年,江氏已经去世,但作为阮元侍妾,唐氏对江氏的感情也是发自内心的,否则她就不会 “到墓暗生悲,拭泪对封树”“凄凉”“漠无言”。

唐氏与二妾谢雪的关系相较于大妇、长妾更密切,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唐氏与谢氏二人年龄相近 (仅有六岁之差)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谢雪字月庄,唐氏以 “月庄”为题的联句诗、赠答诗也远多于大妇和长妾。唐氏与谢氏的联句诗3首,分别是 《与月庄姊联句》《雨后联句》《夏夜与月庄姊联句》,3诗皆写于夏季,皆与读书赋诗相涉。《与月庄姊联句》言 “静坐书窗望夕曛”;《雨后联句》言 “偶摊书卷昼愔愔,爽气还生古砚田”;《夏夜与月庄姊联句》言 “曲几茶香诗思静”“惹得愁怀忽忆家”。如此看来,随夫宦京的日子在谢氏和唐氏眼中,并无扬州故里好。唐氏与谢氏还有1首共题诗 《太常仙蝶偶至小园月庄姊图之共题》。所谓 “共题”,就是共同斟词酌句写就,所以此诗并未标注哪些诗句是唐氏所作,哪些是谢雪所作。从 “偏傲霜天穿石经,不因香雾恋花台”一联看,唐氏与谢氏皆对仙蝶的傲霜和不恋花台大加赞美,从中亦可见出她们的人生追求是大致相同的。朱家英提出,“仙蝶”之起在明末,原本承载的文化意蕴是对亡明的故国之思,但为人所知却在清康熙年间至乾隆时声名大噪,且文化意蕴也由原来的故国之思转为清代国运昌盛之祥瑞,再转为人文风雅之象征。[5]作为生活在嘉道时期的唐氏和谢氏,对仙蝶的文化内涵定有耳闻,所以她们将仙蝶入诗是极正常的事,也证明她们共同的风雅追求。

三、唐庆云与主人、大妇、长妾、二妾赠诗解析

阮元家族的文学底蕴和艺术感染力,“再加上阮氏家族女性诗人皆出自名门,都有深厚的艺术修养,阮元与她们互为诗友,常以吟诗为乐,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创作。”[6]唐氏赠阮元夫、妻、妾诗51首,分别为赠夫17首 (其中2首虽未以赠夫为题,但内容是赠夫,另有2首寿夫诗也应归入赠夫诗中),赠大妇9首,赠长妾5首,赠二妾17首,合赠大妇与长妾1首,合赠大妇与晚辈阮安1首,合赠夫人、长妾、二妾1首。

在17首赠夫诗中,身为侍妾的唐庆云对主人充满浓情蜜意:闲坐 “幽庭” “意寂寥”时担心主人身处京华 “寒气重”,夜不能寐“踏雪五更期”(《冬夜忆夫子》其一);为消磨时间, “摊书试茗到深更”,但 “离情”终使她 “寒斋久坐浑忘寐”(其二)。《主人于堂西架小阁以避霉雨扁曰听雨小楼》写于仲夏时节,颈联 “闲支吟榻翻书叶,偶理瓷瓯试茗芽”叙说自己与主人共避听雨小楼中事,夫妾情感非同一般。在 “春去未多时”的初夏,唐氏陪同主人忙里偷闲去新构斋居休憩,即便“来朝有封事”,仍要 “雨后坐摊书”“垂帘试嫩茗”(《题夫子新构斋居小亭》)。唐氏大多数情况下是随夫游宦的,但当与主人分别时,思念就不可抑制,四季不停,昼夜不止,雨雪不废。在 “禁烟时节落花催”的暮春时节因思念主人而 “怕看燕垒新连旧”,因得到主人寄来的家书而 “却喜鱼书去复回”(《己卯寒食寄夫子》);在 “新凉袖底过”的秋季,因“西风海上催旗鼓” “未识行兵身健否”而担心主人安全与健康,于是 “平安字寄问如何”(《秋日雨中忆夫子》);在冬季,想到主人“海上劳劳传羽箭”(《见梅忆夫子》其一)就“停云望处静长思”(其二)。在 “终朝闭阁钞书卷,向晚垂帘对烛檠”时不免 “寂寞有幽情”。这里的 “幽情”只因与主人 “别离”“惆怅起”,眼下又因 “昨闻重作瀛洲客”,就立即 “一纸新书下玉京”(《忆夫子》)。

唐氏每到雨天就愈加思念主人,在 “小雨侵寻”时 “书函封寄语绸缪”,尤其是在主人统帅军队参与战事时更加忧虑他的安危。《初夏寄夫子》尾联 “要和赤壁登临后,兵舰齐归黄鹤楼”的真实用意就是希望丈夫能够早日凯旋;雨夜不寐,是因为主人 “阅兵近日曾经雨,寄字连朝未觉寒”(《不寐书怀》)。唐氏能得到主人的疼爱,就在于夫妾生活中的一些生活细节感动了主人,比如唐氏在主人去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与丽江和永昌等地)阅兵遇雨时心急如焚,夜不能眠,忧梦不安,且寄诗慰怀,可谓体贴细微。《送夫子深秋阅迤西兵》的诗题已经将主旨交代得很清楚,此诗当写于 《不寐书怀》后不久,否则就不会有 “又阅迤西铁甲兵”之说。阮元此次去迤西阅兵又逢 “行程刚是雨新晴”的天气,“千里西风送远情”,唐氏希望西风能将自己对主人的一片关爱和热情送到他的身边。

唐氏寿夫诗一为 《月庄姊画牡丹长春花祝夫子五旬寿因题幅中》,写于主人50岁生日之际,从 “称寿试灯佳节后,奉觞开印早春时”两句看,阮元的生日在正月试灯节后。诗的开头就言 “昼锦堂中福禄宜,合将彩笔庆繁禧”,末二句为 “建牙故里谁相似,惟有韩公昼锦堂”。古代高级武官可以建立自己的警卫部队,叫建牙。诗中两次用 “昼锦堂”事典是深含对主人的夸奖之意的。北宋韩魏公韩琦做宰相时建了 “昼锦堂”,欧阳修为之作记,中有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两句。另一首为《癸未年正月二十日为主人六旬荣寿避客自往万竹林中煮茶清坐特画竹林茶隐小照谨赋长句恭祝》。癸未年是1823年,该年阮元已经60岁,暂归扬州故里修养。前文已经说过,阮元每逢生日必隐山谷,退隐后也不例外,“原因逢寿辰,每每隐山谷。况今周甲年,更欲避烦俗”,倒是让读者从侍妾的口中了解阮元的性格特点。事实上,阮元仕宦多年,职位又高,但为官清正,持身谨严,政绩卓著,且从来不讲排场,也从不做生日。“阮元不仅自己不做寿,也不为夫人做寿。”[7]作为朝廷命官,阮元用不做寿来谢绝寿礼,甚至为谢绝寿礼而不给妻妾过生日,比如道光三年 (1823)任两广总督时,在孔夫人生辰这一天,独游广州荔枝湾而避客。由此可见,阮元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廉巡抚。

唐氏对主人的一片深情也得到相应的回报,《题赐珮轩白玉珮》诗题已然明白交代,但唐氏却要将主人所赐的白玉珮 “传与儿孙看,绵绵永吉祥”。这里的儿孙是指大妇、长妾及二妾儿孙,如此更见出唐氏对非亲生的阮家儿孙的疼惜。阮元有时也会主动答和唐氏诗,如 《督署西堂有木棉一株,高十余丈,百年树也。相宅者请伐之,余不许,今春花盛开,女萝亭作诗首倡,遂和其韵》,就是答和唐氏 《咏西堂木棉花》的诗作。再如唐氏写《阑干》诗,以 “为何曲曲围深院,待借玲珑护好春”诉说自己凭倚主人的愿望,而阮元和诗 《家人共咏阑干因而有感和女萝亭韵》则以“九曲栏杆”“那合宦游身”来慰藉唐氏。

唐氏赠大妇诗6首,在妻妾中位居第二。《题夫人绿静轩图》写的是唐氏与大妇于绿静轩读书赋诗活动,在这个幽僻之处,大妇与三妾以诗叙情,“幽闲句漫成”。《春日随夫人过曲江亭》系唐氏某次随大妇孔氏前往曲江亭聚会时的纪实之作,大部分内容写路上所见春景,其中 “迤逦过蔀屋”倒是见出作者内心深处对居于幽暗茅屋中贫苦百姓的同情。清代女性文学具有家族性、群体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而地域性在三者中处于中心地位。”[8]曲江亭是阮元家族中女眷与其他女性文人诗文唱和的主要活动场所,阮元族弟阮亨在 《瀛洲笔谈》中载,曲江亭位于“扬州城南三十里深港之南、焦山之北”,[9]是布衣诗人王豫私家花园景点之一,王豫在 《江苏诗徵》中有这样的记录: “净因与孔经楼、刘书之、王凝香三夫人、谢月庄、唐古霞两女史,暨予妹爱兰,予女子一、子庄,甥女季如兰辈,唱酬最密。凝香刻 《曲江亭唱和集》。”[10]阮元妻妾随夫宦浙时,孔氏 “尝延同里净因张夫人驾舟来杭。夫人即余弟袭公之师黄秋平先生之室也。夫人能诗善画,……因此,夫人为庆云之师,益习书史,女士之诗学益成。”[4](P871)由此可见,曲江亭是以阮、王两大家族女眷为主的女性诗文创作场所之一。在这个女性文学社团中,还有张因、鲍之蕙、金逸、王琼、毕慧等袁枚女弟子在内,其团体名曰 “曲江亭诗社”。这个记载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阮元众妻妾的感情非常融洽。大妇孔氏是山东曲阜人,娘家社会地位优越,于归后常随夫君宦游,且往返于曲阜、扬州和京师之间。某次归宁,唐氏为作 《送夫人归宁曲阜》,首联“吟就新诗拜女君,朝来未忍暂相分”就表达对大妇的尊敬和不忍分离,对路途艰辛的担忧,希望在 “泗滨芳景成秋色”的季节,“望把归期早寄闻”。在 《怀夫人舟中》中,唐氏拟测孔氏归宁的路上定是 “舟中闲把卷,落梅风里过吴趋”的。“吴趋”,犹言吴门,指吴地(今江苏苏州市)。此诗显是作者在大妇离开扬州半日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所作,可见唐氏送走大妇后,心中始终牵挂其路途辛劳。孔氏对唐氏亦是情同手足,她回到曲阜后,立即将安全抵家的消息告知夫家人,唐氏看后心中高兴,遂赋 《喜夫人由曲阜到京》,从颔联 “先问途中太辛苦,喜看膝下共温存”看,此次孔氏回娘家是带着女儿阮安一道去的。《清明日随夫人过万柳堂》中的万柳堂,旧址位于北京崇文区广渠门内,元代右丞廉希宪修建于右安门外草桥。由此判断此诗写于嘉庆十四年(1811)至十七年 (1812)期间。嘉庆十四年阮元重入翰林,次年补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不久任漕运总督。此诗字面上虽未言及与孔氏的情谊,但与孔氏同过万柳堂本身,已经说明妻妾之间的和乐融洽了。

唐氏与长妾的关系亦很亲密,有赠诗5首,其中2首是题写在刘氏画作上的,一为《题书之宜人静春居图》,一为 《题月庄姊画蚕豆菜花图》。单就前诗 “缥缃数千卷,子孙知义理”“简淡欲无言,雅韵谢罗绮”看,刘氏的诗画作品很多,画技非同一般,且性格与画风皆简淡清雅;后诗中夸美长妾所画的蚕豆菜花图设色自然,令人爱不释手,是 “最怜一种天然色”,同时以画喻人,将长妾刘氏 “不供群芳斗艳妆”的女性品德展示出来。《将入京师留别书之宜人》2首是唐氏在早春之际随夫入京时赠别刘氏所作,其一抒发 “依依从未相离别,欲拜无言泪暗悬”的难舍难分;其二抒写自己到达京城后一定会频繁给刘氏寄书,以免刘氏 “劳心忆远人”,并对刘氏 “独力持家还教子”表达慰问和谢意,希望她即使身体孱弱也要 “惜精神”。 《暮秋书怀寄书之宜人》的写作背景比前首组诗晚约半年。唐氏到达京城后,虽是 “小住”,却常惦记扬州故里文选楼的刘氏,“羡君儿女能生喜,幸我诗书尚破愁”,唐氏羡慕刘氏儿女齐全,自己则惟有诗书作伴。越是未育子女,越是孤寂难当,所以更加希望与刘氏相聚,但原已约好的秋季返回扬州,无奈情势不允许,所以唐氏不免感叹“相逢原说深秋后,何事秋来不放舟”。

唐氏与大妇之间虽然关系和谐,但毕竟存在尊卑之别;与长妾刘氏之间虽同为侍妾,但年龄差别较大,故其赠大妇和长妾的诗作远不如赠二妾多。究其因,唐氏与谢氏年龄差别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二人之间性格上更为贴近,故赠与谢雪的诗作比赠给大妇和长妾的总和还多2首。谢雪年长唐氏6岁,而唐氏却可以写诗嘲笑她,亦可见出二人关系之亲近。《嘲月庄姊晒书》就是一首以玩笑口吻嘲笑谢雪的诗,谢氏未必真因贪睡导致所晒之书被雨淋,当是 “忘却收书入绣房”所致。书被雨淋了一夜,“朝来湿透锦诗囊”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本是懊恼不已的事,但唐氏的嘲笑却正可以舒缓谢氏的懊恼情绪。 《偶成赠月庄姊》尾联 “每到夕阳闻笑语,五郎花下抱书来”中的五郎,或许是在谢氏19岁时所生之子阮福,其在阮氏家族中排行第五。

唐氏婚后仍然保持着少女的浪漫情怀,《与月庄姊斗草》3首即为证。在 “春风淡荡入楼台”的春夏之交,她与二妾谢氏 “茶后闲无事”,突发奇想而 “且向芳园斗草来” (其一)。大概这个提议被谢氏拒绝,或者谢氏以课子为由拒绝斗草,但唐氏以 “姊家兄弟本耽吟,雨后池塘草更深”为由诚邀谢氏,谢氏于是就不再拒绝了,她们 “聊把芳名相对数,不须真个赌金钗”,确是难得的浪漫之举。《留别月庄姊》2首是唐氏某次离别谢氏时的赠诗,其 “清淡每日到斜阳”的亲密无间让这对同为侍妾的女子难舍难分,她们在分别之际 “携手堂前情共伤”“含泪嘱君”离别后不忘寄诗慰衷肠 (其一);并在其二中嘱咐谢氏 “余闲”时 “自课儿”,其关爱之心倒像是姐姐对妹妹,令读者动容。《暮秋夜写怀寄月庄姊》的写作背景是在此次离别后所赠,唐氏随夫游宦外地,夜晚时分不由忆起维扬的谢氏,“自叹人随花共别,却怜愁与夜俱长”“怀君终日浑如梦,不为悲秋也断肠”,大有闺蜜久别之感。阮元妻妾个个能诗善画,谢氏亦不例外,《题月庄姊画断桥小景》就是唐氏在谢氏所画 《断桥小景》上的题诗;《月庄姊画牡丹长春花祝夫子五旬寿因题幅中》亦然,但与前者不同的是,这幅画是谢氏为阮元50岁生日的祝寿画,唐氏又在画上题赠祝寿诗,是谢氏与唐氏共同完成的诗画一体的贺寿作品。《贺月庄姊迁居小琅嬛》的写作年代比较晚,此时的谢氏已经“膝上抱孙”,在 “官斋”中享受天伦之乐,唐氏不由感慨谢氏 “心清身健似神仙”。《送月庄姊携子媳孙男女归扬州》应是唐氏所赠谢氏诗中最晚的一首,写于唐氏与谢氏俱随主人游宦云贵 (道光六年至道光十二年,阮元补调云贵总督)期间,此时谢氏已经50多岁,儿孙满堂,当谢氏要携子媳孙男回扬州时,唐氏就为其创作了这首赠别诗。在作者看来,为夫家养育子孙的谢氏是 “多清福”的,而自己仍滞留云贵,“我在滇池托远安”,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唐氏还有6首合赠给大妇与长妾、长妾与二妾、大妇及其女儿阮安的诗。《病起寄夫人并书之宜人》叙述的是作者一次罹病长达3个多月,病起后寄诗给大妇和二妾以诉衷情。唐氏在 “瘦骨力难支” “百日未离医”的情况下,仍记挂着大妇、长妾,在病体刚能支撑时就 “天遥寄字”,已属不易,却还自责为“迟”(其一),拳拳之心可鉴。《夏日怀书之宜人月庄姊》更是超乎寻常地述说自己对谢氏的 “情深深”“一种离愁托谁寄”“难成梦”,这样的诉说,不是男女之间的绵绵情话却胜似男女之间的情话绵绵。《除夕寄书之宜人月庄姊》与前诗的情感诉求相同,亦言 “君在淮南原不远,离情浑若隔天涯”。《初夏随夫人与孔静游霭园》倒是一首比较纯粹的写景诗,将霭园的迷人风景一一写来,表面看来诗中内容撇开了夫人和阮安,但因诗题中业已点到,诗意也就不言自明了。《春夜偶成寄扬州》有 “遥忆扬州望碧空”“怀人多在月明中”“屈指离家今两月,往来应有梦魂通”的说辞,表达自己对居于扬州的妻妾的思念不已。

四、唐庆云与主人、大妇、长妾、二妾答诗解析

唐氏答夫、妻、妾诗14首,分别为和夫5首,和大妇4首,和长妾3首,和二妾2首。

唐氏答夫诗大都写于某个民俗节日,因为只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阮元才可以得空居家,也有闲情逸致与妻妾们赋诗唱和。《和夫子暖室原韵》写于道光二年 (1822)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按照汉族传统习俗,这一日要送灶神上天,等到除夕时接灶神,便正式过年,故称该日为小年。此时阮元59岁,于该年六月归扬州故里,诗中 “心中无事且枕眠”“邗上潇闲雪夜天”等词句已证明。邗即邗江,在扬州市。唐氏是深知主人性情的,她 “知君一片恬然意”而 “炉火明窗饯小年”。《中秋小园灯月和夫子韵》交代了这样一件事:在 “秋宵更比春宵静”的中秋夜晚,唐氏陪着主人“小园秉烛几回来”“但写新诗不举杯”,闲庭信步间,夫妾二人的诗歌赠答就完成了。《奉和夫子冬至日雪窗原韵》是一首较为特殊的答诗,它不是作者主动或自愿创作,而是应丈夫的要求所作。阮元于51岁至53岁期间任江西巡抚时创作了 《冬至日雪窗》诗,并命唐氏和诗一首。唐氏在答诗中特别强调古郡豫章之“寒如北地寒”,在寒冷的冬季,唐氏 “病初安”而 “围炉帘不卷” “思乡远梦难”。难能可贵的是唐氏在抱怨气温寒冷的同时,由江边一尺厚的积雪而想到明岁的好丰年,盖与其夫阮元一样心系百姓温饱疾苦的。《和夫子舟中七夕》在答夫子诗时推己及人,想到大妇、长妾、二妾不能齐聚一堂,遂感慨 “千里有怀人易别”,并在此句之后自注 “时夫人、月庄姊暂住端州,书之宜人在扬州。”端州是中国古代行政区之一,辖区约相当于现广东省肇庆市、云浮市大部。这种胸怀倒是绝无一般妻妾间的争风吃醋。唐氏5首答夫诗中惟有 《日出洞庭湖和夫子作》是在非节日时所写,除了末句 “知与旧游殊”是抒怀外,其余皆为写景。

阮亨在 《瀛洲笔谈》中载:“孔夫人待庶以惠,谓之闺中诗友唱和甚多”,[9]唐庆云就是孔氏的闺中诗友之一。唐氏答大妇诗中的二分之一写于除夕这个特定的日子,这一天夫、妻、妾齐聚一堂,守岁过节,有充分的时间和愉悦的心情答和酬唱。阮元于嘉庆七年(1802)39岁时纳唐氏,嘉庆十年 (1805)丁父忧,故唐氏的 《和夫人画岁朝图献堂上韵》作于嘉庆七年至十年之间。大妇在 “铜瓶小几供红梅”的孟冬为公婆画 《岁朝图》且题诗,唐氏又和大妇题于画上,她们希望公婆 “杖履平安花富贵”,待到秋季 “奉觞还待仲春来”。这样美好的祝福想来一定会让公婆高兴异常的。《和夫人除夕韵》虽未标明写于何年,但据阮元仕宦经历,再与另一首同样写于除夕日的 《和夫人戊寅除夕原韵》判断,当写于戊寅年的前一年,即1817年。大妇孔氏与三妾唐氏不仅 “共联清韵送残腊”,还要 “更写新图迎稔年”,诗画兼举,共迎新年,温馨感人。孔氏与唐氏边赋诗作画,边 “思远客”,因为此时的阮元并不在身边,而是游宦外地。唐氏于此诗末句后自注:“时夫子权抚河南”。唐氏推测远在河南的主人在除夕之夜定会 “梁园独自擘吟笺”的,孔氏和唐氏牵挂丈夫的心情显而易见。 《和夫人戊寅除夕原韵》写于1818年,妻妾二人于残冬 “同到羊城”与夫团聚,正赶上春节来临。乍到南方,广州的除夕 “今宵暖与中秋似,桂馥桃红竟未寒”,自然欣喜异常。《奉和夫人回扬州留别夫子兼余诗原韵》首联叙说自己欲酬和夫人所赐留别诗,却因“慈颜那忍暂分离”而 “闷对梅花”,不忍分离的心情一览无余。

唐氏答长妾刘氏诗3首,在 《和宜人元旦试笔韵》中称赏刘氏是 “绮才”,在 《和书之宜人绿阴原韵》中称刘氏是 “密爱”,在 《春草和书之宜人原韵》中笔墨重在写景和叙事,情感的抒发不如答大妇和二妾的诗来得那么浓郁。

唐氏和二妾谢氏诗2首,一为 《答月庄姊》,一为 《和月庄姊寄诗原韵》,两首答诗皆写于二人睽离时,显然是谢氏先寄来赠诗,唐氏再作和诗。七绝 《答月庄姊》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嘉庆十九年至二十年 (1814—1815)中,阮元改任江西巡抚,唐氏随宦,此时的谢氏可能留居扬州,谢氏给唐氏写了一首诗,唐氏接诗后再酬和了这首诗。首句 “气爽珠湖水国秋”中的 “珠湖”,原系鄱阳湖东部一大湖汊,在江西鄱阳县。这里是以珠湖代指鄱阳湖,再以鄱阳湖代指江西。次句 “思君还上望湖楼”写出自己对二妾的思念不已。尾联 “朝来忽接华笺读,一寸心思系两头。”两头者,一头是谢氏,另一头则指自己,也就是说,谢氏和唐氏二人的 “一寸心思”皆 “系两头”。七律 《和月庄姊寄诗原韵》是唐氏在扬州期间接到谢氏从四川寄来的赠诗后,再作和诗 “书函还寄广陵城”。诗中直言 “离愁半是为君生”,嘱咐谢氏 “川途寒暖须珍重”,希望不久的将来 “相逢梦共成”。字字情深意重,句句暖人心怀,情感之浓烈超出一般。

唐氏与大妇、长妾、二妾的关系总体来说是极融洽的,她的 “与姊论诗步曲廊”(《忆东楼》)、“笑语团栾四五人”(《辛未除夕》)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与 “曲江亭诗社”诸成员诗学观相一致有必然关系,她们主张 “‘学诗’与 ‘闺范’两不相妨”“在诗歌创作上……提倡 ‘性灵’”,[11]故唐庆云 《诗稿》中与主人阮元、大妇孔璐华、长妾刘文如、二妾谢雪的联句诗、赠答诗中充满夫、妻、妾间的融融亲情和殷殷真情,而这样亲密的夫、妻、妾关系和融洽的夫、妻、妾感情,也是封建婚姻家庭生活的一种常态反映。

[1]周长源.介绍阮元侧室唐氏玉柩记[J].文物,1996,(2):94—95.

[2]姚文昌.阮元 “笔谈”二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崔琇景.清后期女性的文学生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胡晓明,彭国忠主编.江南女性别集·四编 (下)[M].合肥:黄山书社,2014.

[5]朱家英.清代文人与太常仙蝶故事的演变 [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 (1):129—133.

[6]周丽丹.诗人阮元研究 [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冯尔康.清代名臣阮元 [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1):17—24.

[8]宋清秀.清代女性文学群体及其地域性特征分析 [J].文学评论,2016, (5):107—112.

[9](清)阮亨.瀛洲笔谈 (卷九)[M].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

[10]王豫.江苏诗徵 (卷一六八)[M].焦山海西庵诗徵阁,清道光元年刻本.

[11]戴健.曲江亭雅集钩稽 [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34—37.

An Analysis of the Joint-authorship Conversation Poems between Husband and Wives in Poems of Nuluo Pavilion

LUO Xinquan
(School of Humanities,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uzhou,221008,Jiangsu Province)

Jia Dao in Qing Dynasty,there is a talented woman called Tang Qingyun in Jiangsu of Wuxian,she is a famous official’s third concubine,the official who live in Yangzhou and called Ruanyuan.She is good at writing poetry and drawing,seventy-five poems in her poetry collection“Poems of Nvluo Pavilion”are cooperated with her husband Ruanyuan,the first wife Kong Luhua,the first concubine Liu Wenru and the second concubine Xiexue,these poems are all conversation poems and Joint Authorship Poems.These poems show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husband and concubine,wife and concubine and concubine and concubine.In a brilliant feudal family,the happy mood in husband,wife and concubine is normal reaction of feudal life.

The Qing dynasty;Tang Qingyun;husband with his wife and concubine;Joint Authorship Poem;conversation poem;analysis

I207.22

A

1671-7406(2017)05-0065-07

2017-08-18

骆新泉 (1959—),男,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王碧瑶)

猜你喜欢
联句妻妾谢氏
《中华诗词》第十九届青春诗会师生联句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谢氏南征记》
论宋代联句诗创作及其艺术特色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东山再起》
谢氏宗亲对珠玑巷情有独钟
从先秦礼制看先秦时期妻与妾的地位差异
高门与孤寒:南朝谢氏族人的升沉
妻妾成群是天堂吗
妻妾何以称“家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