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矛盾 新变革 新征程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将对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措施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个转变涉及目前中国经济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显著提高。总体经济发展较快,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基本达到小康水平;脱贫攻坚成效显著,社会贫困发生率快速下降;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再讲“落后的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新需要、新期盼。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认识、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供需不平衡、产销不平衡问题,有利于防止我国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新时代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领域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国民总收入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存在许多短板,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居住、养老等领域还面临许多难题。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的是由较低层级供需矛盾向中高层级供需矛盾的转变,从“数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优质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转变,但还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足以改变我国仍属于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最大的实际。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来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事关对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事关科学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