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及其对策
王浩,王伟,房亮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建筑资源与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通过对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调查研究,发现其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常州市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人类长期居住过程中形成的聚居地,是历史传承的主体。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一大批传统村落遭到了破坏。如何保护传统村落,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常州拥有众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是传统村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州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焦溪村,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杨桥村、沙涨村,杨桥村和焦溪村同时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根据调研发现,常州现存二十余个传统村落,大部分分布在武进区,少量分布在金坛区和溧阳市。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主要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形态,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包含自然资源、建筑资源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包含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物质形态指的是传统村落周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地貌地形等,以及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街巷空间、历史遗存等建筑资源。非物质资源一般指的是传统村落的名人轶事、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名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地处长江以南,山水相映是常州传统村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如杨桥村周边有西太湖和锡溧河,焦溪村周边有舜山、石堰山、舜河和龙溪河,山水、田园、村落交融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水乡气息。常州传统村落建筑构造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民居建筑大多依河而建,呈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
常州传统村落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拥有数十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杨桥庙会、万绥猴灯、东浦指前鱼灯、丝弦锣鼓等,还有一些名人资源,如余巷村的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戴溪村的开国中将王铮等。
2.1 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
2009年,常州市政府颁发《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2013年出台的《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把魏村、鸣凰村、杨桥村、夏溪村、寨桥村、焦溪村、塘桥村、余巷村等8个传统村落列入其中。同年8月,杨桥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常州市杨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完成。2014年2月,焦溪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常州市焦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完成。2017年1月出台的《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把杨桥村、焦溪村列入保护名录。同年3月,杨桥村和沙涨村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视,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与开发。一些传统村落的传统民居和古建筑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其中省市级文保单位有:焦溪村的青龙桥、咸安桥、中市桥和三元桥,杨桥村的南杨桥、牧斋院、丁家塘丁宅、太平桥、百岁庄,魏村的渡江桥,余巷村的冯仲云故居、薛氏宗祠、冯氏宗祠,万绥东岳庙戏楼、小河村的胡锦昌宅和宝善桥,马杭上店村的恽南田墓,沙涨村的合剌普华墓,寨桥村的五洞桥等。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大批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被列入保护名录,如焦溪村的常州小热昏、常州宝卷、常州唱春、杨桥村的杨桥庙会、东浦村的指前鱼灯与丝弦锣鼓、武进区万绥村的万绥猴灯等。
在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开发上,常州市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一些传统村落的名人资源得到了保护性开发,如余巷村的冯仲云故居面向公众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2 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1)保护工作不均衡,缺乏有力保障
目前有关部门对于一些重要的传统村落,如杨桥村、焦溪村进行了保护,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来加强保护,但是对于其他传统村落缺乏有效保护,虽然一些传统村落如魏村、夏溪村等被列入保护性规划,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传统村落仍然缺乏有力的保护,几乎处于无保护状态。一些传统村落的道路破败不堪,如魏村老街道路上的石板磨损严重,有的路段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导致居民经常摔倒,一直无人问津。虽然常州拥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2个中国传统村落,但是这些对于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来说,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其他的传统村落仍然处于无保护状态,传统村落科学定级与分级保护管理制度尚未形成。
(2)保护意识淡薄,城镇化建设与保护工作矛盾突出
一些传统村落的居民保护意识淡薄,意识不到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件重要的事情,一些居民把老房子、古建筑当作是贫穷落后的象征,随意拆毁和改造,建造现代建筑,这样一来改变了传统村落原有的建筑风貌,失去了传统村落本来的韵味。
有关部门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认识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一些居民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发生了破坏历史建筑的现象。尽管一些古建筑被列入文保单位,但是处于长期闲置的状态,未得到综合保护和开发。还有的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被拆除毁坏,如南夏墅的胜西村由于武进高新区建设的需要,最终被全部拆除[2]。
(3)保护和开发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专项资金支持
目前常州市传统村落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会享受中央、省的专项财政支持,其他的传统村落则没有专项保护资金投入,只能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由于地方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一般都是投到成为市级文保单位的文物。但是由于传统村落需要保护的古建筑比较多,所需经费比较高,地方政府保护经费有限,按照文物保护资金使用要求,专项资金一般不面向个人产权的历史建筑,仅凭个人力量很难维修历史建筑,导致这些历史建筑只能面临着倒塌的危险境地。
一些传统村落尽管已经制定了保护与开发规划,但是由于缺乏开发资金,开发项目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如焦溪村的旅游业招商项目至今无人投资,杨桥村的旅游开发项目由常州市杨桥老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该项目只完成了一期项目,目前后续项目仍然处于停滞状态。
(4)传统村落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足,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一般偏重于物质文化资源,而对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重视不足,一方面由于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村落中大批原住民外出工作或迁居城市,很多年轻人基本上不知道本村的历史概况,对于本地的传统风俗人情、礼仪文化也不了解,更不用说有人去关心本地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
一些传统村落人文历史文化资源虽然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了保护,但是由于没有与现代文化融入,缺乏创新性,无法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还有一些人文资源由于缺少知名度而被当地所忽视,地方名人资源的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一些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传承方式陈旧,沿袭着以往的家传与师徒传承方式,由于后继无人,导致该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境地。
(5)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化发展意识淡薄,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传统村落文化资源需要产业化发展才能推动区域文化和经济繁荣发展,目前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于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一些传统村落的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发展氛围不够浓厚。一些传统村落地处偏僻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少相应的文化标识,没有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些传统村落尽管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独特的自然田园风光,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但是由于缺乏文化产业化发展意识,没有用经营的眼光来对待,没有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含金量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因此缺乏吸引力,很难博得游客的青睐,也导致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传统村落文化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少浓厚的文化韵味,开发旅游产品时忽视了游客的审美倾向,没有完全考虑游客的喜好,因此无法形成具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开发的旅游产品多是带领游客参观民居建筑,观看民俗表演,出售民间工艺品和土特产等传统经营方式,各个村落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发展,缺乏创新意识和文化品位,尚未形成传统村落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影响到传统村落旅游收益的增长,无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传统村落文化品牌。
3.1 加强保护法律法规建设,落实保护与开发措施
尽管焦溪村、杨桥村被列入《常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保护名录,但是其他传统村落并未被列入保护名录,建议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把更多的传统村落列入保护范围。
相关部门要落实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对全市传统村落进行普查登记入册,搜集传统村落的相关资料,建立传统村落档案数据库,及时面向社会公布传统村落的保护名单,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机制,成立三级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落实各部门的责任,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性规划,加大对传统村落破坏行为的执法力度,做好传统村落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完善传统村落的配套设施,加强传统村落的古建筑、传统民居等建筑物的保护力度,科学合理的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与开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总体规划,分步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3]。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与开发的认识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并开发手机APP和常州传统村落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常州传统村落,在市政府网站开辟常州传统村落宣传版块,定期举办一些公益性讲座或专题报告会。
宣传部门要开展常州最美传统村落评选活动,一方面摸清散落于各地的传统村落现状,盘点乡村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利用活动大力宣传常州传统村落,把一些传统村落自然风貌以及古建筑、古庙、古桥等遗存向公众展示。活动期间,各传统村落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宣传标语等形式,对传统村落进行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拍摄常州传统村落宣传片,引进影视剧制作公司和演艺公司在常州传统村落拍摄和创作影视剧、纪录片等文艺作品,提高常州传统村落的知名度[4]。
举办文化乡村旅游节,利用节假日在一些传统村落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如杨桥村利用杨桥庙会将一些民俗活动、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曲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公众展示,让公众参与其中,认识到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3 加大保护与开发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
开拓思路,多渠道广泛筹集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资金,一是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将更多的传统村落申报成各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以此获得国家财政支持。二是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要求各级政府把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机制。三是吸引民间资本,采取股份制合作方式,以特许经营方式让一些公司或个人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给予一些公司特别经营权,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四是允许村民以房屋等建筑物入股参与传统村落开发经营,开发公司于房屋主人签订协议,给予村民一定的股份,按股份进行分红,让村民成为经营者。五是针对一些私人产权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政府部门在私人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土地置换等方式,筹措保护资金进行维修。六是设立传统村落专项保护基金,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进行资助,拓展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融资渠道[5]。
3.4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价值内涵,整合区域文化资源
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价值内涵,将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文资源等有机融合在一起,发挥文化资源组合优势。将一些传统村落具有山水风光秀美的自然资源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完美结合,如焦溪村周边有凤凰山、鹤山、舜山、秦望山、石堰山等山脉,东边有舜河,村中有龙溪河,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呈现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风格独特,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焦溪的民风民俗如常州宝卷,传统饮食如羊肉、糟扣肉等都是独具地方特色,可以将这些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开发一些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打造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度假村。
深入挖掘名人文化资源,如余巷村和戴溪村的名人资源,依托这些名人资源,挖掘这些名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事迹,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建筑文化资源相结合,开发名人旅游产品, 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名人文化旅游村。
科学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东浦村的指前鱼灯与丝弦锣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马灯、吕家拳,刻纸、雄狮、龙灯等,将其定位为民俗文化村,定期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演出、民俗文化展览,建设民俗文化体验基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3.5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大力提升传统村落形象,改善游客满意度。将一些开发前景广阔,回报率高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运用市场化操作模式,引入大型旅游开发公司前来投资。结合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特色,积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传统村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扩大常州传统村落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拓展其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大力开发旅游产品,设计适合不同人群的旅游线路,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依靠现代科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如将焦溪的饮食文化产品进行设计包装,融入现代元素,形成系列旅游食品,打造知名饮食文化品牌。发挥传统村落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开发与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相关的影视作品,把传统村落各种产业集聚起来,形成具有江南地域特征的文化产业集群,促进当地经济稳定增长。
文化资源是传统村落不可或缺的部分,常州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典型的江南地域特色,从自然资源、建筑资源、人文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吴文化内涵,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国家大力保护传统村落的背景下,系统的对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做出科学和合理的保护与开发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王 浩.江南历史文化古镇保护探析——以常州市焦溪古镇为例[J].住宅科技,2013(2):34-36.
[2] 王 浩.常州胜西古村落保护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10-112.
[3] 王 浩.常州乡村老街保护与发展探析[J].城市学刊,2016(6):27-30.
[4] 王 玉,尹欣馨.山东省古村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15(6):188-192.
[5] 王 浩,黄国栋.“乡愁”理念视角下乡村老街的保护与发展——以常州奔牛老街为例[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51-53.
Abstract:Changzhou's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rich in cultural resources, including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rich construction resources and human resources with rich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angzhou,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i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hangzhou
On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angzhou
WANG Hao, WANG Wei, FANG Liang
(Jiangsu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College, Changzhou, Jiangsu, 213147)
G124
A
1673-0496(2017)03-0063-04
2017-05-11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常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编号:2016SJB840027)。
王 浩(1981-),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文化。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7.0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