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的新疆高校地方性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17-03-28 11:54遇恒勇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相适应新疆民族

遇恒勇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的新疆高校地方性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遇恒勇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新疆的地方性课程,承担着对新疆各族大学生进行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的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贯彻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所突出与侧重,在新疆历史的部分,要突出国家统一;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部分,要突出民族平等、团结;在宗教理论与政策的部分,要突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新疆地方性课程教学效果。

新疆历史;民族理论与政策;宗教理论与政策;教学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为新疆的一门地方性课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承担着新疆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教育的重要任务。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以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由于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为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突出”,通过突出重点,通过与新疆实际的结合,通过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为新疆总目标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新疆历史的部分要突出国家的统一

(一)突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国家统一

中国的历史分分合合,但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具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邶山》)的思想。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下降带来的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格局又极大的增加了百姓的负担与苦难。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孔子提出了“一匡天下”(《论语·宪问》)的主张,并逐步成为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之后孟子提出“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美好愿望。这些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希望通过实现国家统一,从而结束战乱的企盼,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秦的统一,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从而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之后中国的历史虽然分分合合,但越到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格局越稳固,元朝之后,中国再无大的分裂。而秦汉之际,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而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从而沟通了中原和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建立,新疆正式归属于祖国的版图,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首先从中国的地理版图而言,中国的疆域是自然形成的,是一个半封闭的地域结构,东部基本到海洋,这构成了古代自然的地理屏障;北部大致到今天的西伯利亚,基本已经不适合古代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西部大致到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对古代中央王朝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西部安全屏障;西南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与印度次大陆相隔离。正是在这样一个地理范围内,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天下观”,中国历史上通常所说的统一了天下,大致也往往是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其次,在古代海上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作为中原王朝想要与外部世界相沟通,只能向西寻找通道,这就是古丝绸之路出现的必然性,而这也就决定了古代中原王朝的西向性,也就决定了古代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必然性,而掌握帕米尔高原,实质上也就掌握了古代东西方交流沟通的贸易通道,从而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以及非常有利的地缘战略态势,同时也获得了一道不可多得的天然安全屏障;而帕米尔高原的难以跨越,以及中原地区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吸引力,也就决定了古代新疆居民及其地方政权天然的东倾性。这两者的合力,也就构成了新疆归属于祖国版图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推手,而一旦这种统一完成,则会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这本身也符合中华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从而成为中华各民族的自然选择。

(二)突出新疆各民族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统一,也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

正是由于新疆归属于祖国的版图符合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也符合新疆当时各地方政权的利益。因此,新疆各民族都会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并对统一的国家具有高度的认同。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西域诸国纷纷遣使到洛阳,要求重新派驻西域都护。东汉最终派班超率领36人出使西域,从而促使西域诸国归附了汉王朝。任何理性的人都应该知道,如果没有西域诸国的国家认同,仅仅依靠36人,怎么可能统一西域?即使在东汉灭亡之后,中原地区陷入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局面,当年西域诸国依然按照惯例,请求中原地区的政权予以册封。这一时期在高昌还出现了高昌郡的建制,这是内地的郡县制第一次在新疆出现。唐朝时期,先后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并吸收大量西域少数民族参与政权管理,包括唐朝中央,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将领。唐朝灭亡后,西迁的回鹘人,先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权和喀拉汗王朝,但由于唐王朝与漠北回鹘长期的密切关系,高昌回鹘依然将与宋朝的关系称为“甥舅关系”;而喀拉汗王朝的汗王则自称“桃花石汗”,按照《突厥语大辞典》的解释,“桃花石”就是中国的意思,这也充分体现出维吾尔族的先民朴素的国家认同。清朝时期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新疆各族人民对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支持,对平定阿古柏入侵的支持,都说明,新疆各族人民与内地各民族一样,都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同样也有着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部分要突出民族平等、团结

(一)突出民族平等、团结在民族理论与政策中的核心地位

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政策的核心就是实现民族平等,促进民族团结。为此,我们在建国之初,为了摸清我国民族状况的家底,我们进行了民族识别,从而使民族平等政策的落实,有了依据。为了保障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保证各民族都拥有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我们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充分保障了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权;我们为了促进各民族在经济上的平等地位,我们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各种扶持性的政策,以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上的平等权利,我们制定了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相关政策。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落实民族平等的政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直面民族平等中存在的部分误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民族平等也不能静止地、机械的去看待,任何平等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和社会的公平公正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对平等问题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正像人与人之间既存在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一样,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既有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也正如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并非就是不平等的体现一样,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也并非就是不平等的问题。

我们应该将法律上的平等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某些社会歧视相区别。从法律角度而言,我国的法律、政策已经非常全面、非常充分地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旧思想、旧观念,包括民族主义的一些思想残余依然影响着一部分人,因此,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些人可能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表现出歧视某个民族或者某个群体的情绪。应该说这种情况,在汉族群众当中存在,在少数民族群众中也同样存在,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在同一个民族内部也存在。但这种现象的存在,需要通过长期的思想教育去逐步解决,这种现象与法律上、制度上的歧视,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

(三)突出“五个认同”在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意义

关于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我们应该清楚,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进一步实现平等的重要条件。但我们也要明确,并非只要落实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就必然水到渠成。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不同的民族之间,只强调彼此之间的差异,而没有相互之间的认同,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否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法律上、政策上的民族平等问题解决之后,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必须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尤其是“五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只有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民族团结之花才能够结出累累硕果。

三、在宗教理论与政策问题上要突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早在1950年8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与宗教界代表座谈时,就提出各宗教、各教派之间,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团结,“研究怎样服务于中国人民,使宗教活动有益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这是这一思想的最初表述。1980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与班禅谈话时也明确指出:“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但宗教也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2]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是周恩来同志“一个有利于,一个服务于”思想的继承,实际上已经涉及到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1999年3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同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代表座谈时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信教群众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宗教界人士要爱国进步,要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科学内涵,从而第一次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全面阐述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这是对我们党几十年来宗教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为新时期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关心宗教工作,2016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这就为今后的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首先是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必须树立法制意识,知法、学法、守法;其次宗教教职人员的解经、释经工作,应该有利于社会进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第三、宗教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要践行宗教宽容的精神,对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不同的宗教教派、对不信仰的群众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得干涉他人的信教自由和不信教自由,更不得煽动不同宗教、不同教派以及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矛盾。

从历史上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氛围相对比较浓厚,而且所信仰的宗教大都属于外来宗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相适应的问题必须重视。从现状看,新疆当前的宗教发展状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近些年来,国外的极端宗教思想不断渗透,对新疆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直接关系到新疆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

总体而言,新疆在解放以后,我们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的宗教界人士,他们在把宗教和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成为党和政府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部分宗教人士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经、释经水平不高,对极端思想的渗透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的情况,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总之,通过“三个突出”,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并结合新疆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讲解,使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的民族情况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都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以上几个方面,仅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要突出新疆地方性课程教学与时代相适应、新疆实际相适应、总目标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新疆地方性课程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很多尚须完善的地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67.

G4

A

1671-6469(2017)-05-0001-04

2017-06-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建设”(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遇恒勇(1969-),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相适应新疆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论《刑法修正案九》对第二百八十条的修改
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路径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模式的构建
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