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语言学视角下的古文英译主语转换
——以《孟子》为例

2017-11-06 06:01:29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英译本英译孟子

刘 然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语篇语言学视角下的古文英译主语转换
——以《孟子》为例

刘 然

(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文章基于《孟子》及其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从语篇语言学的视角对《孟子》汉英翻译的主语显化进行了考察。对比分析了汉英句式的变化以及主语的数量、频次和转换类型,结果发现:(1)英译本的主语数量和频次明显增多;(2)从转换类型看,充当主语的成分呈多样化趋势。文章围绕语际转换前后主语的差异化问题进行了统计,并对英译本主语数量增加和趋于多样性的原因做了分析。

语篇语言学;《孟子》;主语转换;衔接

引言

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以Bell和Baker为领军人物,纷纷把语篇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1]。他们从功能语言学和语言的使用角度探讨翻译的问题[2][3]。语篇语言学不再局限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不是把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系统。语篇语言学,也被称为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或篇章分析(text analysis)。语篇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ler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它应该具备七个特征:衔接性(cohesion)、连贯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语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4]。其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语篇语言学这门年轻的学科,吸收了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它的兴起和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起到了推动作用[5]。

一、《孟子》英译

近年来,中文古籍翻译事业兴盛,经典古文的翻译成为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是继孔子之后思想影响深远、知识层面涉猎广泛、推广儒学的重要思想家。国内一些学者对《孟子》的多个英译本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和对比,但仅局限于行文风格和言外语境效果方面。[6][7]

最早的《孟子》英译本源于David Collie(?-1828)的《中国古典:通称四书》(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出版于1828年,译文语言晦涩难懂,但作为最早的英译本具有重要意义。19世纪英国传教士、汉学家 James Legge(理雅各)(1814—1897)翻译的《孟子》在西方汉学界影响巨大,是公认的最标准的英译版本,成为诸多《孟子》英译本的典范。本研究将以《孟子》及其英译本(理雅各)的对比分析为基础,考察古文主语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转换情况。

二、《孟子》的语言特点

(一)句式多样

先秦的传世文献,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说教、游说、讲古”等种类。[8]其语言上的共同特点为讲说式。《孟子》即是以对话形式为主,长短句交错,句式多变,排比句、对偶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错落有致,并富有节奏感。其语言风格、句式变换、修辞方法、雄辩艺术、思想价值等各方面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二)无主句极为常见

汉语句子在形式上并不要求必须有主语。汉语重意合,这一特征往往使句子中的指代关系(主语和宾语,尤其是主语)在形式上不明显。比如,“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宁尔也,非敌百姓也”“奚为后我”等句中都没有出现主语。文中不乏此类例子。吕叔湘指出,汉语里可以不用人称代词的时候就不使用[9]。人称代词“隐去”(implicating)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三)汉语的主语与谓语之间通常为说明关系

汉语属主题显著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即汉语注重主题——述题结构。汉语主题相当于英语中的主位(theme),总是位于句首,而位于句首的并不一定是主题。英语属主语显著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它所突出的是主语。英语句子重形合,主语是不可或缺的。一般英语句子都有主语,以SV结构为形式主轴,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各种更为复杂的语法关系。但是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结构,英语句子层次分明,逻辑关系严明。除了语言结构的需要或修辞的原因,在正常语序中,主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因此在汉英翻译中,译者要结合语境将缺失或位移的主语补足,恰当地进行句法结构上的填补,以达到语篇的连贯和达意。

要使英译本真正传达中国古文典籍的精髓,除了文学风格、文化导入、语境效果等宏观的因素值得注意之外,语篇内部的衔接转承同样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这是实现英译佳作的基础。主语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非常重要,而中国古文尤其重意合,文辞凝练,言简意赅,主语常属于缺失状态,又或位移。在语际转换过程中,译者要结合语境将缺失或位移的主语补足,恰当地进行句法结构上的填补,以达到语篇的连贯和达意。

三、《孟子》英译的主语转换

本文对以《孟子》及理雅各英译本建立起的平行语料库进行考察和研究后发现,英译本语料库的字符数远高于原文汉语语料库。研究显示,翻译英语语篇当中不仅多处补充了主语,而且主语的表现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

以下为从自建《孟子》汉英平行语料库中考察主语在汉英翻译中的转换情况。《孟子》原著约含5万字,英译本含近30万个单词(详见表1)。

表1 《孟子》汉英翻译中主语的语际显化

从表1可以看出,在英译本中,主语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加。汉语重意合,常出现无主句,尤其古汉语更是如此;而英语是逻辑性非常严密的语言,主语通常是显化的。主语是现代英语语篇连贯的重要衔接手段,主语的准确使用是影响译文语篇是否连贯达意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主语的转换处理失当,势必影响到语篇的连贯与达意,进而影响译文与原文的语篇功能的对等。原文有主句的主语主要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而在理雅各的英译本里,充当主语的语法成分丰富多样。详见表2。

表2 《孟子》汉英翻译中主语转换类型

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比起原文,全文字数增加约5倍,主语数量增加约2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译本增补了大量的不可省略的语法成分。在译文中添加或明示原文中隐含(implic⁃it)语言成分的过程,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传达原文中的语法和非语法信息。汉英翻译的主语转换以简明、规范、完整为原则,而非纯粹语码转换。Halliday和Hasan认为大多数语言系统内部存在衔接关系,如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手段。同一衔接手段在一种语言中可以省略,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必不可少[10]。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译者是如何通过对主语的转换,以实现译文的完整化、简明化,并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所没有明确显现的衔接关系。

(一)填补主语

前文提到汉语古文尤重“意合”,不讲“形式主义”。主语经常缺位,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也通常不明示。而下文的例(1)、例(2)译文中所增添的人称代词you,I,连词since,if才能紧密将译文的上下文形成达意的语篇。这是译者在语言加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元语用意识,是对语篇命题意义的预判,从而引导读者对语篇命题意义的理解。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Venerable sir,since you have not counted it far to come here,a distance of a thousand lî,may I pre⁃sume that you are provided with counsels to profit my kingdom?”

(2)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It is even worse,”was the reply.“If you climb a tree to seek for fish,although you do not get the fish,you will not suffer any subsequent calamity.But doing what you do to seek for what you desire,doing it moreover with all your heart,you will assur⁃edly afterwards meet with calamities”

从例(1)不难看出汉英句式结构的差异。原文只有1个名词作主语。英译文中,主语数量增添了3个,其中2个you是填补了“来”和“有”的主语;还有一个I是因为英文增译了“may I presume that”。在原文中,“来”和“有”的主语是由读者根据上下文自己补足,而在英文中,谓语动词的主语必须明确,这是句法所需。例(2)原文中,未出现一个主语。在英译本中,共出现了8个主语,包括名词1个,代词7个。通过《孟子》汉语原著和英译本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语篇的主语数量大大超出汉语语篇中的主语数量,并且除了名词和代词,其他充当主语的成分数量也不在少数。比如,名词性从句也是英译本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主语成分。

(3)其实,皆什一也。

(4)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得于气。

What is not attained in words is not to be sought for in the mind;what produces dissatisfaction in the mind,is not to be helped by passion-effort.

(5)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Why must your Majesty use that word profit?What I am provided with,are counsels to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and these are my only top⁃ics.

例(3)原文无主语,英译文1个主语,由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充当,不仅填补了英语句子的主语位置,也根据原文语境的信息在译文中进行了语义补充,以求译文更大的语境效果。例(4)、(5)中,由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在原文没有形式上的对应项,由译者以理解原文为基础,在英译语篇中对其进行了补足和解释,使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

(二)使用关系从句

英语关系分句(relative clause)是一种由关系词引导的分句形式的后置修饰语。[11]。汉语中是没有关系代词的,英语关系分句中一般要加关系代词,且关系代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省略。

(1)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首先使用水利普查基层登记台账管理系统菜单中的“对象清查清查浏览”功能,点击业务分类的每一项,通过“导出EXCEL”功能,分别形成与Q201~Q803内容对应的24张浏览表,如表Q201(水库工程)导出名为“VIEW_Q201_0.XLS”。为了避免数据的无序性和方便后面的操作,应在软件中先按水利普查自动生成的编码排序后再导出数据。

But your people have the look of hunger,and on the wilds there are those who have died of fam⁃ine.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What would you think if those who run fifty paces were to laugh at those who run a hundred pac⁃es?”

例(1)原文是一个对仗句,字数和结构对等。“野有饿殍”的对应译文里,出现了一个存现句和一个关系从句。在英语里,表示某地有某物,不用某地作主语,而是采用there be句型。在英语里也没有“殍”的对应名词,只有通过those who加上动词短语die of famine来表此义。

例(2)原文没有主语。在译文中,以一个疑问句式为主干,以此为基础衍生出1个条件状语从句,2个关系从句,共使用4个主语。添加了人称代词you作为主句的主语,在从句中添补了“笑”、“五十步”“百步”的主语。汉语句子自由松散,灵活多变,而英语句子逻辑关系清晰,层次分明。

(三)谓语转为主语

词类转换在汉英互译中是一个重要手段,运用恰当,可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译文习惯;逐字硬译只会使译文变得生硬累赘呆板。适当把原文中属于某种词类的词在译文中转换成另一种词类。《孟子》中的无主句在英译时除了采用填补主语之外,还可以使用词类转换的方法。把原文的动词处理成英语动名词、动词不定式是使语际转换顺畅的一个常用技巧。例如,

(1)止或尼之。

The stopping him is,it may be,from the efforts of others.

(2)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Whom may I not serve?My serving him makes him my ruler.What people may I not command?My commanding them makes them my people.

例(1)的英译采用了动名词stopping him来对应原文的“止”作主语,与原文在语义和结构上都实现了对,等。例(2)的语际转换也采用了谓语转主语的手段。汉语句子的主语可以是零形式,而英语句子必须有主语。译文中填补了译文中缺省的但又必要的语境,使得译文读者在语境中获得关联,弥补了从原文转换而来的两个疑问句不能达到的语境效果。这两个陈述句分别使用了前面增添的两个疑问句中的动词serve,com⁃mand的动名词形式作为主语,在句子形式和语义上都实现了连贯。动名词是英语的一种非谓语形式,具有名词的性质,可以作句子的主语。英语动名词保留了动词的特性,又发挥了名词的句法功能。因此,同样是表动作的概念作主语,语际转换中,英语句子会有明显的形式上的变化。

在英语中,除了动名词形式可以作主语,动词不定式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主语,通常由不定式符号to加动词原形组成。

(3)行止非人所能也。

To advance a man or to stop his advance is real⁃ly beyond the power of other men.

(4)以齐王,由反手也。

To raise Chî to the royal dignity would be as easy as it is to turn round the hand.

动词不定式作主语时,可以放在句首,如例(3)和例(4)的主句就是如此。但也常用形式主语it,而真正的主语则被置于句子后部。如例(4)中后面部分的比较状语从句中,真实主语被后移至句尾。

(5)诛之,则不可胜诛。

Though I sentenced them to death for their con⁃duct,it is impossible to put such a multitude to death.

例(5)原文无主语,译文含2个主语,其中一个是借助于“it”充当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转换自原文的谓语部分,被移到句子后部——动词不定式“to put such a multitude to death”。

(四)宾语转为主语

对于汉语里的无主句,英译时有多种处理方式,除了根据语境添补主语,还可以使用英语被动语态。在《孟子》原著中,有很多省略主语的句子。英译时通过主客观视角的灵活转换,把汉语的主动结构转换为英语的被动结构,而这也是宾语转为主语的一个过程。比如,

(1)何以利吾国。

What is to be done to profit my kingdom?

(2)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The wealth of Tsin and Ch'û cannot be equalled.

(3)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If Kwan Chung might not be called to him by his prince,how much less may he be called,who would not play the part of Kwan Chung.

例(1)的原文是一个无主句,“利吾国”的施事主语应该是说话人梁惠王自己,未在句中出现。“何以利吾国”,如果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就是“王以何利吾国”。在英译时,采取了把“何”这个宾语转为主语的手段,用疑问词What作主语,填补了英语句子的主语位置,使用被动语态使得译文和原文在语言风格上更加接近或对等;相反,如果把施事主语译出,会破坏原文简洁的行文风格。例(2)原文中,“晋楚之富”虽在句子的前端,却是“不可及”的宾语,在译文中被处理成主语。在汉语古文中不乏此类宾语前置的例子。又如例(3),“管仲”是“不可召”的宾语,在译文中被转换成主语,配合被动语态达到译文的语篇连贯。

(4)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It is said in the Book of Poetry,“I fear the Maj⁃esty of Heaven,and will thus preserve its favoring decree.”

再看例(4),由于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在英语中,引用书籍内容时不用书籍作主语,“诗云”在英译时被转换成It is said in the Book of Poetry,形式主语it指代后面的引言部分,由从句作主语。

汉语语篇在形式上较自由,没有各种时态的区分,不注重前置词、连接词、关系代词,等。在组句时,主语、宾语都可倒序或忽略。读者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推导,把握汉语中“隐藏的语法”,从而领悟文章的含义。这与英语的“形合”相反。英文句子就是以谓语为中心,主谓为主干,在形态上属树型结构,句子成分间逻辑关系明显,强调关系词、介词等的运用。

结语

本文对自建《孟子》汉英平行语料库中主语转换做了统计,并对其背后的动机、策略和效果做了分析。数据显示,翻译英语语篇中主语数量明显增多,主语转换存在显化标记趋势,这种显化标记趋势主要由插入名词、代词,和使用动名词、动词不定式、名词性从句、疑问词来作主语实现,因此可以说,英译语篇中充当主语的语法成分呈多样化趋势。转换规则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对象,等值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在语言结构、语义内涵、文化属性、表达功能等方面的译语直接反映着译者的双语掌握水平。

中国典籍语言凝练,意蕴丰富,英语与汉语的差异较大,要以同样精炼、简约的语言来表达中国典籍的形和意,达到实属难事。按照奈达的理论,信息流失是任何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现象,翻译中的绝对对等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11]。影响中国典籍英译作品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著本身的语言特点、也包括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把握角度、汉语素养和表达水平,等等。通过对中国典籍及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探寻译者翻译的技巧和语言转换规律,以促进中国典籍翻译事业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传播。

[1][5]张美芳,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3):3-7.

[2]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2.

[3]Bell,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Longman.1991.

[4]Beaugrande,R.de&W.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

[6]季红琴.《孟子》及其英译[J].外语学刊,2011,(1):113-116.

[7]刘单平,曾振宇.他者视阈下的儒家经典:《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J],孔子研究,2011,(4):120-126.

[8]薛凤生.试论汉语句式特色与语法分析[J].古汉语研究,1998,(4):67-74.

[9]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11]Nida,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H0

A

1671-6469(2017)-05-0079-06

2017-03-25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古文英译的主语转换研究——以《孟子》为例”(15Q138)。

刘然(1978-),女,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译本英译孟子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社会科学家(2020年8期)2020-02-21 08:28:30
要目英译
磨刀不误砍柴工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操控理论在文学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