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殡葬档案是殡葬服务单位在提供殡葬服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业务档案。加强殡葬档案开发与利用工作,提炼殡葬档案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变“死档案”为“活信息”和“活故事”,变“信息库”为“思想库”。本文旨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探索殡葬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我国2010年12月由民政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了《殡葬服务单位业务档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实施以来,殡葬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保障条件差、缺乏业务指导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归档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分类不科学、整理不规范等情况时有发生,殡葬档案信息化程度低,对档案信息深度开发能力欠缺,殡葬档案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未被充分发掘和利用[1]。《办法》中详细规定了殡葬档案使用单位和个人,由此可见殡葬档案服务利用形式是单一的,已经不能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的要求,必须做出相应改变。
首先是组建殡葬档案开发与利用专业队伍。殡葬档案开发与利用工作与殡葬档案管理工作大有不同。开发利用工作除了要把档案管好外,还需要工作人员要有档案学、文学、策划、营销、摄影、摄像、图片处理、视频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殡葬档案开发与利用专业队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搭建智慧殡葬档案平台。殡葬档案管理通常是根据民政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并没有专门的殡葬档案管理软件和系统,可见殡葬档案的管理是粗放的,基础是薄弱的。我国档案管理已历经传统载体档案管理、数字档案管理阶段,正向建立智慧档案平台方向发展。智慧档案平台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档案人健康防护、档案安全防护等新技术,实现了档案的收、管、存、用全业务流程管理。这一平台的技术特点:一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归档的电子文档转换为pdf格式保存,确保档案保存长久;二是致力于电子档案、实体档案一体化管理,通过RFID技术对电子档案及实体档案位置实现全流程监控;三是一键式纸、电档案上下架;四是4A级安全控制,对电子文件条目、电子文件进行精细化的权限控制,保障电子档案数据安全。我们要借鉴智慧档案平台建设和管理经验,搭建好有殡葬档案特色的智慧殡葬档案平台。
再次是不断丰富档案资源。殡葬档案是民生档案,是有关逝者的人生历程最重要的信息记载,这些信息对社会管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殡葬档案从表现形式看有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等,内容主要是有关逝者的信息和家属签订的殡葬服务协议、合同、图表、票据、在治丧活动中的录音和录像资料等。在殡葬活动过程中,遗体火化、遗体安葬、骨灰安放(葬)只是殡葬活动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之后的清明、忌日、七月半等节日,亲人会对逝者开展祭扫、祭奠活动,这些活动中也会产生殡葬档案。由此可见,殡葬档案不是静态档案,而是动态档案。不仅有个体档案,还有群体档案,如集体安葬(遗体捐献者墓、节地生态葬、海葬、烈士陵园等)中形成的档案。通过规范我们的殡葬服务,将所有有价值的档案归档到殡葬档案中,不断丰富档案资源。
首先满足丧属和有关人员基本的查询需求。殡葬档案传统的利用模式是满足丧属和有关人员基本的查询、利用需求。如民政部门通过殡葬信息化数据可以有效杜绝社会救助资金的虚报冒领。殡葬监管执法机构通过对不同年度死亡数量、安葬数量的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当地在火葬区未实行火葬、进行土葬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数量,以及在土葬改革区未在公墓或集中安葬点内集中安葬、乱埋乱葬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数量。公安交管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医疗卫生部门通过分析有关的殡葬档案,可获得某一特定社会发展时段大量的发展与演变信息和可靠的历史数据。如通过对我国城市居民死亡水平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死因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居民的疾病构成和死因变化,从而可以检验出我国医疗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以及医疗资源投入的合理性程度,反映出我国新医改的效果[2]。同时,这也能够为我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一定参考。这体现了殡葬档案的社会价值。
其次是发挥殡葬档案的教育功能。我们要利用移动互联时代的技术优势,将丰富的档案史料,特别是一些名人骨灰档案进行深挖并加工,为教化大众提供生动的素材。可在清明等重大祭祀节日举办“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展”、“中国当代殡葬文化展”、“**族殡葬习俗展”、“**革命陵园革命先烈事迹展”、“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展览,开展“见山望水释乡愁—**遗骨回乡故事”、“纪念我亲爱的父亲母亲”、“我想对您说”等活动。制作微纪录片形态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应用360度幻影成像技术,让历史的讲述也是科技感十足。在新兴媒体两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中,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好网上档案展览的主阵地,努力使殡葬档案的文化教育价值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为展示地域殡葬文化特色,讲好纪念故事,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使殡葬单位成为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阵地。
要想实现殡葬档案高效地为民众服务,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单凭殡葬单位自身的力量还不够,必须是多专业多行业的协作才能完成。可建立校企协作“项目”平台,联合国内殡葬院校和科研院所、档案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平台各参与者的专业与实践优势,共同挖掘素材、策划方案,合作开发深层次、高质量档案信息产品。在“项目”牵引下,殡葬院校将产业界力量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同时提升了殡葬单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通过建立完善的殡葬档案开发与利用保障体系,创新殡葬档案利用模式,建立协作融合的工作机制,不仅能促进殡葬服务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能高效地为民众服务,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1]晨芙.殡葬档案管理需跟上[N].中国档案报,2015-04-02.
[2]郑燕,黄权生.中国城市居民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研究[J].三峡论坛,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