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3-28 11:14顾丹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民政志愿公益

顾丹霞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作为公益事业内在支撑的公益精神,是培养学生立德树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公益事业的参与主体,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公益精神状态距离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抓住大学阶段这个公益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引导其树立良好的公益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与有效的教育机制的支持。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公益精神培育,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构建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系统培育平台,推进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

一、构建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

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公益精神,首先必须构建完整、科学的公益课程体系。如果缺少公益课程的支撑,将导致公益精神的抽象化、客体化,容易使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流于形式,难以收到实效。公益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公益精神的公民,具体包括产生强烈的公益意识、树立正确的公益态度、培养深厚的公益情感、掌握基本的公益能力。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改变传统的公益教育与专业完全脱节的两张皮做法,从公益理论与公益实践的属性、特点出发确定公益课程的目标、内容,构建多层面的公益教育课程体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从创办之日起,就坚持“立足民政、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先后开办了一批关乎民生的民政、社会工作类专业,形成了覆盖民政行业主要岗位群的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体,建立了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将体现爱心文化的职业道德培养融入其中,使之成为大学生公益教育的直接依托。立足公益精神培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从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公共任选课三个层面构建公益教育课程体系。基础理论课包括公益理论、公益历史文化知识,介绍公益的起源、公益的现实水平和公益的未来发展等内容。在专业课层面,学校一直倡导将服务与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或其它社会公益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服务中锤炼品格,培养自信、合作、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等良好品质,进而更好地拓展自身职业或专业发展生涯,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真正实现公益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公共任选课层面,《社会企业与公益创业》、《志愿服务与公益策划》等课程介绍公益行为理论、公益组织技能、公益资源开发等内容,帮助学生拓展公益视野,旨在培育大学生独立参与或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公益品质。

二、创新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的教学途径

创新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应该紧紧围绕公益意识培养、公益意志培养、公益习惯培养来展开。

公益意识是对公益活动的认识和心理趋向,是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深层动力之一。培养公益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公益行为的体验中得到触动和共鸣,从而在内心深处萌生参与公益实践的强烈愿望。结合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公益认知冲突,选取涉及公益问题的社会焦点事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在认知矛盾的内在张力中对社会事件进行深刻思考,深化对社会各方面利益的认识。同时,在公益课堂教学中传播公益知识,介绍古今中外的公益历史文化与公益人物,增强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公益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公益使命感。

公益意志的培养是要让大学生在公益活动中不断克服和战胜困难,为实现公益目标有计划地付诸行动并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引导大学生认识公益活动的本质规律、公益行为的普遍规则,促其不断自省;也可以创设让大学生接受困难与挑战的情境,引导他们寻求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不断自我勉励,增强公益信念。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公益行为习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专业教育与社会志愿服务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按照兴趣与专长自主选择志愿服务专题,教师创造良好的公益行为情境,将公益任务量化和具体化,促使大学生借助情境,演练开展公益活动,熟悉具体环节、过程及关键事项,师生共同对活动演练开展评价。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学生带到社区、街道真正开展专题志愿服务,一方面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运用于志愿服务环节,体现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另一方面,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锻炼专业技能、践行专业价值、培养专业素养。

三、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的文化途径

以“爱”为核心,打造“互敬、互爱、互助”为特征的校园公益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养成。

1、营造爱众亲仁的公益校园文化。一直以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把服务民政事业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把体恤民情、关心民政的公益爱心理念融入办学思想中,融入广大师生的内心和情感里。学校依托各民政特色专业的天然优势和资源,营造爱众亲仁的校园文化,大力倡导爱心、励志、环保、感恩、孝顺、行善和助人为乐等观念,宣扬真、善、美、爱、乐、新为主题内容的公益文化,使之落实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内化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中,将公益爱心文化真正凝练为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

2、组建公益爱心社团。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鼓励、带领或扶持大学生组建与社会紧密结合、具有公益性质的社团。学生在公益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强公益意识、培养公益情感,也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素养。长期以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生社团,针对困难群众群体,每年开展敬老、助残活动,组织“爱心捐赠周”活动,率先在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到目前为止,学校由校团委负责,组建各种形式的社团80余个,并以这些社团为载体,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现自我。

四、高校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的实践途径

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会开展奉献、服务等公益活动,培养公益能力、提高公益热情、磨炼公益意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将爱心公益文化的传播融汇在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中,推出一批学生爱心公益活动精品项目。

1、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学生赴湘西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支农、电器维修、文艺汇演、卫生医疗服务、关爱留守儿童、老人关爱服务、政策宣讲、法律咨询服务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富有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将志愿服务与校园爱心公益文化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度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志愿者赴湖北监利参加“东方之星”救援及善后处理工作、参加湖南省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志愿服务、第28届亚男篮志愿服务、长沙地铁志愿服务、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助残项目、四进社区志愿服务和长沙高铁站春运等志愿服务。

3、寒暑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公益主题教育活动是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成长的实际需要,以特定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围绕特定的公益实践展开的公益教育活动。学校在每年寒暑假组织扶弱助残、康复养老、义务支教、社工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开展了“青春助力中国,梦想成就辉煌”、“梦想照亮青春实践锻炼成长”、“探寻身边抗战历史,拜访身边抗战尊长”、“祖国在我心中”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从单一层面推进,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思考,从课程途径、教学途径、文化途径、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构建。本文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平台为例,对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进行了研究,为构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沈虹言.以志愿服务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1-112.

[2]李阳,韩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05-108.

[3]鲁金抗.论高校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58-61.

[4]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蔡斌.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视角谈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8):141-151.

猜你喜欢
民政志愿公益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我志愿……
公益
公益
公益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