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山左诗钞》成书考略

2017-03-28 10:11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藏书

耿 锐



《国朝山左诗钞》成书考略

耿 锐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国朝山左诗钞》共录清前期山东地区620余位诗人5 900余首诗作,对于保存乡邦文献作用甚大,亦为清诗总集中精良选本之一。《国朝山左诗钞》历时五年而成,其成书与卢见曾以诗系史的编选态度、主盟扬州诗坛的学者地位及清代繁荣的刻书、藏书传统均有密切关系;亦为清代学人自觉进行文学总结的缩影。

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体例;队伍;成书

明清易代后,清诗发展进入新阶段,山左诗坛诞生了一批闻名海内的诗人,成为清诗重镇。以影响范围广、诗人数量多、艺术成就高而备受瞩目:“有诣臻最上、笼盖百家、囊括千载、为一代风雅之主者,有霸才独擅、自辟门户而异曲同工者,渊源之广,渐被四方。本朝称诗之士,必以山左为最盛。”[1]736山左诗歌如此繁盛,却无相应选本,以至于“遗文散失,姓氏无征,吾乡文献及今不为搜辑,再更数十年,零落澌灭尽矣”[1]702。基于上述形势,《国朝山左诗钞》应运而生。《国朝山左诗钞》由卢见曾主持编选,起于乾隆癸酉(1753)仲春,迄于乾隆戊寅(1758)仲秋,凡五年。入选诗人620余家、诗作5 900余首、附诗119首,堪称卷帙浩繁。是书凝聚了以卢见曾为首的一批学人心血,亦得益于日渐繁盛的文化氛围。作为一部精良的清诗选本,《国朝山左诗钞》体现了清代学人文化总结的自觉。

一、确定编选体例

总集之编选可溯至挚虞《文章流别》:“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而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2]1089此书惜已不存,未得窥及全貌。《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真正开启总集编选之风气。历时而下,诗文选本不断涌现,成为一种重要文学样式,总集编选体例也不断完善,《国朝山左诗钞》正是以前代体例为基础而创建。

(一)以钞为名,收诗不拘一格

诗歌总集一般具有文献保存和文学批评两大功能:“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数矣。”[3]1685许多诗选的遴选规则均有较为明确的诗学观念:“选家标立风旨,合者收之,不合者去之,使入吾选者,如金入冶,熔炼一色。”[4]3如徐陵《玉台新咏》以绮丽的宫体诗为主:“燃脂瞑写,弄墨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5]2卢见曾编选《国朝山左诗钞》却以“钞”为名,立足于乡邦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集以钞为名,不敢居于选也。”[4]3

《国朝山左诗钞》以“钞”为名,与卢见曾“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诗学观念亦有密切关联。卢见曾认为“诗有二十四品,非一格之所可拘,入主出奴,亦古今文人之一病”[4]3,力主摒弃文学上的门户之见,以“钞”行之、各存本色,这种观念在选录王士禛、赵执信、田雯诗之时体现尤著。

《国朝山左诗钞》收王士禛诗399首,为著录诗人之最。卢见曾大量收录王士禛之诗,一为其诗精微广大、海内风从;二为其弘奖风流、赠答颇多。卢见曾响应神韵风潮,广录其诗,而与王士禛诗学观念相左的赵执信和田雯亦收录颇多。赵执信收162首、田雯收127首,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七。卢见曾认为:“诗以道性情,其体有风、雅、颂之不同,又有比、兴、赋之异,自三百篇以至今日,为诗者第各就其性情之所近,必欲执一格以绳之,岂通论哉?”[1]699卢见曾不拘一格的诗学观深刻地影响到《国朝山左诗钞》的编选。

(二)以传存史,偶以案语附后

诗歌总集的编选由来已久,但理念各异,体例、面貌遂斑斓多姿。选诗之时附以作家小传的先例始于殷璠《河岳英灵集》,传中偶叙作家生平个性,凸显作家创作特征,如叙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于《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6]36至于元好问《中州集》,作家小传内容已十分详细,字号、科第、职官、著述、创作风旨,甚至重要生平均有记述,如叙吴激:“激,字彦高,宋宰臣拭之子,王履道外孙,而米芾元章婿也。工诗能文,字画得其妇翁笔意。将命帅府,以知名留之,仕为翰林待制,出知深州,到官三日而卒。有《东山集》十卷,并《乐府》行于世。”[7]13而钱谦益《列朝诗集》中的小传则更为详尽,“以诗存史”之旨也更为突出。朱彝尊《明诗综》选录3 400余家,“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8]1,体例愈发完备。卢见曾认为“《明诗综》前详爵里,后系诗话,于选诗体制为宜。向《感旧集》补传从之,今仍其例,以行实居先,逸事次之,见闻最确而书无可征者,以案语附后”[4]3。《国朝山左诗钞》以《明诗综》为主要参照完善了作家小传模式,基本实现了以传存史的编选目的。如莱阳赵嶐条下小传:“嶐字泰器,号次公,岁贡生,官武义知县,有《㽔帻山人集》”[4]192,又附以案语说明赵嶐父子同在复社的相关史实:“案次公先生名在复社,检姓氏册,又有先生考士骥,名盖当时。父子同在社者甚多,如宋澄岚及林寺之类,又赵际昌字梦白、赵尔汲字紫水、赵金鼎字伯肃、赵金鼐、赵临远,共五人,皆天水群从同在籍也。”[4]192为清前期山左作家研究提供了颇多珍贵史料。

(三)以科第为断,重创作尚齿序

《国朝山左诗钞》所录诗歌起自清初,止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凡110年。卢见曾选诗,秉持盖棺论定,若人尚存,诗皆不录;而前朝已有声名且已被收入《明诗综》者,亦不重录。据此标准,《国朝山左诗钞》共收诗人620余家。面对如此庞大的诗人群,如何排序便成为重要课题。卢见曾参考王士禛《感旧集》,以科第为主要排列依据:“编次先后不得不以科第为断,然前辈遗诗多少不同,每本以多者冠其前,从渔洋《感旧集》例也。”[4]3

《国朝山左诗钞》卷四共收诗人13位,其中赵进美已有113首入卷三,卷四再录50首,是为补充。其余12位诗人依次排列:刘应宾,明万历癸丑(1613)进士;张忻,明天启乙丑(1625)进士;王盐鼎,明天启甲子(1624)举人;刘正宗,明崇祯戊辰(1628)进士;宋之普,明崇祯戊辰(1628)进士;任濬,明崇祯辛未(1631)进士;李悦心,明崇祯甲戌(1634)进士;姜开,明崇祯癸酉(1633)副榜贡生;郑与侨,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赵贯台,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贾应宠,崇祯间贡生;王玉生,明拔贡生。可见,《国朝山左诗钞》是以科第先后为主要排序依据。中第时间先者靠前,时间不详者置后;而时间年份相邻者,则按科举功名高低排序,高者占先,如张忻于1625年中进士,王盐鼎于1624年中举人,进士高于举人,故张忻列于前,李悦心与姜开与之同。

虽以科第为主要排列依据,但对于成就卓著的名家巨匠,是书还采取了尚齿序的方法:“国初,宋荔裳、赵清止、高念东三名家集最大,故列为纲。而诸公则按科第先后附焉。念东成进士在清止之后,而清止叙宋诗,谓其以弟畜予,乡党尚齿,故先荔裳。”[4]3宋琬为顺治丁亥(1647)进士,赵进美为明崇祯庚辰(1640)进士,高珩为明崇祯癸未(1643)进士。若揆以科第,三人次序应为:赵进美、高珩、宋琬。然因赵进美尊宋琬为兄,故置宋琬于前,于是《国朝山左诗钞》卷一、二收宋琬诗163首,卷三、四收赵进美诗163首。卷五收录孙廷铨诗26首,孙廷铨明崇祯庚辰(1640)进士及第,早高珩三年,故列于高珩之前,而按照卢见曾“每本以多者冠其前”的原则,收高珩诗151首,只能于下卷单列,故置于第六卷。

(四)以家族为脉,子不逾其父

清前期山左诗坛文学家族数量较多,文学渊源也比较明显,这样的文化现象深刻地反映在《国朝山左诗钞》的编选过程中。《国朝山左诗钞》收录诗人时,十分强调家族渊源。凡生平清晰可考的诗人,小传中必然附录其家族关系,尤其对于文学成就并不十分突出的诗人,其小传的主要内容即其亲族关系,在排序上也坚持子不逾父的原则:“他如子先父登第,仍先其父,兄弟叔侄则各从本科。”[4]3因此,家族文学的传承成为《国朝山左诗钞》的隐含脉络。

若以传承不少于两代、诗家不少于两名和仅录一代、然诗人不少于三家两条标准来定义山左文学家族,《国朝山左诗钞》收录的620余位诗人中共有或大或小73个文学家族。以登州府莱阳县为例,共收录莱阳籍诗人25家,遵循上述标准,文学家族有五:宋氏(宋琬)、赵氏(赵㟶)、姜氏(姜安节)、董氏(董樵)、周氏(周正)。

以赵氏为例,《国朝山左诗钞》收录赵氏诗人七家,分别为赵㟶、赵嶐、赵崙、赵崇、赵子泗、赵子泌、赵元睿。小传时刻在点明家族传承关系:“㟶,字眉鲁,号长公,莱阳人”[4]189,“嶐,字泰器,号次公,㟶弟”[4]192,“崙,字阆仙,号叔公,㟶弟”[4]311,“崇,字季公,崙弟”[4]554,“子泗,字文水,号忍菴,又号梦素山人,崙子”[4]555,“子泌,字邺思,崙从子”[4]555,“元睿,字庐锦,号蝭庄,崙曾孙”[4]741。尤其赵㟶、赵嶐、赵崙、赵崇兄弟四人,字、号分别冠以“长、次、叔、季”,齿序更为清晰。

文学家族,不特为同宗诗人群体之集合,更凝聚着一个甚至多个地域的多种文学关系,如姻亲、师友等。而文学家族的涌现也是文化蔚起的标志之一。卢见曾所选《国朝山左诗钞》以文学家族传承为隐含脉络,既展现了清前期山左文学家族的分布面貌,又弘扬了地域文化。

二、构建编纂队伍

《国朝山左诗钞》所收诗人及作品数量巨大,“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隐逸方外,莫不毕载”[4]2,且自注及转引材料众多,以至于卢见曾“行则舟中,止或馆舍,必携集以从”[4]5,仍然历时五年方告完成。《国朝山左诗钞》是卢见曾呕心沥血之作,其两淮盐运使的官僚身份[9]与主盟扬州诗坛的领袖地位,使大批学人聚集其侧,共同参与编选、考核、订伪,极大地提升了《国朝山左诗钞》的编选水平,也使之真正成为一部展现清前期山左文学成就的精良选本。

卢见曾“爱才好事,百余年来所罕见”[10]5839,工诗文,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出塞集》等,并为王士禛《感旧集》补传,其曾叔祖卢世㴶、父亲卢道悦、叔父卢道和皆有文名。卢见曾雅好文学,性喜交游,无论在德州故里、京师抑或扬州,都结交了许多名士,这些文人名士在他编纂《国朝山左诗钞》时助益颇多。

“是集征求草创同里编修宋蒙泉弼之力为多,与共参订考核于京师者,庶吉士平原董曲江元度、明经曲阜颜介子懋价、编修献县纪晓岚昀也。其在扬州,则长洲惠定宇栋、华亭沈学子大成曲江。继至下榻年余,与儿子谦遍检原本,搜剔遗落漏下三鼓犹就余商榷,余行则舟中,止或馆舍,必携集以从。凡历五年之久而后成书。若夫订伪考异,参校旧闻,则侍讲武进刘圃三星炜、比部秀水王毂原又曾、中翰王兰泉昶、及受业生江宁严东有长明。”[4]5卢见曾在凡例中详细记载了参与编纂的诸位学人,按照分工可归为三类:其一,参与草创者,如宋弼;其二,参订考核者,如董元度、颜懋价、纪昀、惠栋、沈大成;其三,订伪考异者,如刘星炜、王又曾、王昶、严长明。

宋弼,字蒙泉,山东德州人,乾隆十年(1745)举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丁母忧,除服后起复为武英殿提调,分纂《续文献通考》,后出为甘肃按察司副使。宋弼为人刚劲正直,博学多识,著有《思永堂文稿》《广州诗钞》《州乘余闻》等。卢见曾草创《国朝山左诗钞》,得宋弼之助力最多。宋弼与卢见曾同里德州,较为了解清初山左作家,在搜访遗集与遗诗过程中曾起重要作用:“宋蒙泉曰:‘(马世骥)容貌甚伟,年近八十犹强健,日吟诗不辍,今访其集未得,仅于友人处录《九日》一首。云襄数诗,蒙泉于曹州志内检得。’”[4]

对于马世骥与段云襄这类创作成就不突出且无作品集的作家,正因宋弼的积极寻访,其诗方得流传,不至湮没无闻,而这也正响应了卢见曾“遍搜昭代之诗”的宗旨。宋弼还将“盖棺论定”的观点引入《国朝山左诗钞》的编纂之中:“盖棺论定,以何水部之诗,而昭明弗录,诚慎之也,蒙泉持此论甚坚,今从之。”[4]3宋弼的观点为卢见曾悉数采纳,足见其对诗钞编选的重要作用。

董元度,字曲江,山东平原人。乾隆十七年(1752)举进士,入翰林院,后任江西定远县知县,改任山东东昌府教授,工诗文,著有《旧雨草堂诗》八卷。董元度与卢见曾交情深厚,“董曲江元度改庶常后,乞假南游,来往姑苏、维扬间,寓卢雅雨署中最久”[11]117。董元度寓居卢见曾幕府,与卢见曾及幕府其他成员过从甚密,有《上雅雨卢丈》《偕沈学子陪雅雨丈渡江宿金山》等诗记录二人之间的往来。卢见曾故后,董元度以《闻雅雨卢丈葬有日矣述德抒情以当薤露》诗悼之:“平山散客选楼荒,小子亲承翰墨场。千里清流争赴海,片辞宏奖早升堂。春风拂座无寒士,官阁摊书发古香。为问邗江风雅席,谁堪俎豆配渔洋。”[12]57《国朝山左诗钞》小传“以行实居先,逸事次之,见闻最确而无书可征者,以案语附之”[4]3。案语虽记见闻,但因无书可征,难度更大,董元度为案语材料的收集助力甚多,诗钞中李杜、鞠濂、张方载、孙于盙、董元赓等所附案语便出自董元度之手。

王昶,字德甫,号兰泉,江苏青浦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历官至刑部侍郎。王昶工诗文,与钱大昕、曹仁虎、赵文哲、王鸣盛、吴泰来、黄文莲并称“吴中七子”,著有《春融堂集》六十八卷,另有《明词综》《金石萃编》《湖海诗传》。卢见曾重修《感旧集》,刻成之后赠与王昶,王昶为之作跋,记录卢见曾重修《感旧集》本事,提出王士禛与程孟阳并不相识,《感旧集》收程诗乃误收,卢见曾沿袭王士禛之误,“将以告运使考而改之”[13]789。

《国朝山左诗钞》由卢见曾主持编定,“其间参订若纪晓岚、惠定宇、王兰泉、严冬友诸先生,皆天下闻人”[11]89,或订伪,或考异,宋弼、王昶等一批学人的参与使《国朝山左诗钞》成为一部严谨可靠的精选本。

三、汇集文献资料

《国朝山左诗钞》收录了620余位诗人5 900余首诗作,几乎涵盖清前期山左诗坛所有重要诗人,也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清前期山左诗坛面貌。规模之所以如此恢弘,与德州地区源远流长的藏书传统和卢见曾对遗集的多方购访、借阅分不开。

一方面,德州地区具有优良的藏书传统。德州文风盛炽,藏书大家辈出,上至名公巨卿,下至寒门举子,都以求书、购书、藏书为荣,藏书俨然成为德州一种社会风气。藏书传统造就了德州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为卢见曾编选《国朝山左诗钞》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卢见曾生于山左文学重镇德州,卢氏家族亦文学世家,其叔祖卢世㴶嗜杜诗,著有《杜诗胥抄》《读杜私言》等。此外,卢世㴶也是德州著名藏书家之一。他在德州筑尊水园而居,架上有书万卷,不但广泛搜集珍本善本,还以抄书为业,一生抄书可考者,有七十余种[14]。据田雯《卢南村公传》记载:“卒之日,其子孝馀,以公书千百本,纳之古朴长宽之棺中。”[15]493

入清后,尊水园被赠予卢见曾同里、户部侍郎田雯,更名为“山姜书屋”,成为田雯的藏书之地。卢世㴶藏书、抄书不但给卢氏子孙留下了宝贵遗产,也在文化血脉中种下了重诗文的根。

卢见曾的雅雨堂是德州地区另一重要藏书楼。卢见曾毕生投身于藏书、刻书事业,不但在任所广建书院,还多方招揽文士,雅雨堂更是广贮天下图书十余万卷。藏书之外,还致力于珍本刊刻,有《雅雨堂丛书》13种传世,嘉惠士林。《国朝山左诗钞》的编纂、印行便是在雅雨堂丰富藏书的基础上展开的。

除卢氏家族的尊水园外,德州地区还有旧雨草堂、五车书楼、鹿关精舍、山姜书屋等藏书室(楼)。其中,旧雨草堂是董元度的藏书室,董元度博雅好古,曾任东昌府教授十余年,一生广搜博览,并建旧雨草堂以藏之。董元度寓居卢见曾扬州官邸良久,直接参与了《国朝山左诗钞》的编纂工作,其旧雨草堂亦为《国朝山左诗钞》诗作重要来源之一。

源远流长的藏书传统使德州成为文化根基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钟灵毓秀之地,卢见曾耳濡目染其间。藏书传统不特惠及《国朝山左诗钞》,更是催生此书的重要文化动因。

另一方面,卢见曾与众友人积极购访、借观遗集。如前所述,《国朝山左诗钞》虽由卢见曾主持编纂,却离不开众人的鼎力支持。他们除了在编选原则上与卢见曾磋商,在订伪考异上发挥作用之外,还广泛利用各自优势及人脉进行“采诗”:“购访遗集,当事诸公,则中丞郭子肩一裕,方伯李菉涯渭,观察朱晓园在东,熊东山绎祖。借观藏书在京则黄崑圃夫子,在扬则马秋玉员外曰琯及其弟半槎曰璐也。”[4]5

在编纂《国朝山左诗钞》的过程中,卢见曾曾经大量购访遗集。凡例载,他曾先后向郭一裕、李渭、朱在东、熊绎祖等购访。这四人深涉仕途,应是与卢见曾、董元度等人在官场上有过接触。可见,官场同僚也是卢见曾等搜求诗作的重要途径。除购买外,借阅也是重要的诗歌搜集方式。其中黄崑圃、马曰琯、马曰璐三人助力最多。

黄崑圃,名叔琳,康熙三十年(1691)举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鸿胪寺少卿、浙江巡抚等,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黄崑圃曾督学山东,家中藏书颇丰。

马曰琯、马曰璐两兄弟是安徽祁门人,盐商,同时也是藏书家,以诗闻名,被称为“扬州二马”。二马皆好诗文,马曰琯嗜书如命,每见古籍秘本,必重金收购或借钞。家有“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和“丛书楼”,藏书十余万卷。卢见曾与之交好,其丰富的藏书为《国朝山左诗钞》的编纂提供了巨大帮助。卢见曾在《扬州杂诗》中对二马的慷慨借书表示感谢:“玲珑山馆辟疆俦,邱索搜罗苦未休。数卷《论衡》藏秘笈,多君慷慨借荆州。”[16]659

除了依仗各藏书室、藏书楼大量借观、抄录,卢见曾与宋弼等人还参阅了大量地方诗钞与县志,广泛搜集佚诗。

先生(张贞)自序半部稿,谓生平好读诗古文词,及自操觚,则为文而不为诗,即偶为之亦不似,盖其天性也。故卒舍诗而为文,是先生初不以诗名故,流传绝少耳,于《渠风集略》中钞得二首。[4]444

《渠风集略》是马长淑编纂的地域性诗歌总集,收录了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安丘地区的700余首诗作。此外如《掖海诗集》《青州府志》《幸鲁盛典》等集都为卢见曾搜寻文献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对“扇头诗”的搜罗寻访更体现出卢见曾等人在搜罗乡邦文献时的细致全面:“先生(李永绍)诗未概见,《仪征入江》一绝,于友人扇头见之。子(程彦例)幼遗集散失无存,得诗一首于友人所藏扇头。”[4]544

卢见曾主持编纂的《国朝山左诗钞》“遍搜昭代之诗”,在保存乡邦文献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体例上,它吸收了元好问《中州集》、钱谦益《列朝诗选》和朱彝尊《明诗综》等总集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见,不但使《国朝山左诗钞》成为一代诗史,而且对于其他总集选本的编选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李佐贤《武定诗续钞》序文中载:“卢雅雨、余秋门两先生《山左诗钞》皆以家集附后,兹钞附以家集循成例也。”[17]马洪庆重订《陵州耆旧集》亦有:“今春于友人家假得谢云村学博所辑《正隆遗音》,自雅雨山人而下,作者六十余家,仿《山左诗钞》《感旧集》之例,人系小传。诸老一生经历藉此得以流传,其为功于前哲甚钜。”[18]作为一部承前启后、卓有创见的清诗总集,《国朝山左诗钞》以其成书历时长、诗人和作品多、体例完善等在地域性清诗总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 卢见曾.雅雨堂文集[G]//韩寓群.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7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 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卢见曾.国朝山左诗钞[G]//韩寓群.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41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 徐陵.玉台新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6] 王克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6.

[7] 元好问.中州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8] 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 韩田鹿,马肖燕.《四库全书》拒收《聊斋志异》原因探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4-37.

[10] 清史列传[M].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 王培荀.乡园忆旧录[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2] 董元度.旧雨草堂诗[G]//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 王昶.春融堂集[M].陈明洁,朱惠国,裴风顺,点校.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14] 王永顺.德州藏书家藏书室、楼名号考[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2-94.

[15] 田雯.古欢堂集[G]//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 卢见曾.雅雨堂诗集[G]//韩寓群.山东文献集成:第1辑第37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7] 李佐贤.武定诗续钞[M].国家图书馆藏清同治六年利津李氏刻本.

[18] 谢九锡.陵州耆旧集[M].马洪庆,重订.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责任编辑:李朝平)

Research on the Completion of

GENG Rui

Over 620 poets’ 5900 poems were included in, which was extremely meaningful for saving local literature materials. I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Qing poem collections. It took five years to assemble this collection. Lu Jianzeng and his companions made great effort on its completion which benefited from Lu’s rigorous manner, his literary leader identity and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raved books. The completion ofwas a complex process, which was also the epitome of the Qing scholars summariz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LuJianzeng;;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 team; completion

I206.2

A

1009-8135(2017)05-0070-06

2017-07-12

耿 锐(1988—),女,山东省郓城人,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历代地域总集编纂史论”(14CZW04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藏书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珍惜每一本藏书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海宁清代藏书传承及其姻亲关系初探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
《杭州藏书史》自序
唐代私家藏书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