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仁武
推动广州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研究
◎ 李仁武
随着“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呈现出跨界融合、功能叠加、相互关联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亟待研究和探索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切实找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形成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叠加效应。
文化产业 融合发展 政策支持
随着加拿大学者保罗·谢弗所说的“文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呈现出跨界融合、功能叠加、相互关联的发展态势。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文化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早,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好、条件好、途径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广州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亟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进行深化研究、作出相应的对策分析。本文拟从实施“文化+”战略的视角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发展文化产业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文化产品、提升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既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又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和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1]。
“文化产业”作为学术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首先提出的。它是指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出文化产品或符号以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所形成的产业,也被称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作品被大量生产或复制出来,通过市场进入普通消费领域,既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又推动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尽管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或文化工业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认为它常常与国家意识形态勾结在一起,以娱乐和享受的方式温情脉脉地对大众进行思想管制,其目的是要取消大众思考的独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利。但是,现代社会通过工业化的文化生产所带来的文化产业勃兴,确实促进了“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重要转化,最大限度地开拓了文化生活空间,在刺激大众文化消费的同时也形成了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文化繁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当今社会发展已越来越走向以文化创意为先导和引领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经济时代内含着“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互动,是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相互融合,体现着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意义表达、价值理解和行为指引。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不断走出以文化艺术、新闻广播、印刷出版、影视制作、广告策划、演艺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领域,逐步迈向以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领域,并呈现出科技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集群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引领创新发展的各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也越来越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呈现出以“文化+”为显著特征的多向交互融合发展态势。所以,在当下需要高度重视高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充分认识和把握以“文化+”为特征的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能够交互融合的发展规律,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推动以文化创意和创新为引领的文化经济一体化、内涵化、高端化和品质化发展。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内在要求,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2]这是从国家层面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广州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枢纽型文化网络体系”的现实需要而言,重视并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广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亟待统一思想、明确认识、抓紧抓好。
在经济学的视域当中,产业融合发展主要是指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原来各自独立的产业界限被打破,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出现相互交叉、渗透、叠加的发展态势,甚至逐步走向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新业态。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经济活动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实现方式,它有利于弥补产业之间或部门之间各自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促进“依存共赢”,成为新的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企业走产业融合的发展道路,是突破路径依赖、增强竞争实力、走出发展困境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全球化背景下,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相互之间进行合作、重组、并购,在不同产业之间实现多元化的跨界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占有率、赢得竞争优势的普遍行为方式。这也表明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开拓经济发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径,已经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常态。
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和创意为主要资源、以信息技术发展为重要依托、以互联网兴起为重要平台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首先,表现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所形成的增加值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贡献和拉动。其次,表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升级和发展。因为“文化产业以工业品的大量投入为条件,它的发展将拉动工业品的需求;文化产业可以赋予市场上的最终产品更多的文化魅力,不同文化含量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会诱导企业更多地使用文化创意与文化要素,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文化理念渗透到设计、生产、营销、市场、品牌、经营管理等环节,产品价值创造链条的变化会引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3]。所以,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考量其自身所产生的产值大小——尽管它所带来的直接经济贡献对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当今文化产业之所以作为新兴产业能够快速兴起、蓬勃发展,就在于它具有高知识度、高智慧性、高成长性和高渗透性,能够契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技术、知识逐步取代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要实现这种取代,就需要依托文化发展、文化要素的融入和文化产业的振兴来支撑。从这一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这一背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内在驱动性和外在关联性,它向各个产业的广泛渗透和互动,不仅带来自身的快速成长和壮大,而且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此,目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想方设法要发挥文化因素作为经济发展“倍增器”的功能和作用。
客观地说,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不是今天才有的,自从人类有文化活动开始它就已经存在了,因为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就是文化不断创造和积淀的过程,表现为人类不断进行创新实践的理性追求和智慧结晶。但是,文化产业或文化经济之所以在今天才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快速兴盛起来,就是因为在工业革命带来物质生产极大丰富之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和多样化等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有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所以文化产业就应运而生了。而在文化需求的普遍提升带来文化产业发展之后,又通过创意、设计和服务把各种文化元素融入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当中,带动着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价值提升,尤其是它赋予传统经济以文化内涵与价值引导可以实现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化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内含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具有便于走向融合发展的品格、功能和作用。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它通过价值观念的培育与引导、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把文化内涵融入到其他产业的产品开发、营销服务、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品牌认同和价值提升;另一方面,它通过创意设计的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的集合与提升,可以有效开拓和扩大其他产业的价值增值空间,从而形成经济集约发展的综合效应。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加拿大学者保罗·谢弗认为一个崭新的“文化时代”来临了。
广州得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仅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应当说,广州的文化基础设施完备、文化市场活跃、文化消费能力强、文化创新有活力、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和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从总量、规模和水平来看,目前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起步上升阶段,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产业主体“小、弱、散”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文化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文化创意和内容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面对当前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缺少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要的内容产品和服务”[4]。为此,广州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切实找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以形成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相互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叠加效应。
首先,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为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顶层设计。已经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层面对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给出的顶层设计,其中指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立,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5]这一目标定位及其所确定的七项“重点任务”和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广州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建设“融合发展城市”的重要依据。广州应以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根据党代会提出“构建枢纽型文化网络体系”的新部署和新要求,立足自己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围绕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着眼于抢占先机、优化布局、系统推进,有针对性制定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出台相关配套文件,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于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的总体安排。
其次,要做好“文化+”的前瞻性研究,从政策支持层面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构建。产业大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表现为一种强渗透、强关联的“文化+”趋势和过程。“‘文化+’是文化要素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内含的生命力,是镶嵌在产业融合发展冠顶上的明珠。”[6]但是,“文化+”的实现过程有自发性和自主性的区别。其中,自发性是指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处于自发产生的要素融入状态,缺乏必要的方向引导和政策推动;自主性是指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被广泛认知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有相应的发展规划、路径选择、行动方案和政策支持。在实践当中,要真正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效应,就必须着力解决好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引导和支持问题。为此,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广州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问题,要在业态、企业、技术、产品、市场、品牌、网络等方面进行战略性研究,要从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和前瞻性上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体系构建,为实施“文化+”战略提供有助于机会把握和路径选择的政策指引。
再次,要做好“文化+”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和完善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企业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发挥文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引领功能,都必须通过企业调整或转变经营思想、方向和行为来实现。所以,要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来引导和激励企业踊跃参与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就广州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际而言,要重点研究和出台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科技”的政策支持。主要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增加财政经费的政策性投入,支持高新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要重点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引导传统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影视创作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培育适应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的文化新业态,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提升。要通过举办大型文化合作推介活动和重大文化融合发展项目招标,把大学城、知识城、科学城的文化创新活力激发出来、整合起来,形成推动广州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文化+金融”的政策支持。主要是通过金融创新打造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投融资平台,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等模式开辟新型融资渠道。要重点设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以股份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设立各种融资担保平台,对接银行、保理、租赁等金融和准金融机构,提供复合型的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发挥金融创新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刺激作用,吸引更多企业资源、投资资源和人才资源进入广州的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领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是“文化+商旅”的政策支持。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推动“文化、商业和旅游”之间的深度融合。重点以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天河商圈、花城广场商圈、琶洲会展商圈为主要依托,把“千年商都”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商业发展的创新理念融为一体,打造集文、商、旅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美食享受、购物娱乐、民俗欣赏、观光消遣、时尚体验等“都市购物休闲文化区”,以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商业旅游发展的吸引力。
四是“文化+制造业”的政策支持。主要是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等设计应用,提升新产品外观功能设计和研究开发能力,促进传统工业设计走向现代高端设计。要重点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扶持文化创意企业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创新设计为手段、以市场开发为导向、以价值提升为目的,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扩大“广州设计”和“广州智造”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彰显广州作为国际“创新枢纽”的地位和作用。
五是重点园区和企业的政策支持。主要是通过政策设计推动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要以科学城、天河智慧城、中新知识城、黄花岗科技园等重点园区为依托,突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融合发展,扶持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做专做强,遴选一批行业标杆企业进行跨界融合发展的创新试点,着力培育壮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融合度高的“文化航母”,全面提升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规模化水平。
[1][2][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P],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6日.
[3]蔡旺春. 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J]. 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5期.
[4]周建珊,皮泽红. 广州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 新经济,2013年第11期.
[6]张湘寿.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P]. 光明日报,2015年12月25日.
Supporting Policies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Guangzhou
Li Renwu
As the “cultural age” approaches, crossover integration, superimposed functions and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cultural and other industries have define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In this contex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find out specific and real ways toward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Rejuvenating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rough supporting and guiding policies can achieve superimposed effect out of its innovative integra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upporting policy
G124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1.014
李仁武,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及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
(责任编辑:李钧)
2016年广州市委党校决策咨询课题“广州市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