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文娟
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遍,人们也更倾向在网络上查看相关的新闻信息。同时,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事件的传播者,这些新特点,都给传统纸媒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报纸应该如何把握新形势,加大创新,是每一位从事报纸行业的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新时代下,报纸的受众在减少,但是报纸记者编辑也不应该盲目的悲观,从报纸本身的特点出发,找寻读者的兴趣点,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记者编辑在总结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特点的基础上,加大自身的改革,使得报纸行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新形势下,人们更多通过网络来观看相关的时事报道,新媒体本身成本低,而且信息更新较快,吸引更多的受众的同时也给纸媒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些人甚至提出了“报纸消亡论”。其实,报纸消亡论并不是说报纸从此退出媒体的舞台,而是以一种电子版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眼前。报纸日后的趋势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第一方面,报纸的市场逐步从一线城市到非一线城市,众所周知,一线城市信息更新较快,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较为激烈,各个媒体都在抢占第一手信息资源,这些都加重了纸媒的压力,非一线城市,经济欠发达,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还不是很严峻,报纸有发展的空间。
第二个方面,报纸之间相关兼容,即一个较大的报纸行业逐步联合几个小的报纸企业,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第三个方面,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
记者编辑人员应该意识到,报纸的黄金时代已不复存在,这需要每一位工作者去完善自身,努力学习,结合时代特色,提高报纸的创新力度,吸引更多的读者。
新时期背景下,信息更新较快,记者编辑要转变意识,结合受众的需求,让报纸能够更接地气,这样一来才能够提升报纸的创新力度,更加有利于其的可持续发展。
报纸编辑在接到记者的稿件之后,对其进行加工,将自己创意融入到稿件中去,从而形成了新闻稿件。在此过程中,编辑属于幕后的角色,担负着稿件的编辑,从事的是所谓的二手活,这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中有着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自媒体时代下,信息更新较快,如果按照此种做法进行报道新闻,很容易导致新闻失去时效性,尤其是针对当今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中,各个媒体都在抢占第一手新闻资料,并且将其及时的报道出来。如果报纸依旧沿袭以往的报道方式,很容易导致其他的媒体抢先进行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报纸的可读性。
再有,在这样的模式下,记者与编辑两者缺乏沟通,记者不知道编辑需要什么材料,编辑也不知道记者所提供的材料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新闻的报道,对于报纸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报纸记者编辑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问题,由幕后到新闻的策划者。记者编辑要参与到前期的策划中,加强沟通,协调好新闻点,设计版面,报纸的各个流程都需要记者编辑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大统筹,完善各道程序,为报纸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编辑想要吸引更多的读者,就必须在视觉上给予读者以一定的冲击。如果报纸不能够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和读下去的欲望,那么报纸的前期策划,中间的采访、编辑,后期的排版等也就不具有任何的价值,对于整个报纸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编辑不仅要提高自身的编辑技巧,比如,题目的拟定、材料的构建,是实行倒金字塔的结构还是使用其他的结构,还要提高其他的能力,实现报纸多样化报道。编辑在写稿的过程中,要将自身的角色从幕后工作者转化为经营者,站在读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想读者之所想,写读者想要看到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新闻的可读性,也能够提高报纸的营业额,为其可持续性的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编辑首先要了解受众人群,只有充分受众人群的特点,才能够写出更接地气的文章。就报纸媒体而言,主要受众人群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这些受众可以说是报纸的“忠实粉丝”,也是报纸需要牢牢把握住的读者群。另外,受众人群还包括白领等上班人群。报纸编辑需要做到保持报纸自身的特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报纸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对报纸的出版进行盲目的改正,加了很多新媒体的特色,这样嫁接的模式,不仅会使报纸本身的特点丢失,也会造成报纸的“忠实粉丝”的丢失,因此,编辑需要结合报纸自身的特点,在结合目前受众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新闻的可读性。这样一来,报纸才能够吸引到更多受众,而受众是一个媒体能否存活下去最有利的支撑。
记者编辑不仅仅是新闻的报道者,更应该是报纸的评论者、管理者。记者编辑需要深入了解读者,满足读者对于新闻的渴求。在此基础上,调整报纸的发刊顺利,让读者渴望读到后续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报纸吸引到更多的读者,为报纸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贡献。另外,编辑还需要注意的是对报纸版面的调整,分清主次,同时,还可以实行公益性报纸模式,让报纸体现更多的公益性,提升报纸的社会形象。
读者阅读报纸,除了要了解最基本的时政信息,还希望能够一个发表评论的平台,基于此,编辑更应该结合受众的心理,开放读者评论、读后感等相关平台,加大对读者之间的交流,形成报纸的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
编辑首先在一篇评论等文章的结尾设置一定的评论板块,发表自己对于这些新闻的看法,加强与读者的联系,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明白文章的内容。
再有,报纸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加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比如,现在部分报社都有自己的微博号,在微博号上刊登最新一期的电子版报纸。读者可以在下面对报纸的内容进行评论,或者通过私信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于报纸内容及版面的看法。这样新型模式,不仅有利于吸引到更多的读者,对于提高报纸的人气也是极为有利的。
报纸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大多报道的是国家的大事、政策规定等,对于一些草根文化报道的较少。但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多的受众更加倾向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感受社会深层次方面的内容。因此,报纸记者编辑就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受众的心理需求,报道更加接地气的内容。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化较强,读者想要了解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编辑结合一些日常小事的变化,让读者从小事件中,感受到我国政策的变化,和我国政府对于人们的关怀。这样的模式,不仅能够让报纸更加接地气,还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政策,构建和谐社会。另外,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编辑在编辑此类草根文化新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度,既能够使得新闻体现大众化,又能够坚持我国的法制,从一些小事件中,感受政策的实施效果。
新媒体虽然更新的速度快,成本低,但是却普遍存在着深度的问题,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只是了解这个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最基本的信息,却不能够从这些基本信息中体会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但是,报纸的深层次评论,以其优秀的点评,文辞并茂等特点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读者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评论员评论的相关文章,不仅丰富了对此类事件的认知,也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下,受众接收的信息较多,有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往往歪曲了事件的真实性,这样很容易导致社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言论,影响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报纸评论员以全方面的思维分析此类事件,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楚事件的原因、发展的过程、结果等,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读者对事件的理解,也有助于遏制一些不当的言论。
报纸编辑人员要继续弘扬深度报道的传统,再次基础上,加大与草根文化的结合,让读者在欣赏评论员优美的文笔同时,还能够感受时代的气息。记者编辑需要寻找读者关注的点,把握好读者的兴趣点,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想读者之所想,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报纸记者编辑要转变意识,不仅仅作为幕后者出现,更应该作为新闻策划者、经营者出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样的方式,才能够真正促进报纸行业的发展。记者编辑是纸媒发展最重要的部分,每一位工作者都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改进工作方法,增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让读者不仅能够阅读到更多接地气的新闻报道,还能够在深度报道中,更好地认知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报纸通过微博等公众平台,吸引更多的受众,让这些受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对报纸内容和情感的看法等,让报纸体现更多的时代化、大众化,为报纸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最后,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应的理论建设贡献一定的力量。
[1]倪玮玮.试论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意识转变[J].中国报业,2012,14:55-56.
[2]唐明华.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意识的转变[J].新闻传播,2015,21:50-51.
[3]林怡,吕泽萱,吕钊.新媒体时代报纸记者编辑的意识转变[J].新闻研究导刊,2016,17:245.
[4]边觉次仁.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意识转变[J].科技传播,2014,22:10-11.
[5]赵鲜娜.探究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意识转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7:171-172.
[6]王培.试论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意识转变[J].新闻传播,2014,0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