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然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电影是影像时代的重要传播手段,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后现代电影内容题材往往脱离传统意义上的选择,非中心化的内容及主角,支离破碎的叙事结构,引起观众视觉混乱的摄影与构图,更能凸显导演意识的独创性与个性化。与此同时,后现代电影对于底层人民的生存现实与生活现状进行深刻描写,折射出现实世界的黑暗与荒唐,不论是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还是对于艺术本身,后现代电影创作有其重要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促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资本垄断阶段。在当时经济、政治、科技种种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促使西方文学艺术呈现多元化发展。现代主义电影也应运而生,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的后现代电影是现代主义电影的重要组成。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广义上是指一种广泛的艺术形式,通过解构传统的艺术内容,在其内容形式的基础上进行颠覆与创作,通过多种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叙事结构毫无逻辑性可言,但同时又彰显出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同时,由于后现代电影颠覆传统的价值观念,借由发达的科学技术,一味地追求视觉感官的刺激,内容肤浅,缺少厚度,迎合商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否认艺术的本质,也被人所诟病。在中国的电影发展过程中,后现代电影的主角聚焦底层民众,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后现代电影的制作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对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反思与拷问,更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局限以及个人的精神困境。
《重庆森林》讲述了失恋的警察与金发的女杀手在喧嚣都市中的相遇以及巡警与快餐店的年轻女孩的两段爱情故事。影片采用导演王家卫最擅长的暧昧画面,配合恍惚炫目的晃动镜头,不规则的画面,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与导演的态度。两个故事的叙述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二者毫无关联,通过自然地灯光与简单的道具,叙述两段爱情故事,由此体现出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中的精神状况。香港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先锋,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在华语电影中也占据重要的地位。香港是典型的后现代城市,工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快,穿梭在城市中的每个人在感情以及精神上都存在着一些困境。王家卫通过这部后现代电影表达出他对香港,或者说是对都市,熟悉又疏离的态度。后现代电影在人物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底层人物,在地点上也倾向于选择一些小城市,即便是描写大城市,也是选择其中一个较为狭隘的空间进行故事的开展。在信息渠道传播媒介日益增多的今天,后现代电影丰富了电影的内容结构,为电影文化生态增添了活力。
《罗拉快跑》是一部超现实的后现代电影,以一种模拟游戏的方式,让女主人公罗拉经历了三次的奔跑。在三次的渐进过程中,罗拉不停地奔跑,为男朋友曼尼送去救命的10万马克。在三次的奔跑中,随着罗拉做的选择不同,结果也产生了相应的转变。三次奔跑中有相似的镜,也有不同的镜头,镜头与音乐高速和谐的进行,使观众被牢牢吸引。电影通过不断地重复情节,某个时间节点的变化导致了结局完全不同,说明细节的重要性。导演汤姆通过镜头的快速转换,激烈的背景音乐,新颖的剪辑手法,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对观众的视觉感官进行冲击,是后现代电影典型的拍摄风格。分割画面、快速节奏、非理性的逻辑都是后现代电影的叙事形式。罗拉救曼尼,“美女就英雄”的情节设定以及罗拉奔跑的方向是从右往左,电影结束时的演员表是从上而下推入,都表明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实验性电影。
虽然后现代电影在内容深度以及历史深度上有所欠缺,但仍是世界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外国,导演对于后现代电影的制作更加熟练,个人的独创化、个性化、风格化在电影中进一步体现。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对“第六代”导演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消费性商业化的今天,后现代电影解构传统电影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呈现出的碎片化、不完整,对现实美学的反叛,另类大胆的叙事形式,强烈吸引着观众的视觉,有着广阔的市场。
总而言之,后现代电影的创作形式与叙事结构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存在一定的美学意蕴,满足观众对电影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又反映出导演对人类的社会处境与精神世界的思考。在未来的电影创作中,吸取后现代电影艺术创作的精华,弃其糟粕,进一步推动电影美学的发展。
[1]王涛.“后现代电影”与电影后现代性[J].电影文学,2009,23.
[2]王春平.颠覆与背离反观与审视-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意蕴探究[J].艺海,2009.
[3]史蒂芬·康纳著.严忠志译.后现代主义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2:284.
[4]王悦.后现代主义对“新生代”电影的影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27(3):105.
[5]程青松.国内外后现代电影[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英]费瑟斯通.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9][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鲍德里亚与千禧年[M].王文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1][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2][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第二版).
[13][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14]王志敏.电影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1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美]斯蒂芬·贝斯特,[美]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